基于双重属性的“过程与方法”的建议等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my0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双重属性的“过程与方法”的建议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朱彩兰在《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其中,“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目标区别于传统课程目标的重要标志,因为它具有过程性和结果性的双重属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设计与描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时,不但要从思想上重视过程性属性,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保证学生经历过程,在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获得体验,而且要侧重学习过程的描述要与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相关,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与内容具体结合,过程才能落到实处。
  构建教师培养和培训相融合的新型体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耿申在2012年12月19日《现代教育报》上撰文认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需要大胆改革教师培养和培训机制,构建新型的教师教育体系,不仅要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和多元的教师教育新渠道,而且要打破原有的以师范院校为核心的相对封闭的教师教育系统,形成一个有综合性大学参与竞争的开放性系统,形成教师来源的良性竞争的局面。为了打破教师培养和培训分离的状态,实现培养和培训的全面融合,可以尝试师范毕业生在大学学习和在学校任教之间建立一种过渡教育系统,使“新任教师”摆脱从“不会教学”到“胜任教学”的艰难过程,能够直接成为“胜任教师”。
  “全球化”催生当代教师观念的变革与能力的提升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潘涌在2012年12月19日《光明日报》上撰文认为,“全球化”催生人类教育从适应现在到创造未来、从满足已有到颠覆既成、从遐想到重构,这种全球化与人、与教育变革之间内在的深度逻辑关系,不但催生着当代教师知识价值观的变革、教育目的观的变革、教师角色观的变革,而且也对教师的思想创生力、课程开发力和语言表达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课程开发力方面,要求教师养成以“全球化”课程理念为核心的对特色课程的开发,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构建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既强调分析综合、批判思考、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强调跨越各主要学习领域的较高的课程融合标准,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外部世界和多元价值取向所应具备的包容力和理解力。
  推进高中课改要着眼能力培养和学校课程重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周彬在2012年11月15日《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深入推进高中课改,对课改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层面,而应上升到学生的经验与能力的层面,实现高考与课改的对接。另外,课改要走进学校教育的现场,还要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和重构,建设开放的课堂,以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容纳多元的课程体系。作为老师,要认识到课改不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上做简单的加法,而是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改革,当我们从课程的角度审视教学时,就要做到能够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遵循知识的理性逻辑与学习的实践逻辑,重构教学内容。
  教师须具备研究学生的意识与能力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王丽华在《教师月刊》2012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有想法或形成自己的想法,是真正学会的标志,学生的学习是以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围绕学生的想法,教师需要研究如何发现和捕捉学生的想法,研究在教学中教师有没有为学生想法的产生提供机会、时间和空间,研究学生的家庭生活经验、社区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有何关联,研究学生的想法、教师的想法、作者的想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且如何认识它们的不同。学生需要发展和引导,但不能强制他们按照既定的要求行事,作为教师,应该树立最基本的研究学生的意识和能力。
  (责编 欧孔群)
其他文献
2012年12月14日,河南信阳光山县和美国康涅狄格州纽敦镇在同一天发生校园弑童案,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一时间,校园安全问题又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其实,又何止这两起事件令人痛心。近年来,校园弑童案、楼梯践踏案、火灾、溺水等校园安全事故屡见报端,其惊悚的情节令人揪心,也让政府、学校、家长绷紧了神经。社会各界都在大声疾呼:校园安全,不能“亡羊补牢”,而要“未雨绸缪”!  施雪华 教育部应急  管理咨
期刊
“我们只用了两年时间就走出了低谷。”柳州市柳城县柳城中学校长覃卫平自豪地告诉记者。过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柳城中学的办学质量一度下滑,在柳州市普通示范性高中里排名靠后。后来经过多方努力,该校逐渐扭转落后局面,教育教学质量跃至全市普通示范性高中前几名。2012年高考,柳城中学以一本上线37人、二本上线275人、三本上线580人的较好成绩遏制住高考成绩滑坡的势头,突破该校历史的最好记录,得到了柳城县委
期刊
喜欢流行音乐的人都知道唱词的叠加和“一唱三叹”的妙处,它能让人在一遍遍反复吟唱中触动情怀,层层推进。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采莲》一文,这首古老的民歌格调清新,诗歌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美景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在写作技巧上,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叠加的声音与叠加的画面感,诗歌后五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每句的最后一字有所改动;五个“鱼戏莲
期刊
李康要求高校学习十八大精神要与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相结合  本刊讯 近日,自治区副主席李康率领自治区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科技厅、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到广西民族大学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并就推动广西民族大学科学发展进行调研。期间,李康强调,我区要结合高校的历史使命,全面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做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学习贯彻好科学发展观,深刻把握中国特色
期刊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爸爸,我对不起您。我一定会孝顺您!”听到孩子们一声声感恩的话语,很多家长与孩子相拥而泣,现场涌动着浓浓的亲情。这是崇左市江州区中小学感恩教育活动启动仪式上感人的一幕。2012年6月12日,江州区中小学感恩教育活动启动仪式在该区江南第二小学举行。启动仪式上,南宁赋宇文化教育传媒的窦萍老师作了讲座,她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讲述了大量真实、平凡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念师长和父母的恩
期刊
2012年2月28日,广西特级教师“琼凤工作坊”在贵港桂平市社坡镇社坡中心小学开展了一次“以学定教”主题教研活动。工作坊成员陈格华老师的一节“以学定教”模式的略读文教学——《路旁的橡树》的课例展示,使老师们对“以学定教”有了更清晰的、更深刻的认识。  【教材内容分析】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新课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
期刊
2011年3月5日,在南宁市隆安县隆安中学(以下简称隆中)的大礼堂内,人头攒动,来自南宁市的各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济济一堂,南宁市高中教学改革现场会隆安中学“合作课堂”观摩课正在进行中。  “我代表我们‘月下西楼组’展示第三题。我们认为,牡丹的性格简单概括就是‘富贵’。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我们‘翱翔组合组’反对,我们认为应该是‘高贵’而不是‘富贵’。”  “‘高贵’和‘富贵’有区别吗?”  
期刊
《树叶》是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写树叶给树枝、小虫、鱼儿、小鸟带来了温暖和欢乐,大家都喜欢树叶,树叶很高兴。课文语言朴实,想象丰富,富有童趣。在听《树叶》一课教学时,一位教师的一个教学片段引发了我的思考。  师:听老师读课文,看看有谁和树叶做游戏?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  生1:小鸟。  (教师贴一张小鸟的图)  生2:小鱼。  (教师贴一张小鱼的图)  生3:小虫。 
期刊
“我们县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建设项目。”百色市田林县教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你们过段时间再来,肯定能看到更大的变化,我们(的学校)将一年变一个样。”近几年来,田林县采取整合、搬迁、重建、改建、扩建等办法,扎实推进教育项目建设工程,使全县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根据田林县教育局提供的数据,该县近几年来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不断增长,而且成效显著:投入1 453万元,实施危房改造项
期刊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明确指出,“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学习2011版《课标》,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实践。  一、重视倾听,在倾听吸收时演练  曾经有个孩子这样问他的爷爷:“为什么我们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爷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