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4月,苏州国际科技园迎来了自己20岁的生日。
20年春去秋来,国际科技园给出的贡献绝不只是以园区0.2%的土地,创造出苏州工业园区5.7%的产值。更重要的是,这里探索出科技载体的开发建设和经营模式,以及一系列针对中小微科技企业的创新服务体制和机制,为苏州市和园区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提供了样本和参考。
不仅仅是国际科技园,还有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和苏州纳米城,园区这三大产业载体,就如三个“大管家”一样,为企业服务、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助力、为园区营造最优营商环境增添活力。
缘起,产业要“华丽转身”
1999年年底,园区已引进外资达67亿美元,到账外资33亿美元。当时,园区以外向型经济唱主角,而这些企业多以加工业为主,科技创新的研发机构却不在园区。如何进一步提高园区的国际竞争力,培育园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成了园区决策者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思考的结果是,2000年4月,苏州国际科技园正式开工建设。可以说,在园区,国际科技园树起了第一面本土企业科技创新的大旗。而自诞生之日起,她也就肩负起培育和扶持自主创新的使命,以及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
如何做好服务?如何助力转型?纵观彼时国内各大城市,都没有清晰的例子可以借鑒,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事实证明,国际科技园的探索之路,每一步都踏得极其准确。从软件研发到集成电路设计,从云计算到大数据,再到人工智能,科技园始终紧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线,适时调整产业重心,产业热点持续更新迭代。尽管重心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他们培育科技企业、助力创新生态的初心和使命。
从2003年起,科技园就以企业共性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大投入,陆续建设了国科数据中心、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软件评测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培训中心、动漫游戏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再加上今年3月揭牌的超算中心,这些公共服务平台使它有了“技术保姆”的称号。
针对“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的目标,国际科技园还启动了“生态伙伴计划”和“价值跨越计划”,联合微软、华为、西门子等建设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或产业创新中心,旨在可以引进更多创新项目和创新人才,提升园区创新水准。
回顾过往,“出生”于园区转型升级关键时刻的国际科技园,不负众望,在承接园区一以贯之的亲商服务理念和营商环境优势外,通过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助力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同时,自身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从第一批12家入驻企业,发展至今已经累计培养企业超过2000家,并走出了苏大维格、南大光电、中际旭创、麦迪科技、同程艺龙等5家上市企业,产值过亿元的企业31家,估值和市值超亿元的企业超30家。
20年风雨路,苏州国际科技园始终站在产业前沿,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为企业腾飞插上有力的翅膀。
扮演好专业“店小二”角色
“创办一家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公司,开发出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这是我回国创业的初衷。”这句来自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俞德超的名言,相信熟悉园区的人都不会陌生。面对采访,他也多次强调,是园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载体——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承载了他的梦想。
2006年,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时称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在独墅湖畔打下第一根桩,代表着园区正式开始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十余年来,这里聚集了近500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其中包括了首个获得美国辉瑞制药产品大中华区开发权益的中国创新型生物药企派格生物,成立两年就融资4.1亿美元的基石药业,拥有50余项在研项目、获批8项临床研究批件的康宁杰瑞等等如今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界赫赫有名的企业。
但是他们刚刚进入BioBAY(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英文名)的时候,都只是前途未卜的初创企业。这些公司的创始人都有海外留学背景,回中国创业之前,他们有人是大学教授、有人是国外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创始人,也有跨国公司的研发负责人。让他们不约而同来到BioBAY并不是巧合,而是源于BioBAY最初的顶层设计。
“专注做创新创业企业的孵化”这是BioBAY十多年前的定位。但那时候,没有太多人相信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可以做创新,也没有太多投资人愿意投创新企业。所以在成长的路上,BioBAY始终在探索。和别的园区单纯招商不同,这里不仅为人才提供一个“创业”的大门,而且尽力去孵化出一个融入了“预防—诊断—治疗”不同类型的高端人才生态圈。
如今,BioBAY集聚了许多科学家创业者,相比起正式的名字,大家更喜欢用英文名演变出来的“B村”来称呼这里。而“B村”的服务团队则将落户的人才称作“客官”,将自己称作“小二”。
事实上,自2007年正式开园后,BioBAY就给自己定下了服务者的角色。此后发展过程中,BioBAY从化学分析平台和抗体平台再到后来合作共建的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从企业早期入园的各类入驻服务到后期政策申报、人才服务、资金对接等产业服务,以及逐步建立的商务中心、孵化咖啡等各类子品牌。
为了做好全产业链的服务,2011年BioBAY将园内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行整合,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苏州百拓生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为药企提供技术服务,加速初创企业的研发进程。2018年,BioBAY投资成立了可以全方位为生物药定制研发生产服务的苏桥生物,为企业提供临床前和临床药物Ⅰ、Ⅱ、Ⅲ期生物药产品从DNA序列到商业化生产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不仅是服务产业链,资本方面BioBAY也提前做好了布局。2013年10月,BioBAY与新建元控股集团共同发起了新建元生物产业基金,着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产制、规模的快速提升。此后,他们还作为有限合伙人参股通和毓承、美敦力、泰福资本和礼来亚洲等知名的产业基金。这一系列举措都增强了BioBAY与资本之间的联系,让他们能更有效地帮助园区内的企业寻求资本支持。 十余年培育,一张几乎涵盖创新人才、项目所需要的商业配套、合作交流、休闲社交等方方面面的服务网络,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下一步,BioBAY必将向着全力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产业生态圈全力进发。
发展创新“朋友圈”
纳米技术“交叉性”广泛,许多产业“卡脖子”的关键点,都有赖于纳米的发展。所以,早在2010年,园区就率先在国内把纳米技术产业作为引领区域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产业,并着手布局苏州纳米城建设。
2013年,苏州纳米城正式成立,与国际科技园、BioBAY类似,从诞生之日起,他就被赋予了为“产业服务”的使命。
服务追着企业需求跑是必须的,在纳米城的优质服务下,这里已吸引了近500家企业的落地,企业的聚合又为新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催生着苏州纳米城更多的项目落地。
不仅仅是聚集企业,苏州纳米城还积极构建自己的创新“朋友圈”——纳米城已与纳米所、纳米大學科技园、纳米协同创新中心,相互协同,构筑起完整的“纳米生态圈”。此外,苏州纳米城在规划发展时发现,纵观纳米产业发展的全球布局,美国、法国、比利时等地都形成了以纳米为核心的典型园区。作为全球八大纳米集聚地之一,他们也以“综合性”为最大优势,逐步打造了一个从器件、到材料,再到应用的纳米综合性社区,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纳米社群”的概念。
同时,为了提升自身持续创新能力,纳米城还探索出了“国际产业集群—平台—苏州产业集群”的国际产业资源合作模式,与美、英、德、日、芬、新、以、澳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的合作关系,每年举办40余场产业对接活动。
事实上,近年来,三大产业载体都非常注重在发展创新“朋友圈”下功夫。国际科技园不断联手科研“国家队”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进程,陆续与中科院计算所、自动化所等成立了合资公司,共同推动产学研无缝对接,将“国家队”的科研工作与园区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贴近市场,贴近需求,让协同之花结出创新之果。
随着创业者们需求不断变化,BioBAY对创业者们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也在随之不断调整。十多年来,BioBAY持续关注着园区内企业的上下游生态,并有意识的在园区内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核心吸引力之一——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客户、中间的第三方服务……BioBAY一应俱全,中试、毒理分析、伴随诊断……“邻居”们都能做。
赋能,“非凡园区”再腾飞
5月29日,BioBAY位于桑田岛区域的二期C区举行签约仪式,B区同期开业,至此定位于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的BioBAY二期项目全部启用。本次落户企业集中在抗体药、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这些也是当今医疗行业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此次多家企业的开业与签约,对BioBAY的发展来说,也迈向了新阶段——要进一步夯实园区在抗体药产业链端的优势,同时深化布局免疫治疗的新领域。
生物医药产业被定位为苏州市“一号产业”,它的发展自然是受到无数人关注。作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阵地,随着二期项目的全部启用,下一步,BioBAY会加速细胞和基因治疗项目的引进,聚焦产业链的完善,搭建覆盖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研发、制造、上市等环节的全流程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实现快速成长,为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注入持久的竞争力。
站在20年发展的节点上,科技园的开发建设主体——园区科技公司表示,未来将通过探索新的科技载体运营模式,不断打造“升级版”的创新生态圈。据相关人士透露,苏州国际科技园的2.0版本将适时推出,尝试与上市公司合作,完整地规划建设一个企业、人才创业社交的产业社区,拓展24小时服务,布局细分领域全产业链,导入资源,形成互相促进的创新生态。
“在科技园的周边有不少毕业企业,它们依然是我们很好的生态伙伴,”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与这些企业开展合作,打造有品牌影响力、有竞争力的科技园2.0版。”而对于起步相对较晚的苏州纳米城来说,新形势下,不断完善深度服务体系,优化纳米企业创新环境,加速产业聚集,扩大苏州纳米产业“朋友圈”,将产业发展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制高点,是我们所期待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新形势,园区希望三大产业载体将加速聚集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完善载体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培养创新动能,赋能园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这一总体战略目标。
20年春去秋来,国际科技园给出的贡献绝不只是以园区0.2%的土地,创造出苏州工业园区5.7%的产值。更重要的是,这里探索出科技载体的开发建设和经营模式,以及一系列针对中小微科技企业的创新服务体制和机制,为苏州市和园区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提供了样本和参考。
不仅仅是国际科技园,还有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和苏州纳米城,园区这三大产业载体,就如三个“大管家”一样,为企业服务、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助力、为园区营造最优营商环境增添活力。
缘起,产业要“华丽转身”
1999年年底,园区已引进外资达67亿美元,到账外资33亿美元。当时,园区以外向型经济唱主角,而这些企业多以加工业为主,科技创新的研发机构却不在园区。如何进一步提高园区的国际竞争力,培育园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成了园区决策者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思考的结果是,2000年4月,苏州国际科技园正式开工建设。可以说,在园区,国际科技园树起了第一面本土企业科技创新的大旗。而自诞生之日起,她也就肩负起培育和扶持自主创新的使命,以及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
如何做好服务?如何助力转型?纵观彼时国内各大城市,都没有清晰的例子可以借鑒,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事实证明,国际科技园的探索之路,每一步都踏得极其准确。从软件研发到集成电路设计,从云计算到大数据,再到人工智能,科技园始终紧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线,适时调整产业重心,产业热点持续更新迭代。尽管重心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他们培育科技企业、助力创新生态的初心和使命。
从2003年起,科技园就以企业共性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大投入,陆续建设了国科数据中心、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软件评测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培训中心、动漫游戏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再加上今年3月揭牌的超算中心,这些公共服务平台使它有了“技术保姆”的称号。
针对“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的目标,国际科技园还启动了“生态伙伴计划”和“价值跨越计划”,联合微软、华为、西门子等建设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或产业创新中心,旨在可以引进更多创新项目和创新人才,提升园区创新水准。
回顾过往,“出生”于园区转型升级关键时刻的国际科技园,不负众望,在承接园区一以贯之的亲商服务理念和营商环境优势外,通过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助力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同时,自身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从第一批12家入驻企业,发展至今已经累计培养企业超过2000家,并走出了苏大维格、南大光电、中际旭创、麦迪科技、同程艺龙等5家上市企业,产值过亿元的企业31家,估值和市值超亿元的企业超30家。
20年风雨路,苏州国际科技园始终站在产业前沿,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为企业腾飞插上有力的翅膀。
扮演好专业“店小二”角色
“创办一家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公司,开发出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这是我回国创业的初衷。”这句来自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俞德超的名言,相信熟悉园区的人都不会陌生。面对采访,他也多次强调,是园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载体——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承载了他的梦想。
2006年,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时称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在独墅湖畔打下第一根桩,代表着园区正式开始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十余年来,这里聚集了近500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其中包括了首个获得美国辉瑞制药产品大中华区开发权益的中国创新型生物药企派格生物,成立两年就融资4.1亿美元的基石药业,拥有50余项在研项目、获批8项临床研究批件的康宁杰瑞等等如今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界赫赫有名的企业。
但是他们刚刚进入BioBAY(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英文名)的时候,都只是前途未卜的初创企业。这些公司的创始人都有海外留学背景,回中国创业之前,他们有人是大学教授、有人是国外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创始人,也有跨国公司的研发负责人。让他们不约而同来到BioBAY并不是巧合,而是源于BioBAY最初的顶层设计。
“专注做创新创业企业的孵化”这是BioBAY十多年前的定位。但那时候,没有太多人相信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可以做创新,也没有太多投资人愿意投创新企业。所以在成长的路上,BioBAY始终在探索。和别的园区单纯招商不同,这里不仅为人才提供一个“创业”的大门,而且尽力去孵化出一个融入了“预防—诊断—治疗”不同类型的高端人才生态圈。
如今,BioBAY集聚了许多科学家创业者,相比起正式的名字,大家更喜欢用英文名演变出来的“B村”来称呼这里。而“B村”的服务团队则将落户的人才称作“客官”,将自己称作“小二”。
事实上,自2007年正式开园后,BioBAY就给自己定下了服务者的角色。此后发展过程中,BioBAY从化学分析平台和抗体平台再到后来合作共建的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从企业早期入园的各类入驻服务到后期政策申报、人才服务、资金对接等产业服务,以及逐步建立的商务中心、孵化咖啡等各类子品牌。
为了做好全产业链的服务,2011年BioBAY将园内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行整合,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苏州百拓生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为药企提供技术服务,加速初创企业的研发进程。2018年,BioBAY投资成立了可以全方位为生物药定制研发生产服务的苏桥生物,为企业提供临床前和临床药物Ⅰ、Ⅱ、Ⅲ期生物药产品从DNA序列到商业化生产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不仅是服务产业链,资本方面BioBAY也提前做好了布局。2013年10月,BioBAY与新建元控股集团共同发起了新建元生物产业基金,着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产制、规模的快速提升。此后,他们还作为有限合伙人参股通和毓承、美敦力、泰福资本和礼来亚洲等知名的产业基金。这一系列举措都增强了BioBAY与资本之间的联系,让他们能更有效地帮助园区内的企业寻求资本支持。 十余年培育,一张几乎涵盖创新人才、项目所需要的商业配套、合作交流、休闲社交等方方面面的服务网络,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下一步,BioBAY必将向着全力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产业生态圈全力进发。
发展创新“朋友圈”
纳米技术“交叉性”广泛,许多产业“卡脖子”的关键点,都有赖于纳米的发展。所以,早在2010年,园区就率先在国内把纳米技术产业作为引领区域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产业,并着手布局苏州纳米城建设。
2013年,苏州纳米城正式成立,与国际科技园、BioBAY类似,从诞生之日起,他就被赋予了为“产业服务”的使命。
服务追着企业需求跑是必须的,在纳米城的优质服务下,这里已吸引了近500家企业的落地,企业的聚合又为新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催生着苏州纳米城更多的项目落地。
不仅仅是聚集企业,苏州纳米城还积极构建自己的创新“朋友圈”——纳米城已与纳米所、纳米大學科技园、纳米协同创新中心,相互协同,构筑起完整的“纳米生态圈”。此外,苏州纳米城在规划发展时发现,纵观纳米产业发展的全球布局,美国、法国、比利时等地都形成了以纳米为核心的典型园区。作为全球八大纳米集聚地之一,他们也以“综合性”为最大优势,逐步打造了一个从器件、到材料,再到应用的纳米综合性社区,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纳米社群”的概念。
同时,为了提升自身持续创新能力,纳米城还探索出了“国际产业集群—平台—苏州产业集群”的国际产业资源合作模式,与美、英、德、日、芬、新、以、澳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的合作关系,每年举办40余场产业对接活动。
事实上,近年来,三大产业载体都非常注重在发展创新“朋友圈”下功夫。国际科技园不断联手科研“国家队”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进程,陆续与中科院计算所、自动化所等成立了合资公司,共同推动产学研无缝对接,将“国家队”的科研工作与园区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贴近市场,贴近需求,让协同之花结出创新之果。
随着创业者们需求不断变化,BioBAY对创业者们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也在随之不断调整。十多年来,BioBAY持续关注着园区内企业的上下游生态,并有意识的在园区内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核心吸引力之一——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客户、中间的第三方服务……BioBAY一应俱全,中试、毒理分析、伴随诊断……“邻居”们都能做。
赋能,“非凡园区”再腾飞
5月29日,BioBAY位于桑田岛区域的二期C区举行签约仪式,B区同期开业,至此定位于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的BioBAY二期项目全部启用。本次落户企业集中在抗体药、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这些也是当今医疗行业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此次多家企业的开业与签约,对BioBAY的发展来说,也迈向了新阶段——要进一步夯实园区在抗体药产业链端的优势,同时深化布局免疫治疗的新领域。
生物医药产业被定位为苏州市“一号产业”,它的发展自然是受到无数人关注。作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阵地,随着二期项目的全部启用,下一步,BioBAY会加速细胞和基因治疗项目的引进,聚焦产业链的完善,搭建覆盖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研发、制造、上市等环节的全流程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实现快速成长,为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注入持久的竞争力。
站在20年发展的节点上,科技园的开发建设主体——园区科技公司表示,未来将通过探索新的科技载体运营模式,不断打造“升级版”的创新生态圈。据相关人士透露,苏州国际科技园的2.0版本将适时推出,尝试与上市公司合作,完整地规划建设一个企业、人才创业社交的产业社区,拓展24小时服务,布局细分领域全产业链,导入资源,形成互相促进的创新生态。
“在科技园的周边有不少毕业企业,它们依然是我们很好的生态伙伴,”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与这些企业开展合作,打造有品牌影响力、有竞争力的科技园2.0版。”而对于起步相对较晚的苏州纳米城来说,新形势下,不断完善深度服务体系,优化纳米企业创新环境,加速产业聚集,扩大苏州纳米产业“朋友圈”,将产业发展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制高点,是我们所期待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新形势,园区希望三大产业载体将加速聚集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完善载体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培养创新动能,赋能园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这一总体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