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缺失与构建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g1ksmh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劳动教育课程化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它既是促进劳动教育科学化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劳动教育常态化的实然路径。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着课程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单一化、校本课程不足,以及第二课堂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其成因包括教育思想、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等多个方面,对此,必须从具体问题出发,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来构建劳动教育课程。
  关键词
  中小学  劳动教育  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
  劳动教育在中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培训、劳动能力发展、劳动意识培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构建的讲话为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劳动教育课程化是当前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向,然而,从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来看,情形并不乐观,劳动教育课程在建设与实施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严重弱化了劳动教育的效果。因此,从劳动教育课程化的角度出发,探索多元化劳动课程体系建设,是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缺失
  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依据,在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但受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普遍面临着劳动教育课程缺失的问题,这既体现在劳动教育课程类型的单一化、片面化上,也体现在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不足上,因此,极大地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实效。
  1.劳动教育课程单一化
  劳动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并付诸劳动行为,使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的基本劳动技能”[1]。中小学生的劳动形式有很多,均在学生劳动能力的发展以及劳动意识的生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保障劳动教育效果的基本要求。但当前中小学校普遍存在劳动课程单一化的问题,多以国家层面的劳技课程作为唯一的劳动教育课程。劳技课程以生活性的劳动技术教育为例,虽然具有体系强的优势,但内容覆盖面不广,难以在自助劳动、生产劳动等教育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也不能满足学生劳动学习的需要。
  2.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不足
  “系统加强劳动教育”[2],是当前国家对劳动教育深入开展的重点要求。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以系统建设劳动课程为基本要求,这就需要学校在劳动教育中既要发挥好国家课程的基础性作用,也要开辟新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灵活性的必然要求。但中小学校普遍存在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不足的问题,未能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情开发针对性的课程。一方面,学校缺乏专业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队伍,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不具备有效的实施主体;另一方面,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中存在着碎片化的现象,劳动教育教材建设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3.第二课堂作用得不到发挥
  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课堂。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赋予了学生绝对的学习自主权,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但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来看,第二课堂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多数学校并没有有效引导学生利用空闲、放学、假期的时间参与到校园、家庭、社区劳动中。作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形式,第二课堂的缺失以及教育作用的弱化全方位限制了劳动教育的效能,给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以及劳动习惯的养成均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缺失的原因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缺失,既有思想观念层面的因素,如家长、教师对劳动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如缺乏足够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1.唯成绩论教育思想浓厚
  劳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常态化、持续性、成体系的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并且,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素质教育的其他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当前中小学校对劳动教育多缺乏正确的态度,最为典型的便是唯成绩论教育思想浓厚[3]。多数校领导和教师均将智育作为重点内容来抓,对劳动教育缺乏足够的关注,也未能给予充分的支持,劳动教育课程的课时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由此导致的结果便是学生的劳动习惯难以养成。
  2.专业化师资队伍欠缺
  当前中小学校普遍缺乏专业化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这也是导致劳动教育课程缺失的重要因素。首先,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总量严重不足。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环节,但相比于德智体美课程教师,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数量普遍较少,难以担负起劳动教育的重任,特别是随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日益多元化,师资队伍短缺的问题更为严重,这极大地制约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其次,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高。不少学校由其他学科课程教师充当劳动教育课程教师,这种情况极大地削弱了劳动教育的专业性,难以有效发挥劳动教育课程在学生劳动素养提升中的作用。
  3.家校合作流于形式
  劳动教育既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也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疇,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媒介。强化家校合作是构建全天候劳动教育态势的基本要求,但中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合作存在流于形式的风险。首先,家长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家长多将教育的重点落在孩子文化课程的学习上,并不关注孩子在劳动教育课程学习中的表现。不仅如此,多数中小学生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娇生惯养,不仅不配合学校层面布置的家庭劳动任务,甚至将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视作浪费时间。家长的错误观念对孩子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并且,部分家长自身缺乏劳动习惯,存在好逸恶劳的心理,也间接地影响了孩子,没有给孩子形成正确的示范效应。其次,家校之间缺乏密切的交流。家校间的交流仍然以每学期一到两次的家长会为主,并且,家长会上,很少有教师会涉及到劳动教育的内容,家长也不会主动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劳动表现。   4.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不足
  实践性是劳动的基本属性,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只有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才能彰显劳动的价值,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就成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点。然而,实践基地的欠缺是当前导致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缺失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不足。中小学劳动教育仍然停留在知识教育的阶段,对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认知不高。尽管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但多为模拟实践,并未和真实的劳动环境、劳动场景结合起来,因而难以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并且,一些学校虽然已经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但并没有真正利用好。其次,缺乏外部劳动实践基地。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教育,需要协同发挥好学校、家庭、社区等多个主体的作用,但学校多缺乏外部资源利用意识,并没有从学校所在地的外部环境出发,做好校外联合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
  劳动教育课程的缺失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也弱化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因此,必须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1.打造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当前劳动教育课程单一化的问题,要以多元化理念为切入点,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群建设,打造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全面性。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出发,围绕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的培育,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将家务劳动、社区劳动、公益劳动等纳入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一方面,从共时性的角度把握好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从历时性的角度密切不同学段劳动教育课程的衔接关系。其次,强化其他课程的劳动教育协同作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既要发挥好专业化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也要从跨界理念出发,深入发掘其他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凸显其他课程在劳动教育中的协同作用[4]。以语文课程为例,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课文鉴赏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诸多课程中,体育课程在劳动教育中有着最为显著的协同效果,要将劳动和体育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劳动中提高劳动技能,锻炼身体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强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是学校从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学情出发开发的课程,不仅契合学生的需求,而且学校在课程实施中也具有更强的灵活性,正如有研究指出,“校本课程的意义就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最大收益”[5]。中小学校要重视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性、持续性出发,组建由副校长或教务主任牵头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将劳动教育课程任课教师全部纳入到开发小组中,并聘请其他学科教师作为参考人员,提升校本課程开发的专业化水平,为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施铺平基础。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更新迭代与大屏智能终端的高度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手机为代表的终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载体,而各种类型的APP则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样要立足信息化的大背景,做好线上校本课程开发。
  3.加大劳动教育保障条件建设力度
  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保障条件,而从当前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来看,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基地层面的不足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对此,一方面需要加强专业化劳动教育师资的引入力度,结合劳动教育课程化发展的趋势,出台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引入标准。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素质模型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素质模型包括核心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知识、个人品质四项内容,学校要制定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模型框架,强化校内师资培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跨学校培训,组织教师到其他劳动教育经验较为丰富的学校参观、学习,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利用好校园的空旷地带,开办校园农场、校园手工艺坊等实践基地,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践基地开展劳动,为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利用好周边环境也是实践基地建设的重点,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要向社会延伸,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中接受锻炼、得到发展,而多元化的社会实践也是充分发掘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必然要求。
  4.实施家校合作劳动教育模式
  劳动教育作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仅仅依托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新时代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既要从课程内容上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也要从实施方式上增强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效能,而家校合作的劳动教育模式则是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的可靠选择。不仅如此,劳动教育也能作为家校合作的有机连接,推动家校合作在中小学教育中不断发展完善[6]。首先,在家庭中开展劳动训练。家庭劳动教育是多元化劳动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学校层面的家庭劳动课程教学以理论授课和劳动技能训练为主,缺乏实践操作的阵地。家长要配合学校教育,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其次,强化家校交流与联系。针对家长存在的唯成绩倾向,学校要做好家长工作,借助家长会、家访等向家长普及正确的教育理念。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条件,创新家校合作的方式,发挥好微信等社交软件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红,谢诗思.本体论和工具论: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诉求的辨析[J].中国教师,2020(03):19-24.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3-20)[2020-3-27]http://www.gov.cn/zhengce/202
  0-03/26/content_5495977.htm.
  [3] 吴全华.劳动教育实践的问题及规避[J].当代教育科学,2020(09):33-39.
  [4] 纪成涛.构建基于跨界理念的劳动课程群[J].未来教育家,2019(11):51-54.
  [5] 黄文芳.校本课程开发:一种生态的观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6):155-157.
  [6] 周洪宇,范青青.劳动教育应成为家校教育的有机联接[J].教育探索,2019(03):1-5.
   [作者:王炜(1982-),男,山西长治人,山西工程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
其他文献
据《中国青年报》2021年7月9日02版报道:据媒体统计,目前湖南、江苏、云南、河南等省已将美育科目作为正式考核内容加入中考范围,四川、宁夏等省区相继发布消息,将开展美育中考或扩大试点范围。客观来讲,美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人文素养的一部分,对美术、音乐等艺术知识有基本的了解,也符合现代理念下的教育期待。此前,尽管大部分学校都开设有美育课程,但因为没有纳入评价指挥棒,从学校到学生都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将美育纳入中考,也就和升学挂钩了,学生、家长、学校不重视也得重视了。美育进中考,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新时期,少先队活动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任务和要求。文章从少先队活动的特征出发,坚持新时期开展的少先队活动要重视思想引领,关注政治启蒙的重要性,剖析当前少先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吸引少先队员主动参与等方式,提升少先队组织育人活动参与度,促进少先队员全面健康发展,让少先队工作与时代共同进步。
摘 要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当前,农村学校发展需要从“条件改善”转向“深度变革”,促进农村学校优质化发展,切实提升农村学校地位。农村学校变革面临着来自组织内外三种阻力: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联系、校长与教师变革的能力与动力不足及地方政府城市化倾向的教育政策。要从“深度”和“广度”上把握问题,破除农村学校变革的阻力,让农村学校变得更美好。  关键词  农村学校 学校变革
摘 要  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价值观念、自我理解和规则规范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了深刻影响。因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深层差异,我国文化心理对原本成熟与流行于西方文化语境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一些深层限制,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课堂教学中完全落地生根。为了最大可能地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可采取的文化心理调适策略有:遵循中庸,激发参与合作的意愿;认识自我,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体验角色,增进主体身份的认同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还存在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我校这些年来探索基于共生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和德育建设等方面的实践,进而达到了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生互惠共同发展的良好效果,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学校品牌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项目式学习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项目的驱使下,学生能自发地形成学习共同体,高年级的学生有能力形成团队合作的意愿,在团队中互帮互助,从而更好地完成项目任务。文章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在科学课堂上运用基于项目研究的学习共同体的策略,以便更深层地探究适合的建构模式。
摘 要  乡村教师培训和我国其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一样存在着“内容泛化、针对性不强”这一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采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教学)》,以福建省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省级培训(初中化学班)为例,以“科学探究主题”作为培训内容载体,通过参训初中化学乡村教师“科学探究主题”教学能力水平自我诊断与分析,进行“科学探究主题”培训课程的选择和设计
摘 要  以分数的问题解决为例,参考兰宁等人的错误分析反思循环模型,通过对56位同学“分数应用的问题解决”的错误分析过程的研究,总结了学生问题解决错误的识别方式、归因、订正错误的策略。研究发现:情境转译错误是学生分数应用问题解决错误的主要原因;深刻、全面的归因对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  关键词  小学生 错误分析 问题解决 分数应用  由于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以及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经验的不足
摘 要  师德,是教师行业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近年来,各种师德问题屡见不鲜,师德的话题持续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师德体系建设正面临风险,师德观念的解放与祛魅、师德建设方式的局限以及师德评价标准内在的困惑等,通过破解这些风险产生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创新着手,打造“一体两翼”的师德评价标准确定机制、“精准化”的师德治理机制、师德问题化解机制以及网络监督平台机制,最终推动教师队伍职
文化体系是一种动态构建生成的过程,网络语境下“丧文化”的“致郁”风险与“治愈”价值是这个时代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处在边缘地位的农村青少年群体面临“话语表达不足”的困境,通过一系列的“丧”话语实践进行情感互动与构建群体认同。然而,“丧文化”的泛滥使消极情感不断蓄积并成为一种亚文化资本,从而产生“致郁”风险。“丧文化”作为一种现实隐喻,指向农村青少年背后的童年创伤、相对剥夺感与习得性无助等社会现实。因此,丧文化“致郁”风险消解与“治愈”价值构建,重在问题关怀、文化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