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当得体,是对讲课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每个教师都希望迅速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可实践起来却非常吃力。讲课能力的提高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渐进性,达到精当得体的地步,需要日积月累的磨砺。但若能下大力气改善事例引证、课堂提问和细节描绘这三个重要环节,是能够在短时期内取得显著进步的。
引证;提问;描绘
[中图分类号]G6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52-02
一、理论寓于典型之中——谈事例引证
在知识性传递(即俗称的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对具体事例的引用和讲解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授课能否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选择和运用那些来自方方面面的具体事例。
对事例的表述取舍,见之于文字时,往往要精雕细刻,反复推敲。例如在讲授“营销哲学”问题时,首先要让学生清楚什么是哲学,比如讲一个故事:
父亲:“儿子,你在大学学的是什么?”
儿子:“哲学”。
父亲:“哲学是什么?”
儿子:“比如饭桌上这只鸡,这是看得见的鸡,哲学就是抽象的鸡。”
父亲:“什么是抽象的鸡?”
儿子:“抽象的鸡就是那只看不见的鸡。”
父亲眼睛一瞪:“哲学原来是看不见的鸡?”说着端起饭桌上的鸡转身就走:“那你吃那看不见的鸡吧!”
通过设置疑问,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迫切想知道哲学到底是什么,这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选择确定了事例,下一步任务就是如何编辑、展开,使之具有说服力。纵剖法就是把一个典型事例从纵的方面切开,然后从破题处顺脉剖去,逐渐地把事例的真相交待出来,让学生听起来由浅入深,逐步接触到事情的本质。
有些事例在讲述经过得出结论之后,还必须进一步引申开去。引申时要特别注意对题合意,承转得体,将议论引导延伸到要说明的道理上去。
二、疑问叩开思维之门——谈课堂提问
学问学问,要学习就离不开问。学生疑而问之,自然可以获得知识,教师问而使疑之,可以促进学生思考。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须教育有疑,至此方是长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维持课堂纪律不是靠教师的权威和管束,而是靠艺术性的提问来吸引学生。精心安排、巧妙设计的提问能使学生对不感兴趣的东西产生兴趣,在思想开小差时迅速“归队”。注意力同讲课的中心论点相吻合,是保证听讲兴趣历久不衰的主要手段之一。
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的回答就是反馈,教师就是在这种信息交流中,不断调整补充原来的课堂设计。
三、细雨芳霏润无声——谈细节描绘
细节的表述在授课中处于重要地位。一次讲课能否产生持久的效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真实、具体、生动的情节。
第一,选取感人至深的情节。这就是要选取那些是以反映人物思想风貌的一个片断、场景、事物和举动,用这种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细节表达出抽象的道理,以增强感染力,深化主题。如爱迪生,小时候只上了几个月学,就被辱骂为“愚钝糊涂”的“低能儿”被迫退学了。他泪眼婆娑地回到家里,要母亲教他读书,并下决心:“长大了,要在世界上做一翻事业”。爱迪生喜欢捣鼓一些奇奇怪怪的小试验,有时免不了要闹点笑话,出点乱子。父亲看见就不许他再搞小实验,爱迪生急得直哭,说:“我要不做实验,怎么能研究学问?怎么能做出一番事业来呢?”父亲听了他的话,感动得只好收回“禁令”。
第二,选取心理变化的情节。选取能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强烈的理智和情感活动的情节,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例如,“被苍蝇击倒的世界冠军”。1965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在纽约举行。路易斯·福克斯十分得意,因他远远领先对手,只要再得几分便可登上冠军宝座了。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小事:一只苍蝇落在主球上。路易斯撵了很多次苍蝇,最后他的情绪坏到了极点,终于失去了冷静和理智,愤怒地用球杆击打苍蝇,不小心碰到了主球,被裁判判为击球,从而失去了一轮机会。
第三,选取蕴含思维的情节。授课中表述的细节需要用心加工提炼,不加选择地滥用细节反而会破坏讲课的完整性、感染性和真实性。若不经加工剪辑,简单地把生活的一些事实顺手粘来,随便塞到授课中去,尽管真实,也只能是“复制粘贴的艺术”。精心提炼情节,可以看一例,方志敏烈士在监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一书,书中有这样一段:“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鄙陋潮湿的茅棚;毫不稀罕那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栗和菜根;毫不稀罕那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却宁愿睡在猪栏狗巢似的住所”。这就是方志敏的苦乐观,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十分强烈的情节,具有很强的感染性。
如果我们的教师能象雕刻家那样,把几个关键的细节刻划得细腻,讲人物性格生动鲜明,叙事件情节波澜曲折,描景览胜栩栩如生,那就一定会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成功的教师。
引证;提问;描绘
[中图分类号]G6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52-02
一、理论寓于典型之中——谈事例引证
在知识性传递(即俗称的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对具体事例的引用和讲解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授课能否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选择和运用那些来自方方面面的具体事例。
对事例的表述取舍,见之于文字时,往往要精雕细刻,反复推敲。例如在讲授“营销哲学”问题时,首先要让学生清楚什么是哲学,比如讲一个故事:
父亲:“儿子,你在大学学的是什么?”
儿子:“哲学”。
父亲:“哲学是什么?”
儿子:“比如饭桌上这只鸡,这是看得见的鸡,哲学就是抽象的鸡。”
父亲:“什么是抽象的鸡?”
儿子:“抽象的鸡就是那只看不见的鸡。”
父亲眼睛一瞪:“哲学原来是看不见的鸡?”说着端起饭桌上的鸡转身就走:“那你吃那看不见的鸡吧!”
通过设置疑问,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迫切想知道哲学到底是什么,这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选择确定了事例,下一步任务就是如何编辑、展开,使之具有说服力。纵剖法就是把一个典型事例从纵的方面切开,然后从破题处顺脉剖去,逐渐地把事例的真相交待出来,让学生听起来由浅入深,逐步接触到事情的本质。
有些事例在讲述经过得出结论之后,还必须进一步引申开去。引申时要特别注意对题合意,承转得体,将议论引导延伸到要说明的道理上去。
二、疑问叩开思维之门——谈课堂提问
学问学问,要学习就离不开问。学生疑而问之,自然可以获得知识,教师问而使疑之,可以促进学生思考。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须教育有疑,至此方是长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维持课堂纪律不是靠教师的权威和管束,而是靠艺术性的提问来吸引学生。精心安排、巧妙设计的提问能使学生对不感兴趣的东西产生兴趣,在思想开小差时迅速“归队”。注意力同讲课的中心论点相吻合,是保证听讲兴趣历久不衰的主要手段之一。
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的回答就是反馈,教师就是在这种信息交流中,不断调整补充原来的课堂设计。
三、细雨芳霏润无声——谈细节描绘
细节的表述在授课中处于重要地位。一次讲课能否产生持久的效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真实、具体、生动的情节。
第一,选取感人至深的情节。这就是要选取那些是以反映人物思想风貌的一个片断、场景、事物和举动,用这种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细节表达出抽象的道理,以增强感染力,深化主题。如爱迪生,小时候只上了几个月学,就被辱骂为“愚钝糊涂”的“低能儿”被迫退学了。他泪眼婆娑地回到家里,要母亲教他读书,并下决心:“长大了,要在世界上做一翻事业”。爱迪生喜欢捣鼓一些奇奇怪怪的小试验,有时免不了要闹点笑话,出点乱子。父亲看见就不许他再搞小实验,爱迪生急得直哭,说:“我要不做实验,怎么能研究学问?怎么能做出一番事业来呢?”父亲听了他的话,感动得只好收回“禁令”。
第二,选取心理变化的情节。选取能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强烈的理智和情感活动的情节,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例如,“被苍蝇击倒的世界冠军”。1965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在纽约举行。路易斯·福克斯十分得意,因他远远领先对手,只要再得几分便可登上冠军宝座了。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小事:一只苍蝇落在主球上。路易斯撵了很多次苍蝇,最后他的情绪坏到了极点,终于失去了冷静和理智,愤怒地用球杆击打苍蝇,不小心碰到了主球,被裁判判为击球,从而失去了一轮机会。
第三,选取蕴含思维的情节。授课中表述的细节需要用心加工提炼,不加选择地滥用细节反而会破坏讲课的完整性、感染性和真实性。若不经加工剪辑,简单地把生活的一些事实顺手粘来,随便塞到授课中去,尽管真实,也只能是“复制粘贴的艺术”。精心提炼情节,可以看一例,方志敏烈士在监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一书,书中有这样一段:“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鄙陋潮湿的茅棚;毫不稀罕那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栗和菜根;毫不稀罕那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却宁愿睡在猪栏狗巢似的住所”。这就是方志敏的苦乐观,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十分强烈的情节,具有很强的感染性。
如果我们的教师能象雕刻家那样,把几个关键的细节刻划得细腻,讲人物性格生动鲜明,叙事件情节波澜曲折,描景览胜栩栩如生,那就一定会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成功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