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我国高校当前管理中主要问题是 ,全国资源分配不均,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省份。管理不善,高校似行政单位 ,而不是一个学术机构,官本位思想严重。再次是,校内缺乏互动,基本教育方式还是填鸭式,离塑造创新性教育还有很大差距。
【关键词】
高校;资源;问题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重要的意义。但是,受不良社会风气和高校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不合理的现象。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在认真梳理并深刻剖析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探寻更具建设性和针对性的对策。
1 高校教育管理的问题解读
1.1教育管理资源配置不均衡
教育管理是学校领导根据一定的原理,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学校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因素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目的在于更好更快地实现学校预定目标。因此,任何一种学校管理方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管理资源这一“硬件”基础之上进行的。离开了这一资源基础,任何的管理手段都难以实施,任何的目标都将变得空洞。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于教育的投入。国家对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的财政投入不均衡的政策,直接导致了“211”、“985”高校获得了更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而一般的普通高校则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科研仪器设备紧张、学生宿舍条件差、授课教室紧缺、图书资料缺失或陈旧等。同时由于东部和中西部的区域经济的不均衡性,地方财政对高校支持的不均衡性,更加剧了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发展的不均衡性。此外,由于高校扩招现象的持续,我国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师生比例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办学质量。
1.2官本位思想严重
我国高校现存的教育管理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科层制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所创立的。科层制是现代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其特征主要包括: 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严格的规则、照章办事、量才用人和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并划分等级,有职则有权,无职则无权等。除此之外,该管理模式最大的消极作用是可能会导致学校管理与教学脱节、与学生身心发展脱节、与外界社会环境脱节,如果不能对管理过程的僵化及时作出调整,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管理效果,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
1.3学生教师之间缺乏互动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体制还是一种“旧”的管理体制,学校是主动的教育者、管理者,学生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这种管理体制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另一指向性是学生就业。近年来,高校扩招等诸多原因影响到学生就业,增加了就业压力。此外,由于受家庭、学校和其他一些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创新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校园心理咨询治疗室也亟待建立。
教师和学生关系层面的问题是,在一些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他们仍然是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仍然处在教师作为“说教者”,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的层面,他们相互对立,关系疏远、冷漠,沟通甚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管理活动的质量。
2 改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担负着为我国现代建设提供着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任。由于我国教育管理存在着“硬件”、“软件”等诸多问题,这大大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应在协调好教育管理资源的同时改革和创新管理模式,并且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管理手段和方式的变革,使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硬件”更硬,“软件”不软,教育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让高等教育事业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1深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革,为教育管理提供物质保障,增强教育管理的“硬”实力
高校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应该完善自身的运行和监督机制。一方面,应该明确学校各个机构的职责,提高学校的办事效率,节省教育行政成本。另一方面,高校应该为市场资源进入高等教育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吸引社会资源进入高校。此外,高校还应该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会等团体的监督作用,防止一些权利过分膨胀,防止一些人为自己谋取私利。
2.2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加强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变教育管理“软”部分为硬保障
随着国家对高素质的教育管理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育管理人才队伍显得尤为迫切。从理论层面来看,需要在借鉴发达国家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经验,以及他们的新模式、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以及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发展适合自身的教育管理理论,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来看,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应该建立教育管理培训基地,根据经济、社会形式变化、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促进教育管理者实践经验提升。从个人层面来看,教育管理者应该不断学习教育管理理论知识,善于总结自身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同时向优秀的教育管理者学习经验,结合个人的特点,发展和改进工作方法,使自身教育管理工作更具专业化水平。
2.3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确立教师主人翁地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是围绕学生来展开的,教育管理工作理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在工作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者。要在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首先,应建立人性化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教育管理中压制学生个性、强调教师绝对权威的做法,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其次,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大学生群体特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后,针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对当前经济、社会形势有敏锐的洞察力,根据社会需要进行招生,调整院系的招生规模和招生比例,减少教育资源浪费、学科分布失衡现象,让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在当今社会有用武之地,真正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正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6.
[2]岳武.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41-42.
[3]杨丽媛.高校教育管理的问题解读与对策探究[J].达州市: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11) 107-110.
我国高校当前管理中主要问题是 ,全国资源分配不均,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省份。管理不善,高校似行政单位 ,而不是一个学术机构,官本位思想严重。再次是,校内缺乏互动,基本教育方式还是填鸭式,离塑造创新性教育还有很大差距。
【关键词】
高校;资源;问题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重要的意义。但是,受不良社会风气和高校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不合理的现象。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在认真梳理并深刻剖析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探寻更具建设性和针对性的对策。
1 高校教育管理的问题解读
1.1教育管理资源配置不均衡
教育管理是学校领导根据一定的原理,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学校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因素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目的在于更好更快地实现学校预定目标。因此,任何一种学校管理方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管理资源这一“硬件”基础之上进行的。离开了这一资源基础,任何的管理手段都难以实施,任何的目标都将变得空洞。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于教育的投入。国家对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的财政投入不均衡的政策,直接导致了“211”、“985”高校获得了更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而一般的普通高校则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科研仪器设备紧张、学生宿舍条件差、授课教室紧缺、图书资料缺失或陈旧等。同时由于东部和中西部的区域经济的不均衡性,地方财政对高校支持的不均衡性,更加剧了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发展的不均衡性。此外,由于高校扩招现象的持续,我国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师生比例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办学质量。
1.2官本位思想严重
我国高校现存的教育管理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科层制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所创立的。科层制是现代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其特征主要包括: 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严格的规则、照章办事、量才用人和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并划分等级,有职则有权,无职则无权等。除此之外,该管理模式最大的消极作用是可能会导致学校管理与教学脱节、与学生身心发展脱节、与外界社会环境脱节,如果不能对管理过程的僵化及时作出调整,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管理效果,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
1.3学生教师之间缺乏互动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体制还是一种“旧”的管理体制,学校是主动的教育者、管理者,学生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这种管理体制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另一指向性是学生就业。近年来,高校扩招等诸多原因影响到学生就业,增加了就业压力。此外,由于受家庭、学校和其他一些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创新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校园心理咨询治疗室也亟待建立。
教师和学生关系层面的问题是,在一些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他们仍然是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仍然处在教师作为“说教者”,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的层面,他们相互对立,关系疏远、冷漠,沟通甚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管理活动的质量。
2 改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担负着为我国现代建设提供着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任。由于我国教育管理存在着“硬件”、“软件”等诸多问题,这大大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应在协调好教育管理资源的同时改革和创新管理模式,并且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管理手段和方式的变革,使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硬件”更硬,“软件”不软,教育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让高等教育事业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1深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革,为教育管理提供物质保障,增强教育管理的“硬”实力
高校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应该完善自身的运行和监督机制。一方面,应该明确学校各个机构的职责,提高学校的办事效率,节省教育行政成本。另一方面,高校应该为市场资源进入高等教育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吸引社会资源进入高校。此外,高校还应该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会等团体的监督作用,防止一些权利过分膨胀,防止一些人为自己谋取私利。
2.2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加强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变教育管理“软”部分为硬保障
随着国家对高素质的教育管理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育管理人才队伍显得尤为迫切。从理论层面来看,需要在借鉴发达国家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经验,以及他们的新模式、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以及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发展适合自身的教育管理理论,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来看,高校教育管理队伍应该建立教育管理培训基地,根据经济、社会形式变化、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促进教育管理者实践经验提升。从个人层面来看,教育管理者应该不断学习教育管理理论知识,善于总结自身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同时向优秀的教育管理者学习经验,结合个人的特点,发展和改进工作方法,使自身教育管理工作更具专业化水平。
2.3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确立教师主人翁地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是围绕学生来展开的,教育管理工作理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在工作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者。要在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首先,应建立人性化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教育管理中压制学生个性、强调教师绝对权威的做法,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其次,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大学生群体特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后,针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对当前经济、社会形势有敏锐的洞察力,根据社会需要进行招生,调整院系的招生规模和招生比例,减少教育资源浪费、学科分布失衡现象,让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在当今社会有用武之地,真正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正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6.
[2]岳武.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41-42.
[3]杨丽媛.高校教育管理的问题解读与对策探究[J].达州市: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11) 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