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实施了十年,这是改写中国社会面貌、创造华夏历史奇迹的十年。十年的大开发,为青海省拓展了百年未遇的开放与传播空间,也为青海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样,跨世纪的西部大开发,也将青海的对外宣传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近几年,青海省相继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质的重大经济、文化和体育活动,充分显示了青海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实力的增强。围绕这些活动,对外宣传统筹策划、精心实施,引起了国际社会对青海的热情关注,构建了友谊,树立了青海良好的形象,成功打造了宣传青海的亮丽名片。与此同时,我们还成功策划和实施了“大美青海”省外、境外行系列活动,进一步增进了外界对青海的了解。
于是,青海并不因为地处高原而远离世界,相反,我们可以凭借位居地球之巅的优势而放眼世界,更加清晰地认识我们自身条件的优劣,从而有效地扬长避短,走向世界。
“走出去”:展示和树立“大美青海”形象
“大美青海”省外、境外行活动,是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品牌。这个品牌以青海高原独特的自然与人为风物为视野,以多彩而富有神韵的民族文化为内涵,通过影视展播、图片展览、艺术表演、作品展示、文物展览和民间艺人现场演示等形式,把青海省的大美风光、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展现在观众面前。发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和特色文化的品牌优势,把文化“走出去”战略与科技、经贸、教育、卫生、旅游、体育等工作结合起来,把展演、展映和文化产品销售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开展合作、协作等多种形式,不断推动同境外国外多领域、深层次交流。近几年,“大美青海”已经先后走进新西兰、墨西哥、希腊、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台湾、成都,使国内外人士更加直观、生动、深入地了解和感知青海。
构筑语言的圣殿:青海湖国际诗歌节
2007年,来自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杰出的当代诗人,在中国青海美丽的青海湖畔,向世界发布了《青海湖诗歌宣言》o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以它独特的地理诱惑和人文魅力,给世界送去了—个来自人类最后的净土——青藏高原的文化震撼。
可以说,青海就是一部宏大的诗篇。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拥有神奇的自然造化、独特的文化积淀和充满魅力的人类生活传承,这是诗歌的基础。所以,举办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青海独具特色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通过诗歌节的形式赋予青海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实质,通过打造青海特色文化品牌,提升青海新形象,通过诗歌节这座金色桥梁,让美丽的诗歌成为高原人民与世界人民交流对话的语言。
2009年8月,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如期举行。参加本届诗歌节的有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著名诗人,更具有代表性,诗人的文化背景更加多样,涉及地域和语言的覆盖面更为广泛,使其成为迄今世界最大规模的国际诗歌节。
打开记忆之门: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暨民族文化旅游节
作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青海“热贡艺术”,包括唐卡、泥塑、堆绣、木雕、石刻等艺术形式,而享誉中外的“唐卡”,即卷轴画,便是热贡艺术的突出代表。
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产业发展为目的,我们创办了“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集中推出了“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坛”等主题活动。对于青海省而言,各民族创造的丰厚的文化遗产,代表着青海文化的总体风貌和特殊品格,是青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也是青海对外文化传播的宝贵资源。
奏响生命的旋律: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
青海省以中国最大的天然湖泊青海湖而命名,这里也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长江和东南亚母亲河澜沧江·湄公河三大江河的发源地,因此青海又被誉为“中华水塔”或“亚洲水塔”。正是因为这种与水紧密相关的特殊省情,青海省明确提出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我们认为,在世界日益面临水资源危机、面临日益严重的干旱化与荒漠化的生态背景下,青海应该有行动、有所作为。
在2008年6月17日,即第十四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在青海境内蓝色的黄河岸边举办了“首届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2008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题音乐会”。2009年,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以同样主题再次举办了第二届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会,分别邀请世界四大洲著名河流流经的印度、俄罗斯、法国、德国、美国、巴西、中国等国家的著名歌唱家,同台演唱歌颂河流与生命的歌曲。同时邀请了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的卡雷拉斯先生加盟演出。
这个特殊的音乐会,在其演出前后均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更为重要的是,它成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的象征性行动之一,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我们立足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策划实施既充满激情和美感又富于理性的活动,目的在于唤醒更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世人对青藏高原以至整个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让国内外更多的人以热情的爱心关注水与生命,以理性的行为对待水与生命。
聚焦影像世界: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暨世界山地纪录片节
青海是江河之源,又是“龙脉之祖”昆仑山和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等著名山脉的故乡,神山圣水孕育了独特而灿烂的高原文化。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暨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正是依托了这种自然造化之奇和人文智慧之美的双重优势而举办的国际盛会。它以文化的内涵、以艺术的形式,构建了一条从高原通向世界的大路,通过这条道路扩大开放、传播信息、增进交流、推动发展,让青海与世界并肩而行。
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于2006年创办,到2008年,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每届均有数十个主题的国内外高水平摄影展览,作品达到4000至5000幅,每届参加摄影节的中外摄影家都达到300至500人,来自世界五大洲的近30个国家。摄影家赞扬三江源国际摄影节已经成为摄影界大团聚的盛会。许多摄影家连续参加三江源国际摄影节,他们认为青海是摄影资源的宝库,是摄影家创作的天堂。
借助世界对青藏高原的关注和三江源国际摄影节的成功举办,2008年,我们同时举办了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以“山地世界、人与自然,多元文化的共享与传承”为主题。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是一个独创,它开辟了一个让青海和中国了解世界的特殊窗口,提升了青海的影响力。来自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的343部纪录片作品报名参评,涵盖人文、自然和社会三大类,国内外有30多家’电视机构赴青海参加了本届世界山地纪录片节录制创作活动。
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暨世界山地纪录片节,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对外开放与交流活动。“走出去,请进来”的外宣实践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
近几年来,随着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和重大活动品牌的日益成熟,青海引起了世界各国新闻媒体、业内人士,以及公众的持续关注,每年赴青海采访报道的国外媒体、中央媒体、外省市媒体、港澳台媒体、网络媒体均超过百家,媒体记者每年均有400-600人次,仅国外就涉及世界20多个国家的50多个主流媒体,媒体成为我们“请进来”的一支主力队伍。媒体的集中报道,对于扩大青海的国际国内影响、推动青海的对外开放、促进青海经济生活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走出去,请进来”的外宣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在青海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域,更需要探索一条符合青海省情的路子。第一,“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宣传,必须植根于青海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大环境。西部大开发和青海的开放与发展,都需要对外宣传;反过来说,这也正是对外宣传工作的基础和理由。第二,“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宣传,必须拥有开放的思维和世界的眼光。青海的外宣工作与新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政治文化格局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要把青海对外宣传放在大背景中加以综合分析研究。不了解世界就难以被世界所了解,更不会被世界所接受。第三,“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宣传,必须突出青海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优势。大美高原、多民族生活、多元文化和神秘文化,都为我们的对外宣传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第四,“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宣传,必须富于创意、精于策划、善于实施。资源是原材料,是素材,只有通过挖掘、整合、提升、加工制作,才能成为高品位的精神产品,成为令人回味的美味佳肴。所以外宣工作一定不能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大美青海”以及一系列有影响的活动品牌,就是成功的外宣创意作品。
近几年,青海省相继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质的重大经济、文化和体育活动,充分显示了青海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实力的增强。围绕这些活动,对外宣传统筹策划、精心实施,引起了国际社会对青海的热情关注,构建了友谊,树立了青海良好的形象,成功打造了宣传青海的亮丽名片。与此同时,我们还成功策划和实施了“大美青海”省外、境外行系列活动,进一步增进了外界对青海的了解。
于是,青海并不因为地处高原而远离世界,相反,我们可以凭借位居地球之巅的优势而放眼世界,更加清晰地认识我们自身条件的优劣,从而有效地扬长避短,走向世界。
“走出去”:展示和树立“大美青海”形象
“大美青海”省外、境外行活动,是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品牌。这个品牌以青海高原独特的自然与人为风物为视野,以多彩而富有神韵的民族文化为内涵,通过影视展播、图片展览、艺术表演、作品展示、文物展览和民间艺人现场演示等形式,把青海省的大美风光、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展现在观众面前。发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和特色文化的品牌优势,把文化“走出去”战略与科技、经贸、教育、卫生、旅游、体育等工作结合起来,把展演、展映和文化产品销售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开展合作、协作等多种形式,不断推动同境外国外多领域、深层次交流。近几年,“大美青海”已经先后走进新西兰、墨西哥、希腊、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台湾、成都,使国内外人士更加直观、生动、深入地了解和感知青海。
构筑语言的圣殿:青海湖国际诗歌节
2007年,来自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杰出的当代诗人,在中国青海美丽的青海湖畔,向世界发布了《青海湖诗歌宣言》o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以它独特的地理诱惑和人文魅力,给世界送去了—个来自人类最后的净土——青藏高原的文化震撼。
可以说,青海就是一部宏大的诗篇。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拥有神奇的自然造化、独特的文化积淀和充满魅力的人类生活传承,这是诗歌的基础。所以,举办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青海独具特色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通过诗歌节的形式赋予青海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实质,通过打造青海特色文化品牌,提升青海新形象,通过诗歌节这座金色桥梁,让美丽的诗歌成为高原人民与世界人民交流对话的语言。
2009年8月,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如期举行。参加本届诗歌节的有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著名诗人,更具有代表性,诗人的文化背景更加多样,涉及地域和语言的覆盖面更为广泛,使其成为迄今世界最大规模的国际诗歌节。
打开记忆之门: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暨民族文化旅游节
作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青海“热贡艺术”,包括唐卡、泥塑、堆绣、木雕、石刻等艺术形式,而享誉中外的“唐卡”,即卷轴画,便是热贡艺术的突出代表。
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产业发展为目的,我们创办了“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集中推出了“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坛”等主题活动。对于青海省而言,各民族创造的丰厚的文化遗产,代表着青海文化的总体风貌和特殊品格,是青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也是青海对外文化传播的宝贵资源。
奏响生命的旋律: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
青海省以中国最大的天然湖泊青海湖而命名,这里也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长江和东南亚母亲河澜沧江·湄公河三大江河的发源地,因此青海又被誉为“中华水塔”或“亚洲水塔”。正是因为这种与水紧密相关的特殊省情,青海省明确提出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我们认为,在世界日益面临水资源危机、面临日益严重的干旱化与荒漠化的生态背景下,青海应该有行动、有所作为。
在2008年6月17日,即第十四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在青海境内蓝色的黄河岸边举办了“首届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2008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题音乐会”。2009年,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以同样主题再次举办了第二届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会,分别邀请世界四大洲著名河流流经的印度、俄罗斯、法国、德国、美国、巴西、中国等国家的著名歌唱家,同台演唱歌颂河流与生命的歌曲。同时邀请了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的卡雷拉斯先生加盟演出。
这个特殊的音乐会,在其演出前后均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更为重要的是,它成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的象征性行动之一,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我们立足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策划实施既充满激情和美感又富于理性的活动,目的在于唤醒更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世人对青藏高原以至整个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让国内外更多的人以热情的爱心关注水与生命,以理性的行为对待水与生命。
聚焦影像世界: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暨世界山地纪录片节
青海是江河之源,又是“龙脉之祖”昆仑山和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等著名山脉的故乡,神山圣水孕育了独特而灿烂的高原文化。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暨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正是依托了这种自然造化之奇和人文智慧之美的双重优势而举办的国际盛会。它以文化的内涵、以艺术的形式,构建了一条从高原通向世界的大路,通过这条道路扩大开放、传播信息、增进交流、推动发展,让青海与世界并肩而行。
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于2006年创办,到2008年,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每届均有数十个主题的国内外高水平摄影展览,作品达到4000至5000幅,每届参加摄影节的中外摄影家都达到300至500人,来自世界五大洲的近30个国家。摄影家赞扬三江源国际摄影节已经成为摄影界大团聚的盛会。许多摄影家连续参加三江源国际摄影节,他们认为青海是摄影资源的宝库,是摄影家创作的天堂。
借助世界对青藏高原的关注和三江源国际摄影节的成功举办,2008年,我们同时举办了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以“山地世界、人与自然,多元文化的共享与传承”为主题。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是一个独创,它开辟了一个让青海和中国了解世界的特殊窗口,提升了青海的影响力。来自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的343部纪录片作品报名参评,涵盖人文、自然和社会三大类,国内外有30多家’电视机构赴青海参加了本届世界山地纪录片节录制创作活动。
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暨世界山地纪录片节,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对外开放与交流活动。“走出去,请进来”的外宣实践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
近几年来,随着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和重大活动品牌的日益成熟,青海引起了世界各国新闻媒体、业内人士,以及公众的持续关注,每年赴青海采访报道的国外媒体、中央媒体、外省市媒体、港澳台媒体、网络媒体均超过百家,媒体记者每年均有400-600人次,仅国外就涉及世界20多个国家的50多个主流媒体,媒体成为我们“请进来”的一支主力队伍。媒体的集中报道,对于扩大青海的国际国内影响、推动青海的对外开放、促进青海经济生活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走出去,请进来”的外宣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在青海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域,更需要探索一条符合青海省情的路子。第一,“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宣传,必须植根于青海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大环境。西部大开发和青海的开放与发展,都需要对外宣传;反过来说,这也正是对外宣传工作的基础和理由。第二,“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宣传,必须拥有开放的思维和世界的眼光。青海的外宣工作与新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政治文化格局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要把青海对外宣传放在大背景中加以综合分析研究。不了解世界就难以被世界所了解,更不会被世界所接受。第三,“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宣传,必须突出青海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优势。大美高原、多民族生活、多元文化和神秘文化,都为我们的对外宣传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第四,“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宣传,必须富于创意、精于策划、善于实施。资源是原材料,是素材,只有通过挖掘、整合、提升、加工制作,才能成为高品位的精神产品,成为令人回味的美味佳肴。所以外宣工作一定不能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大美青海”以及一系列有影响的活动品牌,就是成功的外宣创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