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0~3岁婴幼儿的最佳教养者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nett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的缘起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学前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及神经科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0~3岁儿童的早期教养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不要让孩子输到起跑线上”,“开端重要”,“良好的早期教育对孩子一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等观念深入家长之心。同时,0~3岁儿童的早期教养问题也得到了行政部门的重视,如上海市教委在2003年《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的通知中指出:“积极开展0~3岁婴幼儿的教养工作,为0~3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可见,早期教育已经延伸到了3岁以前,重视0~3岁婴幼儿的教养已经成为了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
  目前,我国对3岁以前的婴幼儿主要采取的仍是家庭散养的方式。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0~3岁的婴幼儿身心尚不成熟,思维和活动独立性弱,完全依赖于照料者。家长对孩子需要的及时满足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极其重大。另外,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揭示了婴幼儿成长的各级生态系统中由婴幼儿和家庭教养者所构成的微观系统对其发展作用最大。由此,0~3岁婴幼儿的教养以家庭教养为主,是可行的。
  在承认0—3岁婴幼儿教养以家庭教养为主的合理性基础上,我们不禁会问:家庭内部,谁是孩子的最佳教养者?我们认为,澄清这个问题,有利于婴幼儿得到最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教养。由此引发的问题是:目前0—3岁婴幼儿的教养责任主要是由谁在承担?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家庭成员做了些什么?目前尚在发展中的早期教育机构发挥了什么作用?弄清这些问题便于我们深入了解0—3岁婴幼儿教养的现状,厘清家长的困惑,为进一步对家长进行早教指导,提高育儿水平提供了参考。
  
  二.相关研究简述
  
  经文献检索发现,现有关父母早期教育的研究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用实验法研究父母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力或者行为发展的效用。二是抽样调查父母的教育水平,职业状况等生态因素对婴幼儿早期发展的影响。三是调查父母早期教育知识技能状况。四是研究早期教育中的家长教育问题。五是对早期教养中,隔代教养利弊的探讨。
  本研究探讨“谁是孩子的最佳教养者”这一问题,更具体一点就是探索孩子的父母还是(外)祖父母是最佳教养者。虽然已有的有关隔代教养的研究(基本用思辨的方法)已经从理论上论证了隔代教养的利和弊:隔代教养利在老人教育经验丰富,有丰富的个人经历,会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老人比年轻人有时间,对孩子更耐心,和孩子相处得更好;隔代教养能解决年轻父母教养孩子和工作之间的冲突。隔代教养不利之处在于老人过于娇惯和放纵孩子,不利于孩子性格、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老人动作缓慢,思维迟钝,让孩子的做事方式、思维方式趋向缓慢;老人文化水平有限,只养不教,阻滞孩子的智能开发①。但是尚未发现有关两代父母早期教养利弊的质的研究。本研究把话语权交给正深刻体验着早期教养过程的家长们,通过呈现家长们的“早教叙事”揭示老辈及年轻父母早期教养的真实体验和观点。让家长通过自身的经验和反思得到“谁是0—3岁婴幼儿的最佳教养者”的答案。
  在《汉语大词典》中,教养的意思是“教育培养”②。在本研究中,0—3岁婴幼儿的“教养”包括“养育”和“教育”,前者主要是生活方面的,包括身体养护、饮食睡眠等;后者主要指对孩子的常识、行为习惯、规则意识等的教育。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一)研究方法
  若想从父母自身叙事的角度展开研究,又想获取尽可能真实而鲜活的资料,最好莫过于质的研究方法。因此本研究就遵循了质的研究中对社会现象、社会事实的描述,分析,意义解释的路径,“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提升出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③。为了对父母担当教养者角色的现状和内心活动深入挖掘,我们采用了开放式访谈法。
  
  (二)资料收集
  1.访谈问题
  依据访谈宗旨,实施前我们设计了四个基本问题,实施时根据对象的回答和当时的情境加入了一些追问:
  (1)在家里,谁主要带孩子?为什么?
  (2)孩子主要由老辈带,你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3)您认为孩子由谁带更好?为什么?
  (4)你们是如何解决工作和教养孩子之间的冲突?
  2.访谈对象及记录方式
  为方便取样,研究者首先选取了南京某幼儿园亲子班的家长和带孩子在南京师大大草坪活动而孩子未参加亲子班的家长(孩子年龄均在3岁之前),其中以亲子班的家长居多。接着研究者有目的地选取了18个家长作为访谈对象,其中老辈父母9个,5男4女,在资料分析中分别记为GF1—GF5,GM1—GM4。年轻父母9个,5男4女,在资料分析中分别记为F1—F5,M1—M4。另外,家长的选取也考虑到了婴幼儿的年龄差异,1~2岁和2~3岁两个年龄段均有家长参与访谈。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框架:
  


  
  1.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或深造,老辈父母主要承担教养责任,这种现象很普遍。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对于3岁以前的幼儿主要采取的仍是传统的家庭散养的方式。在家庭内部,孩子的教养责任主要是由谁在承担呢?访谈中两代父母的回答相当一致:“老人承担了主要的教养责任”。尽管没有量化统计数据证明这种说法,但根据访谈对象的回答和我们在大草坪的观察——除了周末外,老人和孩子的身影居多,我们确信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
  年轻父母或是忙于工作竞升,或是忙于学业深造,他们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个人发展和提高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上,因此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由于当前人才的流动性较强,其中还不乏双方或一方在外地工作长时间不回家的父母。在这种情况下,老辈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他(孙子)从早上睁眼睛到晚上闭眼睛,都是和我在一起”(GF3),吃饭,睡觉,玩耍,学习都形影不离。GM4的话比较有代表性:“当然是我们带孩子嘛!她爸妈忙得很,哪有时间!她生下来,就一直由我们带着,周末她爸妈有空了就接回自己家带。
  “他们那么忙,就只有我们俩(爷爷奶奶)带,我们退休了,也没有其他事,也有时间。”GF2的话反映了老人对年轻人不能照看孩子的体谅:“现在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这种现象很普遍,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来照顾,现在参加每一项工作都竞聘上岗,干不好就下岗,所以还是首先要把工作干好啊。”
  年轻父母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工作和事业上,而把教养孩子的责任交给老的一辈去承担,其最终的目的还是通过经济水平的提升去给子女创造更好的条件。“孩子的消费不得了”,“经济条件要跟得上”,两代父母都认为大城市中孩子的消费较高,必须有好的经济条件支持。孩子的消费名目基本分为生活消费和教育消费两种,生活消费包括衣食住行消费和医药保健消费;教育消费包括儿童图书,音像,玩教具消费及早教中心学费。F4的话反映了年轻父母的心态:“平时工作忙不在家,就让爷爷奶奶带孩子了,总要工作挣钱啊,没有经济基础怎么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呢?”F1也有同感:“孩子一个月花费说不清(不好说)。”
  “吃的,穿的。我们有条件,旧的他不穿,衣服要买名牌,上一堂早教课来回打车,还有课堂费用,你算算一个月要花多少钱。孩子的消费不得了,所以经济上跟不上,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啊。”GF5提到:“现在花这么多钱,上什么‘花蕾班’、‘小博士班’(亲子班)。不要说吃东西,就是在××早教中心的时候,像钙片、初乳素,补充铁、锌,一天大概就30多块钱。讲到底,说好听点孩子父母现在在外面还是为了赚钱,不赚钱的话,以后孩子的教育费都不得了。”
  
  2.老辈父母“含饴弄孙”,但在孩子的教育上自知不能胜任。
  在中国多数老辈父母一辈子历经了养育了儿子又养孙子的过程。老一辈把照看孩子当作一种乐趣,累并快乐着,孙子孙女让自己的生活特别充实。GF3谈到了教养孩子的感受:“我们是带大了自己的孩子,又来带自己的孙子!现在退休了没什么事,感到是一种乐趣。虽然带孩子有些累,但有个孩子在身边很充实。光是我们老两口儿可不好过。”
  老辈父母认为教养孩子要尽心尽力,不能随便对待,饱含了对下一代的责任和爱心。
  GF1谈到:“教育孩子也不辛苦,这是我们老一辈的责任啊。他父母把钱补贴给我们,我们还都花在小孙子身上了,为了下一代嘛。要尽心尽力,一心扑到他身上就行了,这是老人对下一代的爱,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如果你想扣钱,想吃穿都好,还想出去游玩,那就不行了。有的老人觉得退休金很少,自己还顾不好,怎么管孩子啊,这样就不对了。”从这些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含饴弄孙”的良好传统。
  当前大多数的家长都认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老辈父母也是如此。“孩子小,要对他智力开发、思想开发,不开发就晚了,孩子就迟钝。从农村和城市的孩子比较,农村孩子就不如城市孩子,至少初期不如城市孩子,以前我们农村的孩子开始就迟钝,通过教育才赶上来。农村和城市的3岁孩子在一起,肯定是城市孩子各方面的表现都会好一点。”(GF2)但是,老辈父母觉得自己缺乏知识,并不能胜任教育孩子的责任,尤其孩子越大对其教育越是爱莫能助”。GM4说出了很多老人的想法:“我们现在对孩子也说不上教育,真正要教育就是要送到学校,还有他们(年轻父母)自己来教。我们的那些知识都淘汰了,现在只是带(孩子),教就得由他们自己来教了。现在我们还能够带,以后上小学了,他们就要自己带了,那时我们(知识和能力)也不够用了!”另外问到是否请了家庭保姆带孩子时,老人认为保姆能照看好孩子的安全、膳食营养等就不错了,他们不懂智力开发等早期教育。GM2带着不满情绪:“我们也找了保姆,主要是洗衣服、烧饭。孩子都是我们带,保姆带时只要不摔就好。保姆不如我们带得好,那么尽心,在开发智力方面也不会。我有段时间回老家,两个月孩子就瘦掉了,一天三顿都吃不好啊!”
  
  3.年轻父母对老辈教养忧心忡忡。
  年轻父母一方面感谢老人的付出,认为老人教养孩子是尽心尽力。但是不少年轻父母也认为老人过分爱孩子就变成了溺爱,担心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M3担忧地说:“今年冬天的时候,他(孩子)早上刚刚起来就要吃西瓜,问奶奶要可是哪有啊,他就硬要吃,得不到就打他奶奶。这样子奶奶也不说他,就任由他打。我让奶奶不要惯他,什么事都由他这样不行的,但爷爷奶奶都舍不得说他。哎,隔代教育毕竟不太好啊。其实就算他奶奶说什么他都不会理的,他自己感觉到奶奶在溺爱他,所以就不理睬。”M1认识到了自己和老人在教养孩子上的不同方式:“我和孩子奶奶在(对待孩子的)情感上不一样,老人对孩子的毛病能将就,我们年轻人碰到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就让他反复纠正。可孩子在家被奶奶惯养多了,都不好管,脾气也变坏了。”
  
  4.两代父母共同认为,孩子的最佳教养者是孩子的父母。
  两代父母一致认为孩子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老辈父母认为在孩子早期阶段,最好由其父母亲自照看孩子生活并开展早期教育,父母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是他人不可替代的。年轻父母仅仅在节假日接触孩子,偶尔简短的而非长时间连续的教育效果不大。
  GF2不假思索地说:“孩子还小,肯定是由父母带孩子比较好,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GF1说的比较具体:“父母教养孩子还是很好的。但父母工作忙,在家一个小时就教育一个小时,这样只是在与孩子见面时教育一两下效果不大,没有长时间连续的接触就不行,要天天在一起才行。”
  访谈中几乎所有的年轻父母都表示他们其实很想多陪伴和教育孩子。F5的话代表了大部分年轻人想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心声:“其实像我们这个年龄,现在除了工作就是家庭、孩子,孩子培养得怎么样,是我们最大的事情。”
  我们认为年轻父母自己教养孩子的动力除了作为亲代固有的教养本能和认识到亲代教养对培养孩子的重要意义之外,还包含其他两种动力:一是教养过程中亲子双方的“非情感性互益”,即父母和孩子双方的知识、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进步。从M2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亲子教养的非情感性互益:“自从有了孩子以后,我们开始注意养成好习惯,比如讲话注意了,东西整理不乱丢,这对我们也是学习。包括知识,对我们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因为她问的很多东西我们也不知道。还有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上也会总结经验,其实与其说教育他的过程,不如说是自己也在教育孩子上学习的过程。看到自己和孩子一起进步,觉得很成功,很幸福。”
  二是伴随教养的重要社会情感——良好“亲子情感性互益”,即家长从教养中获得了亲子情感,这种情感是由亲子共同激发,建构,生长和分享的,他们想通过积极的教养行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体验到亲子共同成长的幸福感。F1很有见地的谈到了亲子情感性互益:“不仅孩子依恋父母,父母也会依恋孩子,这是双方面的。我跟孩子接触久了她就跟我亲,有时候就比跟她妈妈还亲。有时候她跟我玩的好,她也和我亲。这种东西投入多少回报多少!我就感觉到有回报,这是一种双方的成长。其实作为父母也不求什么回报,但感觉有很多惊喜,感觉到了孩子的关心。比如下雨了,她说:‘别忘了带伞’(他的声音明显比刚才大,有点激动);那天我带了新手表给她看,她说:‘别让小偷偷了’,很关心啊!不能把她当作孩子来看,她有时比大人更让人感觉到关心。”如果说父母分享到了良好的亲子情感会有感动和快乐并有益于实施教育,那么一旦失去或减弱了这种情感,就可能对父母和孩子皆产生负向作用,阻隔亲子沟通,间接影响到教育。
  M3作为两岁孩子的妈妈提醒我们注意亲子情感对早期教育乃至以后教育的意义:“因为我越来感觉像我们这么大年纪越来越和父母疏远了。我就感觉自我懂事以来,我和我父母的关系都不怎么亲近。我希望我的孩子要和我亲。他越大,他心里方面的东西我就不知道了,我不想让他以后想什么我们都不知道。如果我和他中间有隔阂的话,那他肯定就不愿告诉我了。如果孩子心里想什么都不和大人交流,以后他做事情也不会告诉你,这对他的成长也不利。”所以,“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带”。
  
  5.如何解决工作和教养孩子之间的冲突?
  一是平衡工作和教养孩子的关系。年轻父母们工作之余尽量和孩子在一起。晚上下班后,周末和节假日是他们的空暇时间,都会陪孩子玩。F1的话很有代表性:“因为我们这个年龄,工作还是很重要的,工作还是第一位的,但是只要是工作之余,还是把全部时间都投入他(孩子)身上的!晚上下班回来时间都给她,还有周末,也全给她!我们和她(孩子)一起玩玩具、搭积木(她喜欢搭积木),和她一起复习幼儿园的儿歌,请她表演节目。”
  二是利用早教机构的服务。目前国内针对0~3岁婴幼儿的早教机构发展得很快,许多幼儿园也开办了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亲子班。虽然早期教育机构目前还不能完全承担幼儿的教养任务,但是许多年轻家长认为早教机构仍然有一定的作用。
  M2则特别看中亲子班除了教孩子外,还为家长提供专业育儿指导:“我觉得孩子有很多潜力需要别人告诉你才知道,我们以前就不知道。我觉得到亲子班上课,教孩子又教家长。
  有时候爷爷奶奶带孩子来,老师看见他们一些不好的做法,比如爷爷奶奶总是帮孩子做事情,老师就会提醒他们要自己做。这样很好。”
  F2和F3一致认为早教机构的重要价值在于它让孩子从家庭里走了出来,提供了满足孩子人际交流需求的环境,这里更能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F2:“在亲子班主要是能与孩子交流,也不是为了学什么东西。这种环境很重要。到了这里有老师和很多小朋友,有机会交流。”F3:“在家独门独户的一个人,我们去上班了,就只有爷爷奶奶。这里给孩子提供了交流和与家长互动的环境,也就是大家一起玩。主要不是要她来学习什么东西的,孩子年龄小啊,主要是让孩子在集体中活动和交流的。”
  M3认为:“来早教机构的孩子比起纯粹在家由老辈照看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如果一直在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不出来接触其他孩子和大人的话,孩子会很胆小。等到该上幼儿园的时候,哭闹的会非常厉害,因为他们不适应幼儿园这个大环境。”
  可见,早期教育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隔代教养的不利影响,帮助家长学习科学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
  
  五.建议
  
  在访谈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当前的家长无论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都非常重视早期教育,这是近年来幼儿家庭教育的一个进步。特别是老辈家长,逐渐超越了“只养不教”的水平。但是同时也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一是老辈家长容易把早期教育局限在“智力开发”上,而比较忽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实,早期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情绪、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的培养。二是老辈父母和某些年轻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老人就是带孩子,教育那还得靠年轻人,等年轻人有时间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其实这是不对的,养和教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不存在单独对其教育的可能性。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家长自身的言谈举止等就是一种教育,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家长也应当明白:对于这个年龄的幼儿来说,“教”蕴涵在“养”之中,幼儿的教育更多的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孩子的规则意识等等的教育,就包含在日常生活中。
  目前幼儿父母无法长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现实。但是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父母陪孩子时一定要有效率。关注孩子的兴趣、倾听孩子的话,表现出积极的情绪,让孩子感觉父母是用心在陪他(她),父母很在乎他(她)。尽管时间不长,但是有效率有质量陪孩子远远超过整天和孩子在一起但双方没有交流的陪伴孩子。
  另外,部分年轻父母已经看到了早教机构的作用,在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胜任教养者角色的情况下,机构教育可以部分替代教养任务。由此我们也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社会中,祖辈教养的功能可能会减少,而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养功能可能会逐渐增多。但是,目前国内早教机构尚处发展初期,欠缺规范化管理,不够成熟。面对强大的宣传攻势,幼儿家长应当经过仔细的鉴别和理性的思考,选择那些专业性强、正规科学系统教育的机构,从教师的素质、环境、活动设置等方面综合考虑,而不要盲目跟风,或是仅仅从价格方面判断优劣。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①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学前教育研究,2001,3,第16—17页
  ②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4月1版,第2925页
  ③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2页
其他文献
一、质疑“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    《人民日报》11月23日第11版上有一篇名为《教人如何教孩子,家庭教育指导师明年上岗》的报道,文中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师’既不同于家庭教师,也不同于心理咨询师。它的职能正是专门就这些家庭教育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矫正一些家长的错误教育方式。”为进一步了解这一职业发展的动向,笔者上网搜索了相关资料,却对“在参加培训完后,通过考试的学员就可以取得资格证书”的家庭教育
期刊
家长,顾名思义,一家之长:一个家庭中的年长者。家长的概念一般是相对于孩子而言。家长,绝大多数是成人。作为成人的家长,其学习不仅是家庭的需要,也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素有重视家庭的传统。此外,依现在的社会发展程度,家庭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社会发展的单位。《第三次浪潮》中,阿尔温·托夫勒从四个反方面阐述了理由认为:在未来社会,家庭将重新成为社会的中心。家长学习固然是个人和社会的需要,但从根本上来说是
期刊
一、前言    家庭教育资源作为教育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家庭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学校作为专门性教育机构的出现使家庭的教育功能经历了部分转移的过程,但由于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它不但是儿童的“第一环境”而且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功能,因此家庭在某些方面的教育是其他的教育机构所不能代替的,如家庭对儿童的启蒙作用、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对于家庭教育资源
期刊
二十年来,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如同我国的经济建设一样,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幼儿园课程改革如风暴似的席卷了所有的幼教机构。幼儿园课程改革其实就是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的改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鹤琴老先生就指出:“幼稚教
期刊
一、问题提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又是“终生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和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目前,随着我国核心家庭的日益增多,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方式探索与研究,已成为素质教育观念逐渐延伸的热点问题,也是年轻父母们所
期刊
“留守儿童”是对我国广大农村、城镇地区存在的一些特殊儿童的称谓,主要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留在家里的孩子。由“留守儿童”生活成长的环境不健全所导致的种种问题,已愈来愈为社会所关注。现在,人们所注意的焦点都集中在了“留守儿童”由于“留守”而产生的学习、心理、品行、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上。“留守儿童”的父母不仅在外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而且对孩子还承受着良心的内疚。其中讨论协同的一
期刊
为深入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帮助广大农村家长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掌握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进一步提高其与学校合作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水平,潍坊市教育局于5月26-27日组织开展了“家庭教育农村行”的大型报告会,邀请国内知名的29位家庭教育专家,下到潍坊市所辖的寿光、昌乐、青州、滨海四县共计51个乡镇,为广大农村家长们做了102场报告会,据了解,参会人数已逾10万。这次报告会场面之大、人数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努力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更应以现代文明礼仪教育下一代。世纪之初,人类的社会是以文明、和平、发展为主流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在交往与合作过程中,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和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某项事业、业务的成功。人们的精神要求日益发展,人人都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与友善,
期刊
课外教育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长期以来,课外教育以其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等诸多特点受到中小学生广泛喜爱,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聪明才智和健康体魄,造就了他们正直、善良、勤勉、合作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如果说课堂教育是当之无愧的教育主渠道,那么,课外教育则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第二渠道,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
期刊
一元伊始,万象更新。元月6日,是2007年的第一个周末,对人勤春早的江苏海门人民来说,这个周末不属于休闲不属于娱乐,也不属于工作不属于劳累,而是属于家庭教育。整整一天,在这个小小的苏中县城,总数超过10000人次的学生父母用对家庭教育的渴望与热爱,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家庭教育专家一起欢度了当地历史上的第一个“家庭教育日”(据悉这在全国也属首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目前中央提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要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