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四记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sha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有温州之行,得识永嘉山水。一条楠溪江,名列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疏朗寥廓胜。无多装点,野趣天然,荆钗布裙,不掩国色。爰作四记,并足迹心迹均志之,以飨后之问津者。
  
  岩·云·瀑
  
  永嘉县龙湾区一个青年朋友远道来索题,我写了这样几句话:“昔爱‘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之句,今值秋晚,稻熟菜嫩,黄绿绣错,而岸上白云则无日无之。因得诗云:谢公踪迹应犹在,来向楠溪江上寻。”
  谢灵运那两句诗,是在离开永嘉八年多以后“入彭蠡湖口作”,然而景物依稀似永嘉,尤其是“岩高白云屯”,在楠溪江两岸随处可见,只要是晴天。他在永嘉写的《白云曲》失传,两句诗中想来也融入永嘉白云的印象。现在“巉”字简化为“岩”,好像只是一般的地质学中岩石,不再有“山之高峻者”的意思。像形字里,未经简化的和、诸字一样,繁杂的笔划像画家的法,给人以崔嵬嵯巉嶙峋之感,高、幽、峭、险,亘古如斯,只有偶来屯聚的白云,赋予它以生机,以飞动的灵气。
  晚谢灵运数十年的陶弘景,也写过一首关于云的好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是因南朝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之作。陶弘景写这首传诵千古的名篇时,似还没有隐居到永嘉的石室山,而后来石室左近还是附会出了白云岭和白云亭。石室山今名大若岩,若就是箬,形容山冠为箬笠。据说山上古来有五十多个洞,我们只探了高十七丈、深二十四丈、阔二十三丈,可容数千人的最大一洞,即古地理志所说的石室。不知从几时起,石室之名被“陶公洞”所取代。洞是古的,洞中建筑文昌阁1957年失火,只剩空台,显得空荡荡的。洞外植被不古,当路一老樟,仿佛阅尽沧桑,还要拭目以待。南史说陶弘景特爱松风, “每闻其响,欣然为乐”,倘果在洞左洞右,山上山下遍植松林,虽附会却不嫌牵强了。
  不远是神往久久的十二峰和百丈瀑。但是主人不提它,一迳引我们上石门台去。客从主便,不好多问;后来才知道去十二峰、百丈瀑山路难行,且听听在百米高头的地名“虎愁岸”,怕就要劝阻老人:石门台一样有瀑布。
  石门台在何处?一入峡谷,岚气萧森,有时以为风吹木叶,其实乃水声潺潺。石阶一会儿陡高,一会儿平展,走走停停,在意想不到处飞溅一挂水帘,或落入凝碧深潭,或泻进潺山溪。行行重行行,才懂得峰回路转的境界,好就好在有节奏,不平冗。忽于翠竹丛、乱石堆中躲躲闪闪出现一条瀑布,人说叫含羞瀑,从山下数上来,已是“六”了。
  就是瀑布,字典说是闽方言,此地不少语言风俗与闽东北相近。最早见这个字,是朱自清先生写温州的《白水》:
  几个朋友伴我游白水。
  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有时闪着些须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一一只剩一片飞烟而已。从前有所谓“雾”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当那空处,最是奇迹。白光嬗如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服服贴贴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一一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
  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
  写得真好,体物入微。只不知白水在温州的哪里,当不在永嘉。不过,他写的是如烟的。石门台的七、八、九,全然是另一回事。那白练悬垂,隆隆如车马奔腾,这一带似有座岩名“锣旗鼓伞”,势头倒正旗鼓相当。石门台者原来在岩顶,破槛而出的瀑布由此发轫。所以,按理说九实应为第一,山下的一,才是趋下而不回的第九了。
  归途又去探“崖下库”的瀑布,另有一种幽趣。沿着重崖迭嶂间的山路攀登,渐渐的栈道窄,一步一险,再无心观望峭壁上的紫藤苍苔。心神不定之际,豁然别有洞天,三面峭壁,下临一潭,瀑布垂帘,形势略似雁荡山的小龙湫加三折瀑。遥想夏日雨后,水势磅礴,山鸣谷应,幽深自又添几分雄奇。
  都说楠溪江“无水不成瀑”,岭头乡龙潭瀑布,岩上村的大泄七折瀑,水岩村的千尺瀑布……还都养在深闺人未识呢。
  没有山岩便没有瀑布,有了瀑布,才使默然无语的山岩,连同岭头峰巅的白云,一起变得有声有色了。
  
  田家村舍
  
  到楠溪江东著名的石桅岩去,下车以后要步行一阵子。一会儿走过溪上的“丁步”——一步一个石礅,想像水涨时渡河的有惊无险,唤回童年踏水的兴致;一会儿在卵石滩上走过,大卵石给人安全感,急不择路时落脚小卵石上,硌那么一下,不免感谢百千万年的岁月和流水已把石块的棱角磨圆:一路墙、门、堤、路,尽是石头,山中原是石世界,最早的大地上,除了捉摸不住的空气,该就只有石头、泥土和水流了。
  走过一段新开的山腰栈道,似乎窄了些;还得撑船走一段水路,过袖珍的“小三峡”,两岸峰峦倒成了放大的盆景。行到水穷处,合舟登岸,便是相对高度三百零六米的石桅岩,耸立于二百米左右的群岩簇拥中。亿万斯年,张帆望海,那气魄,那欲行不得的内蕴的张力,绝不是昆明湖上雅号清宴舫的石舫可比。不知始于何年人们名此岩为石桅,山岩壁立,形如船帆是其一,也不能不看到,群山环抱,道路阻隔,毕竟囿不住想像和抒情。
  我们是要到石桅岩北的下岙村去(岙音奥)。巾问经过一片平展展的绿茵,正是所谓芳草岸了。在一户周姓人家歇脚。中年主人从温州师范毕业后就回乡教小学,最近抽调参与石桅岩景区的筹划。在他家高大堂屋八仙桌上吃的中饭,有老酒,早晨宰的鲜肉,焖毛芋,新摘的瓜、菜、豆和板栗。此情此景,我想到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那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田家风味,固远胜于珍羞罗陈、 “海鲜生猛”也。
  在美国中西部一些乡村和小市镇旅行,我常想起唐诗中的意境。有位熟稔历史的朋友解释说,当地人口密度略与我国唐代同,自然生态因而大抵相近。想想不无道理;而那里的建筑,最古不过百多年,能保存至今的,无论平房楼房,石构木筑,多半坚实,早期移民尽量使房合接近故乡的村居或别墅的风格;近年新建的,也大致能跟整个风景线合榫。我们这里不一样:且不说千年来的兵燹人祸,单是1958年人迹所到古树扫荡殆尽,深松古藤早已难寻了。这几年农民手里好不容易攒下钱来,翻老屋造新屋,总不能拦住他们,硬留下柴门蓬户。那些想回归自然,在“返朴归真”的幻觉中缓一口气,发发思古幽情的游客,有一天来到荒乡僻壤,看到田家村合也都换成规范化设计的大行货,必定会大失所望。
  记得在武夷山,听说杨廷宝先生主张那儿的旅游建筑“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土不宜洋”(也许还可加上宜隐不宜显,宜俭不宜奢),才不致破坏那一 片水墨丹青的野趣。楠溪江两岸连同浅山深坳,居民点和风景区断难截然分开,不仅旅游设施,而且居民新建改建的房屋也摆在一盘棋上;没有理由为了“诗情画意”,劝居民留在百年老屋、颓败破蔽的“古民居”里过日子,自然也不可能让居民自建造价高昂的“仿古建筑”,那么怎么办?
  楠溪江不但有佳山水,还有古窑址、古墓葬、古战场,以及古桥梁、古牌坊、古民居,一笔可观的文化遗产。拿古民居说,怕也只能重点保护其中最古老也最有特色的典型,当地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在渡头古窑址南,岩头镇北,走进“苍坡溪门”,便是古老的李姓村寨——苍坡村。从五代建村,到南宋时九世祖李嵩按照“文房四宝”布局:东西长街直细如笔,称“笔街”,指向村西状如笔架的山峦,这笔架山是借景,村内两方水池可算是实实在在的“砚池”,另有两条青石搁在池边,其中一条的一端砍斜,象征磨过的墨,全村就是可以写字可以画图可以做文章的一张纸了。听说小楠溪南岸的豫章村,村前迎着文笔山,也挖了一方“砚池”,文笔山的笔尖峰倒映水中,正如毫端蘸墨。这个村“一门三代五进士”,不知是托这个风水的福,还是及第后才有这构思。
  像这样保存着明清以前格局的古村落、古民居还颇有几处,多伴有凉亭、莲池、戏台、祠堂。苍坡村似是最古的,八百年老樟树为证。在这里借“水月堂”设民俗陈列,有容易传世的石臼石锁,还有旧时的床、轿、纺车布机以及农具;器用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一件竹编对襟上衣,每一方格小于指甲,工艺极细;又透又露,设想暑天衣此,如倚修竹,当清凉无汗。另有一红色拙实木盆,旁出一鹅颈弯弯,正好在臂上,说是妇女下河洗衣裳所携,既实用又富情趣。此地河溪鹅不多见,鹅盆补此不足,它体现了不弄笔墨纸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残存的一点“古意”。
  清华大学建筑系汪国瑜教授,说起此间三个古村寨里新盖的房子,无论哪一座,都没有老的好看。“在风景区盖房子,特别要注意样式,要和风景协调;因为新房本身也成为风景。”如何兼顾环境景观与居民生活,存古与怀新,文化与经济——这就是千古谧静的楠溪江,在过去与未来交会之际,给今人出了个不那么好做文章的题目。
  ——本文摘自邵燕祥《永嘉四记》第三、四章节
  
  旅游小贴士
  
  1 首先到迭温州后,然后坐上33、42路等经过安澜亭的公交车,在安澜亭下。
  2 找刘去瓯北的轮渡安阑亭很多轮渡,不要看错啦,买票登船。渡轮的票价13元不等。
  3 坐上去岩头的车,票价大约10元左右。路程约1小时。岩头是一个小镇,五脏俱全,吃住都方便,可以作为探访古村落曲中心据点。
其他文献
三门峡水库的败笔远不止于此。  让我们溯黄河而上,走得更远一些,去寻找和潼关、陕州同遭浩劫的蒲州古城吧。  这几乎是无人不晓的王之焕的诗:“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历史上的鹳雀楼建在蒲州城边。一首诗,成就了一个著名诗人。一首诗,定格了一座名楼——这就是蒲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坐标。  在上中学时,便知道横贯山西的“同蒲铁路”。同是大同,晋北的煤都——蒲就是黄河边上的蒲州。但后
期刊
“山上不长草,墙上加墙墙不倒,房上能赛跑”的所谓“三宝”之说。房顶上能赛跑是撒拉人住房的特点。    走进地处“九曲黄河第一弯”撒拉族人的家园——循化,那异彩纷呈的山川沃野,那巧夺天工的奇山异水,无不展示着高原江南独有的魅力。撒拉族,一个向着太阳追寻纯净乐土的神奇民族就生活在这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循化,走进这个神奇的民族,了解他们,感受他们。      屋顶上能赛跑的房子    循化县地处青
期刊
不说唯一  你是世界高地上的奇迹  吐谷浑的后裔  演绎出拉仁保和吉门索的神奇  不说最美  你是西部天空下的彩蝶  赤列山的雪水  浸润开花儿与少年的心扉  一口古井酿琼浆  十二盘坡引凤凰  土乡彩虹之乡  青稞酒美誉四方  土乡刺绣之乡  轮子秋飞舞吉祥  土乡土族之乡  阿姑温柔善良  阿吾热情大方  明媚的阳光  照在沙塘河上  安召索罗罗  圆了六百年七彩梦想  ——《彩虹之乡》  今
期刊
我们的车到了有“中国小麦加”之称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后,又沿着崎岖的山路向东南方行驶了近40公里,到了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我们去了北岭乡。那里满眼是饥渴焦黄的山梁,土质平房稀稀落落地散落在大地上。东乡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多半依山而筑。屋外有一丈多高的土墙围住,内有空地。有的四面盖屋,有的三面盖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阳面盖横折的两面房,也有的只盖一排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两面房。整个建筑除了门、窗以及梁
期刊
一些历史的风景正在人们的淡漠中远去。  如果我们驱车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过了中南海新华门,橙红的夕阳照临,远远地,正前方街心出现了绿岛和碧树环抱着笔直耸立着的双塔。汽车从塔下划一个弧线绕过,这时传来风铃清脆的声响,那是一幅怎样怡人的景象,心身与视觉的疲劳,会顿时消除。  毫无疑问,这绿岛与双塔和天安门、金水桥一起,将成为长安街上经典的风景。  长安街上有过双塔?  是的。西长安街路南侧曾有大庆寿寺,
期刊
对扎根在草原,奔腾在马背,歌唱在草原,舞动在蓝天下的游牧爱族——裕固族而言,转场,是他们的生活轨迹,迁徙是他们的生命轮回。  从降生那天起,他们就注定了永远的迁徙,随着四季的轮换,沿着那条恒久不变的、走过无数次的转场牧道,年复一年,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从孩提一直走到暮年。一生一世,恪守着与大自然的约定,恪守着与草原的约定。  无论要走上多远,无论过程多么艰辛,他们都坚定不移地朝水草丰美的牧场迁徙,
期刊
地险天成第一关,  巍然积石出群山;  登临慨想神入泽,  不尽东流日夜潺。  这是古代诗人赞叹积石山的优美诗篇。积石山位于西北甘南高原,这里水草肥美,是宜农宜牧的好地方。数百年来,保安族子子孙孙一直在这里繁衍、生息,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谱写着本民族的历史,创造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    一进入“保安三庄”之一的大河家镇,我们就找了一个老向导——保安族同胞马荣,他今年61岁,退休前是一名历史教师,
期刊
沿着丝绸之路,不停的跋山涉水,我们来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布尔津县,它与俄罗斯山水相连,是我国西部唯一与俄罗斯交界的县。  布尔津县风景独特,境内拥有久负盛名的高山湖泊、雄伟壮丽的冰川河流,气象万千的原始森林,绚丽多姿的草原秀色,令人神往的高山雪原,巧夺天工的雅丹地貌,绝无仅有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悠久淳朴的人文古迹。而有着“亚洲唯一瑞士风光”之称的喀纳斯自然生态景观区也在该县境内。除了美丽的自然风
期刊
席慕容的那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轻而易举的勾起了我们对蒙古族的好奇心,我们沿着既定路线,一路前行,来到了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来到了肃北草原,在这里,我们也能看到“父亲的草原”。  千里肃北草原,绿草茵茵,羔羊撒欢,牧民正忙着抓绒剪毛。在上盐池湾,下石包城的路上还看到成群的黄羊在河边吃水,凶悍的野驴在草原上奔跑,真使人大开眼界。  徜徉在那芳草萋萋,绿海连天的宽阔胸怀里,语言是那样的苍白,感情却又
期刊
一所百年历史的大宅子    陈慈黉故居,位于汕头澄海的隆都镇前美村,是著名旅外侨胞陈黉利家族在家乡建造的许多宅第的总称。这是一所真正的,有近百年历史的大房子。宅子到底有多大呢?民间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说是每天日出时开窗,开到正午时全宅内窗户才能开完而最先打开的窗又要开始关了,一直关到日落,所有的窗户方才能全部关上。    陈黉利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华侨家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被誉为“泰华八大财团之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