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尚志,1908年10月26日出生于热河省朝阳县王伦沟乡(今辽宁省朝阳市尚志乡)喇嘛沟村,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赵尚志回到东北,从事革命活动,组织和领导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迅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之中,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加入巴彦抗日游击队,创建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历任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等职。在极其艰苦的历史条件下,他率领数万将士奋战在白山黑水间,英勇善战,威震东北,日本侵略者不得不发出“小小满洲国,大大赵尚志”的无奈哀叹!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与敌人的战斗中不幸身负重伤,壮烈殉国,年仅34岁。
早在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美国合众社记者时就说:“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表彰赵尚志的抗日功绩并永远缅怀这位抗日英雄,人民政府把珠河县(原属松江省,现属黑龙江省)改名为尚志县,把他的牺牲地改为尚志村,并把哈尔滨市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尚志大街。
而赵尚志家人的抗日事迹在他牺牲后也已为人所知。1995年,赵尚志的战友、时任黑龙江省省长的陈雷为《红山文化·赵尚志专刊》题词:“满门革命,赵家光荣”。2006年,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的迟浩田也称赞“赵家是伟大的家庭,一门忠烈”。
父母
赵尚志的父亲赵振铎(1872—1958),字子馥,系清末秀才、爱国志士;母亲张效乾,相夫教子,深明大义。他们共育有子女11人,赵尚志是他们的第三子。
清末民初年,赵振铎追随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在自己的家乡热河呼吁变法,后来又追随孙中山,在辽西地区搞民主革命,提倡男女平等,在自家带头反对女人裹脚,引领社会新风尚。民国初年,他曾担任朝阳县副议长,是辽西地区民主革命的先锋之一。袁世凯推翻共和、复辟帝制以后,他弃官回乡,创办清乡会,并任会长,得到民众广泛响应,一时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情景,赵振铎也因此声名远扬。
赵振铎带领乡民反对苛捐杂税,遭到官府的镇压和缉捕,家中的房屋被烧毁,他不得不带着家人离开家乡,最后来到哈尔滨谋生。赵尚志就是在哈尔滨许公中学上学时接触革命思想。赵尚志的革命行动,得到其父母的大力支持。在赵尚志的影响下,赵家也成为革命的秘密联络点。九一八事变后,赵振铎经常以“国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支持自己的子女奔赴前线,报效祖国。
1942年12月,赵振铎得知赵尚志的死讯后,没有落泪,平静地对家人说:“我死后,在我坟前戳个板儿,上面写上‘赵尚志之父’五个字足矣。”
二哥赵尚朴
赵尚志在白山黑水间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之时,他的二哥赵尚朴则在晋绥抗日根据地与敌人进行斗争。赵尚朴(1906—1989),曾在哈尔滨当过车夫、杂役,后入中东铁路传习所学习,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活动,毕业后在哈尔滨机务段工作。1932年3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团市委组织部长。七七事变爆发后,他服从组织派遣,参加了马占山领导的东北抗日挺进军,在绥远前线与日军进行战斗。1938年,赵尚朴赴延安,后到晋绥抗日根据地工作,历任晋西总工会组织部副部长、太原市工委委员兼北区工委书记等职。抗战胜利以后,赵尚朴回到哈尔滨市工作,歷任中共太平区委书记、哈尔滨电车厂政委兼厂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纪委书记、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赵尚朴为宣传赵尚志的革命精神,及为赵尚志冤案平反都作出了贡献。赵尚朴在抗日战争胜利回到东北工作后,寻找到赵尚志遇难的地方(梧桐河金矿,后来确认为李家菜园子),用白桦树削了个尖,定了个杆子,写下了“赵尚志遇难地”几个字作为标记。据赵尚志外甥李龙回忆,赵尚朴还带他去过许公中学——赵尚志曾在那里上学、参加革命,又在那里被关押。李龙后来致力于东北抗联历史研究和抗联精神宣传,也与赵尚朴有很直接关系。他在接受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采访时回忆说:
谈到我二舅,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我的教育。我跟他接触的时候,他是哈尔滨中级法院院长,满脸的严肃。由于在“文革”当中,大字报说陈雷帮着赵尚志屠杀抗联干部战士200多人。红卫兵小将差点把陈雷打死。从那以后,哈建工又进行了调查,那时候,韩光、冯仲云都在,于保合、李延禄这些老同志都访问完了,说没有那回事,干脆就没有!尤其是于保合说:“那连我们自己杀了,都没有200人,我们才回来100多人!怎么能有这事呢?”不要听那个。但是,这个事情呢,在我心中留下的是什么呢?就是原来我父亲、母亲说,你三舅、你老舅都是抗日烈士,就是说在你的血液里头流着先烈的血液,所以说应该听党的话,为国家效劳,好好学习,都是这个方面的正面教育。
四妹赵尚英
赵尚英(1910—1980)是赵尚志的四妹。在赵尚英前,还有尚贞、尚贤、尚清三个姐姐。赵尚英高小毕业后,父亲让她考医校,毕业后在哈尔滨市立医院当护士,不久赴上海学习戏剧。学习期间,她与丈夫冷波(原名李树柏)等人顶住压力,在校内办起了针砭时弊的壁报。1931年到1937年,在其兄赵尚志的影响下,她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了“左联”,在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杭州等地从事进步电影与戏剧活动,曾与著名导演袁牧之、陈波儿等合拍了进步电影《桃李劫》等。
抗日战争全国爆发后,她与冷波一起参加了抗日救亡演出队,先后到镇江、南京、徐州、济南等地,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祖国的吼声》等剧目。后来,他们又参加了赵寿山领导的国民党抗日部队。1939年,赵寿山部队参加了中条山战役,这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在山西与日军展开的大规模作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赵尚英与冷波组织了“血花剧团”,在前线为抗日将士演出,冷波是团长,赵尚英是剧务主任。他们还带着一群战地孤儿组成的“儿童剧团”,在战地服务演出。其中,冷波根据战地采访编剧并在战地演出的四幕剧《死守中条山》,至今仍被誉为抗战的经典剧目。
抗战胜利后,赵尚英于1947年从西安回东北。原来准备回哈尔滨,由于当时正进行辽沈战役,他们留在沈阳,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团体。东北解放后,他们又参加了接收工作。他们先后在东北文教队、东北人民艺术剧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从事文艺工作,冷波是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实际负责人,赵尚英是演员队副队长。1953年,赵尚英还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她演出的《春风吹到诺敏河》获1953年东北地区文艺汇演优秀表演奖,并拍成电影《前进、前进、再前进》,获1956年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二等奖。周恩来在会见获奖代表时,向大家介绍赵尚英说:“这是赵曼娜”。“文化大革命”期间,赵尚英与冷波均受到迫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组织为他们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四弟赵尚武
赵尚志的四弟赵尚武,1920年1月出生于哈尔滨,他是赵尚志最小的弟弟。七七事变爆发时,赵尚武在北平嵩云中学(北京五十一中前身)读书。一天,他在学校参加了一个集会后回到家里,书包还没放下,就抑制不住心中的悲愤,高声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唱到动情处,还失声痛哭。他向父母表示,国难当头,想要从军,奔赴前线,参加战斗。当时,他是年迈父母身边唯一的儿子。但是,父母深明大义,答应了儿子的请求,支持他去参军。
赵尚武在含泪与父母告别后毅然走上了抗日前线,后来到山西太原,见到了八路军总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经彭雪枫介绍,年仅17岁的赵尚武参加了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走上了革命道路。聪明好学的赵尚武,很快在服务团展露出艺术才华。1938年春节联欢活动中,当朱德总司令得知他是抗联将领赵尚志的亲弟弟时,握住赵尚武的手,亲切地鼓励他:“好哇,将来打回老家去喽!”
1938年3月,西北战地服务团奉命来到西安,开展以统一战线为主旨的抗日救国宣传工作。在这里,他遇见了已分别9年的姐姐赵尚英。在西安时期,赵尚武与战友们一起,演出了抗日题材的话剧《突击》与京剧《白山黑水》等,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1938年6月,在延安召开的纪念建党17周年晚会上,赵尚武和战友们还向党中央、毛主席作了汇报演出,不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西北战地服务团开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演出。在西北战地服务团,赵尚武不仅参加演出,还创作词曲,撰写了《识简谱理论初步》等文章。为了宣传抗日,他不知疲倦地工作,奔走在抗日前线。
1943年12月2日,在西北战地服务团转移至河北省阜平县胭脂河畔坡山村时,赵尚武为救护战友的孩子,被追击的日军击中头部,壮烈牺牲,为抗日救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责任编辑 王兵)
作者: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