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缙云县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缙云县位于浙江省南部腹地,丽水地区东北部,东临仙居县,南连青田县,西接丽水市,北与永康市毗邻,总面积1503.52平方公里,地貌类型分中心、低山、丘陵、谷地四类,其中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现有人口44.1万。缙云县是浙江省欠发达县,2007年,缙云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2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53.5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48亿元),财政总收入7.8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5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33元。
2007年,缙云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44.0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53.53亿元),完成销售收入134.25亿元,实现外贸自营出口1.95亿美元,与2006年同比分别增长30.5%、27.8%、46.4%,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93.82%。
截止2007年12月,缙云县共有企业3082家,其中燕京啤酒(浙江仙都)发展公司、缙云县电力公司、缙云县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缙云县龙宫洞水力发电厂等4家为公有制性质企业,2007年上述4家公有制企业共创工业产值7.0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
2007年缙云县共有民营企业3078家,500万元及以上规模企业达239家,55家企业产值超过5000万元,产值超亿元企业30家(全县共32家)。
2007年,缙云县民营企业完成生产产值137.0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7.25亿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95.13%、94.79%。缙云县民营经济总量与全县经济总量的比值已超过全国(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0%,见2004年全国工商联最新调研公布结果),超过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营经济比值的50%,也超过全省的70%以上。
由此可见:缙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主要依靠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发展已成为缙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主要增长亮点和支撑基点。
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形式和必走之路,是各类企业生产、发展、壮大的基本前提。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微观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缙云县的民营企业已成为当前缙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已成为缙云县工业微观经济的基本主体,也是缙云县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基本单位和主体。缙云县工业经济发展必须以民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为主要载体,并开展有为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为工业经济发展主动力。
二、缙云县民营企业当前技术创新亟待破解的“六大”难题
2005年11月6日,在浙江杭州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民营企业家会议公布了一个令中外震惊的结果: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3.5年,新华社杭州分社几乎同时向全世界播发此消息。
2005年11月7日韩国的《朝鲜日报》以《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为3.5年》为题报道指出:经确认,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为3年半。中国民营企业大约有300多万家,其中经营10年以上的企业仅有10%。每年在中国新成立的民营企业在15万家左右,同时有10万多家企业关门。民营企业中制造业领域企业最多,占74%,而且90%左右以家族形式经营,这是中国企业专门调查机构慧聪国际资讯小组进行调查的结果。
浙江民营企业平均寿命7年,寿命18年以上的仅占0.355%(见2007年1月24日《浙江工人日报》“我省民企‘短命’症结何在?”)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有城市化和现代化。缙云县要实现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缙云县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亟待破解当前掣制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技术创新的“六大”难题。
1、难题之一:人才资源“匮乏”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企业需有高尚之人才,更需有高上能力之人才。人才作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缙云县,人才资源缺乏,无论是科技人才,还是熟练技术工人,都相当紧缺。表现为“三少”:一是高工、工程师级人才少;二是大学毕业生少,外地大学毕业生不愿到缙云县落户,本地大学毕业生又纷纷涌向北京、上海、深圳、宁波、杭州等大中城市;三是技师(有过硬本领的技术员)少。
人才不愿“落户”缙云,究其原因:“宁肯杭州5000元/月,不要缙云10000元/月。缙云县工业经济发展走在丽水市各县(市)的前面,缙云一家民企大老板说:“我厂以每月一万元(高出杭州人才市价1倍)去请一名人才,可人家宁愿在杭州拿5000元/月”。为什么?这就是我们欠发达地区县市的区域环境、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使然。我们请的人才是某一企业“专用人才”,人才与企业是“一一对应”关系。在杭州,他(人才)可兼职,就算一个企业5000元/月,兼职三家企业就是1.5万元/月,况且,杭州的工作生活环境、学习就业机会大大的优越于我们缙云。同时,与发达地区相比,缙云的工业基础薄弱,区位条件不佳,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等客观上存在明显“差距”,故“当地大学生”“胜利大逃亡”于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深圳等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就是人才差距、信息差距、技术差距和智力差距引起的,但归根到底是人才资源匮乏引起的。
2、难题之二:企业家群体素质的“缺陷”
企业家阶层是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管理者,是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历来是推进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当前,欠发达地区的缙云县企业家,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他们大多是从“白手起家”、“小打小闹”中冲杀出来,主要从供销员和技术工人转化而来。在生产经营上,他们均有一技或多技之长,但从文化结构看,绝大多数为初、高中文化程度。缙云县的缝纫机行业是丽水市最强势行业之一,小包缝机产量居全国首位,家用缝纫机产量占全国1/3。当前,在全县100多家缝纫机企业中,惟一只有“缙云世界缝纫机有限公司”的朱益民总经理是“浙大”机械专业毕业,有多年实践经验的“科班”生。缙云县带锯床产量占全国60%,环形灯管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可缙云县带锯床、灯管行业的大大小小“老总”们几乎都是从“小打小闹”中冲杀出来的供销员(或“半路出家”的技术工人),他们当中有相当部分人缺乏创新意识,欠缺专业知识、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缺乏驾驭市场能力,缺乏科学管理和创新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大竞争时代。他们的经营理念、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有待更新和丰富,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3、难题之三:研发能力“弱化”
当前,就全国来说(据2006年1月6日《钱江晚报》报道):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依赖进口。
对外技术依赖居高不下,产业发展何时不受制于人?究其根本原因是当前我国的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处弱势,研发能力弱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缙云县的工业经济大步向前发展。但由于发展工业起步晚、区位条件不佳等因素,缙云县的工业基础、技术研发能力仍相当薄弱。
截止2007年,缙云县仅有“四方电子、东方工具、山蒲照明、锯力煌锯床、恒强针车、晨龙锯床”等10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全省各县、市(区)平均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1.6家];有“东方工具、天喜炊具、众发实业、晨龙锯床”等8家企业被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被认定省高新技术产品34只,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家。2007年,缙云县的“晨龙锯床、锯力煌锯床、天煌照明”等3家企业首次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从缙云县经贸局获悉:2001—2007年度,缙云县有“东方工具、四方电子、众发实业、佰鑫涂料”等8家民营企业的36个项目获“省级创新产品”,其中“技术壁垒”项目3个,省内首台(套)项目1个。有“四方电子、长虹光源、正邦电子等企业的47只产品被评为“省级新产品”,其中获省高新技术产品7只。
纵向比较,进展可喜,但与全省发达县市相比,仍稳坐“后位”铁椅。
从浙江全省看(消息来源省科技厅),截止2007年,浙江省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44家(其中杭州1042家、宁波400家、台州233家、金华111家、丽水市41家,全省90个县(市)区平均31.6家),与2006年同比增长21.1%,2007年全年累计总收入6458.89亿元。截止2007年12月,缙云县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仅13家(仅有34只产品获得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2006年、2007年缙云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仅为11.21亿元、15.8亿元,分别仅占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0.2%和10.96%。缙云县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仍均为生产低附加值的中低档产品或初级工业制成品(部分半成品),具有“一高四低”特点:即:生产能耗高,技术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低,科技附加值低。一句话:缙云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生产的均是中低档产品,缙云工业经济是依赖于原材料消耗和低劳动力价格优势发展起来的。
目前,缙云县尚没有县级“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诞生。
就缙云县企业研发机构实情看,目前也有一定实力的部分研发机构,“缙云县小型机械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浙江仙都啤酒科学研究所”等,但不可否认,目前缙云县有的研究所仅有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有的更是“名存实亡”。真正有科研规划、技术人才、有实力者“屈指可数”,充其量也是企业的技术科的“新翻版”。缙云县工业企业与省内外(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协作关系松散,“顾顾问问”,短期行为多,没有建立长期稳定可靠的“联盟伙伴”关系,制约着缙云县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4、难题之四:技术研发投入“短缺”
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到1998年为0.69%,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但与我国有关法规规定的1.5%还有差距(见2006年1月9日《钱江晚报》)。
有研究指出: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的可以维持,占5%的方有竞争力。缙云县的大部分企业目前正处于发展初创期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缙云县企业发展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难题。据缙云县经贸局统计:2004年全县完成技术创新(工业技术改造)投资8.09亿元,2005年完成投资9.02亿元, 2005年技改投资是2000年投资的8.1倍,是2001年投资的6.8倍。“十五期间”,全县企业累计完成技术改造(创新)投资25.9亿元,是“九五期间”技改投资的8.6倍。2006年全县完成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投资10.20亿元,2007年完成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投资12.8亿,同比增长25.4%。
诚然,近年来缙云县的技术研发投入取得可喜成绩,但技术研发投入仍然滞后,仍然制约缙云县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缙云县大多数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仍然没有达到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1.5%的水平,仍然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之需。
从企业的资金用途来看,目前大体上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发展资金(基金)”,一类为“创新(资金)基金”。缙云县大多数企业的有限资金均为“发展资金”,用于维护企业自身生存和正常发展。为数不多企业拥有专项的“创新基金”,但主要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没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研发经费。企业融资(借贷)二种形式。由于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实力尚弱,财务规范还没与国际接轨等原因,难以达到上市或发债券的条件(全市目前仅“遂昌凯恩集团”一家民企上市),融资渠道单一,以借贷为主。近年来,银行处于降低风险、民间借贷利率高、企业负担重,企业职工集资额有限、社会集资属非法,最后造成企业不得不减少技术创新的投入,这不仅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信心,也使企业丧失许多难得的发展机会,进而削弱企业竞争力。
5、难题之五:品牌创新“乏力”
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企业难以掌握核心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使许多企业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见2006年1月9日《钱江晚报》)。
仅万分之三有核心技术,企业能否成为创新主体?没有或缺少核心技术,又何以创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
现代商战是“品牌”大战。品牌是企业形象、实力、技术水平、人才集聚和产品科技含量、竞争力的“浓缩”。
美国人马克斯韦尔认为名牌就是企业发展的最大资产,品牌如同储蓄的户头,当你不断用广告积累其价值时,更可尽收源源利润。品牌产品由于其高技术含量使其具有高质量和高附加值,从而带来竞争力和高利润,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追赶,永远受制于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品牌将意味着失去竞争力。
自主品牌缺失(贴牌生产),缺乏产品创新动力,品牌保护不力,相互仿制,放血竞争,是当前严重制约缙云县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又一大“难题”。
与缙云县周边发达县(市)永康市相比,永康市和缙云县的众多工业企业也是靠“克隆”或“仿制”外地产品起步发展起来的。但永康市的工业企业普遍走“仿制消化(一般性)创新”之路,其着力点主要放在产品销售、市场拓展上。因此,永康市企业的产品品牌创新性远走在缙云县的前面,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自主创新能力也大大超过缙云,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市场竞争力也普遍超越缙云。
自主品牌缺失、品牌不靓是缙云民营企业的一大“特性”,已严重制约缙云工业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2002-2006年,缙云县获得国家专利授权总数240件,其中发明专利14件,实用新型专利133件,2006年缙云县万人占有专利授权数3.7%,居全省第48位。2007年缙云县国家专利申请量156件、授权量124件(其中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60件,外观设计63件),缙云县万人占有专利申请数3.53%,万人占有专利授权数2.81%。
截止2007年,缙云县只有浙江三蒲光源有限公司的“单端环形荧光灯”获得国家免检产品,没有一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没有一只获中国出口名牌产品、中国出口驰名商标,缙云县惟有“东工、天喜、恒强、万维、山蒲、晨龙”等8只外贸民营企业产品获得“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
缙云灯管均是 “贴牌生产”,所贴的品牌有“松下”、“东芝”、“飞利浦”、“欧司朗”、“通用”……缝纫机行业所贴的品牌是“上海蝴蝶”。在机床工模具行业,目前只有 “晨龙牌”、“锯力煌”、“东工牌”三只产品获得“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缙云机床工模具行业各企业虽均各有自己的产品牌子、注册商标,拥有各自自主知识产权,但均品牌不靓。
缙云县民营企业贴牌生产、借壳上市究其根本原因是企业规模小、装备水平低、技术力量弱、人才资源少、资金实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形象和知名度不显,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因而企业“不做鸡头,宁做凤尾”,成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上游企业”,开发中间产品,贴其品牌上市,借其网络销售,从眼前来看是可取的,但从长期发展来看,缙云民营企业必需拥有自主知名品牌。
缙云民营企业自主品牌缺失、品牌不靓还在于行业的无序竞争、放血竞争。由于缙云县绝大多数的工业产品都是技术水平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的中低档产品,仿制快速,往往是“一家开发,一哄而上”。研发者投资,同行获利,甚至连连上演“互相仿制、互相压价、互相拆台”的闹剧,既严重挫伤企业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主动性、积极性,又引发行业“自伤残杀”。如机床行业的带锯床产品在发展初期,每台带锯床销售可获利近2万元,且款到后交货,现因无序竞争,每台带锯床出售后获利不到2000元人民币且赊账。缙云县家用缝纫机产量占全国50%强,尽管科技含量低,处于手工或半自动操作,产品主要出口南美、非洲市场。可以说缙云对国际家用缝纫机市场拥有“价格话语权”,就是每台提价100元人民币,顶多是“市场沉淀一、二个月”,客户还是会接受缝纫机的新价格,也就是说,南美、非洲还是缙云缝纫机的“天下”,但家用缝纫机因放血竞争,如今每台销售获利由过去的几百元人民币降至如今不到10元人民币。
6、难题之六:创新战略选择步入“盲区”
“敢闯、敢冒、敢为人先”,是缙云县广大企业家,特别是壶镇镇广大企业家的一大宝贵财富。但创新战略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技术创新的效果,甚至关系到企业成败。不可否认,缙云县有的企业已步入创新“盲区”、“雷区”,如缙云外贸肉联厂投资上千万元购进国内一流冻鸭生产线,由于投资过猛,战线过长,不顾企业实际,片面“求大求强”,致使企业停步不前或不堪重负。缙云正大农牧有限公司不顾市场需求,不惜借贷巨资,片面求大创办企业,结果企业运转不到一年就关闭。
三、缙云县破解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难题的对策
对策之一:打开“脑门”,走出“山门”,创新思维,秉持“技术创新是灵魂,是动力源”的科学理念,大力营造良好技术创新和“创业创新” 氛围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所作的《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重要讲话指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理念的领先几乎决定企业的命运,可以这样讲,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不创新,企业就会走向“死胡同”。各级政府要扮演好自身角色,积极引导企业树立现代开放性科学发展理念,唱响“立足大科技,面向大市场,参与大竞争”主旋律。缙云县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技术创新任务紧迫,从长远发展看,技术创新比资金短缺更为根本和关键。要树立“技术创新是灵魂,是动力源”的科学理念,强化创新意识,大胆创新。同时,技术创新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科学认知和把握它的“两面性”。一方面,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高利润、高回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投资大,周期长,时机把握难,错误决策也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我们要理性营造“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借脑大上海、借力长三角”技术创新良好舆论氛围,引导、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通过企业有为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推进缙云县工业经济发展,加快缙云县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
对策之二:创新科技立项,开 “智力”科技项目立项之先河,启动“科技文化人才素质”工程,着力造就一支有“文化底蕴”、有“科技意识”、有“创新能力”、能驾驭市场、善科学管理的现代式企业家队伍
科技部门要大胆开展“智力立项”创新尝试,政府要大力支持之,要打破科技立项“送钱”不送“智”的传统作法,开设“智力立项”投资,用于为企业家“输知传智”、“创新思维”、“就诊把脉”、“出金点子”……培育企业管理英才。如浙江省政府划拨42万元,为30名杰出企业家参加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期12天的培训班这个培训项目,是浙江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计划的内容之一(参考消息2005年11月16日以《资本主义摇篮送富有企业家重返校园》转载香港《南华早报》)。
政府和企业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协力合奏“科技文化人才”曲,要克服区位条件等不利因素,下大决心,一手抓人才引进,一手抓人才培育。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统筹规划,将提升企业家的文化、科技、管理素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企业家外出学习、参观;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的联系与协作,可采取“结对”合作,可借鉴“浙江大学与华伦集团、九源基因公司联手培养人才”经验。每年请专家、教授、知名成功企业家定期或不定期前来指导经营、开办讲座……宏微观结合,虚实结合,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和中长期发展事宜,培养企业家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建立缙云县“助学、就业、人才、回乡”工作机制,出台扶持政策,尽快启动“本地人才回流”工程,大力培育本地人才。科技部门要当好政府“科技参谋”和“企业人才”的“科技红娘”,积极帮助政府制定“助学、实习、成果、就业”扶助政策,建立工作机制,支持政府尽快启动缙云县“本地人才回流”工程,激励本地企业吸纳本地人才,吸引在学大学生回乡创业。
政府还要积极引导部分民营企业家摒弃“急功近利”的用人理念,变“相马”为“赛马”,积极摆设“擂台”,让更多的本地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回乡“打擂”。要引导企业学习美国微软公司、国内红桃K集团等企业按业绩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以“股票期权”、“技术入股”等分配机制成功经验,激活人才,留住人才,创造人才健康成长良好环境,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
对策之三:借鉴“上海六国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模式,探索“借脑大上海,借力长三角”科技合作新路子,实施开放型科技发展战略,建立以产学研联合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打造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或“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启动缙云“431(四外三基地一平台)产学研”工程,为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强大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产学研联合就是要建立企业与高等学府、科研院所联合与互动的运行机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缙云县要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求所有、但其所用、共荣共发”的方针,全面推进省内外、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缙云县,要按照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重要战略决策,积极参与实施丽水市委提出“北承沪杭金,东接甬台温,突破点线面,融入长三角”发展战略),借鉴“上海六国”、“亚太经合组织”模式,以“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民间”等形式开展与“长三角”地区多层面、多层次的有效合作与交流;依托自身的区域、资源和产业等特色,主动“走出去”,以此吸引“长三角”地区的人才、技术、信息和智力等资源要素,来共同推进缙云县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共同发展缙云县特色产业,真正立足于增强缙云县自身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现双向互动,开创平等、互惠、双赢、共存的新局。
缙云县民营企业要开展有为企业技术创新,就要寻求依托,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结对,夯实技术进步的基础。就要建立起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新型可靠的“战略伙伴关系”或“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推进欠发达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荣共发”,这样才能共享“长三角”地区人才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借脑上楼,借智生财,引人之长,为我所用。我们必须根据市场机制,以采用合作开发、科技入股、技术转让、技术指导等形式,大力寻求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的合作,并与之建立长期可靠的“科技经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或“技术经济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结成技术、智力联盟,形成开发体系,共同开发新产品,开展技术创新。
全面启动缙云“431(四外三基地一平台)产学研”工程,克服“区位条件不佳,人才资源缺乏,研发能力弱化,技术研发投入短缺”等不利因素和“难题”,着力做好“拓展合作空间,提高合作层次,突出难题解决,加速成果引进,全面提升质量”的对外科技合作大文章,着力建立“四外三基地一平台”,形成多层面、多形式、全方位的对外科技合作体系,建立起扎实长期牢固可靠的以产学研联合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四外三基地一平台”,即科研在外、人才在外、实验在外、市场在外,缙云成为孵化基地、生产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技术创新大平台。重点是做好“借脑”生财,“走出去,请进来”两大文章。“走出去”就是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使之成为缙云县企业科研和解决技术难题的主力军和有生力量,为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创新提供强力“智力”支撑;把缙云企业的研究所、开发中心等办到沿海地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里去,使他们的实验室和研发机构成为缙云县科研的重要场所,使缙云县成为这些院校、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的孵化基地和生产基地。“请进来”,即邀请专家和科技人员来缙云县考察,聘请专家、学者为缙云县的民营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帮助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完善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各企业聘请外地专家和科技人员承担缙云县企业的技术顾问、总工程师等,实行柔性工作制,为企业发展解决实实在在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专项技术”难题。
合作双方可遵循各取所需,各显其长,平等互利,发展双“赢”的合作方针,如一方负责资金投入、项目设定、技术孵化和产品生产,一方提供人才、智力、技术、科研。真正做到最大限度地享受国内外科技资源。“借脑引智”,克服自身劣势,拓展企业可配置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缙云县有条件的企业可与外商合作,或与知名大企业结成联盟,着力实施技术引进和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缙云县的的广大民营企业还要密切关注行业科技动态和发展信息,充分利用“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这一载体和平台,广泛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协作关系”。
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建立“科技合作”激励机制,出台“科技合作”奖励政策。如:“创新人才”奖、“项目合作”奖、“成果转化”奖、“技术创新”奖等,鼓励和支持相关单位与“长三角”地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全面的科技合作关系。把与“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合作项目优先列入或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并给予一定的科技经费支持。激励吸收国内外优秀科技成果,开展有为技术创新,解决当前制约缙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专项技术”,切实提高企业技术层级、品位,产品科技含量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如缙云县的浙江晨龙锯床有限公司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每年投入几百万元增添科研设备,建造专家楼聘请3位国内知名锯床专家和10多位青年人才,公司成功研发的“G5325-65-750铝钢复合板锯切立式”带锯床产品项目获得科技部国家创新基金补助。该产品性能优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内销价格比普通带锯床提高一倍,国际市场价格更是国内价格的2倍。浙江金马逊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开展科技合作,投资300万元(大学研发经费105万元)研发“数控弯管机”获得2007年科技部国家创新基金项目补助,数控弯机的出口科技附加值是一般弯管机的4倍。
对策之四:建立投融资机制,扩大融资渠道,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活力
经济相对落后,科技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无疑也已成为缙云县民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难题”。缙云县的民营企业的发展资金大多用于再生产上,流动资金相当短缺;技术创新投入少,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不强。要尽快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广开融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一方面,要筛选优势项目“招商引资”,努力吸引境外资金。另一方面,金融部门,特别是地方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联社,要千方百计吸纳存量、提高总量、扩大贷款,并向“特色行业”、“支柱产业”倾斜。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大力支持,要用足、用活、用好缙云县各单位自有资金,大力支持农村信用联社存款总量的提升和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改革“抵押贷款”制度,探索“项目投资”管理新路子,实施“项目投资”管理新办法并与国际接轨。
此外,还要建立投资机制,积极拓展项目融资、租赁融资等多种投融资方式,推行“引资主体多元化”、“人本引资”策略,借“长三角”地区巨大资本之力,来增大科技总体投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使欠发达地区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同时,还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企业到缙云县设立风险投资机构。
对策之五:借鉴“长三角”地区行业管理成功经验,规范市场环境,加强行业管理,提高企业协作化水平,提升行业市场竞争力,建立“行业生命共同体”,支持保护技术创新
加快缙云县民营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形成产业的规模优势、管理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必须加强行业的管理,支持保护技术创新。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借鉴“长三角”地区行业管理的成功经验,保护创新的成功实践,特别要借鉴“温州行业协会”的成功经验,结合缙云工业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建立各类产业的行业协会。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各行业协会的领导,抽出人力物力作出具体部署,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制定《行业公约》,实行“同行议价、技术支持、公平竞争、规模联合”,保护“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做好“价格行业自律、技术行业自律、人才走动行业自律、信息管理共享行业自律”四篇“自律文章”,规范市场环境,减少行业内耗,提高企业协作化水平,提升行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发展强势企业。建立“行业生命共同体”,共荣共发,强强联合、资本合作、做大做强、创业创新、合作做大事。
对策之六:选择创新战略,选准技术创新亮点,“五实”运作“技术创新”,奏响技术创新“三步曲”
各级党委、政府在政策上要扶持和引导,营造好环境,制定(民营)企业科技发展政策,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积极引导、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引导支持企业开展有为技术创新,引导、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向“专、精、特、新”发展,帮助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方略。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以市场为导向,瞄准高起点,选准技术创新新载体,找准技术创新亮点,加强产业关键、共性、前瞻性技术开发,做到技术创新既有前瞻性、科学性、预见性,又符合企业“五实”(实情、实时、实用、实效、实地)运作。
缙云县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奏好“三步曲”:第一是技术改造,大部分企业必须把技改放在第一位,促使产品上档次,企业上规模,增强生存能力;第二是技术创新,部分有实力的企业要突出抓技术创新,争取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第三是发展高科技,一些实力特别强的企业要瞄准有发展前途的高科技项目,力争突破,领先世界。
(作者系浙江省缙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缙云县位于浙江省南部腹地,丽水地区东北部,东临仙居县,南连青田县,西接丽水市,北与永康市毗邻,总面积1503.52平方公里,地貌类型分中心、低山、丘陵、谷地四类,其中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现有人口44.1万。缙云县是浙江省欠发达县,2007年,缙云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2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53.5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48亿元),财政总收入7.8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5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33元。
2007年,缙云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44.0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53.53亿元),完成销售收入134.25亿元,实现外贸自营出口1.95亿美元,与2006年同比分别增长30.5%、27.8%、46.4%,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93.82%。
截止2007年12月,缙云县共有企业3082家,其中燕京啤酒(浙江仙都)发展公司、缙云县电力公司、缙云县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缙云县龙宫洞水力发电厂等4家为公有制性质企业,2007年上述4家公有制企业共创工业产值7.0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
2007年缙云县共有民营企业3078家,500万元及以上规模企业达239家,55家企业产值超过5000万元,产值超亿元企业30家(全县共32家)。
2007年,缙云县民营企业完成生产产值137.0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7.25亿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95.13%、94.79%。缙云县民营经济总量与全县经济总量的比值已超过全国(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0%,见2004年全国工商联最新调研公布结果),超过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营经济比值的50%,也超过全省的70%以上。
由此可见:缙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主要依靠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发展已成为缙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主要增长亮点和支撑基点。
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形式和必走之路,是各类企业生产、发展、壮大的基本前提。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微观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缙云县的民营企业已成为当前缙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已成为缙云县工业微观经济的基本主体,也是缙云县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基本单位和主体。缙云县工业经济发展必须以民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为主要载体,并开展有为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为工业经济发展主动力。
二、缙云县民营企业当前技术创新亟待破解的“六大”难题
2005年11月6日,在浙江杭州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民营企业家会议公布了一个令中外震惊的结果: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3.5年,新华社杭州分社几乎同时向全世界播发此消息。
2005年11月7日韩国的《朝鲜日报》以《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为3.5年》为题报道指出:经确认,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为3年半。中国民营企业大约有300多万家,其中经营10年以上的企业仅有10%。每年在中国新成立的民营企业在15万家左右,同时有10万多家企业关门。民营企业中制造业领域企业最多,占74%,而且90%左右以家族形式经营,这是中国企业专门调查机构慧聪国际资讯小组进行调查的结果。
浙江民营企业平均寿命7年,寿命18年以上的仅占0.355%(见2007年1月24日《浙江工人日报》“我省民企‘短命’症结何在?”)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有城市化和现代化。缙云县要实现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缙云县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亟待破解当前掣制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技术创新的“六大”难题。
1、难题之一:人才资源“匮乏”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企业需有高尚之人才,更需有高上能力之人才。人才作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缙云县,人才资源缺乏,无论是科技人才,还是熟练技术工人,都相当紧缺。表现为“三少”:一是高工、工程师级人才少;二是大学毕业生少,外地大学毕业生不愿到缙云县落户,本地大学毕业生又纷纷涌向北京、上海、深圳、宁波、杭州等大中城市;三是技师(有过硬本领的技术员)少。
人才不愿“落户”缙云,究其原因:“宁肯杭州5000元/月,不要缙云10000元/月。缙云县工业经济发展走在丽水市各县(市)的前面,缙云一家民企大老板说:“我厂以每月一万元(高出杭州人才市价1倍)去请一名人才,可人家宁愿在杭州拿5000元/月”。为什么?这就是我们欠发达地区县市的区域环境、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使然。我们请的人才是某一企业“专用人才”,人才与企业是“一一对应”关系。在杭州,他(人才)可兼职,就算一个企业5000元/月,兼职三家企业就是1.5万元/月,况且,杭州的工作生活环境、学习就业机会大大的优越于我们缙云。同时,与发达地区相比,缙云的工业基础薄弱,区位条件不佳,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等客观上存在明显“差距”,故“当地大学生”“胜利大逃亡”于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深圳等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就是人才差距、信息差距、技术差距和智力差距引起的,但归根到底是人才资源匮乏引起的。
2、难题之二:企业家群体素质的“缺陷”
企业家阶层是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管理者,是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历来是推进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当前,欠发达地区的缙云县企业家,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他们大多是从“白手起家”、“小打小闹”中冲杀出来,主要从供销员和技术工人转化而来。在生产经营上,他们均有一技或多技之长,但从文化结构看,绝大多数为初、高中文化程度。缙云县的缝纫机行业是丽水市最强势行业之一,小包缝机产量居全国首位,家用缝纫机产量占全国1/3。当前,在全县100多家缝纫机企业中,惟一只有“缙云世界缝纫机有限公司”的朱益民总经理是“浙大”机械专业毕业,有多年实践经验的“科班”生。缙云县带锯床产量占全国60%,环形灯管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可缙云县带锯床、灯管行业的大大小小“老总”们几乎都是从“小打小闹”中冲杀出来的供销员(或“半路出家”的技术工人),他们当中有相当部分人缺乏创新意识,欠缺专业知识、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缺乏驾驭市场能力,缺乏科学管理和创新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大竞争时代。他们的经营理念、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有待更新和丰富,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3、难题之三:研发能力“弱化”
当前,就全国来说(据2006年1月6日《钱江晚报》报道):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依赖进口。
对外技术依赖居高不下,产业发展何时不受制于人?究其根本原因是当前我国的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处弱势,研发能力弱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缙云县的工业经济大步向前发展。但由于发展工业起步晚、区位条件不佳等因素,缙云县的工业基础、技术研发能力仍相当薄弱。
截止2007年,缙云县仅有“四方电子、东方工具、山蒲照明、锯力煌锯床、恒强针车、晨龙锯床”等10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全省各县、市(区)平均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1.6家];有“东方工具、天喜炊具、众发实业、晨龙锯床”等8家企业被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被认定省高新技术产品34只,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家。2007年,缙云县的“晨龙锯床、锯力煌锯床、天煌照明”等3家企业首次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从缙云县经贸局获悉:2001—2007年度,缙云县有“东方工具、四方电子、众发实业、佰鑫涂料”等8家民营企业的36个项目获“省级创新产品”,其中“技术壁垒”项目3个,省内首台(套)项目1个。有“四方电子、长虹光源、正邦电子等企业的47只产品被评为“省级新产品”,其中获省高新技术产品7只。
纵向比较,进展可喜,但与全省发达县市相比,仍稳坐“后位”铁椅。
从浙江全省看(消息来源省科技厅),截止2007年,浙江省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44家(其中杭州1042家、宁波400家、台州233家、金华111家、丽水市41家,全省90个县(市)区平均31.6家),与2006年同比增长21.1%,2007年全年累计总收入6458.89亿元。截止2007年12月,缙云县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仅13家(仅有34只产品获得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2006年、2007年缙云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仅为11.21亿元、15.8亿元,分别仅占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0.2%和10.96%。缙云县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仍均为生产低附加值的中低档产品或初级工业制成品(部分半成品),具有“一高四低”特点:即:生产能耗高,技术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低,科技附加值低。一句话:缙云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生产的均是中低档产品,缙云工业经济是依赖于原材料消耗和低劳动力价格优势发展起来的。
目前,缙云县尚没有县级“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诞生。
就缙云县企业研发机构实情看,目前也有一定实力的部分研发机构,“缙云县小型机械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浙江仙都啤酒科学研究所”等,但不可否认,目前缙云县有的研究所仅有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有的更是“名存实亡”。真正有科研规划、技术人才、有实力者“屈指可数”,充其量也是企业的技术科的“新翻版”。缙云县工业企业与省内外(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协作关系松散,“顾顾问问”,短期行为多,没有建立长期稳定可靠的“联盟伙伴”关系,制约着缙云县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4、难题之四:技术研发投入“短缺”
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到1998年为0.69%,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但与我国有关法规规定的1.5%还有差距(见2006年1月9日《钱江晚报》)。
有研究指出: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的可以维持,占5%的方有竞争力。缙云县的大部分企业目前正处于发展初创期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缙云县企业发展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难题。据缙云县经贸局统计:2004年全县完成技术创新(工业技术改造)投资8.09亿元,2005年完成投资9.02亿元, 2005年技改投资是2000年投资的8.1倍,是2001年投资的6.8倍。“十五期间”,全县企业累计完成技术改造(创新)投资25.9亿元,是“九五期间”技改投资的8.6倍。2006年全县完成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投资10.20亿元,2007年完成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投资12.8亿,同比增长25.4%。
诚然,近年来缙云县的技术研发投入取得可喜成绩,但技术研发投入仍然滞后,仍然制约缙云县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缙云县大多数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仍然没有达到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1.5%的水平,仍然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之需。
从企业的资金用途来看,目前大体上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发展资金(基金)”,一类为“创新(资金)基金”。缙云县大多数企业的有限资金均为“发展资金”,用于维护企业自身生存和正常发展。为数不多企业拥有专项的“创新基金”,但主要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没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研发经费。企业融资(借贷)二种形式。由于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实力尚弱,财务规范还没与国际接轨等原因,难以达到上市或发债券的条件(全市目前仅“遂昌凯恩集团”一家民企上市),融资渠道单一,以借贷为主。近年来,银行处于降低风险、民间借贷利率高、企业负担重,企业职工集资额有限、社会集资属非法,最后造成企业不得不减少技术创新的投入,这不仅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信心,也使企业丧失许多难得的发展机会,进而削弱企业竞争力。
5、难题之五:品牌创新“乏力”
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企业难以掌握核心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使许多企业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见2006年1月9日《钱江晚报》)。
仅万分之三有核心技术,企业能否成为创新主体?没有或缺少核心技术,又何以创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
现代商战是“品牌”大战。品牌是企业形象、实力、技术水平、人才集聚和产品科技含量、竞争力的“浓缩”。
美国人马克斯韦尔认为名牌就是企业发展的最大资产,品牌如同储蓄的户头,当你不断用广告积累其价值时,更可尽收源源利润。品牌产品由于其高技术含量使其具有高质量和高附加值,从而带来竞争力和高利润,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追赶,永远受制于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品牌将意味着失去竞争力。
自主品牌缺失(贴牌生产),缺乏产品创新动力,品牌保护不力,相互仿制,放血竞争,是当前严重制约缙云县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又一大“难题”。
与缙云县周边发达县(市)永康市相比,永康市和缙云县的众多工业企业也是靠“克隆”或“仿制”外地产品起步发展起来的。但永康市的工业企业普遍走“仿制消化(一般性)创新”之路,其着力点主要放在产品销售、市场拓展上。因此,永康市企业的产品品牌创新性远走在缙云县的前面,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自主创新能力也大大超过缙云,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市场竞争力也普遍超越缙云。
自主品牌缺失、品牌不靓是缙云民营企业的一大“特性”,已严重制约缙云工业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2002-2006年,缙云县获得国家专利授权总数240件,其中发明专利14件,实用新型专利133件,2006年缙云县万人占有专利授权数3.7%,居全省第48位。2007年缙云县国家专利申请量156件、授权量124件(其中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60件,外观设计63件),缙云县万人占有专利申请数3.53%,万人占有专利授权数2.81%。
截止2007年,缙云县只有浙江三蒲光源有限公司的“单端环形荧光灯”获得国家免检产品,没有一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没有一只获中国出口名牌产品、中国出口驰名商标,缙云县惟有“东工、天喜、恒强、万维、山蒲、晨龙”等8只外贸民营企业产品获得“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
缙云灯管均是 “贴牌生产”,所贴的品牌有“松下”、“东芝”、“飞利浦”、“欧司朗”、“通用”……缝纫机行业所贴的品牌是“上海蝴蝶”。在机床工模具行业,目前只有 “晨龙牌”、“锯力煌”、“东工牌”三只产品获得“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缙云机床工模具行业各企业虽均各有自己的产品牌子、注册商标,拥有各自自主知识产权,但均品牌不靓。
缙云县民营企业贴牌生产、借壳上市究其根本原因是企业规模小、装备水平低、技术力量弱、人才资源少、资金实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形象和知名度不显,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因而企业“不做鸡头,宁做凤尾”,成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上游企业”,开发中间产品,贴其品牌上市,借其网络销售,从眼前来看是可取的,但从长期发展来看,缙云民营企业必需拥有自主知名品牌。
缙云民营企业自主品牌缺失、品牌不靓还在于行业的无序竞争、放血竞争。由于缙云县绝大多数的工业产品都是技术水平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的中低档产品,仿制快速,往往是“一家开发,一哄而上”。研发者投资,同行获利,甚至连连上演“互相仿制、互相压价、互相拆台”的闹剧,既严重挫伤企业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主动性、积极性,又引发行业“自伤残杀”。如机床行业的带锯床产品在发展初期,每台带锯床销售可获利近2万元,且款到后交货,现因无序竞争,每台带锯床出售后获利不到2000元人民币且赊账。缙云县家用缝纫机产量占全国50%强,尽管科技含量低,处于手工或半自动操作,产品主要出口南美、非洲市场。可以说缙云对国际家用缝纫机市场拥有“价格话语权”,就是每台提价100元人民币,顶多是“市场沉淀一、二个月”,客户还是会接受缝纫机的新价格,也就是说,南美、非洲还是缙云缝纫机的“天下”,但家用缝纫机因放血竞争,如今每台销售获利由过去的几百元人民币降至如今不到10元人民币。
6、难题之六:创新战略选择步入“盲区”
“敢闯、敢冒、敢为人先”,是缙云县广大企业家,特别是壶镇镇广大企业家的一大宝贵财富。但创新战略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技术创新的效果,甚至关系到企业成败。不可否认,缙云县有的企业已步入创新“盲区”、“雷区”,如缙云外贸肉联厂投资上千万元购进国内一流冻鸭生产线,由于投资过猛,战线过长,不顾企业实际,片面“求大求强”,致使企业停步不前或不堪重负。缙云正大农牧有限公司不顾市场需求,不惜借贷巨资,片面求大创办企业,结果企业运转不到一年就关闭。
三、缙云县破解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难题的对策
对策之一:打开“脑门”,走出“山门”,创新思维,秉持“技术创新是灵魂,是动力源”的科学理念,大力营造良好技术创新和“创业创新” 氛围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所作的《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重要讲话指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理念的领先几乎决定企业的命运,可以这样讲,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不创新,企业就会走向“死胡同”。各级政府要扮演好自身角色,积极引导企业树立现代开放性科学发展理念,唱响“立足大科技,面向大市场,参与大竞争”主旋律。缙云县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技术创新任务紧迫,从长远发展看,技术创新比资金短缺更为根本和关键。要树立“技术创新是灵魂,是动力源”的科学理念,强化创新意识,大胆创新。同时,技术创新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科学认知和把握它的“两面性”。一方面,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高利润、高回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投资大,周期长,时机把握难,错误决策也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我们要理性营造“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借脑大上海、借力长三角”技术创新良好舆论氛围,引导、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通过企业有为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推进缙云县工业经济发展,加快缙云县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
对策之二:创新科技立项,开 “智力”科技项目立项之先河,启动“科技文化人才素质”工程,着力造就一支有“文化底蕴”、有“科技意识”、有“创新能力”、能驾驭市场、善科学管理的现代式企业家队伍
科技部门要大胆开展“智力立项”创新尝试,政府要大力支持之,要打破科技立项“送钱”不送“智”的传统作法,开设“智力立项”投资,用于为企业家“输知传智”、“创新思维”、“就诊把脉”、“出金点子”……培育企业管理英才。如浙江省政府划拨42万元,为30名杰出企业家参加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期12天的培训班这个培训项目,是浙江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计划的内容之一(参考消息2005年11月16日以《资本主义摇篮送富有企业家重返校园》转载香港《南华早报》)。
政府和企业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协力合奏“科技文化人才”曲,要克服区位条件等不利因素,下大决心,一手抓人才引进,一手抓人才培育。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统筹规划,将提升企业家的文化、科技、管理素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企业家外出学习、参观;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的联系与协作,可采取“结对”合作,可借鉴“浙江大学与华伦集团、九源基因公司联手培养人才”经验。每年请专家、教授、知名成功企业家定期或不定期前来指导经营、开办讲座……宏微观结合,虚实结合,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和中长期发展事宜,培养企业家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建立缙云县“助学、就业、人才、回乡”工作机制,出台扶持政策,尽快启动“本地人才回流”工程,大力培育本地人才。科技部门要当好政府“科技参谋”和“企业人才”的“科技红娘”,积极帮助政府制定“助学、实习、成果、就业”扶助政策,建立工作机制,支持政府尽快启动缙云县“本地人才回流”工程,激励本地企业吸纳本地人才,吸引在学大学生回乡创业。
政府还要积极引导部分民营企业家摒弃“急功近利”的用人理念,变“相马”为“赛马”,积极摆设“擂台”,让更多的本地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回乡“打擂”。要引导企业学习美国微软公司、国内红桃K集团等企业按业绩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以“股票期权”、“技术入股”等分配机制成功经验,激活人才,留住人才,创造人才健康成长良好环境,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
对策之三:借鉴“上海六国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模式,探索“借脑大上海,借力长三角”科技合作新路子,实施开放型科技发展战略,建立以产学研联合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打造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或“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启动缙云“431(四外三基地一平台)产学研”工程,为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强大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产学研联合就是要建立企业与高等学府、科研院所联合与互动的运行机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缙云县要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求所有、但其所用、共荣共发”的方针,全面推进省内外、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缙云县,要按照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重要战略决策,积极参与实施丽水市委提出“北承沪杭金,东接甬台温,突破点线面,融入长三角”发展战略),借鉴“上海六国”、“亚太经合组织”模式,以“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民间”等形式开展与“长三角”地区多层面、多层次的有效合作与交流;依托自身的区域、资源和产业等特色,主动“走出去”,以此吸引“长三角”地区的人才、技术、信息和智力等资源要素,来共同推进缙云县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共同发展缙云县特色产业,真正立足于增强缙云县自身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现双向互动,开创平等、互惠、双赢、共存的新局。
缙云县民营企业要开展有为企业技术创新,就要寻求依托,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结对,夯实技术进步的基础。就要建立起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新型可靠的“战略伙伴关系”或“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推进欠发达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荣共发”,这样才能共享“长三角”地区人才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借脑上楼,借智生财,引人之长,为我所用。我们必须根据市场机制,以采用合作开发、科技入股、技术转让、技术指导等形式,大力寻求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的合作,并与之建立长期可靠的“科技经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或“技术经济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结成技术、智力联盟,形成开发体系,共同开发新产品,开展技术创新。
全面启动缙云“431(四外三基地一平台)产学研”工程,克服“区位条件不佳,人才资源缺乏,研发能力弱化,技术研发投入短缺”等不利因素和“难题”,着力做好“拓展合作空间,提高合作层次,突出难题解决,加速成果引进,全面提升质量”的对外科技合作大文章,着力建立“四外三基地一平台”,形成多层面、多形式、全方位的对外科技合作体系,建立起扎实长期牢固可靠的以产学研联合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四外三基地一平台”,即科研在外、人才在外、实验在外、市场在外,缙云成为孵化基地、生产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技术创新大平台。重点是做好“借脑”生财,“走出去,请进来”两大文章。“走出去”就是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使之成为缙云县企业科研和解决技术难题的主力军和有生力量,为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创新提供强力“智力”支撑;把缙云企业的研究所、开发中心等办到沿海地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里去,使他们的实验室和研发机构成为缙云县科研的重要场所,使缙云县成为这些院校、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的孵化基地和生产基地。“请进来”,即邀请专家和科技人员来缙云县考察,聘请专家、学者为缙云县的民营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帮助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完善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各企业聘请外地专家和科技人员承担缙云县企业的技术顾问、总工程师等,实行柔性工作制,为企业发展解决实实在在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专项技术”难题。
合作双方可遵循各取所需,各显其长,平等互利,发展双“赢”的合作方针,如一方负责资金投入、项目设定、技术孵化和产品生产,一方提供人才、智力、技术、科研。真正做到最大限度地享受国内外科技资源。“借脑引智”,克服自身劣势,拓展企业可配置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缙云县有条件的企业可与外商合作,或与知名大企业结成联盟,着力实施技术引进和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缙云县的的广大民营企业还要密切关注行业科技动态和发展信息,充分利用“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这一载体和平台,广泛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协作关系”。
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建立“科技合作”激励机制,出台“科技合作”奖励政策。如:“创新人才”奖、“项目合作”奖、“成果转化”奖、“技术创新”奖等,鼓励和支持相关单位与“长三角”地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全面的科技合作关系。把与“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合作项目优先列入或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并给予一定的科技经费支持。激励吸收国内外优秀科技成果,开展有为技术创新,解决当前制约缙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专项技术”,切实提高企业技术层级、品位,产品科技含量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如缙云县的浙江晨龙锯床有限公司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每年投入几百万元增添科研设备,建造专家楼聘请3位国内知名锯床专家和10多位青年人才,公司成功研发的“G5325-65-750铝钢复合板锯切立式”带锯床产品项目获得科技部国家创新基金补助。该产品性能优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内销价格比普通带锯床提高一倍,国际市场价格更是国内价格的2倍。浙江金马逊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开展科技合作,投资300万元(大学研发经费105万元)研发“数控弯管机”获得2007年科技部国家创新基金项目补助,数控弯机的出口科技附加值是一般弯管机的4倍。
对策之四:建立投融资机制,扩大融资渠道,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活力
经济相对落后,科技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无疑也已成为缙云县民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难题”。缙云县的民营企业的发展资金大多用于再生产上,流动资金相当短缺;技术创新投入少,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不强。要尽快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广开融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一方面,要筛选优势项目“招商引资”,努力吸引境外资金。另一方面,金融部门,特别是地方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联社,要千方百计吸纳存量、提高总量、扩大贷款,并向“特色行业”、“支柱产业”倾斜。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大力支持,要用足、用活、用好缙云县各单位自有资金,大力支持农村信用联社存款总量的提升和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改革“抵押贷款”制度,探索“项目投资”管理新路子,实施“项目投资”管理新办法并与国际接轨。
此外,还要建立投资机制,积极拓展项目融资、租赁融资等多种投融资方式,推行“引资主体多元化”、“人本引资”策略,借“长三角”地区巨大资本之力,来增大科技总体投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使欠发达地区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同时,还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企业到缙云县设立风险投资机构。
对策之五:借鉴“长三角”地区行业管理成功经验,规范市场环境,加强行业管理,提高企业协作化水平,提升行业市场竞争力,建立“行业生命共同体”,支持保护技术创新
加快缙云县民营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形成产业的规模优势、管理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必须加强行业的管理,支持保护技术创新。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借鉴“长三角”地区行业管理的成功经验,保护创新的成功实践,特别要借鉴“温州行业协会”的成功经验,结合缙云工业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建立各类产业的行业协会。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各行业协会的领导,抽出人力物力作出具体部署,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制定《行业公约》,实行“同行议价、技术支持、公平竞争、规模联合”,保护“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做好“价格行业自律、技术行业自律、人才走动行业自律、信息管理共享行业自律”四篇“自律文章”,规范市场环境,减少行业内耗,提高企业协作化水平,提升行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发展强势企业。建立“行业生命共同体”,共荣共发,强强联合、资本合作、做大做强、创业创新、合作做大事。
对策之六:选择创新战略,选准技术创新亮点,“五实”运作“技术创新”,奏响技术创新“三步曲”
各级党委、政府在政策上要扶持和引导,营造好环境,制定(民营)企业科技发展政策,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积极引导、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引导支持企业开展有为技术创新,引导、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向“专、精、特、新”发展,帮助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方略。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以市场为导向,瞄准高起点,选准技术创新新载体,找准技术创新亮点,加强产业关键、共性、前瞻性技术开发,做到技术创新既有前瞻性、科学性、预见性,又符合企业“五实”(实情、实时、实用、实效、实地)运作。
缙云县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奏好“三步曲”:第一是技术改造,大部分企业必须把技改放在第一位,促使产品上档次,企业上规模,增强生存能力;第二是技术创新,部分有实力的企业要突出抓技术创新,争取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第三是发展高科技,一些实力特别强的企业要瞄准有发展前途的高科技项目,力争突破,领先世界。
(作者系浙江省缙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