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当地顶碗舞的动作特点、服饰特点、道具特点以及舞蹈的音乐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简要提及了当地顶碗舞的气质内涵。
【關键词】:顶碗舞;鄂尔多斯;音乐;舞蹈特点
一、顶碗舞的发展及起源
顶碗舞是有蛊碗舞发展而来,最初是人民在宴会中为了庆祝随手拿着手里面的酒蛊开始舞蹈,后用碗来代替酒蛊。中国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大国,根据相关史料记载,顶碗舞和佛教有一定的渊源,顶碗舞对开始是对佛的一种供养仪式,信仰佛教的信徒用供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佛祖的敬仰之情,人民把供奉的东西盛在碗了,用双手举过头顶进行膜拜,在供奉的仪式中有歌舞的表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顶碗舞。顶碗舞在中国主要流传于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但是其主要起源是从古代元朝时期的内蒙古族开始的民间舞蹈。现在顶碗舞主要流行于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地区,一开始只是人们在宴会上的一种娱乐表演,后期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特色舞蹈艺术形式,成为民族与民族之间交流的一种载体。
二、鄂尔多斯地区顶碗舞的艺术特点
1.当地顶碗舞的动作特点
鄂尔多斯地区的顶碗舞主要以肩部以及手臂、手腕的相互配合为主,其中包括软肩、圆肩、绕肩等,手臂和手腕动作主要有提压腕、曲臂、硬手、弹拨手翻腕、转指等动作,而这些动作配上演员头上的碗,显得演员的体特格外的端庄,这些动作具有蒙古族舞蹈的基本特性。顶碗舞中的典型动作就是马步和肩部运动以及手臂的结合,由于要保持碗的平衡该舞蹈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下半身的动作比上半身多。
顶碗舞的道具碗需要靠演员的平衡能力去保持,所以演员在进行其他动作的时候还要顾虑头上的碗不能掉。顶碗舞中舞蹈演员不能直接立脚尖平转,必须抹脚平转,即脚后跟着地后接脚尖,两只脚交替衔接,力度均匀平衡,以保持头顶上碗的平衡。顶碗舞的有些动作借鉴了中国的杂技表演,特别是在独舞的时候,为了使舞蹈看起开不那么枯燥,就会加入一些中国杂技表演的技巧动作,群舞时候群体演员的动作相对简单,队形的变化较多,多变的队形设计为舞蹈增添了舞台意境的审美价值。
2.当地顶碗舞的服饰特点
一个舞蹈的服饰是舞蹈舞台美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多方面向观众传递了舞蹈的民族文化历史及民族的宗教信仰。一般进行舞台表演的顶碗舞服饰华丽、隆重,服装全部以金黄色为主,在蒙古族眼里金黄色象征着丰收,所以舞蹈服饰的颜色在舞台上直观的体现了鄂尔多斯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爱,舞蹈服饰与少女们的舞姿完美融合,体现了舞台的空间感及点线美,给观众的感觉就是整个画面犹如一副变幻莫测的美妙的图画。
3.当地顶碗舞的道具特点
顶碗舞开始的部分,演员会将碗全部向观众一个一个展示后再放到头顶,最后在舞蹈结束的时候再把碗依次从头上拿下,再次向观众展示。鄂尔多斯地区的顶碗舞所用的碗上面的图案与这个地区人民的信仰相关,由于人民依靠大自然生活,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们对龙有着崇高的敬意,所以在顶碗舞的碗上面都会画上龙的图腾。顶碗舞所用的碗地下的托盘比平时吃饭的碗相对要高一些,碗托的托壁也相对要厚一些,这样的设计增添碗在头顶上的依附面积,便于保持平衡。“碗”在中国是“完”的谐音,在当地人民心中即代表着“完美”的意思,代表着人民在生活中对艺术的完美追求。“碗”也是“玩”的谐音,在当地人民心中代表着人民对生活的态度,大家生活中充满了玩耍的乐趣,展现了当地人民热情豪迈的性格特征。
三、鄂尔多斯地区顶碗舞的音乐特点
1.音乐的民族特性
由于受到鄂尔多斯地形、气候及文化的影响,该地区的舞蹈音乐独具民族特色。由于鄂尔多斯人民常年生活在高原地带,人民对音乐的创作都是婉转回旋、简洁明朗,表现了当地人民的善良和爽朗的性格。舞蹈音乐演奏的乐器主要有四胡、马头琴、蒙古筝等,这些乐器都是当地的特色乐器,在舞蹈表演是还会在音乐中加入敲碗和碟的声音,增添了音乐的欢快感,表达了当地人民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音乐曲调有悠扬、婉转、豪放的特点,给人一种牧民的淳朴感觉。
2.音乐的节奏特点
鄂尔多斯地区的顶碗舞音乐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其主要律动是由马头琴的弹拨为主,加上歌者模仿野生动物高啸的唱腔,给人一种悠扬舒畅、端庄优雅的感觉。音乐的第一部分端优雅,像极了宫廷乐中文舞的音乐;第二部分为音乐的副歌部分,由第一部分变奏而来,节奏加快由四拍子变换成为把欢快的八拍子,是展现音乐豪迈洒脱充满激情的一段;第三部分则回到第一部分的优雅端庄,第三部分一般都会去掉人声演唱,以纯音乐的形式进行,最后尾声定造型表示结束,音乐加入了蓝调的感觉又不失蒙古风的特色。
四、鄂尔多斯地区顶碗舞的气质内涵
鄂尔多斯地区的顶碗舞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风格,是蒙古族人民对草原文化的一种寄托,传达了蒙古族人民对天地的敬仰之情。舞蹈中也表达了当地人民对大草原生活的热爱,例如在舞蹈中的揉臂动作,是人民模仿雄鹰展翅而创作的舞蹈动作,这个动作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对草原动物鹰的崇尚。顶碗舞是鄂尔多斯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鄂尔多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鄂尔多斯人民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总 结
在鄂尔多斯人民的心里对天地和草原有着浓厚的情感,顶碗舞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平静、豁达的胸怀,向广大观众传递了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在鄂尔多斯地区舞蹈的呈现中顶碗舞能体现出刚强的一面,也能体现出温柔的一面,充分的体现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豁达、豪迈。希望通过此文的撰写可以使更多的人认识蒙族鄂尔多斯的顶碗舞,感受鄂尔多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参考文献:
[1] 索丹娜.传承、发展、创新——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顶碗舞[J].学术论坛,2013.
[2] 胡爱婷.浅谈蒙族舞蹈及发展出路[J].戏剧之家,2014(9):126.
[3] 吴建秀.蒙族舞蹈基本体态蕴含的文化属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
[4] 柴拉干.论蒙古族舞蹈道具的文化内涵及艺术表现力[D].内蒙古大学,2014.
【關键词】:顶碗舞;鄂尔多斯;音乐;舞蹈特点
一、顶碗舞的发展及起源
顶碗舞是有蛊碗舞发展而来,最初是人民在宴会中为了庆祝随手拿着手里面的酒蛊开始舞蹈,后用碗来代替酒蛊。中国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大国,根据相关史料记载,顶碗舞和佛教有一定的渊源,顶碗舞对开始是对佛的一种供养仪式,信仰佛教的信徒用供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佛祖的敬仰之情,人民把供奉的东西盛在碗了,用双手举过头顶进行膜拜,在供奉的仪式中有歌舞的表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顶碗舞。顶碗舞在中国主要流传于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但是其主要起源是从古代元朝时期的内蒙古族开始的民间舞蹈。现在顶碗舞主要流行于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地区,一开始只是人们在宴会上的一种娱乐表演,后期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特色舞蹈艺术形式,成为民族与民族之间交流的一种载体。
二、鄂尔多斯地区顶碗舞的艺术特点
1.当地顶碗舞的动作特点
鄂尔多斯地区的顶碗舞主要以肩部以及手臂、手腕的相互配合为主,其中包括软肩、圆肩、绕肩等,手臂和手腕动作主要有提压腕、曲臂、硬手、弹拨手翻腕、转指等动作,而这些动作配上演员头上的碗,显得演员的体特格外的端庄,这些动作具有蒙古族舞蹈的基本特性。顶碗舞中的典型动作就是马步和肩部运动以及手臂的结合,由于要保持碗的平衡该舞蹈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下半身的动作比上半身多。
顶碗舞的道具碗需要靠演员的平衡能力去保持,所以演员在进行其他动作的时候还要顾虑头上的碗不能掉。顶碗舞中舞蹈演员不能直接立脚尖平转,必须抹脚平转,即脚后跟着地后接脚尖,两只脚交替衔接,力度均匀平衡,以保持头顶上碗的平衡。顶碗舞的有些动作借鉴了中国的杂技表演,特别是在独舞的时候,为了使舞蹈看起开不那么枯燥,就会加入一些中国杂技表演的技巧动作,群舞时候群体演员的动作相对简单,队形的变化较多,多变的队形设计为舞蹈增添了舞台意境的审美价值。
2.当地顶碗舞的服饰特点
一个舞蹈的服饰是舞蹈舞台美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多方面向观众传递了舞蹈的民族文化历史及民族的宗教信仰。一般进行舞台表演的顶碗舞服饰华丽、隆重,服装全部以金黄色为主,在蒙古族眼里金黄色象征着丰收,所以舞蹈服饰的颜色在舞台上直观的体现了鄂尔多斯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爱,舞蹈服饰与少女们的舞姿完美融合,体现了舞台的空间感及点线美,给观众的感觉就是整个画面犹如一副变幻莫测的美妙的图画。
3.当地顶碗舞的道具特点
顶碗舞开始的部分,演员会将碗全部向观众一个一个展示后再放到头顶,最后在舞蹈结束的时候再把碗依次从头上拿下,再次向观众展示。鄂尔多斯地区的顶碗舞所用的碗上面的图案与这个地区人民的信仰相关,由于人民依靠大自然生活,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们对龙有着崇高的敬意,所以在顶碗舞的碗上面都会画上龙的图腾。顶碗舞所用的碗地下的托盘比平时吃饭的碗相对要高一些,碗托的托壁也相对要厚一些,这样的设计增添碗在头顶上的依附面积,便于保持平衡。“碗”在中国是“完”的谐音,在当地人民心中即代表着“完美”的意思,代表着人民在生活中对艺术的完美追求。“碗”也是“玩”的谐音,在当地人民心中代表着人民对生活的态度,大家生活中充满了玩耍的乐趣,展现了当地人民热情豪迈的性格特征。
三、鄂尔多斯地区顶碗舞的音乐特点
1.音乐的民族特性
由于受到鄂尔多斯地形、气候及文化的影响,该地区的舞蹈音乐独具民族特色。由于鄂尔多斯人民常年生活在高原地带,人民对音乐的创作都是婉转回旋、简洁明朗,表现了当地人民的善良和爽朗的性格。舞蹈音乐演奏的乐器主要有四胡、马头琴、蒙古筝等,这些乐器都是当地的特色乐器,在舞蹈表演是还会在音乐中加入敲碗和碟的声音,增添了音乐的欢快感,表达了当地人民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音乐曲调有悠扬、婉转、豪放的特点,给人一种牧民的淳朴感觉。
2.音乐的节奏特点
鄂尔多斯地区的顶碗舞音乐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其主要律动是由马头琴的弹拨为主,加上歌者模仿野生动物高啸的唱腔,给人一种悠扬舒畅、端庄优雅的感觉。音乐的第一部分端优雅,像极了宫廷乐中文舞的音乐;第二部分为音乐的副歌部分,由第一部分变奏而来,节奏加快由四拍子变换成为把欢快的八拍子,是展现音乐豪迈洒脱充满激情的一段;第三部分则回到第一部分的优雅端庄,第三部分一般都会去掉人声演唱,以纯音乐的形式进行,最后尾声定造型表示结束,音乐加入了蓝调的感觉又不失蒙古风的特色。
四、鄂尔多斯地区顶碗舞的气质内涵
鄂尔多斯地区的顶碗舞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风格,是蒙古族人民对草原文化的一种寄托,传达了蒙古族人民对天地的敬仰之情。舞蹈中也表达了当地人民对大草原生活的热爱,例如在舞蹈中的揉臂动作,是人民模仿雄鹰展翅而创作的舞蹈动作,这个动作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对草原动物鹰的崇尚。顶碗舞是鄂尔多斯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鄂尔多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鄂尔多斯人民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总 结
在鄂尔多斯人民的心里对天地和草原有着浓厚的情感,顶碗舞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平静、豁达的胸怀,向广大观众传递了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在鄂尔多斯地区舞蹈的呈现中顶碗舞能体现出刚强的一面,也能体现出温柔的一面,充分的体现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豁达、豪迈。希望通过此文的撰写可以使更多的人认识蒙族鄂尔多斯的顶碗舞,感受鄂尔多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参考文献:
[1] 索丹娜.传承、发展、创新——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顶碗舞[J].学术论坛,2013.
[2] 胡爱婷.浅谈蒙族舞蹈及发展出路[J].戏剧之家,2014(9):126.
[3] 吴建秀.蒙族舞蹈基本体态蕴含的文化属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
[4] 柴拉干.论蒙古族舞蹈道具的文化内涵及艺术表现力[D].内蒙古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