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各个层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关注中国。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汉语对英语的影响,希望通过本文,让同学们对语言文化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汉语;英语;关系;特点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正是基于文化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人类才产生了大量形式各异的语言体系。首先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在进化中所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生物学角度出发,人们从最初的通过模仿完成简单的沟通与交流,而当物质和精神文明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他们很难再依靠简单的模仿去实现对文化内容的准确表述,“语言”由此应运而生。语言是文化传播准确性的有效保证,反之,文化也极大地推动和促成了语言的产生。其次语言也是文化的客观反映,不同的语言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一种语言的词汇特征、语法特点、句式构造和表述形式,也是这个民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例如汉语和英语不同的语言称谓体系,就分别代表了各自国家和民族的宗族观念和伦理文化。同时语言和文化更是彼此影响并相互制约,文化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而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在不同民族的逐步交流和融合中,语言又不断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并由此不断完善和丰富,词汇量的增加就是文化影响语言的客观反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沟通和交流更加频繁。而一个有生命力的语言,能够始终融合和吸收其他语言中的精华部分,不断完善自身的语言体系。
2 英语语言对汉语词汇的借用和吸收
英语作为世界上所有语言中最具影响力和通用的语言,它在词汇上对其他语言的借用和吸收也是最为丰富的。英语的发展是伴随着英语国家同世界各国在政治、经贸和文化的不断往来而日趋丰富和完善的。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鸦片战争西方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的被动文化交流,到今天中国崛起之下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和输出力,都使得汉语词汇成为英语新词汇产生的重要来源,汉语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不断加深。一种语言中的词汇被另一种语言所借用和吸收是需要时间的,但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它所需要的时间正越来越短。以前一个外来词往往是部分商人、学者、旅行家从异国的语言环境中借用并回带本国,并逐步被更广泛的母语使用者所接受。而今天,某些词汇能够被迅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传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整个语言使用群体所认同。当一个被广泛借用的外语词汇最终收录入该国词典并产生相应的词条,我们可以看作是对该词汇成功借用和吸收的标志。
3 英语语言借用和吸收汉语词汇的方式和特点
3.1 历史现象的客观反映
英语语言借用和吸收汉语词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很多词汇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中国的政治和历史现象。例如“唐人”一词,这是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尊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鼎盛的时期,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往来频繁,出于对中国的敬仰和尊敬,“唐人”一词演变成英文词汇;由地方方言粤语所衍生出来的英文词汇“大班”,指的是洋行经理,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了一些通商口岸,广东人对在口岸经商的外国驻华商馆主管统称为大班。综上所述,几乎每一个中国重要的历史时刻,都会产生一定数量的英文新词汇,因此在词汇的借用上历史现象客观的反映这一特点。
3.2 文化生活的具体体现
中国地处东方,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与西方世界迥然各异。很多独具中国特色的饮食、服饰、称谓等很难用英语语言直接描述,因此借用和吸收就成为一个很好的解决策略。《新牛津英语词典》收录的近千汉语词汇中,反映中国人文化生活的词汇所占比例最高。例如中国的茶文化、地方戏剧、建筑装饰、娱乐活动、衣着服饰等西方世界日常生活接触不到的事物,都通过音译和直译的形式被转换成英文专有名词。
4 汉语新词影响英语的原因
4.1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璀璨耀眼、观念习俗独特,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西方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尼克松访华时谈到发展中美关系的紧迫性,就引用了毛主席的一句名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Ten thousands years are too long,seize the day,seize the hour);里根总统上台以后第四年来访北京,引用《易经》中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If two people are of the same mind,their sharpness can cut rough metal);几十年后,克林顿总统在访华演说中也引用了一句中国成语“实事求是”(seeking truth from facts);2009年奥巴马总统在上海的市政厅演讲中引用了《论语》中的名句“温故而知新”(Consider the past shall know the future)。另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开幕式展现了精深完美的中华文化元素,把丰富的中国文化从历史深处通过科技展现在世人面前。
4.2 中国日益开放繁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不断加强,西方人渴望了解中国。
4.3 汉语热席卷全球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强大,提高了汉语的国际地位。中国汉字有着独具魅力的内在吸引力。正如著名学者季羡林所说,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10秒,汉语5秒就够了。另外,中国政府在36个国家和地区创建了80多所孔子学院,将汉语文化向世界推广。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的进一步强劲,全球汉语热必将持续燃烧,并深入世界各个角落,有效地向世界弘扬中国思想文化。
4.4华人华裔的推动
海外华人华裔在推动中文影响英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华人作家及海外华裔作家在使用英语写作中让西方人见识了中国思维方式的魅力。
5 总结
毋庸置疑,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使富有中国特色事物的英语词汇大量涌现在英语中,成为世界英语的一部分,在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对英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好”、“谢谢”、“再见”等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及表达方式将会成为国际通用语。
参考文献:
[1]陈胜利.《牛津英语词典》中的漢语借词数量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
[2]任静明.英语中汉语音译贷词的语言特征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05).
[3]孙瑶.英语中的汉语借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9).
[4]彭爱民.《红楼梦》中龙文化及其英译评析[J].红楼梦学刊,2011(05).
[5]杨映春.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社会文化因素探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1(03).
【关键词】:汉语;英语;关系;特点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正是基于文化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人类才产生了大量形式各异的语言体系。首先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在进化中所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生物学角度出发,人们从最初的通过模仿完成简单的沟通与交流,而当物质和精神文明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他们很难再依靠简单的模仿去实现对文化内容的准确表述,“语言”由此应运而生。语言是文化传播准确性的有效保证,反之,文化也极大地推动和促成了语言的产生。其次语言也是文化的客观反映,不同的语言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一种语言的词汇特征、语法特点、句式构造和表述形式,也是这个民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例如汉语和英语不同的语言称谓体系,就分别代表了各自国家和民族的宗族观念和伦理文化。同时语言和文化更是彼此影响并相互制约,文化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而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在不同民族的逐步交流和融合中,语言又不断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并由此不断完善和丰富,词汇量的增加就是文化影响语言的客观反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沟通和交流更加频繁。而一个有生命力的语言,能够始终融合和吸收其他语言中的精华部分,不断完善自身的语言体系。
2 英语语言对汉语词汇的借用和吸收
英语作为世界上所有语言中最具影响力和通用的语言,它在词汇上对其他语言的借用和吸收也是最为丰富的。英语的发展是伴随着英语国家同世界各国在政治、经贸和文化的不断往来而日趋丰富和完善的。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鸦片战争西方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的被动文化交流,到今天中国崛起之下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和输出力,都使得汉语词汇成为英语新词汇产生的重要来源,汉语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不断加深。一种语言中的词汇被另一种语言所借用和吸收是需要时间的,但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它所需要的时间正越来越短。以前一个外来词往往是部分商人、学者、旅行家从异国的语言环境中借用并回带本国,并逐步被更广泛的母语使用者所接受。而今天,某些词汇能够被迅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传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整个语言使用群体所认同。当一个被广泛借用的外语词汇最终收录入该国词典并产生相应的词条,我们可以看作是对该词汇成功借用和吸收的标志。
3 英语语言借用和吸收汉语词汇的方式和特点
3.1 历史现象的客观反映
英语语言借用和吸收汉语词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很多词汇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中国的政治和历史现象。例如“唐人”一词,这是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尊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鼎盛的时期,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往来频繁,出于对中国的敬仰和尊敬,“唐人”一词演变成英文词汇;由地方方言粤语所衍生出来的英文词汇“大班”,指的是洋行经理,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了一些通商口岸,广东人对在口岸经商的外国驻华商馆主管统称为大班。综上所述,几乎每一个中国重要的历史时刻,都会产生一定数量的英文新词汇,因此在词汇的借用上历史现象客观的反映这一特点。
3.2 文化生活的具体体现
中国地处东方,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与西方世界迥然各异。很多独具中国特色的饮食、服饰、称谓等很难用英语语言直接描述,因此借用和吸收就成为一个很好的解决策略。《新牛津英语词典》收录的近千汉语词汇中,反映中国人文化生活的词汇所占比例最高。例如中国的茶文化、地方戏剧、建筑装饰、娱乐活动、衣着服饰等西方世界日常生活接触不到的事物,都通过音译和直译的形式被转换成英文专有名词。
4 汉语新词影响英语的原因
4.1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璀璨耀眼、观念习俗独特,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西方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尼克松访华时谈到发展中美关系的紧迫性,就引用了毛主席的一句名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Ten thousands years are too long,seize the day,seize the hour);里根总统上台以后第四年来访北京,引用《易经》中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If two people are of the same mind,their sharpness can cut rough metal);几十年后,克林顿总统在访华演说中也引用了一句中国成语“实事求是”(seeking truth from facts);2009年奥巴马总统在上海的市政厅演讲中引用了《论语》中的名句“温故而知新”(Consider the past shall know the future)。另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开幕式展现了精深完美的中华文化元素,把丰富的中国文化从历史深处通过科技展现在世人面前。
4.2 中国日益开放繁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不断加强,西方人渴望了解中国。
4.3 汉语热席卷全球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强大,提高了汉语的国际地位。中国汉字有着独具魅力的内在吸引力。正如著名学者季羡林所说,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10秒,汉语5秒就够了。另外,中国政府在36个国家和地区创建了80多所孔子学院,将汉语文化向世界推广。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的进一步强劲,全球汉语热必将持续燃烧,并深入世界各个角落,有效地向世界弘扬中国思想文化。
4.4华人华裔的推动
海外华人华裔在推动中文影响英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华人作家及海外华裔作家在使用英语写作中让西方人见识了中国思维方式的魅力。
5 总结
毋庸置疑,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使富有中国特色事物的英语词汇大量涌现在英语中,成为世界英语的一部分,在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对英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好”、“谢谢”、“再见”等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及表达方式将会成为国际通用语。
参考文献:
[1]陈胜利.《牛津英语词典》中的漢语借词数量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
[2]任静明.英语中汉语音译贷词的语言特征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05).
[3]孙瑶.英语中的汉语借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9).
[4]彭爱民.《红楼梦》中龙文化及其英译评析[J].红楼梦学刊,2011(05).
[5]杨映春.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社会文化因素探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