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背后遮住了什么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guaini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星化”的包装,这本是人们熟悉的娱乐界的现象。由于要吸引大众的关注,因此,喜欢制造一些“怂人听闻”的新闻,再就是借助商家的手,通过名牌的包装,提高自己内在价值并不高的外在的形象。
  但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与商界的“精英”,也开始热衷这种“明星化”的炒作,以及“名牌化”的商业包装行为,好像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让那些娱乐圈的人来代表自己,而迫不及待的亲自走到台前。
  当然,随着“中国制造”在全球崛起,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中国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强,在这样的一个变革过程中,制造这个结果的局中人,也是主要的参与者,中国的企业家这个群体,也需要在世人面前崛起,更主动的走到世界的前台,这一现象本身是很自然的。
  
  社会需要明星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以往人们对于经营者与经商的行为,似乎并没有很高的评价。“无商不奸”,这种观念应该是人们对于经营这个领域较低评价的一个客观的反映。但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企业家群体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热捧的对象,企业家也自然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崇拜的“明星”。有关企业家成功奋斗的个人成长史的书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书摊上,不断的有一些成功的人士,向年轻人讲述他们成功的经验,并鼓励人们重复他们的道路,社会的镜头,也越来越多地聚焦在企业家的身上,每年的社会颁奖典礼,从来不缺少企业家的身影。
  对于这个现象,我们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社会需要明星,年轻人需要梦,所以,现在社会需要制造不同的偶像,这就需要中国的企业家群体,顺应社会的潮流,站在社会的舞台上。另一方面,企业家为了自己的组织,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也更愿意,并有兴趣,在社会的公众面前亮相,突出自己的价值,表现自己的形象。
  其实,对于这种行为与现象,我们并没有必要做过多的评价。时间是可以检验一切真相的,真实的将继续存在,不合理的必然会消失。但对于这种社会发展自然淘汰的规律,人们总是缺少应有的耐心,更希望让自己的判断尽快的表现出结果。因此,我们也就更感兴趣,对于在社会上有更多影响力,掌握一定社会资源的,而且,人们认为他们也应该对社会有更多责任的这一部分人,尽可能有一个全面与深刻的分析。
  事实上,企业家应该是最追求实效的人,他们的个人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工作的性质,都更需要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效益最大化的选择。但为什么社会的舆论与公众的判断,不能给与企业家们更多的宽容,对他们的个人行为有更多的接收,而更倾向从消极的方面来认识问题呢。
  对于一种现象的判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合理,一个是合情。虽然我们总是用“对”与“不对”,来判断我们的行为,但有的时候,在特殊的时期,或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否被大多数人情感上接收,也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标准。
  企业家的个人行为,如果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应该是不能受到指责的。但在中国的特有的国情下,一些行为的判断,就不能仅考虑一个标准。我们的中国国情,并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没有多少企业家或企业,能够理直气壮的宣布,自己的成功与发展,是在完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的。在发展过程中享受不公平的市场待遇,却要在资源的使用与财富的分配上,用完全市场竞争的规律来处理,这难免就让人感到不公平,让公众难以接受。最典型的就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他们也经常是社会活动的主要“明星”,这些人在经营上,享受着国家垄断的优势,很难让人相信他们是凭借个人的经营才能得到成功的,但却将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的结果,完全归结为个人的能力,这多少是有些不合情理。
  对于一种社会现象的判断,另外一种方式,就是考虑目的与手段的合理性。企业家应该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群体,在现在社会上,由于社会将企业家群体推到一个特殊的位置上,他们的行为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一个事情,而成为社会的一个问题。从企业家的“明星化”现象看,这种表现对于社会的影响,是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财富与利益,还是产生了更多不利的效果呢?
  从现有的事实上看,这种行为从目的上,推销个人的形象效果,大于对更高与更广泛的组织与社会利益的宣传效果。从行为的方式及手段上看,铺张与浮夸的做派,已经使形式的意义超过了目的。相互的攀比,产生的负面的新闻不断,企业家对于自己的形象的造假“门”也越来越多。
  
  管理是管理者的生活
  “管理是管理者的生活”,这个口号意义很深。企业家从事管理,这不仅是一种职业活动,也应该使自己的生活产生相称的改变。
  改革开放发展初期的企业家,虽然社会与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的能力、眼光、气魄等方面,还有一些局限。但那一代人的使命感是很强烈的,对于社会的贡献考虑的更多一些,对于社会给与他们的机会的珍视,表现更多的谦虚与务实。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个性化的张扬,使新一代的企业家,更突出强调自己的能力,格外张扬个人的价值。这种变化,不仅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也对企业家个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不注重实际的效果,不扎实的努力,过分的浮夸,越来越突出自己的个性,而失去对社会大众的理解,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这种不能融合到自己的生活环境中,不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不能认同自己的社会的行为,不仅会使社会公众难以接受,也将造成的企业家精神的丧失。
  应该说,在现在的社会中,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创造物质的财富,他们更需要参与社会,积极影响与推动社会的进步。企业家的地位,他们的条件与能力,都要求他们要更多地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一点,在中国这样一个整体发展不均衡,资源相对不丰富,社会差距相对较大的社会,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显得更为重要。
  可以说,企业家现有的这种高度亮相行为的背后,只是用表面的光环,遮住了社会不平等、贫富不均的真实,在少数人过度的享用奢侈生活的背后,却存在着社会落后的一面,这种落后,不仅是有绝对贫困,也有缺少自己的创造性与创新的技术、专利、产品,缺少真正的实力的一面。我们的社会已经不缺少浮躁与浮夸,现在,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健康心态,扎扎实实努力的工作。鼓励这种精神,并积极主动去实践这种精神,也应该是企业家的一种社会责任。
其他文献
在过去,依托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并以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中国制造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在今天,制造业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制造”不可能再沿用旧的发展模式。  中国制造企业应该如何转型?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是,“中国制造”应该朝高技术化的方向发展。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制造业主要局限在代工领域,依靠成本优势为一些著名的品牌做代工,以换取微薄的加工费用,始终处于“微笑曲线”
期刊
未来10年,世界变化深不可测,危机此起彼伏,在维稳的社会主旋律下,中国的管理将会沿着从“野蛮”到重视、再趋于理性的道路继续前行    又是岁末年首,是一个总结和展望的季节。但今年很是独特—21世纪头十年的结束,新十年的开端,特别是从金融危机慌乱中暂时平静下来后,人们感受到迫切需要重新思考人类、世界、中国、行为,自然也包括管理的许多基本问题!  看历史,包括热点问题、经验总结、有关评价的共识需要数十
期刊
过去十年中,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方面,可谓是多事之秋,不仅国际上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发生了诸多事件,而且中国企业也问题频出。  从国际视野来看,2001年所发生的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及接踵而来的安达信公司和四通公司的倒台,都在商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安然公司曾经头顶多项诸如“最卓越公司”、“最具潜力公司 ”的桂冠,但因为做假账虚增业绩,欺骗广大股东和消费者,受到美国有关部门的严厉
期刊
进入21世纪,很多西方的管理思想被引入中国,并为企业界、学界、咨询界所普遍关注,有的思想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即被介绍到中国,但却在这十年间被重新认识并引发巨大反响。同时,在这十年间,许多著名管理学者和世界级企业领袖也频频受邀到中国参加活动和做演讲。他们所带来的管理思潮不断冲击中国企业,中国人的管理智慧也在实践中不断涌现,彼此既交融又冲突,这必将深刻地影响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而实践也对理论在进
期刊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以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四位一体的模型为基础,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年报”和“企业官方网站”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为依据,对中国100强(包括国有企业100强、民营企业100强和外资企业100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总体结论。  整体处于旁观者阶段。在中国100强企业中,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处于卓越者阶段的企业仅有中国
期刊
重口号 轻机制  在过去的十年,大多数对于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关注和呼吁流于口号。很多企业不明白为什么要讲伦理道德,要履行社会责任,它们所谓的社会责任要么只是喊着各种各样的口号,大张旗鼓地吸引眼球,要么是迫于舆论压力的从众选择,或是迫于政府压力的生存手段,抑或是迫于社交压力的面子工程。无论如何,在缺乏引导机制,只重口号宣传的环境下,伦理水准的提升以及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企业一种“被动性”行为。  “重
期刊
认知:去妖魔化从2002年起,中国并购年会已经进行了八届。前几年,我们主要是把并购作为一个正面事情来宣传、解释,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对并购不熟悉,并购在一定程度上被妖魔化了。鉴于中国转型经济的特殊性,公权力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以市场价值分析和市场的手段来替代行政手段这只“闲不住的手”,无疑会遭遇一定的阻力。同时,在民众认知里,存在一定的民粹主义,对譬如凯雷对徐工的收购,无疑是心怀敌意和阴谋论解
期刊
2003年初,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所著的《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在中国引发了一股关于“执行”热潮,这并不为怪,《执行》是2002年亚马逊商业图书销量第一名。之所以《执行》一书能风靡世界,说明“执行”问题是全世界企业界与政府职能部门都共同存在的问题,同时,《执行》一书也提醒大家,尽管管理者习惯将成败归因于经营战略,但实际上很多企业早已经输在执行上了。执行力低下是企业管理中黑洞,再好的战略也只
期刊
21世纪头十年,无论是交易额,还是交易的频率,并购都日益成为企业界、管理界关注的显著现象。这里边既有国内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和产业整合,也有外资企业对中国企业的股权策略调整等,此外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的案例也日益增多。    并购潮起背后  总体观之,国内不少产业的生命周期已经到了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在成长期末端和成熟期前端,有一个产业的震荡期。在此阶段,一些行业的成长已经放缓,爆炸
期刊
严格来说,从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后,“中国式管理”就开始成为国内管理学领域的一种景观。有一些国内的学者,在1980年代初就开始以中国文化为背景讨论管理问题。国门打开之后,外面的新鲜空气扑鼻而来,所以,管理学在刚刚诞生之初是以学习西方为开端的。但是,对本土的熟悉而形成的路径依赖,华夷之辨传统的潜意识影响,使中国人在对外学习的榜样选择中也倾向于偏爱带有中华色彩的典范,如当年不离口的“亚洲四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