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就业能力是个体在劳动力市场成功地获取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 技能、个性特征及各种条件的集合。本文在回顾就业能力概念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就业能力结 构的四个组成部分,即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和个人适应能力,并指出就业能力探讨 对于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与启示。
关键词: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结构;回顾与展望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在过去十多年来一直是欧美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许多国 家人力资源管理和就业政策的核心。对就业能力进行探讨和分析,对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和就业 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就业能力概念:研究历史与内涵
就业能力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其内涵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演变,直到 20世纪90年代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20世纪50~60年代,就业能力关注的是不利人群如残疾人在劳动力市场的位置。这些人群 之所以受到关注是由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一些国家劳动力供应短缺,掌握熟练技能的工人大 量缺乏。这一阶段就业能力被看作是个体能被雇佣和保持雇佣的潜能,注重不利人群的就业态度 和自我形象,主导思想是如何解决失业者的就业问题,实现终身就业和雇佣,政府采取干预措施 鼓励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及失业者进入劳动力市场。20世纪70年代,就业能力的研究在宏观政 策方面依然是如何促进全员就业,但开始越来越关注个体的职业知识、技能以及个体在劳动力市 场的价值,而不太注意个体的态度。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究者们认识到个人仅有职业知 识和技能还不足以保持其在劳动力市场的吸引力,开始注重“可迁移技能”的重要性。可迁移技能包括一些社会和关系技能,它能够使劳动者在不同的工作情境中维持其价值,以免在劳动力 市场中受到伤害。在这一阶段,由于欧美国家经济衰退,使得个人获得或维持一份工作更加困 难,就业能力被认为是个体或特定群体基于他们自己人力资本的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产出。
综上所述,笔者把就业能力概括为:个体在劳动力市场成功地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 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个性特征及各种条件的集合。
二、就业能力的结构
就业能力的结构可分为内在就业能力和外在就业能力,它们相互作用,对个体就业造成影 响。内在就业能力是个体成功获得、保持和转换工作时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及其个性特征。外 在就业能力是影响内在就业能力实现的背景和条件。
(一)内在就业能力
内在就业能力是影响个体就业的内在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 技能、社会资本、个人适应能力。
职业认同:是个人整合有关自我经历基础上形成的职业志向和愿望,是对个人未来职业的自 我定义。在职业认同的过程中,个人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为 将来就业需要做些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个体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统筹思 考,形成自己的职业定位以及职业发展的理想和目标,构建自己职业发展蓝图。职业认同是就业能力的动机组成部分,指导、调节个人的学习与行为。具有职业认同的人会在自己职业理想的基 础上,搜集和掌握有关职业的信息、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状况,采取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志 向。
专业知识与技能:尽管西方一些研究者认为,随着后学历时代来临,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就业 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小,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具有核心胜任力聪明人”,而不是哪 些所谓的专才”。但从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来看,专业知识和技能 仍然是影响个体就业的重要因素。找到和保持一个好的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十分重要的,没 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大多只能被迫从事没有技能的简单劳动。在经济衰退时期,哪些最早被解 雇的员工多是哪些没有足够专门知识的人或过时职业专门知识的人。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个人社会网络建立起来的信誉,是在社会和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一些能 力(例如,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合作学习与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和个性品质(例如,诚实、 值得信任、热情、责任感)。社会资本对于个人成功求职和未来职业的成功具有重要甚至决定性 的影响,是个人实现职业志向的关键要素。Sefcert等研究认为,社会资本对于个人职业生涯成功 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获得信息、赢得资源以及在职业生涯中得到帮助。
个人适应能力: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增大,员工具有 在不同用人单位就业或者超越现有单位的组织边界工作的机会。这种状况一方面有利于个人在组 织内外流动,以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同时也失去了以往终身就业的保障。因此,个人在工作和组织之间进行灵活的转移,以适应内外劳动力市场各种改变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下列因素对于个人适应职业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1)乐观。乐观的人把变化看作 一种挑战,对将来事件抱有积极的预期,具有面对挑战的自信心;能觉察到工作场所的各种机 会,把职业变化作为一种挑战,持续地追求期望的结果和目标。(2)对经验和变化开放:对变 化和新经验持开放态度的人在不确定的情境中面临挑战时,倾向于展现出灵活性,对工作中的变 化持一种喜欢的态度。(3)自我效能: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相信自己能 够影响周围的环境和事件,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境时,做出更多努力去改善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环 境。(4)终身学习的倾向:具有学习化身的人会随时注意了解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 势,学习和掌握职业所需要的新知识和技能,以应付职业环境的变化。
(二)外在就业能力
外在就业能力是影响个体在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社会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是影 响个体内在就业能力成功实现的外在条件。这些因素对于个人就业起促进或阻碍作用。我们可以 结合大学生就业来说明这一点。 社会经济因素:这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发展状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状况不仅决定了所需要劳动力的数量,也影响了所需要劳动力的质量要求。(2)劳动力市场竞 争程度。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大学毕业生作为稀缺人才处于“卖方”市场,劳动力市场竞 争程度低,大学生的就业比例和质量都很高;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时代,大学生人数急 剧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转向“买方”市场,竞争程度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质量和 比例都有所降低。(3)政策因素。例如,大学生就业政策和户籍制度都是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 的重要政策因素,导致了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的区域歧视,对毕业生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启示
除过城乡公民需要岗位培训等环节外,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备受关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大幅度增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 问题,必须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认协力合作,共同发展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第二,大学生必须树立职业意识,制订和落实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大学生必须对自己的 就业能力培养负责,成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促进者。从进入大学校园开始,大学生就应该结合自身 的环境、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因素,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则,尽可 能利用学校、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为成功就业做准 备。
第三,高等学校应把就业能力纳入培养目标,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校作为教育机构, 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还是相当重视的,每个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就业指导 方面的工作只是侧重于帮助学生采取合适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向市场,找到工作,注重的是就业 率而不是就业能力,没有很好地考虑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未来发展前景。笔者认为,要培养和开 发大学生就业能力,两个方面的问题必须重视:(1)把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高等学校的培养目 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全员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2)把就业能力的培养 纳入到课程体系。就业能力培养只有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才有可能使就业能力与其他的知识技 能处于同等地位,引起教师的重视,否则就业能力的培养就是琐碎的,不完整的。
第四,用人单位应加强同高校之间的联系,共同开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宜勇.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6. 139.
[2]荆德刚.理性分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N].中国教育报, 2006- 03 22(12).
[3]周济.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召开[N].
[4]黄卫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 .自然辩证 法研宄,2005, (06): 90.
[5]刘成龙.河北省大学生就业难点分析与对策思考[J] .河北科 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 01) : 80~ 83.
[6]和卫.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 01) : 93~ 95
摘要:就业能力是个体在劳动力市场成功地获取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 技能、个性特征及各种条件的集合。本文在回顾就业能力概念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就业能力结 构的四个组成部分,即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和个人适应能力,并指出就业能力探讨 对于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与启示。
关键词: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结构;回顾与展望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在过去十多年来一直是欧美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许多国 家人力资源管理和就业政策的核心。对就业能力进行探讨和分析,对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和就业 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就业能力概念:研究历史与内涵
就业能力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其内涵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演变,直到 20世纪90年代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20世纪50~60年代,就业能力关注的是不利人群如残疾人在劳动力市场的位置。这些人群 之所以受到关注是由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一些国家劳动力供应短缺,掌握熟练技能的工人大 量缺乏。这一阶段就业能力被看作是个体能被雇佣和保持雇佣的潜能,注重不利人群的就业态度 和自我形象,主导思想是如何解决失业者的就业问题,实现终身就业和雇佣,政府采取干预措施 鼓励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及失业者进入劳动力市场。20世纪70年代,就业能力的研究在宏观政 策方面依然是如何促进全员就业,但开始越来越关注个体的职业知识、技能以及个体在劳动力市 场的价值,而不太注意个体的态度。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究者们认识到个人仅有职业知 识和技能还不足以保持其在劳动力市场的吸引力,开始注重“可迁移技能”的重要性。可迁移技能包括一些社会和关系技能,它能够使劳动者在不同的工作情境中维持其价值,以免在劳动力 市场中受到伤害。在这一阶段,由于欧美国家经济衰退,使得个人获得或维持一份工作更加困 难,就业能力被认为是个体或特定群体基于他们自己人力资本的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产出。
综上所述,笔者把就业能力概括为:个体在劳动力市场成功地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 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个性特征及各种条件的集合。
二、就业能力的结构
就业能力的结构可分为内在就业能力和外在就业能力,它们相互作用,对个体就业造成影 响。内在就业能力是个体成功获得、保持和转换工作时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及其个性特征。外 在就业能力是影响内在就业能力实现的背景和条件。
(一)内在就业能力
内在就业能力是影响个体就业的内在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 技能、社会资本、个人适应能力。
职业认同:是个人整合有关自我经历基础上形成的职业志向和愿望,是对个人未来职业的自 我定义。在职业认同的过程中,个人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为 将来就业需要做些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个体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统筹思 考,形成自己的职业定位以及职业发展的理想和目标,构建自己职业发展蓝图。职业认同是就业能力的动机组成部分,指导、调节个人的学习与行为。具有职业认同的人会在自己职业理想的基 础上,搜集和掌握有关职业的信息、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状况,采取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志 向。
专业知识与技能:尽管西方一些研究者认为,随着后学历时代来临,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就业 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小,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具有核心胜任力聪明人”,而不是哪 些所谓的专才”。但从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来看,专业知识和技能 仍然是影响个体就业的重要因素。找到和保持一个好的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十分重要的,没 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大多只能被迫从事没有技能的简单劳动。在经济衰退时期,哪些最早被解 雇的员工多是哪些没有足够专门知识的人或过时职业专门知识的人。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个人社会网络建立起来的信誉,是在社会和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一些能 力(例如,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合作学习与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和个性品质(例如,诚实、 值得信任、热情、责任感)。社会资本对于个人成功求职和未来职业的成功具有重要甚至决定性 的影响,是个人实现职业志向的关键要素。Sefcert等研究认为,社会资本对于个人职业生涯成功 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获得信息、赢得资源以及在职业生涯中得到帮助。
个人适应能力: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增大,员工具有 在不同用人单位就业或者超越现有单位的组织边界工作的机会。这种状况一方面有利于个人在组 织内外流动,以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同时也失去了以往终身就业的保障。因此,个人在工作和组织之间进行灵活的转移,以适应内外劳动力市场各种改变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下列因素对于个人适应职业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1)乐观。乐观的人把变化看作 一种挑战,对将来事件抱有积极的预期,具有面对挑战的自信心;能觉察到工作场所的各种机 会,把职业变化作为一种挑战,持续地追求期望的结果和目标。(2)对经验和变化开放:对变 化和新经验持开放态度的人在不确定的情境中面临挑战时,倾向于展现出灵活性,对工作中的变 化持一种喜欢的态度。(3)自我效能: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相信自己能 够影响周围的环境和事件,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境时,做出更多努力去改善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环 境。(4)终身学习的倾向:具有学习化身的人会随时注意了解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 势,学习和掌握职业所需要的新知识和技能,以应付职业环境的变化。
(二)外在就业能力
外在就业能力是影响个体在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社会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是影 响个体内在就业能力成功实现的外在条件。这些因素对于个人就业起促进或阻碍作用。我们可以 结合大学生就业来说明这一点。 社会经济因素:这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发展状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状况不仅决定了所需要劳动力的数量,也影响了所需要劳动力的质量要求。(2)劳动力市场竞 争程度。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大学毕业生作为稀缺人才处于“卖方”市场,劳动力市场竞 争程度低,大学生的就业比例和质量都很高;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时代,大学生人数急 剧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转向“买方”市场,竞争程度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质量和 比例都有所降低。(3)政策因素。例如,大学生就业政策和户籍制度都是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 的重要政策因素,导致了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的区域歧视,对毕业生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启示
除过城乡公民需要岗位培训等环节外,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备受关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大幅度增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 问题,必须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认协力合作,共同发展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第二,大学生必须树立职业意识,制订和落实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大学生必须对自己的 就业能力培养负责,成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促进者。从进入大学校园开始,大学生就应该结合自身 的环境、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因素,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则,尽可 能利用学校、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为成功就业做准 备。
第三,高等学校应把就业能力纳入培养目标,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校作为教育机构, 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还是相当重视的,每个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就业指导 方面的工作只是侧重于帮助学生采取合适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向市场,找到工作,注重的是就业 率而不是就业能力,没有很好地考虑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未来发展前景。笔者认为,要培养和开 发大学生就业能力,两个方面的问题必须重视:(1)把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高等学校的培养目 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全员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2)把就业能力的培养 纳入到课程体系。就业能力培养只有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才有可能使就业能力与其他的知识技 能处于同等地位,引起教师的重视,否则就业能力的培养就是琐碎的,不完整的。
第四,用人单位应加强同高校之间的联系,共同开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宜勇.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6. 139.
[2]荆德刚.理性分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N].中国教育报, 2006- 03 22(12).
[3]周济.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召开[N].
[4]黄卫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 .自然辩证 法研宄,2005, (06): 90.
[5]刘成龙.河北省大学生就业难点分析与对策思考[J] .河北科 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 01) : 80~ 83.
[6]和卫.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 01) : 93~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