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部提出教育发展重要战略方针。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在化学实验素养的培养方面,农村中学的学生和城市中学的学生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给农村初中学校配备标准的教学设施,改善了每所农村初中的办学条件,为农村中学开设化学实验扫除障碍,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和操作平台,为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创造条件。但是,教育公平问题正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新视点,社会的关注点。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在微观教学层面上的表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何在实验教学中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化学实验教学;公平性;个体差异;均衡发展
一、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教育公平是人类几千年来共同追求的教育理念,是广大民众倾心追求的价值目标,历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实践领域,其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教育领域内公平的实现。因此,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就不得不关注课堂教学公平。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公平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课堂教学公平性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课堂教学要体现教育民主,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简而明之,就是师生个体、师生群体、生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没有这种多主体、多层次的交流,就没有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能力,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要求接受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教育,实现个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师生个体交流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一种最常见、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从选择交流对象这个角度来看,教师作为主导者在师生交往中具有绝对的选择权力。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如愿以偿地循着教者的思路进行下去,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教师在选择交往对象时,按照上文提到的期待选择和心理偏见的因素,总是喜欢选择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或是表现突出积极的学生,于是这部分学生就得到了更多的课堂时间,更多的参与机会。这就是教师选择意向的不公平。
(二)课堂教学公平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潜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一种多元的能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而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又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因此,学生的智力没有优劣之分,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
(三)课堂教学公平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丰富课程内容,促进课程资源的公平分配。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材料与方法,鼓励个体学生自主学习,布置更加个人化的作业、实行多种分组模式,从而缩小了学生个体之间的能力差距。创建平等的教室需要在不忽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扩展课程,发展学生广泛的技能和能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学习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的发展。
二、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
新课标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劳动人士和专业人才。因此做好化学实验教学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化学实验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化学实验的生活化。
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面向公民的化学”这一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化学教科书中,就要求化学教科书的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作为化学教科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实验,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无处无化学;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知道和理解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清楚所学的知识能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对化学的本质和价值,尤其是化学科学的“两重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选取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
以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例如,“灼烧葡萄糖、砂糖和面粉”、“蛋壳的性质实验”、“食用油和洗洁精在水中的分散情况实验”、“纯碱、肥皂水、石灰水、食盐水、蔗糖水的酸碱性实验”、“蔗糖溶液的配制实验”等。这些实验所涉及的实验药品,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
2.选取生活和社会中的化学现象作为实验内容。
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都可以作为选取化学实验内容的素材,这些素材学生熟悉,内容丰富,易于选取。以这些素材为实验内容,对于学生注意身边的化学现象、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利用身边的化学现象,更好地学以致用,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吸入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实验”、“铁钉锈蚀实验”、“食盐溶液、蔗糖溶液及水的凝固点的测量实验”、“氢气流吹肥皂泡实验”、“鸡蛋白性质实验”等。
3.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作为实验内容。
化学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每一个社会成员,当然也应当是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学生所关注的内容。因此,选取这些问题为实验内容,对于学生形成从化学的视角来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及形成酸雨的实验”、“污水净化实验”、“小组协作完成当地土壤酸碱性测定的实验,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或适宜的种植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农药、化肥对农作物或水生生物生长的影响”等。 (二)化学实验方式的探究性。
新课程倡导化学实验教学应该以探究式为主,老师不再把实验步骤、方法、注意事项等周密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自由探究,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然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展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在化学实验的设计上,以往的化学教科书过于强调实验对所认识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验证,即使是“探索性实验”或“启发性实验”,也是照方抓药式的设计。这样的实验设计学生几乎不需要进行什么“探索”,只要按照实验步骤做下去,就可以得出结论,别说发挥实验的功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就连学生最初的实验操作兴趣,也可能因为这样的设计而丧失殆尽。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现状的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这对于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的探究化设计离不开实验方法论的指导。实验方法论是关于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理论,对所有的实验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活动是运用方法的活动,方法是指导活动的方法,两者的关系如下页图所示。因此,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不仅要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来学习化学科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过程和学习科学方法。
在实验方法论中,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是设计和实施探究性实验的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实验,实际上是条件控制下的观察”“所有的实验,都是在条件控制下进行的”。控制实验条件是实验这种探究活动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因此,要想对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化设计,就必须运用“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所谓实验条件是指同特定实验对象相联系,并对其状态、性质和变化发生影响的诸因素的总和。中学化学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条件主要有化学药品,包括化学试剂的规格,化学药品的种类、状态(固态、液态或气态)、形状(块状、颗粒状或粉末状)、质量、体积和浓度等;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主要包括不同规格的化学实验仪器及其不同的安装方法;化学实验操作,主要包括点燃、加热、冷却、振荡、溶解、洗涤、过滤等化学实验操作,以及对电流、电压、时间和压强的控制等。所谓实验条件的控制,就是将影响实验对象的诸条件中的一个条件作为可变,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探究此条件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便找出最佳实验条件的一种科学方法。正因为实验条件的控制对于探究性实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制定计划”要素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为了反映和落实“课标”的思想,“课标”实验教科书中,运用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设计了大量富有创意的探究性实验。
(三)实验对象的主体性。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归纳总结、动手观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使学生时终处于的实验全过程的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全体参与性。
(四)实验过程的协作性。
新课标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对于实验教学尤为重要。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心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老师在分组时应该合理搭配,既能让能力强的学生得到发挥,又能让动手弱的同学得到帮助和锻炼,使全体学生得到提高。
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新课标要求每位学生都得到公平合理的教育和学习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实验分组的公平。
实验分组要做到公平合理,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充许每个小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稍差的、表达能力强的和表达能力稍差的、男生和女生要均匀搭配,小组与小组之间做到绝对一致是不可能的,但其码要做到大致一样。这样不仅有利于小组的合作学习,既能让能力强的学生得到发挥,又能让动手弱的同学得到帮助和锻炼,使全体学生得到提高,也有利于小组与小组之间公平竞争,有利于教师对各小组的评价。
(二)实验资源的公平。
实验资源也就是实验所需要的各种仪器以及多媒体硬件设施等。每个小组都应该享有相同实验资源,这样才有利于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才能保教师评价的公平性。
(三)实验机会的平等。
实验机会的平等主要是针对组内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有些同学动手能力强一点,就一直由他动手实验,从而使其他同学失去动手的机会,甚至会培养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我以为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应该让每个同学都有同样的实验机会。比如可以让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打打下手,提醒或帮助动手能力弱的同学完成实验,教师在评价方式上要注重小组全体成员的参与性,而不仅仅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四)实验表达的平等。
表达能力也是新课标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对化学实验教学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分析的结果,都需要准确地表达出来。组间进行交流时也要求学生表达清楚、准确、简明扼要。有的小组为了让本小组获得好的评价成绩,就会让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代表本小组发言,而其他同学就没有发言的机会,也就失去了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我认为教师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比如可以规定每个小组每次发言必须是不同的人,其他人可以做补充,尽可能让每个小组每个成员轮流表达交流,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总之,教育的民主性是课堂教学公平性的核心,而实验教学的公平性是课堂教学公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公平的实验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育均衡发展提倡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实行平等教育;学生获得教育效果、接受教育条件、享受教育资源相对均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化学实验教学;公平性;个体差异;均衡发展
一、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教育公平是人类几千年来共同追求的教育理念,是广大民众倾心追求的价值目标,历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实践领域,其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教育领域内公平的实现。因此,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就不得不关注课堂教学公平。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公平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课堂教学公平性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课堂教学要体现教育民主,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简而明之,就是师生个体、师生群体、生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没有这种多主体、多层次的交流,就没有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能力,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要求接受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教育,实现个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师生个体交流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一种最常见、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从选择交流对象这个角度来看,教师作为主导者在师生交往中具有绝对的选择权力。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如愿以偿地循着教者的思路进行下去,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教师在选择交往对象时,按照上文提到的期待选择和心理偏见的因素,总是喜欢选择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或是表现突出积极的学生,于是这部分学生就得到了更多的课堂时间,更多的参与机会。这就是教师选择意向的不公平。
(二)课堂教学公平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潜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一种多元的能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而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又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因此,学生的智力没有优劣之分,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
(三)课堂教学公平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丰富课程内容,促进课程资源的公平分配。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材料与方法,鼓励个体学生自主学习,布置更加个人化的作业、实行多种分组模式,从而缩小了学生个体之间的能力差距。创建平等的教室需要在不忽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扩展课程,发展学生广泛的技能和能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学习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的发展。
二、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
新课标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劳动人士和专业人才。因此做好化学实验教学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化学实验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化学实验的生活化。
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面向公民的化学”这一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化学教科书中,就要求化学教科书的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作为化学教科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实验,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无处无化学;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知道和理解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清楚所学的知识能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对化学的本质和价值,尤其是化学科学的“两重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选取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
以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例如,“灼烧葡萄糖、砂糖和面粉”、“蛋壳的性质实验”、“食用油和洗洁精在水中的分散情况实验”、“纯碱、肥皂水、石灰水、食盐水、蔗糖水的酸碱性实验”、“蔗糖溶液的配制实验”等。这些实验所涉及的实验药品,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
2.选取生活和社会中的化学现象作为实验内容。
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都可以作为选取化学实验内容的素材,这些素材学生熟悉,内容丰富,易于选取。以这些素材为实验内容,对于学生注意身边的化学现象、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利用身边的化学现象,更好地学以致用,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吸入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实验”、“铁钉锈蚀实验”、“食盐溶液、蔗糖溶液及水的凝固点的测量实验”、“氢气流吹肥皂泡实验”、“鸡蛋白性质实验”等。
3.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作为实验内容。
化学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每一个社会成员,当然也应当是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学生所关注的内容。因此,选取这些问题为实验内容,对于学生形成从化学的视角来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及形成酸雨的实验”、“污水净化实验”、“小组协作完成当地土壤酸碱性测定的实验,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或适宜的种植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农药、化肥对农作物或水生生物生长的影响”等。 (二)化学实验方式的探究性。
新课程倡导化学实验教学应该以探究式为主,老师不再把实验步骤、方法、注意事项等周密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自由探究,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然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展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在化学实验的设计上,以往的化学教科书过于强调实验对所认识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验证,即使是“探索性实验”或“启发性实验”,也是照方抓药式的设计。这样的实验设计学生几乎不需要进行什么“探索”,只要按照实验步骤做下去,就可以得出结论,别说发挥实验的功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就连学生最初的实验操作兴趣,也可能因为这样的设计而丧失殆尽。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现状的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这对于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的探究化设计离不开实验方法论的指导。实验方法论是关于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理论,对所有的实验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活动是运用方法的活动,方法是指导活动的方法,两者的关系如下页图所示。因此,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不仅要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来学习化学科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过程和学习科学方法。
在实验方法论中,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是设计和实施探究性实验的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实验,实际上是条件控制下的观察”“所有的实验,都是在条件控制下进行的”。控制实验条件是实验这种探究活动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因此,要想对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化设计,就必须运用“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所谓实验条件是指同特定实验对象相联系,并对其状态、性质和变化发生影响的诸因素的总和。中学化学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条件主要有化学药品,包括化学试剂的规格,化学药品的种类、状态(固态、液态或气态)、形状(块状、颗粒状或粉末状)、质量、体积和浓度等;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主要包括不同规格的化学实验仪器及其不同的安装方法;化学实验操作,主要包括点燃、加热、冷却、振荡、溶解、洗涤、过滤等化学实验操作,以及对电流、电压、时间和压强的控制等。所谓实验条件的控制,就是将影响实验对象的诸条件中的一个条件作为可变,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探究此条件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便找出最佳实验条件的一种科学方法。正因为实验条件的控制对于探究性实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制定计划”要素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为了反映和落实“课标”的思想,“课标”实验教科书中,运用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设计了大量富有创意的探究性实验。
(三)实验对象的主体性。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归纳总结、动手观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使学生时终处于的实验全过程的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全体参与性。
(四)实验过程的协作性。
新课标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对于实验教学尤为重要。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心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老师在分组时应该合理搭配,既能让能力强的学生得到发挥,又能让动手弱的同学得到帮助和锻炼,使全体学生得到提高。
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新课标要求每位学生都得到公平合理的教育和学习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实验分组的公平。
实验分组要做到公平合理,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充许每个小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稍差的、表达能力强的和表达能力稍差的、男生和女生要均匀搭配,小组与小组之间做到绝对一致是不可能的,但其码要做到大致一样。这样不仅有利于小组的合作学习,既能让能力强的学生得到发挥,又能让动手弱的同学得到帮助和锻炼,使全体学生得到提高,也有利于小组与小组之间公平竞争,有利于教师对各小组的评价。
(二)实验资源的公平。
实验资源也就是实验所需要的各种仪器以及多媒体硬件设施等。每个小组都应该享有相同实验资源,这样才有利于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才能保教师评价的公平性。
(三)实验机会的平等。
实验机会的平等主要是针对组内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有些同学动手能力强一点,就一直由他动手实验,从而使其他同学失去动手的机会,甚至会培养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我以为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应该让每个同学都有同样的实验机会。比如可以让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打打下手,提醒或帮助动手能力弱的同学完成实验,教师在评价方式上要注重小组全体成员的参与性,而不仅仅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四)实验表达的平等。
表达能力也是新课标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对化学实验教学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分析的结果,都需要准确地表达出来。组间进行交流时也要求学生表达清楚、准确、简明扼要。有的小组为了让本小组获得好的评价成绩,就会让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代表本小组发言,而其他同学就没有发言的机会,也就失去了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我认为教师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比如可以规定每个小组每次发言必须是不同的人,其他人可以做补充,尽可能让每个小组每个成员轮流表达交流,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总之,教育的民主性是课堂教学公平性的核心,而实验教学的公平性是课堂教学公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公平的实验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育均衡发展提倡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实行平等教育;学生获得教育效果、接受教育条件、享受教育资源相对均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