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现实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wb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以20世纪六十七十年的日本后工业时代为背景,通过一个青年的恋爱经历,写出了一代人的精神危机,并以其特有的成长主题和破译某种心灵密码的作用,给予广大读者心灵归属感和精神力量。
  关键词:希望;精神危机;回忆
  作者简介:苏热,男,1997年07月出生,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高三学生,民族:蒙,籍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研究方向:《挪威的森林》人物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以37岁的主人公渡边的回忆为起始,讲述了渡边在自己青年时代的两段恋情往事和成长经历。本文试图以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试析文章之所以能给予广大读者精神力量的原因。
  一、象征精神危机的木月
  木月的死无疑是本书的小高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书就是在写木月的死和木月死对周围人所造成的影响。木月死后与他青梅竹马的直子变得抑郁内向,几年以后自缢。而他的好友渡边则沉浸于悲伤,浑浑噩噩不知所向活了好久。木月的死是没有任何征兆的,甚至在死前的几个小时还同渡边逃课打桌球。可是几个小时过后,谈吐潇洒又有才华的木月却在自家车库自杀身亡。木月的突然身亡,象征了精神危机来临的毫无征兆,让人措手不及。而受木月之死的影响,直子和渡边都变得不同程度的成熟起来:直子是随着时间推移,生理上的成熟;而渡边则是一步步从精神危机中摆脱出来,心理上的成熟。显然从两人不同程度的成熟来看,村上所推崇的不是思考的精神危机本身,而是思考如何从精神危机中逐渐摆脱出来。
  二、象征在回忆里寻找栖身之所的直子
  作为本书的女主人公之一,直子所代表的就是在精神危机来临之际,被回忆所困而且难以自拔的人们。直子一直在惦念木月和死去的姐姐,所以她的内心被回忆创伤了一个大洞,久久难以愈合。《挪》书中的开头一段对此解释极为恰切:在一个充满生机的夏日,渡边与直子漫步松林草地之间,树梢上的叶片簌簌低语,狗的吠声由远而近,两只火团样的小鸟受惊似的从草丛中骤然腾起。如此良辰美景,直子却极为意外的谈到了一口并不存在的井,并担心意外掉入井中的人会受尽苦难与孤独而死,随后又谈到诺言与守护的问题,并要求渡边反复对此许诺。正如村上的铺垫,直子在最终选择自杀,直子没有从回忆中得到拯救,反而愈发迷失。直子的死也从侧面表达了村上并不赞同在面对精神危机时逃避危机,栖身回忆。
  三、象征直面精神危机的绿子
  绿子的出现无疑给这部令人感伤的小说一丝喜悦轻松,绿子的每次出现,村上都不惜笔墨对她详尽的描写:初遇绿子感觉她像刚刚迎着春光蹦蹦跳跳的一只小动物。渡边与绿子吃饭时,村上还把食物的种类色泽描写的十分详尽:切得细细的黄萝卜干咸菜等描述。有时绿子会冒出一两个怪念头让渡边哭笑不得:例如突发奇想想爬到树上对着树下的人撒尿,穿着极为个性的衣装让周围人深感惊异。又有时绿子会因生活的苦难肆意发泄破口大骂,但这时绿子却不是以丑恶的嘴脸出现,而是一种生机勃勃感情的自然流露,一种可爱。但性格开朗充满活力的绿子同样也面临精神危机出现的难题:父母在自己整个青春期先后得患脑癌,她不得不花费大把时间去护理;自己又和姐姐、男友性格不合,很是孤独。可是生活如此不幸的绿子却丝毫没有给读者一种类似于直子的压抑感,反而给人一种活力与开朗的感觉。绿子很少避讳关于性问题的讨论,反而对此有种近似热衷的好奇。她从不隐瞒对渡边的喜欢,在渡边因直子病情恶化心烦而忽视了她时,绿子态度强硬地表达出了自己的不满与难过。绿子显然承受苦难的不比直子少,但却能选择直面苦难,勇于表达自己不满,渲泄自己的情感,恐怕这也是村上所赞成的面对精神危机应有态度。
  四、象征无法逃避精神危机的玲子
  阿美寮无疑是《挪》书中的圣地,所有面临精神危机的人们都能在那里找到一席之位。但阿美寮最大的好处也是最大的缺陷就是在人进入后,人们不再想着出来,失去了回归现世的勇气,因此很多人一住就是很多年,玲子就是其中最好的代表。天性敏感的玲子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而选择离开家人,离开所熟悉的一切,她在一开始就选择了逃避。可以说玲子在阿美寮找到了家的感觉,但她明白自己在那里是一个拥有“自由”的囚犯,囚笼为自己所设,孤独为她的狱友,但她一直没有勇气回归现世。但是逃避意味着孤独,而玲子又厌倦孤独,这让玲子深感矛盾。但是直子死后,“逃避”了7年的玲子选择了从阿美寮出来,回归“生活”。她在后来明白一些事无法逃避,于是她凭借着自己音乐才能去旭川一位朋友那里帮忙,学着开始适应现世生活。显然,村上让玲子从阿美寮出来,就是打消了人们试图去永远逃避精神危机的幻想,要学会去直面苦难。
  五、象征面对精神危机迷茫,内心摇摆不定的渡边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渡边有着极为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深爱着直子,至死不渝;另一方面,他又迷恋绿子,感情真挚,这两种情感让主人公深感纠结,这象征了主人公面对生活苦难时既想逃避又不得不面对的苦闷。渡边始终积持着一种与现实的距离,采用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冷眼着世界或者是有一时站在街边,站在男男女女,川流不息的人群暗自慨叹。与直子和绿子的交谈时,也多扮演类似于心理医生的角色去倾听,很少发现自己的意见。村上所塑造的渡边,无疑是大多数人面对精神危机的迷茫表现。但他们心里已然隐约有了方向,也许摆脱危机只是时间问题。
  结束语:
  村上通过象征手法,形象写出了现代人在面对精神危机的种种态度,表达了人们的苦闷,焦虑的同时又给人以希望,温暖。正如《挪》中主人公说道:甚至可以摇撼我们身上长眠未醒的自身的一部分,从而给予了我们能直面精神危机的希望与力量。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2]林少华 《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
其他文献
摘 要:《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作为霍桑笔下非常有名的一篇短篇小说,全文通过描述主人公布朗在傍晚告别妻子,独自去黑暗的大森林里与魔鬼约会的故事,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来分析主人公布朗的性格特点,对人性的善恶进行解读。  关键词:布朗;本我;自我;超我  作者简介:张雪倩(1991-),女,汉族,河北廊坊人,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
摘 要:近百年来,物资生活极大丰富,人的思想也不断解放,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却还是很难摆脱对于男性的附庸思想。  关键词:女性;物资;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01  阿袁,本名袁萍,是江西南昌大学的教师,她的小说常常以高校为背景,讲述高校里人与人之间的故事。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人们对
秋风起  树叶落  有人说思念如风  我说  思念是那风吹满地的  落叶片片  怎么  也数不清  谁说思念看不见  我说  思念是那心空中飘动的  白云朵朵  聚聚散散  怎么  也理不清  谁说思念看不见  可惜  只有自己  看得見
摘 要:翻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诗歌翻译尤为如此,汉诗英译更是如此。王维的《竹里馆》语言简朴清丽,诗中有画,传达自己宁静淡泊却又孤独寂寞的心情,著名汉学家翟理斯的译本就极力刻画了这种孤独。为探索译诗的特点,本文将从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比较原诗和译诗。  关键词:王维;竹里馆;翟理斯;汉诗英译;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
摘 要:《骆驼祥子》自问世以来,广受国内外读者欢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集中反映了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所受到的阻滞、碰撞、误解、扭曲等问题。本文拟从《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分析其体现的创造性叛逆。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骆驼祥子》;归化;异化  作者简介:张群,女,汉族,江西宜春人,文学硕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西方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
摘 要:宋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原因,使得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先秦以来实行的坊市制度被打破,商品经济也随着繁荣起来,歌楼酒馆等娱乐产业随即遍布城市之中。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宋词和宋话本在宋代萌芽并且迅速发展。宋词和宋话本服务的对象是宋代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其内容和语言上必然采用更容易被市民阶层所接受的市井生活和民间口语,以娱乐功能为主。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上层士大夫有很多
你屬于你的花蕊  花瓣扇动我的身体  花蕊吮吸我的血  我变成透明的蜡烛  高处的火焰  是献给你的吻  命运卷作一个圆筒  中空的形状,适合我  花瓶一样拥有你
作者简介:翟紫君(1993-),女,汉,河南人,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  许鞍华导演的《倾城之恋》拍摄于1984年,由当时明星红人周润发、缪骞人主演,演绎了这一段张爱玲的最著名的爱情小说。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个动听而又不近人情的故事,也是一对世俗男女的“勾心
摘 要:人生如漫长河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度过,全看自己的内心选择。本文着重讲述了在阅读了史铁生的作品《命若琴弦》之后的深刻感想,沉淀自我的内心,树立更加坚定的信仰和目标,身处困难之中能更具力量前行。  关键词:人生磨难;命若琴弦;负重前行;坚定信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史铁生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尊崇的当代作家
摘 要:作为《红与黑》中的男主人公,于连一直以其独特的形象与经历吸引着评论家与读者的目光。当其作为一个罪人受到审判并最终落得悲剧下场时,尤其引得众人的唏嘘,这种对于连的同情,既是书中人所共有的,也可以说是读者所共有的。而一个罪人之所以可以引起群体的怜悯之情,却并非只是因为他坎坷的经历,他在受审时的“表演”也对此有所助力。本文将通过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主要从前台的胜利和剧班的失败两个方面对于连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