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yu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诺贝尔物理学得奖者杨振宁博士也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学习知识需要有兴趣,写字、练字更需要兴趣的指引。新课标提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教师在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讲究方法与技巧,激发写字兴趣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的习惯已经逐渐形成了,新习惯再养成就很难了,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书写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的书写习惯会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从学生开始写字起就教正确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汉字是由笔画组合而成的,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的规则标准,就是笔顺规则。在平时,笔者让学生把笔顺规则熟记于心。(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内再封口)在课堂学写生字时,利用笔顺规则指导自己所要写的生字。比如在学写“画”的时候,让学生先说一说它的笔顺,(先内后外)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倒插笔的现象。笔顺规则简单易记,学生利用这种方法来指导自己写字,激发了他们的写字兴趣。
  要将汉字书写得端正美观,最主要的就是把握好笔画之间、偏旁之间、笔画与偏旁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比例关系。在每一次写字中,笔者都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
  首先要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结構,明确各部分构字部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和准确的位置。例如:在学习“直”“川”这两个生字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把这两个字写好。生:“直”和“川”这两个字可以用笔画等距法来指导写,因为这两个字相同的笔画比较多,在写的时候注意笔画之间间距要相等,就能把这两个字写好。在学习“红”和“坡”的时候学生是这样说的:要想把这两个字写好,要做到左旁右侧齐一线,末笔横改提。右旁撇向左穿插。只要做到这些,就能把这两个字写好。在写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技法来指导自己写字。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写字的水平也随之提高。这为学生保持积极的写字兴趣提供了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把字写好,最终练成一手好字。
  运用个性评价,激发书写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小学生写字是书法教育的启蒙,正如幼苗一样,需要我们教师细心呵护,此时我们教师的每一句指导,每一次评价都会对他们今后的书写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要细心关注学生的每个细小的进步,发现亮点,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写字兴趣,提高写字技能,培养写字习惯。
  教师实施评价
其他文献
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作为供方的专用性电子元器件行业所面对的是处于垄断地位的买方,即买方垄断;供方竞争的逐利性、短期性和不稳定性等特征将可能引起产品供应无规律和无保障,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又是语文教学中检验学生语文基本功和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手段,众多功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不同群的链球菌引起的不同临床类型传染病的总称。常见的有败血性和淋巴结脓肿链球菌病,前者由C群链球菌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危害大,断奶后哺育期仔猪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故事表演是幼儿非常喜欢的语言活动形式,更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幼儿提供展示自我和自信表达的机会,让幼儿通过表演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及表情诠释故事,有效提高幼
猪流行性感冒是由猪流行性感冒病毒与猪嗜血杆菌协同作用而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的上呼吸道炎症。特征是突然发病,短期内(1~2天)同群猪几乎全部感染。病猪精神萎顿,食欲不
针对半桥LLC谐振电路的传统频率控制模型为三阶系统,高阶系统难以实现环路补偿且带宽窄的问题,对基于电荷控制策略的半桥LLC电路进行小信号建模。控制模型表明,电荷控制策略
随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的加大,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潜力和活力得以激发。运用德尔菲法识别出12个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关键活力因子,构建包括表象层、中间层和根源层
本学期期中考试结束后,一些学生因视力、学习状况等原因,向我提出了调换座位的想法。我也正想将座位整体调整一下,因为现有的座位安排持续的时间较久,随着学生的相互了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