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这一现状,分析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的原因,主要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榜样、搭建实践平台和育人环境等方面,探讨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环境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主要表现
1.自我责任感弱化。自我责任感弱化主要表现在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不当回事,通宵上网打游戏、看电影、闲聊等,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
2.家庭责任感弱化。很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家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在家里就像太上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3.社会公德责任感弱化。教室里的墙壁上、课桌上、甚至卫生间的门栏上,都可以看见大学生们的“涂鸦”;寝室里,有的同学根本不顾他人感受,常常高声喧哗到深夜,或是煲电话粥到深夜。
4.对他人责任感弱化。有的大学生把感情当儿戏,轻易伤害他人,对爱情不负责任;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去做,敷衍了事,对老师不负责;轻易答应同学事情而不做,对同学不负责任;受点挫折就轻易选择自杀,对父母、社会不负责任。
5.自我意识高于一切。个人自我意识凸显,缺乏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
此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还表现在功利主义不断加强,以及道德责任认知与行为不统一等多个方面。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突出表现
1.“无兴趣”。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劲,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空虚,情感委顿,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持有这种心态的学生,对自己要做怎样一个人,怎样做都稀里糊涂,当然也就谈不上为完成责任而努力了。
2.“无所谓”。就是学习无所谓,工作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批评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甚至有学生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不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问”作为座右铭。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大到社会的发展、改革的前途、国家的命运、人类的理想,小到自己的学习、生活,都不想参与,都拒绝参与。
3.“无意义”。这部分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将社会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演戏”,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争名夺利,因而对他人、对社会都看得很黑、很灰、很暗,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渐渐变得冷漠起来,严重者则走上出家乃至逃遁的道路。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在这些影响中,很多的表面的东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对这些现象的实质他们很难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整体地、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入的感性经验与认识能力,大学生的认识往往较片面、容易走极端,特别是当前的社会正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和社会制度存在的某些管理不完善中,有的人因为惰性太强而跟不上形势,有的人因为缺乏竞争而被淘汰等。于是转型社会中的“不适应者”——失意者、失望者、失落者、失败者,在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前,就感到突然失去了理想支柱和干劲,表现出一种对什么都“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消极倾向,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与转型社会的剧烈冲击有很大关系。
(二)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人的溺爱和过度包容、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等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这样的孩子自幼就很少有回报他人的意识,长大后更是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自我负责、对他人、对社会尽责的精神。可以说,当前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与其家庭没有从小对他们进行责任感教育不无关联。
(三)自身因素的制约
作为一个客体的存在,大学生本身就有需求,有自己的社会意识,很多时候会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现实认识偏差。作为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可能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一路上走来,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缺乏社会经验与社会实践,他们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始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直接目标就是考大学。至于考上大学后要干什么并不十分明确,往往只有一些美好的朦胧的想法。上了大学后,对这些没有很好地适应心理转变、没有明确进入社会角色的大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常常只能是外在的东西。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与自身进入角色缓慢有很大关系。
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应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和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最大实现才是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远大的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如大学、中庸、论语等。用传统文化医治现代个人主义带来的自私隔膜、孤独异化、人情淡薄、生活缺少目标失去意义等等病症。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以科学的辩证法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传统文化观,使大学生理解导致社会责任感现状的主要原因。解开学生的心理困惑,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三)榜样的力量
Willlis(1972)研究发现,有无榜样与大学生责任心存在显著相关性。榜样示范既是一种责任教育方法,也是一种责任教育手段,树立亲社会和道德行为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有些学生可能觉得这些榜样离自己太远,就让学生在自己班里找,从自己的身边找,学习每个人身上的优点,集大家的优点在自己身上,从不同的方面完善自己。通过让学生从身边找榜样的活动,即养成了学生发现别人优点的思维模式,又促进了他们的成长,也促进了班内友爱和谐的气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
(四)给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
(1)角色转换。以宿舍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角色模拟,角色有榜样、父母、老师、心理医生、领导、朋友,让他们的责任心逐渐增长。
(2)以高年级带低年级。让学生在承担责任的经历中去感受成功的荣誉、体会自己的价值,体验和学习承担社会责任。
(3)感恩的实践活动。一般来说,社会责任感是基于对社会、国家的深厚热爱,并在这种强烈的感情支配下,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精神,要让学生培养这种情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
(4)自我管理模式。以宿舍为单位,鼓励人人参与管理,班里由班长总负责,下设学委、考勤员、宣委、组委、体委、生活委员、计划总结。每个宿舍里又设学委、考勤员、宣委、组委、体委、生活委员、计划总结。在各项活动的管理中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管理自己、管理他人。
(5)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树立起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职业意识,加强职业责任感。
(五)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任何个性都打着社会的烙印,任何个性发展都受着社会的烙印,任何个性发展都受着社会的制约。局部的社会生活环境包括家庭、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对个人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首先通过家庭去影响学生,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是学生最早的老师,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殷国聪.大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性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4)
[2]王连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3)
[3]宋加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思考[J].山东农大学报.2007(7)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环境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主要表现
1.自我责任感弱化。自我责任感弱化主要表现在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不当回事,通宵上网打游戏、看电影、闲聊等,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
2.家庭责任感弱化。很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家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在家里就像太上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3.社会公德责任感弱化。教室里的墙壁上、课桌上、甚至卫生间的门栏上,都可以看见大学生们的“涂鸦”;寝室里,有的同学根本不顾他人感受,常常高声喧哗到深夜,或是煲电话粥到深夜。
4.对他人责任感弱化。有的大学生把感情当儿戏,轻易伤害他人,对爱情不负责任;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去做,敷衍了事,对老师不负责;轻易答应同学事情而不做,对同学不负责任;受点挫折就轻易选择自杀,对父母、社会不负责任。
5.自我意识高于一切。个人自我意识凸显,缺乏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
此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还表现在功利主义不断加强,以及道德责任认知与行为不统一等多个方面。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突出表现
1.“无兴趣”。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劲,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空虚,情感委顿,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持有这种心态的学生,对自己要做怎样一个人,怎样做都稀里糊涂,当然也就谈不上为完成责任而努力了。
2.“无所谓”。就是学习无所谓,工作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批评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甚至有学生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不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问”作为座右铭。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大到社会的发展、改革的前途、国家的命运、人类的理想,小到自己的学习、生活,都不想参与,都拒绝参与。
3.“无意义”。这部分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将社会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演戏”,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争名夺利,因而对他人、对社会都看得很黑、很灰、很暗,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渐渐变得冷漠起来,严重者则走上出家乃至逃遁的道路。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在这些影响中,很多的表面的东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对这些现象的实质他们很难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整体地、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入的感性经验与认识能力,大学生的认识往往较片面、容易走极端,特别是当前的社会正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和社会制度存在的某些管理不完善中,有的人因为惰性太强而跟不上形势,有的人因为缺乏竞争而被淘汰等。于是转型社会中的“不适应者”——失意者、失望者、失落者、失败者,在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前,就感到突然失去了理想支柱和干劲,表现出一种对什么都“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消极倾向,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与转型社会的剧烈冲击有很大关系。
(二)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人的溺爱和过度包容、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等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这样的孩子自幼就很少有回报他人的意识,长大后更是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自我负责、对他人、对社会尽责的精神。可以说,当前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与其家庭没有从小对他们进行责任感教育不无关联。
(三)自身因素的制约
作为一个客体的存在,大学生本身就有需求,有自己的社会意识,很多时候会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现实认识偏差。作为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可能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一路上走来,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缺乏社会经验与社会实践,他们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始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直接目标就是考大学。至于考上大学后要干什么并不十分明确,往往只有一些美好的朦胧的想法。上了大学后,对这些没有很好地适应心理转变、没有明确进入社会角色的大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常常只能是外在的东西。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与自身进入角色缓慢有很大关系。
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应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和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最大实现才是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远大的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如大学、中庸、论语等。用传统文化医治现代个人主义带来的自私隔膜、孤独异化、人情淡薄、生活缺少目标失去意义等等病症。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以科学的辩证法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传统文化观,使大学生理解导致社会责任感现状的主要原因。解开学生的心理困惑,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三)榜样的力量
Willlis(1972)研究发现,有无榜样与大学生责任心存在显著相关性。榜样示范既是一种责任教育方法,也是一种责任教育手段,树立亲社会和道德行为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有些学生可能觉得这些榜样离自己太远,就让学生在自己班里找,从自己的身边找,学习每个人身上的优点,集大家的优点在自己身上,从不同的方面完善自己。通过让学生从身边找榜样的活动,即养成了学生发现别人优点的思维模式,又促进了他们的成长,也促进了班内友爱和谐的气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
(四)给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
(1)角色转换。以宿舍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角色模拟,角色有榜样、父母、老师、心理医生、领导、朋友,让他们的责任心逐渐增长。
(2)以高年级带低年级。让学生在承担责任的经历中去感受成功的荣誉、体会自己的价值,体验和学习承担社会责任。
(3)感恩的实践活动。一般来说,社会责任感是基于对社会、国家的深厚热爱,并在这种强烈的感情支配下,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精神,要让学生培养这种情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
(4)自我管理模式。以宿舍为单位,鼓励人人参与管理,班里由班长总负责,下设学委、考勤员、宣委、组委、体委、生活委员、计划总结。每个宿舍里又设学委、考勤员、宣委、组委、体委、生活委员、计划总结。在各项活动的管理中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管理自己、管理他人。
(5)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树立起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职业意识,加强职业责任感。
(五)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任何个性都打着社会的烙印,任何个性发展都受着社会的烙印,任何个性发展都受着社会的制约。局部的社会生活环境包括家庭、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对个人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首先通过家庭去影响学生,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是学生最早的老师,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殷国聪.大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性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4)
[2]王连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3)
[3]宋加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思考[J].山东农大学报.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