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游沙湖》深度解读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chengcf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游沙湖》是宋代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贬居黄州时写下的一篇写人记游,是一篇随笔小品。文章前一部分主要是以文写人,后一部分则是以词记游,语言风趣,文词互融为一体,全篇自然流畅,情韵悠长,表现了苏轼思想乐观开朗的一面。深度解读这一首诗词,必须围绕几个关键问题展开,苏轼此次“得疾”的原因真的是“因往相田”吗?苏轼为什么说自己和庞安常“皆一时之异人也”?笔者就这两个主题对《游沙湖》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游沙湖》 苏轼 深度解读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三月,苏轼四十七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时,苏轼知湖州,当时的谏议大夫李定国、御史何大正上奏,诬陷苏轼作诗文讽刺朝廷,苏轼因此被下狱。同年十二月出狱,赴黄州任团练副使,空挂虚名。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名为螺蛳店。苏轼想要在那里买几亩田地,因此去那里查看田地,结果不巧得了病。苏轼听说当地有个麻桥人庞安常的医术高明,就去庞常安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了,可是聪敏过人,别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字,他就能够领会别人的意思。苏轼和他开玩笑说:“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睛当作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呀。”这次病好之后,苏轼约庞安常一同游览清泉寺。清泉寺离蕲水县城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风景优美,苏轼见景抒情,写下了《游沙湖》,又名游兰溪。当天,苏轼和庞安常喝到尽兴方才回去。
  这篇《游沙湖》前半段以文写人,作者写游览之时所见的景物,用笔简约,王逸少洗笔泉、兰溪之水向西流均是一笔带过。诗文的后半段,苏轼对兰溪具体景物展开十分详细的描写,通过歌词把兰溪一地静谧幽雅的自然景色与作者积极乐观的情绪浑然天成地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进行表达。文章虽然十分短小,内容却应有尽有,有人物、有景色、有趣事,更有诗情哲理。吕叔湘先生曾这样评论苏轼散文小品创作:“或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然呈现。”
  如何深层次地去理解苏轼创作这篇游记的缘由以及情感蕴含,笔者认为应该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展开思考。
  一、苏轼此次“得疾”的原因真的是“因往相田”吗
  苏轼有《定风波》一首词写的是沙湖道中遇雨的情节。“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这首词苏轼创作于元丰五年(1082)。有据可查,词中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三月七日,沙湖。
  《游沙湖》一篇,也是作于元丰五年,如果将苏轼的《定风波》和《游沙湖》两个作品时间和地点线路联系到一起,或许可以描绘出苏轼这次生病的大概情况。 被贬至黄州的苏东坡,在黄州东南的沙湖买了一块地。三月七日(有可能是农历),他与朋友动身去看地,结果途中遇到了大雨。由于没有雨具,同行之人都选择找个地方避雨。苏轼却独自选择冒雨前行。结果是到了沙湖之后,他就大病一场,这就是《游沙湖》中作者所说“因往相田得疾”。
  由此看出,苏轼此次“得疾”的原因,表面上看的确是因为在去相看田地的过程中淋雨而致生病,深究则不尽然如此。《游沙湖》写于1082年,这一年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乌台诗案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在变法失败以后,又开展了一系列的改制运动。在由变法到改制转折的关键之处,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发生了。其时的御史中丞李定、何正臣等人选取了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片段和他之前创作的一些诗文,如“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湖州谢上表》),以“新進”和“生事”等语上奏朝廷,于是苏轼被诬陷从而被扣上了愚弄朝廷和妄自尊大的帽子,后来在御史台狱接连受到审判。当时苏轼每天都被迫交代以前写的诗作的由来,并列举解释各首词句中所引用典故的出处,几乎被折磨致死。后来苏轼侥幸死里逃生,但是被贬为黄州团练,于次年元丰三年(1080)年被流放至黄州。
  这样的飞来横祸,是苏轼所始料未及的,他死里逃生来到黄州,内心该是怎样的感触?苏轼所说“因往相田”是“得疾”的原因,可能这只是表面的原因,也可以说是出于一种客观的原因,然而真正生病的原因应该是遭受了打击,被贬而郁闷所致。长期的郁郁不得志和生活遭受巨变导致的心情抑郁才是苏轼生病的根本原因,而“往相田”只是苏轼的一个借口,这样轻描淡写地叙写自己的生病经历,实则背后有着更为深沉的悲痛在其中。
  二、 苏轼为什么说自己和庞安常“皆一时之异人也”
  苏庞两人因病相识,进而相知,成为知己挚友。苏轼和庞安常常在一起开玩笑,而且说的不是一般无聊的笑话,苏轼说庞安常和自己一样,都是 “一时异人也”。
  庞安常“以眼为耳”,“虽聋,而颖悟绝人”,这是其一特异之处,又能“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这是苏轼在文中特意摘取出来的庞安常的不同常人之处。庞安常,字时安,湖北蕲水人,儿时读书则过目不忘,博物而通古今。及长耳聋,但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为人治病,十愈,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苏轼曾多次提到庞安常的事迹,如“庞安常为医,不志于利,得善书古画,喜辄不自胜”;再如:“予来黄州,邻邑人庞安常者,亦以医闻,其术大类骧(名医,蜀人单骧),而加之以针术绝妙。然患聋,自不能愈,而愈人之病如神。”“元丰五年三月,予偶患左手肿,安常一针而愈,聊为记之。”(《东坡志林》)庞安常虽然自身耳聋,但是看病堪比神医,苏轼左手患肿痛的疾病,庞安常曾以一针治愈,可见其医术高超。   这样一个“异人”,可以写的地方太多,而苏轼却只是在文中突出庞安常“以眼为耳”的特异之处,这是自有其深意的。那么,苏轼为何也称自己为“异人”?他又“异”在哪里?
  苏轼说自己“以手为口”,所以和庞安常“以眼为耳”一样都很怪异。在那场飞来横祸中,御史台的人从苏轼的诗文中断章取义、强行拼凑,以莫须有的罪名给苏轼定罪,这等于是限制了苏轼的言论自由。也就是说,苏轼如果想要求得太平,明哲保身,只能选择像庞安常那样“装聋作哑”。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巧手神医,而诗人“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安常“颖悟绝人”却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自己则因诗文得祸,贬居于偏僻之地。两人连境遇都有同“异”。更“异”的是他们都不用“耳”。庞安常不用耳是因为耳聋,耳聋而不得听,只凭自己的眼明心慧。作者不用耳,则是出于自保。苏轼这样“戏说”自己的怪异之处,其实是一腔悲愤无处诉说,只能是自叹、自怜、自嘲、自解。
  元丰六年(1083)即苏轼到黄州的第二年,苏轼的妾朝云生下儿子苏遁,苏轼喜作《洗儿诗》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此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刚刚经历了一场灾难,诗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诗人固然希望孩子能够“到公卿”,但更希望孩子能够无灾无难地度过一生。苏轼此愿,实在是有感而发,绝对不是无病呻吟。
  苏轼在《初到黄州》中戏谑“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为口忙”这三个字,实则含有为生计而奔忙和灾祸自口出的双重意蕴。由此看来,“一时异人”与这些诗句一样,实则是苏轼长久积郁心中的沉痛感喟!
  苏轼在黄州生活了有四年的时间。在黄州,苏轼闲来无事之时就会去游山玩水,约三五好友吟诗作文,开怀畅饮,过着一种看似十分潇洒肆意的生活。他在这一时期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游沙湖》等作品。苏轼是个爱酒者,他不仅会喝酒,还会酿酒,无论在杭州任职,还是被贬黄州,他都爱与朋友一起畅饮。与其他诗人借酒浇愁不同,苏东坡写酒多写其醉酒之后的美好感受。《游沙湖》结尾苏轼与庞安常“是日剧饮而归”,他们愉快地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剧饮而归”,作者可能实现了借酒消愁,也可能没有尽兴而归,他一吐心中的豪迈之气,尽显其旷达乐观的率真本性。尽管被贬了官,遭到了流放,又得了病,但是生性豪迈直率豁达的苏轼,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郁郁寡欢,沉浸在过去的苦难中难以自拔,而是自作歌词,随性而为,自得其乐,在游玩赏景中宽慰解脱自己,过着一种恣意潇洒的生活。正如苏轼所叹:“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人生是如此的短暂,又何必自怨自艾,哀叹衰老呢?
  参考文献:
  [1]王立群.苏轼的游记文[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 .
  [2]苏轼.苏东坡全集[M]. 北京:燕山出版社 , 2009.
  [3]談胜轶. 《游沙湖》的三个层面:交游、游观与顿悟[J]. 中学语文,2017(25).
  [4]孙永河. 游沙湖,话苏轼——读《游沙湖》及苏轼[J]. 语文教学通讯,2009(16).
  [5]张惠民,张进.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作 者: 王志桃,就职于太原学院。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論语》中有多达四十一章节记录了孔子与子路密切的师生互动、琐碎的日常细节、激烈的思想碰撞的内容,从中反映出子路的性格特征以及孔子与子路的相处模式。个性刚猛的子路时时以“勇”保护着孔子,“勇”让子路成为孔门中最特别的学生;而孔子则更多以“礼”对子路之“勇”加以教育和改造。其终极的目标,则在于造就子路君子的人格。  关键词:《论语》 子路 “勇” 礼 君子人格  孔子弟子三千,受业身通者七十有
期刊
摘 要:《诗渊》是明初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专收诗词,是诗词辑佚渊薮。自孔凡礼始,《苏轼诗集》《全宋诗》苏轼卷、《〈全宋诗〉订补》等不断从《诗渊》辑得佚诗。然《诗渊》为稿本,颇难识别,故难免错漏。本文梳理辑自《诗渊》苏轼佚诗情况,另外辑得苏轼诗一首,以飨同好。  关键词:《诗渊》 苏诗 辑佚  辑佚是文献学内容,诗歌辑佚是诗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诗辑佚是历代苏轼研究者的重要工作之一。不论诗集编
期刊
摘 要:脱贫攻坚是新时代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主流媒体电视台是脱贫攻坚战中的传播者、监督者和行动者,应该承担新时期媒体的新使命,发挥媒体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山西电视台《民生大接访》作为全国首档电视新闻信访栏目,积极贯彻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策划推出“第一书记”“脱贫记”“记者蹲点日记”等系列报道,本文选取了集中报道的五十二期节目作为研究对象,报道主体多元化,报道形式本土化,包括贫困群众、第一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生态三维转换角度研究译本《奇异的插曲》,发现译者采取多种翻译方法将剧中人物表现得生动多彩,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理论,可以为戏剧汉译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鍵词:《奇异的插曲》 生态翻译学 三维转换  2007年,国家话剧院隆重推出尤金·奥尼尔的名剧《奇异的插曲》,使其再次成为话题焦点。王实味翻译的《奇异的插曲》适应了舞台表演,对于戏剧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国内鲜有对于《奇异的插曲》
期刊
摘 要:本文对迅速崛起的“强国文”类型网络小说进行了研究,它既继承了传统爱国小说中的强国幻想,又融合了网络小说轻松活泼的元素,同时因为屈辱的历史、国家现状、读者个人经历等方面的结合使“强国文”大受欢迎,这类正面题材的流行给读者与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强国文”因网络载体的原因容易造成作者文笔不足、小说过于迎合读者与内容过度脱离现实等问题,它想要谋求更好的发展,需要提高自身水准,需要结合外界力量的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艺术界中雕塑专业创作热情高涨,雕塑艺术家们根据社会时事与热点话题创作出大批优秀的雕塑作品。雕塑的美感在于利用静态的空间造型表现对象在动态场景中的运动趋势。善于在雕塑创作中利用节奏思维可以引起观众的审美美感,与观众意象中美的形象相符合。本文着重阐述笔者对雕塑创作中的节奏思维的理解,并对中西方经典雕塑形象进行了分析,使得未来的雕塑创作能力达到更深层次的内涵。  关键词:雕塑 审美价值 艺
期刊
摘 要:《使女的故事》讲述了奥芙弗雷德等女性在基列共和国极端教会的掌控之下被迫成为“使女”的多舛命运。极端权力充斥着社区空间,渗透在基列共和国每个家庭空间的方方面面,还压迫着女性的精神空间。小说以一种极端的视角来假想20世纪末基列共和国的社会通过挤压女性生存空间来维持人类命运的延续的现象,引起人们对女性的生存空间里的创伤的思考。其中小说的创伤叙事从女性的社会空间包括家庭、社区以及女性的精神空间视域
期刊
摘 要:20世纪后半叶以来,文学研究出现了空间转向,本文以纳博科夫的小说《眼睛》为例,从物理空间的挪移和幽灵空间对现实空间的僭越两方面着手,探讨这部作品的空间叙事特点,追踪斯穆罗夫的身份。空间感的生成,不仅来自文本中线性时间的中断,更依赖读者心理空间想象的参与,即从整体结构中把握细节、重新拼贴。空间叙事理论为解读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可能性。  关键词:物理空间 幽灵空间 读者空间  引言  弗
期刊
摘 要:欣赏当代外国经典英语小说是文化交流和了解国外社会的一种重要途径,但语言的障碍往往会导致信息传递的快捷。然而,手机拍照翻译打破了这种文化交流和艺术欣赏的语言障碍,给人们带来了不同语言的文化对话和交流。手机拍照翻译是机器翻译的延伸,只需将不同的翻译软件放置于手机上,可以达到即拍即得的不同文字的目标语信息,且翻译准确率达到较高水平。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手机拍照翻译无疑成为了
期刊
摘 要:元小说作为一种创作手法早就存在,但作为一种正式的文学研究体裁则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的产生是作家们对当时传统文学(小说)创作思考和反叛的结果,因而必然带有创新性和实验性。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德·乌纳穆诺的小说《迷雾》是问世较早的一部元小说,其中的“雾说”理论凝聚着他对小说创作的独到见解,在某种意义上开辟了20世纪西方现代派小说(尤其是元小说)的先河。本文从暴露虚构的叙事、批评与叙事结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