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自在·自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历程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趋势。在国际教师教育的改革中,开始从不同视野注意教师的发展问题。仅从教师专业知识增长和能力的加强来理解教师的发展,试图以此解决发展问题,这是不够的,而应重视教师生命价值在专业化中的价值,以生命的独特体验为视角,挖掘有助于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合理因素,为阐释教师专业化的境界、动力提供理论基础。
  教师专业化虽然已经成了一种共识,但需要思考教师专业化的动力,即怎样使专业化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那么,如何确立自身正确的专业化目标,怎样使教师专业化的动力来自教师自身的内在需要,变成教师自觉行为,同时又能保证教师专业化目的的正当性、合理性呢?
  
  一、 自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其中内因是主要的方面。那么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是什么呢?那就是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一)实现自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关照
  教育无论从起源还是从性质上说,都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基于人的内在需要。教师要走向专业化,其前提假设和内在的动力同样是来自于教师职业的现实。个体只有在主体性的引导下,在教育实践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实现自我定位、自我教育,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想境界
  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为未来社会培养人,追求超越是教育的内在品质。就教师而言,这种超越品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层面:就个体自我发展而言,超越现实的自我,追求自我的存在的一种理想状态;就与课程的关系而言,教师要超越以书面文件形式存在的制度课程,从而建构一种包含自身经验与对未来构想的新课程;就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而言,教育要通过反思,引领、超越现实存在的文化,从而追求一种理想的、面向未来的社会文化。概括地讲,教育的超越品质在于它的“未来意义”(为未来社会培养人)与建构本质(建构一种课程新文化)。
  
  二、 自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历程
  
  只有当教师把教书不仅仅当作一种职业,成为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成为自觉创造自身职业生命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唤醒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才能成为“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自主成长型教师”。因此教师职业应被看作是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场所,是个人生命力勃发与价值体现的载体。
  (一) 好学求知
  “学习即成长”,求知是人发展的基础,学习的过程与生命的成长过程融为一体。从生命的视野看当然是对生命的反思,反思到个体的有限性,以及与周围世界的共存关系,重要的是能培养一种人生态度。教师的学,源自于不断反省自身的使命。
  (二)以生命为基础融合科学与人文
  教师专业化必须立足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超越自我中心,不断地与他人对话,与周围世界、自然融合,从而使教师自觉地协调人与自身、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培养教师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具有爱心的品性,以期克服教师自卑、忌妒等不健康心理,塑造健康的人格。
  当然这样说,并不否定西方教育重知识传统的优越性,而是说,教师的成长不能仅依赖于掌握某些实证科学知识就能完成,更需要德性、闻见、体验之知,也即是以成人成才为宗旨,以养成“正人”为目的。所以从生命底线来思考教师专业化,应以生命为基础融合科学与人文两大文化。
  (三)知行一致
  不仅要“知”,更要“行”,把理想化为具体的生命活动。重视言行一致,重视身教,这对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是有帮助的,教师专业化是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这就是说,学习科学理论,提高学历水平,只能说具备了一名合格教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因而更需要掌握人文知识,求索人类活动的价值目标,谋求知识与生命热情的完满结合。
  (四)自觉省思
  教师专业化的这种动力价值特征是批判性的,这使教师的行为与既定的社会经济利益、政治权力保持一种距离,但这不是要求教师“出世”,而是负上历史责任感,因而就要求既要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获得自身知识能力的增长,但又要坚持知识分子批判的立场去服务社会,推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这种反省,实质上是提倡人不为物役,争取内心的自由,希望自己不要去看重身外之物,完成心与性的修养。把求索真理当作是教师必须不断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理由。
  
  三、 自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教师专业化应具有双重性,即专业化的事实特性与价值特性。事实特性是指教师寻求知识更新、提高教育技能,把自己培养成喜欢教职、又会传授知识的教师,这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事实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价值特性来说,是指在此基础上,教师把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境界加以追求。而在这样的价值导引下,使教师自觉地关注生命,关注现实的社会,使教师的专业化能够超越世俗功利,导向个体生命的完满。这理所当然地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一) 道德生命——教师专业化应追求的人格境界
  教师专业化的关键是教师要确立追求的人格境界,这是在终极关怀的意义上理解教师、理解教育活动,不是把专业化的目标仅仅定位在知识更新、知识结构的完善,因此就不会把教师职业活动看作是一种技能性的工作,变成教师实现谋生目的的一种手段。对理想人格的设定与追求,自然就贯彻在教育中,教育是要关注如何使人成为有德性的人(道德生命)。
  关注生命、关注现实的传统,促使教师注重自我修养,使知识、情感、意志取得和谐发展,健全教师的人格,建立起对社会、人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关注生命的品格,是理解教师专业化的新路向。可以把追求理想人格作为基本向度。教师专业化最终是实现完整、统一的教师人格。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是教师知识、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获得统一,真正做到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尽其职、尽其能。因此,务必把教师专业化理解为人格塑造的持续的整体过程。这一整体过程就表现为是“通过真诚地培养‘大体’而实现自我这一任务的存在的信守。为了获得自我的体知,这种信守包含一种不息的为己之学的过程。作为日常功课的组成部分,自我的反省和自讼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
  (二) 自在与自为的统一——教师专业发展生命价值的实现
  教育活动的存在根本上讲就是为促进人的生成。教育不仅促进学生人性的生成,也同时促进教师的人性生成。教育始于生命,达于精神。教育活动的开展既需要现实的基础——自然生命(生命个体),又要把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完善人的精神、追求高尚的人格作为永恒的追求,努力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类生命)。
  (三) 忧患意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尊德性、道学问,要求培养个人关心他人和社会的整体意识,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换言之,专业化不仅完善个人的素质,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必须要渗透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把个体的完善与社会、群体的进步结合起来。
  从这一点上讲教师专业化,是基于能否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忧虑与危机感,这种对生命的忧虑成了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相反,没有这种危机感,人就会丧失进取心,正如古人所说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事实上,教师专业化恰恰需要的就是这种动力,来提升教师品质的宝贵精神财富。
  立足于对现实生命呵护的维度去理解教师专业化,自然地就能够开辟教师自我发展的道路,有助于教师关注自身、关注学生,就能避免把教师与学生理解成是传授科学知识的工具,由此才能领悟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真义。
  
  责任编辑 杨博
其他文献
教育内容狭隘、晦涩、乏味      人所应该具有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生活素质、专业素质等八大内容及每一素质所关乎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建设在现代教育中多为浮光掠影,点到为止。只是突出一点:文化素质,而文化素质也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至于文化能力与文化情感的培养则少有涉及。从知识到知识,从理论到理论,从符号到符号。知识大多难、繁、偏、旧,内容和深度太专业化,不符合
期刊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的人生闪光,使其生命的激情燃烧,展现精彩的人生。这集中体现的便是语文的人文性特色,我觉得,语文素养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目标。  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其遵纪守法,明辨是非,明理诚信。语文教材中的范文,都是久经考验的经典篇章,是深刻思想性和独特艺术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目的体现在颂扬人性的真善美
期刊
渭南市临渭区北塘实验小学,创建于1927年,现有学生四千六百多名;教职工145名,其中大学专科占95%以上,本科学历接近60%,教师中有省级教学能手7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  北塘实验小学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协调、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以校本教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新教材、教研课题为载体;以建构学习型学校,建设反思型、研究型教师队伍为方向,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培育合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课程理念的创新,即课程目标的生成化、课程内容的自主化、课程实施的开放化和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必然要求校长专业职能发生深刻转型,必然要求校长转变角色,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与新课程同行,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    一、校长要由国家课程和教学大纲的诠释者而成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  长期以来多数校长尚未进入有目标、有计划的“研究主体”的角色,只是作为国家课程意志忠实而被动的附
期刊
学生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语文课究竟该怎样上?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老师针对“语文课程改革应怎样进一步深化”这一问题,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观点,这给困惑、迷茫中的一线教师指点了迷津。可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些观点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操作呢?    一、目标设定要简单明了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学目标
期刊
心理素质    指人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它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外部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结合物。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人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事业有进取心、自信心;意志顽强、坚毅;性格勇敢、果断;为人处事豁达、开朗、热情大方;情绪乐观、高昂;感情丰富、细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综合素质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它对一个人的社会素质、生理素质的发展变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期刊
人教版NSEFC教材各单元中“Integratingskills”提供了以读和写为主的综合性语言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表达提供了示范,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多数老师对“Integratingskills”部分的教学存在认识模糊和教法欠妥的问题。笔者在教学新版教材的“Integratingskills”的部分时,开展了以下处理方法:    一、删减与修改    NSEFC教材的每篇“Inte
期刊
教师的素质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育的根本所在。一个真正能适应新课改的合格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厚广博的文化素养,扎实的教学专业能力。为此,我们应采取措施,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与发展,以推进课程改革。    一、关注教师成长中的困惑与忧虑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方面,社会、家长、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确实有一些教师对新课程不适应,老办法不敢用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对中国基础教育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上进行深刻反思后做出的选择。从实践的角度讲,它是革除弊端,发扬优势的“扬弃”过程;从理想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不断追求教育观念的超越和创新。  但是,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农村学校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这困难从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观念、课程资源、信息来源、学校资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突现出来,所以建立农村新的教育格局已迫在眉睫。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新理念和新观点正一步一步冲击着教师队伍;教师自身素质、角色定位及专业要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加强和提升教师素质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话题。但制约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和教师专业性成长的瓶颈则是教师评价问题,特别是青年教师教育评价问题。笔者在此,对当前青年教师教育评价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反思现行教师教育评价问题    当前教育评价尤其是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