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空间课程项目建设为例,阐述了信息化课程的资源建设原则、策略创新及反思,提出“顶层设计+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模式,形成“开放生成+探索创新”教学运用模式,以改革信息化教育教学。
【关键词】名师空间课堂;信息化;课程建设;教學实践
【基金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名师课堂项目于2014年立项为湖南省职业教育名师空间课堂项目,依托该项目,笔者创新探索了信息化课程建设及运用,在革新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中图分类号】TN79-4;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264-01
一、基于名师空间课堂的信息化课程建设原则
1.从融资—融智,共建空间名师课堂
借鉴“智慧众筹-融智”模式合力共建优质课程资源,将学生学习需求、困惑及体悟等生成性资源作为教学资源主体,建成独特性与整体性逻辑吻合、学术性与应用性有机统一、科学性与生动性相互渗透、权威性与互动性彼此呼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2.从被动—主动,开启学习动力机制
教学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空间以私信、留言、“悄悄话”征集等方式征询学生学习诉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学习任务包,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中完成学习,帮助学生从赋权中增能,从参与中获益,实现课堂教学由被动强迫到主动挑战。
3.从单维—多维,借力多元交互实现润物无声
教师充分利用空间无限连通、开放共享的功能,提供自由开放的交互环境,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校内与校际之间、同质群体和异质群体之间充分交流探讨,构建良好的“自助-互助-他助”协同学习氛围,使空间成为名副其实的“竞技场”和“能量场”。
4.从闭合—开放,加强学科整合提升职业素养
教师积极打破学科的界限,将人文素质类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通过灵活链接、化用专业教师教学资源,创设仿真实训项目,通过综合化、项目化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二、基于名师空间课堂的信息化课程建设创新
1.信息化课程建设思路
信息化课程建设主要以教师个人空间建设为基点,以团队协作创新为辐射点,以师生共建共享为兴奋点,形式灵活的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首先,教师个人空间建设大胆试点,系统建设信息化课程各类教学资源,同时组建项目团队,合力推进课程网络教学改革,引导师生在自由开放、多元交互的空间平台交流探讨,交互分享,有效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2.构建“顶层设计+共建共享”的课程资源建设模式
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模式要实现由“技术主导型”向“应用主导型”的转变,由“专家建设模式”向“人人建设模式”的转变,由“传统教育模式”向“多元、自主、泛在模式”的转变。依据“顶层设计+共建共享”的空间资源人人共建思路,打破优质教学资源“专家独建”旧路,广泛整合多支力量,主动吸纳各方智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主体的“多元、自主、泛在”新常态。
以笔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名师课堂为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依托空间整合多支力量,邀请校内外同行、学生合力共建教学资源,建成了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体现信息化教学特点的,集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针对性于一体的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集约化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平台。其中个人原创视频43个,全套教学图文资料1696个,包括课程概要资源(课程介绍、课程标准、评价标准等)、单元教学资料(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辅资料、作业库、生成资源库等)、综合训练资料(试题库等)。资源呈现方式上注重友好的用户体验,突出便捷实用。
3.形成“开放生成+探索创新”空间教学运用模式
教师在空间教学的实践中,坚持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理论导向,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自由开放、动态拓展的独特优势,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功能,探索出“基于空间的多维交互式教学法”,通过空间教学交互主体的多元化、交互时空的延展化以及交互资源的整合化,推进任务驱动式的协作学习,不仅确保教学资源的开放-循环-更新,也提升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可以自主完成对单个教学资源的学习,还可以从其他同学的留言交互中得到启发和鼓励,教学过程从自我封闭状态走向自由、开放、澄明的交互状态,师生之间通过世界大学城这个开放、自由、交互的系统实现“视界的融合”,在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有显著效果。
三、基于名师空间课堂的信息化课程建设反思
名师空间课堂通过构建优质信息化课程资源,搭建网络空间教学平台,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了有效的翻转式课堂教学形态,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同学习需要,提升了教学实效,但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信息化课程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要切实按照现代教育信息化思想,更新建设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体现信息化教学特点。反映专业前沿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助力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要充分收集学生对空间名师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调整优化资源建设和更新,更好的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二是信息化课程资源运用有待进一步创新。空间名师课堂的教学吸纳了广大学生来访学习,征集了成千上万条学生学习需求、困惑、作业、感悟等生成性资源,这使得空间越来越成为海量的“数据库”。如何创新空间教学的评价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确保教师依据“空间数据”管理、决策、创新等,是一个急需攻克的难题。
三是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挖掘。教师如何在信息化课程建设中组建团队,合力建设,深度开展空间教学的创新应用,对当前网络教学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对空间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成效和实际难题进行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充分发挥空间名师课堂信息化课程教学的辐射推广和帮扶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文立,职业教育名师空间课堂教学资源优化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6(12):(58-59).
[2]董文军,黄新民,对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理论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29);126-127.
[3]吴向东,学习情境导向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2008(7):51-55.
[4]李丽,基于MOOC理念的高职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探究,[J]《科教导刊》2015(25):11-13.
作者简介:李虹霞,1978年12月,湖南益阳,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名师空间课堂;信息化;课程建设;教學实践
【基金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名师课堂项目于2014年立项为湖南省职业教育名师空间课堂项目,依托该项目,笔者创新探索了信息化课程建设及运用,在革新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中图分类号】TN79-4;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264-01
一、基于名师空间课堂的信息化课程建设原则
1.从融资—融智,共建空间名师课堂
借鉴“智慧众筹-融智”模式合力共建优质课程资源,将学生学习需求、困惑及体悟等生成性资源作为教学资源主体,建成独特性与整体性逻辑吻合、学术性与应用性有机统一、科学性与生动性相互渗透、权威性与互动性彼此呼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2.从被动—主动,开启学习动力机制
教学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空间以私信、留言、“悄悄话”征集等方式征询学生学习诉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学习任务包,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中完成学习,帮助学生从赋权中增能,从参与中获益,实现课堂教学由被动强迫到主动挑战。
3.从单维—多维,借力多元交互实现润物无声
教师充分利用空间无限连通、开放共享的功能,提供自由开放的交互环境,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校内与校际之间、同质群体和异质群体之间充分交流探讨,构建良好的“自助-互助-他助”协同学习氛围,使空间成为名副其实的“竞技场”和“能量场”。
4.从闭合—开放,加强学科整合提升职业素养
教师积极打破学科的界限,将人文素质类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通过灵活链接、化用专业教师教学资源,创设仿真实训项目,通过综合化、项目化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二、基于名师空间课堂的信息化课程建设创新
1.信息化课程建设思路
信息化课程建设主要以教师个人空间建设为基点,以团队协作创新为辐射点,以师生共建共享为兴奋点,形式灵活的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首先,教师个人空间建设大胆试点,系统建设信息化课程各类教学资源,同时组建项目团队,合力推进课程网络教学改革,引导师生在自由开放、多元交互的空间平台交流探讨,交互分享,有效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2.构建“顶层设计+共建共享”的课程资源建设模式
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模式要实现由“技术主导型”向“应用主导型”的转变,由“专家建设模式”向“人人建设模式”的转变,由“传统教育模式”向“多元、自主、泛在模式”的转变。依据“顶层设计+共建共享”的空间资源人人共建思路,打破优质教学资源“专家独建”旧路,广泛整合多支力量,主动吸纳各方智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主体的“多元、自主、泛在”新常态。
以笔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名师课堂为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依托空间整合多支力量,邀请校内外同行、学生合力共建教学资源,建成了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体现信息化教学特点的,集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针对性于一体的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集约化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平台。其中个人原创视频43个,全套教学图文资料1696个,包括课程概要资源(课程介绍、课程标准、评价标准等)、单元教学资料(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辅资料、作业库、生成资源库等)、综合训练资料(试题库等)。资源呈现方式上注重友好的用户体验,突出便捷实用。
3.形成“开放生成+探索创新”空间教学运用模式
教师在空间教学的实践中,坚持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理论导向,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自由开放、动态拓展的独特优势,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功能,探索出“基于空间的多维交互式教学法”,通过空间教学交互主体的多元化、交互时空的延展化以及交互资源的整合化,推进任务驱动式的协作学习,不仅确保教学资源的开放-循环-更新,也提升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可以自主完成对单个教学资源的学习,还可以从其他同学的留言交互中得到启发和鼓励,教学过程从自我封闭状态走向自由、开放、澄明的交互状态,师生之间通过世界大学城这个开放、自由、交互的系统实现“视界的融合”,在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有显著效果。
三、基于名师空间课堂的信息化课程建设反思
名师空间课堂通过构建优质信息化课程资源,搭建网络空间教学平台,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了有效的翻转式课堂教学形态,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同学习需要,提升了教学实效,但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信息化课程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要切实按照现代教育信息化思想,更新建设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体现信息化教学特点。反映专业前沿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助力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要充分收集学生对空间名师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调整优化资源建设和更新,更好的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二是信息化课程资源运用有待进一步创新。空间名师课堂的教学吸纳了广大学生来访学习,征集了成千上万条学生学习需求、困惑、作业、感悟等生成性资源,这使得空间越来越成为海量的“数据库”。如何创新空间教学的评价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确保教师依据“空间数据”管理、决策、创新等,是一个急需攻克的难题。
三是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挖掘。教师如何在信息化课程建设中组建团队,合力建设,深度开展空间教学的创新应用,对当前网络教学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对空间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成效和实际难题进行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充分发挥空间名师课堂信息化课程教学的辐射推广和帮扶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文立,职业教育名师空间课堂教学资源优化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6(12):(58-59).
[2]董文军,黄新民,对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理论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29);126-127.
[3]吴向东,学习情境导向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2008(7):51-55.
[4]李丽,基于MOOC理念的高职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探究,[J]《科教导刊》2015(25):11-13.
作者简介:李虹霞,1978年12月,湖南益阳,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