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交往要讲求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ath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学上有一个很经典的概念叫做“距离效应”,意思是说要准确地观察和认知某一事物,必须保持一个最佳的距离。譬如看油画,距离太近了,你所看到的画面,感觉就是模糊一片,如果与画面保持一定的适当距离,就会体验到很清新的视觉效果,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距离产生美”。由此我想到,师生之间的交往实际上也是这样,距离太近,有时会产生感情上的审美误解;距离太远,往往又会导致心灵隔阂;忽远忽近,则游离了人与人之间美的和谐的本质。可见,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应该小觑,要把握好一个适当的“度”,应该调整好一个适度的距离。那么这个度、这个距离该如何把握呢?
  首先,要依据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精心调适心理距离,做到“亲密有间”。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二十六条》中的第17条这样写道:“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但态度要友好,记住自己的目的是尊敬,而不是过分随便。”一名优秀教师,需要的是学生的热爱和尊敬,而尊敬则来自于学生心中那一份美好的距离感。生活中,我们既要严肃、规范地对待学生,与学生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又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和学生真诚地交流,增加彼此的了解,拉近彼此的情感,以推动学习成绩的提高。特别是有些性格内向敏感的学生,往往十分渴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教师就应设法多给他们一些学业和情绪上的关心与支持,哪怕一个不十分经意的关心和问候,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平常的赞美,都可能让他们感受到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被拉近。而对于性格比较外向活泼的学生,教师则不必对他们关注得太多,只需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提醒即可。我们常常觉得学生依赖老师是一种很美妙的境界,但必须要理智地把握好一个度,一味缩短“距离”就会进入消灭距离的窘境,不能无原则地和学生不分彼此上下,不能热情过度,不能让人们特别是学生产生某种错觉,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当学生过度依赖老师时,可以有意对其恰当地疏远,让他们学会更好地处理自己的事情;当觉察到师生感情变得很淡薄时,教师应及时揣摩原因,并适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及时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日常学习生活中,既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也要做一名严明的长者,让学生信任你,同时又尊重你。既不强求“零距离”,也不总是刻意摆出架子,高高在上。要让师生之间一直保持一种恰当的“美好的距离”,由此,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更融洽!
  其次,要履行好教师的教育职责,准确地把握好分寸,做到“宽严有度”。“教育”就如同是调味品中的“味精”,烹调菜肴时放得过少则淡而无味,放得过多会苦而难食,而只有适量,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让人食之享受不已。教育学生不也是如此吗?我们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不同的世界,就应该用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套路去实施教育,就应该把握分寸注意火候,“过爱则溺纵,过严则凶暴”。只有适当、适中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取得理想中的上佳教育效果。我们的一些教师,往往在操作的层面上容易走极端,讲改善师生关系,便认为一定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就得“蹲”下身子,甚至“跪”下身子;讲“情感、态度、价值观”,就盲目追求师生心灵的零距离,就不分彼此、不分你我。殊不知,极端并不等于执着,同样也不意味着和谐与成功。有些时候,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得严厉一些,反而会有利于班级良好风气、严明纪律的形成;如果对学生表现得太过于亲密,或者一味地“宽容”,就会变成姑息迁就;某种程度上还可能会影响到制度的执行和班级的管理。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一定要及时作出恰如其分的批评,让他们知道怎样做对,怎样做不对,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
  再次,要注重教师身份的多重性,时刻加强自身修养,做到“言行得体”。教师应该首先是学生的老师,是学生的长辈,然后才是学生的朋友;首先是师生关系,然后才是朋友关系。有些时候,有的教师往往愿意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或者朋友来对待,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有一个分寸。处理得好,这应该说是一个成功教师的理想追求,可如果把握得不好,往往适得其反。所以,在跟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千万要把握好一个“度”,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适度、要得体,要讲究语言艺术,要符合教师的身份特征。既要热情体贴,又要沉稳庄重;既要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又要有敬佩感、敬畏感。要多从一个长者的角度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经历经验、情绪感受、观点态度等适度地、自然真实地与学生分享,给学生以正确的行为导向。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给学生做榜样、做表率,让学生感到 “我的老师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师长,是个可以信赖的朋友”,愿意与老师做心灵的沟通,实现心灵互动,时时在心目中把老师当成值得尊敬、学习、效仿的人。
  一家之见,旨在抛砖引玉,期望有识之士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让我们这方教育圣土更加纯洁,更加高尚。
  
  陈贵有,教师,现居吉林扶余。
其他文献
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反映在语文教学上,主要表现为注重字词句篇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练习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语文和学生生活相结合,语文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口、耳、手、脑并用,知行统一。    一.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过去语文教学偏重知识传授,把语文教材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并形成自认为很严密的知识体系。这种做法,导致语法术语、文学
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容、情感和意境,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关键是踏踏实实处理好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背景介绍要“点到”。“点到”即点到为止,忌面面俱到。古诗词教学强调“知人论世”,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话强调了创作的务实原则,同时也在提醒我们,教授古诗词时不妨借助背景介绍深入理解诗文,品味诗意。这就要求我们应关注作
《猎狐》是由富有“中国动物小说之王”之称的儿童作家沈石溪创作的。小说通过一件在别人看来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在一个孩子的内心掀起情感的巨浪,折射出其行为背后的信仰以及文化价值观的作用,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一、展示了哈尼族风俗画面    故事发生在“一个还保留狩猎古风的哈尼族寨子”,哈尼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的元江、红河等县。村寨大多建在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山
有些东西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伊斯坦布尔(Istanbul)。  伊斯坦布尔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地跨欧亚两洲的城市,她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东端,扼黑海咽喉,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作为欧亚两洲分界线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从伊斯坦布尔城中穿过,将这座古城一分为二,海峡东岸的新城区与西岸旧城区让新与旧、东方和西方、现代与传统在这里完美融合。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坦布尔成为欧亚洲际交通的枢纽,而且也成为兵家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的制订应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具体的行为的改变,即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到什么,其行为表现或改变必须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因此教学目标描述的对象必须是学生可判断分析的行为,描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历程和结果。以上这些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陈述技术”一节中讲得清清楚楚。然而仔细阅读各种备课手册和不少老师的教案。总能发现“教学目标”的确立存在一些问题:   
乡愁老成树梢上的白月光  它守望老屋的原址  听草垛里的蛐蛐,把一张旧碟片反复吟唱  阳光贴近墙根儿,惊蛰醒了  我重新挪动一下节气  那些在坛子里腌制的日子  舔过舌尖上的咸  轻轻喊一声,青梅竹马  童谣里的笑靥,挂在一片片榆钱上  搬家的蚂蚁,迁徙的燕子  穿过天空的画外音  把一截牧笛放在夕阳里吹  远处有一个人,顺从指尖的滑梯  抖落失修多年的心事  我的悲伤,从不影响别人  常常独自,
如何上好语文活动课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活动课的组织实施中,应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动”是活动课最大的特点,应该将“动”贯穿于活动课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一.选好内容,使学生“可以动”    语文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它有自己设置的目的要求,也就是必须着眼于以获取直接经验。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的重要功能是现代文教学所不能代替的。但我们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串讲,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重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并且没有从中感觉学习的乐趣和它真正作用。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  学生是以一个个体存在于以班级为单
“披文入情”出自刘勰《文心雕龙》,其中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事实上,早在春秋时代,儒家就已经强调“诗言志”,而读诗就是为了“了解诗中之志”。“披文入情”研究法就是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意”一种研究方法。“披文入情”的“披”,是“用文字示意或评判”的意思;“入情”是进入“情境”之中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如何“披文入情”呢?  “披文入情”的“情
在高考考场上,作文是衡量学生高中三年语文水平与能力的最重要的尺度。作文的得分高低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在看了许多考场作文后发现,现在不少高中生在写作文时,总是在写一些考生常谈的话与事情,创新意识明显不强,致使作文千篇一律,影响了得分。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只有打破定向思维,从新的角度,用新的观点,借新的方法认识周围的世界构思文章,作文才可能与众不同,让人耳目一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