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糖尿病因胰岛素不足导致内分泌代谢失调而产生的疾病,糖尿病在现代医学中被认为躯体症状属于临床主要表现形式,和心理、社会因素等都具有较为密切相关性。本文统计分析了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相关因素,以便在预防治疗中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 心理 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119-01
目前在临床上,2型糖尿病为继心血管疾病后又一对人类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常见疾病,且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今天,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曾有调查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总体健康危害程度等已经在非传染性疾病中位居第三位[1]。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2型糖尿病相关影响因素较多,本文选取几种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分析。
1 生活应激反应
经过病情研究分析,生活应激反应和糖尿病出现具有一定相关性。急性应激能够让健康者在饱餐后出现血糖反应峰值推迟现象,心理受到应激反应后,糖尿病患者及健康组均有短暂性血糖上升现象出现。人们在经历过重大灾难性事件后,通常会有糖尿病患者急剧增加现象。朱氏等人在研究中发现,患者若具有高特质焦虑症状,其糖化血红蛋白通常比低特质焦虑者水平要高,应激事件的持续性和强烈性往往经胰岛素抵抗、促进肝糖元异生等方法致使血糖上升。
2 心理障碍
快节奏生活时的人们心理负担增加,身心往往都在高应激状态下,而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等都给人类健康造成较严重影响。经研究我国33%糖尿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有专家对糖尿病患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检测,糖尿病患者108例,SDS评分为23.4±8.7,健康组为8.9±2.1;SAS评分糖尿病组为54.1±14.2,健康组为39.8±10.6,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更为明显的抑郁焦虑情况,而且抑郁等精神障碍很可能会引发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自身疾病也容易致使抑郁症出现或加重。年龄和所出现的心理损害程度具有负相关性,体力劳动者所出现的心理受损情况相较于脑力劳动者要更为严重,而且伴随文化程度增高,心理损害程度越小。
3 个性特点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不具有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此状态下,因为压抑、焦虑、小心谨慎等特点,很容易导致不良情绪产生,致使迷走神经过于兴奋,内分泌发生改变,从而引发病变。武氏在研究中将糖尿病患者所具有的性格缺陷,通常做“糖尿病个性”,在临床中主要表现形态有偏执、固执己见、无法认知自己缺陷、急躁、性情失于稳定等,而这些个性特点很容易引发心身疾病[2]。
4 应付方式
个体在受到应激时通常都会做出相应的认知行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付方式。如果较为积极,则对个人心理健康有较良好效果,但是过于消极则会导致心理受害。资料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应激应付时,其消极性明显,情绪障碍增强。Peyrot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应付方式能够缓冲应激所造成的的严重影响力,若心态保持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疾病伤害,应对方式积极不懈,很容易保持良好代谢状态,由此能够避免应激严重影响机体健康,而消极的效应付方式,不良情绪的持续,会导致患者在应激后血糖持续变化。
5 认知功能
在研究中发现,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记忆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健康者相比较,都有降低趋势,思维能力降低较为明显。应用韦氏记忆量表对患者记忆功能进行检测,EPQ、SAS、SDS检测人格和情绪状态,均显示各类指标低于健康者。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与糖尿病并发症、病期、血脂浓度等躯体因素、人格“精神质”和“情绪性”、健康自评差等因素具有正相关性,其认知能力受损和自身心身、记忆功能均具有一定相关性[3]。
6 生活质量
有文献报道称,对糖尿病者的生活质量指标进行评估,糖尿病患者有108例,58例(53.70%)以米为主,而健康组的68例中只有16例(23.53%)以米为主;糖尿病组62例(57.41%)睡眠质量差,而健康组有14例(20.59%);糖尿病组吸烟者49例(45.37%),健康组有16例(23.53%);糖尿病组性格内向者45例(41.67%),健康组13例(19.12%);糖尿病组熬夜者61例(56.48%),健康组有15例(22.06%)。由此可知糖尿组患者主食以米为主食、睡眠质量差、吸烟、性格内向、熬夜习惯者所占比例较健康组发生明显升高(P<0.05)。
现阶段在临床上2型糖尿病为我国慢性疾病中最为常见且对患者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其不但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使国家与个人的经济负担得以增加,近几年的流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因此针对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糖尿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曾有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为多元性病因诱发的一种慢性疾病,为遗传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等相互作用的结果[4]。根据其相关因素可以进行对应的控制和改善,降低病发率,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在当今新型医学模式下,采取合理方法观察躯体疾病,应用科学方法,在关注设计病变同时注意其心理状态变化,有效治疗糖尿病。
参考文献
[1] 陈燕,安州,康耀文,等.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03):249-252
[2] 钟海关.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124-125
[3] 刘奇英,朱高华,马晓惠,等.城市社区居民高血压病流行病学调查[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05):436-437
[4] 官学强,林丛,陈鹏,等.老年人血脂、血糖水平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47(10):30-32
关键词:2型糖尿病 心理 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119-01
目前在临床上,2型糖尿病为继心血管疾病后又一对人类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常见疾病,且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今天,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曾有调查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总体健康危害程度等已经在非传染性疾病中位居第三位[1]。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2型糖尿病相关影响因素较多,本文选取几种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分析。
1 生活应激反应
经过病情研究分析,生活应激反应和糖尿病出现具有一定相关性。急性应激能够让健康者在饱餐后出现血糖反应峰值推迟现象,心理受到应激反应后,糖尿病患者及健康组均有短暂性血糖上升现象出现。人们在经历过重大灾难性事件后,通常会有糖尿病患者急剧增加现象。朱氏等人在研究中发现,患者若具有高特质焦虑症状,其糖化血红蛋白通常比低特质焦虑者水平要高,应激事件的持续性和强烈性往往经胰岛素抵抗、促进肝糖元异生等方法致使血糖上升。
2 心理障碍
快节奏生活时的人们心理负担增加,身心往往都在高应激状态下,而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等都给人类健康造成较严重影响。经研究我国33%糖尿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有专家对糖尿病患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检测,糖尿病患者108例,SDS评分为23.4±8.7,健康组为8.9±2.1;SAS评分糖尿病组为54.1±14.2,健康组为39.8±10.6,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更为明显的抑郁焦虑情况,而且抑郁等精神障碍很可能会引发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自身疾病也容易致使抑郁症出现或加重。年龄和所出现的心理损害程度具有负相关性,体力劳动者所出现的心理受损情况相较于脑力劳动者要更为严重,而且伴随文化程度增高,心理损害程度越小。
3 个性特点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不具有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此状态下,因为压抑、焦虑、小心谨慎等特点,很容易导致不良情绪产生,致使迷走神经过于兴奋,内分泌发生改变,从而引发病变。武氏在研究中将糖尿病患者所具有的性格缺陷,通常做“糖尿病个性”,在临床中主要表现形态有偏执、固执己见、无法认知自己缺陷、急躁、性情失于稳定等,而这些个性特点很容易引发心身疾病[2]。
4 应付方式
个体在受到应激时通常都会做出相应的认知行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付方式。如果较为积极,则对个人心理健康有较良好效果,但是过于消极则会导致心理受害。资料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应激应付时,其消极性明显,情绪障碍增强。Peyrot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应付方式能够缓冲应激所造成的的严重影响力,若心态保持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疾病伤害,应对方式积极不懈,很容易保持良好代谢状态,由此能够避免应激严重影响机体健康,而消极的效应付方式,不良情绪的持续,会导致患者在应激后血糖持续变化。
5 认知功能
在研究中发现,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记忆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健康者相比较,都有降低趋势,思维能力降低较为明显。应用韦氏记忆量表对患者记忆功能进行检测,EPQ、SAS、SDS检测人格和情绪状态,均显示各类指标低于健康者。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与糖尿病并发症、病期、血脂浓度等躯体因素、人格“精神质”和“情绪性”、健康自评差等因素具有正相关性,其认知能力受损和自身心身、记忆功能均具有一定相关性[3]。
6 生活质量
有文献报道称,对糖尿病者的生活质量指标进行评估,糖尿病患者有108例,58例(53.70%)以米为主,而健康组的68例中只有16例(23.53%)以米为主;糖尿病组62例(57.41%)睡眠质量差,而健康组有14例(20.59%);糖尿病组吸烟者49例(45.37%),健康组有16例(23.53%);糖尿病组性格内向者45例(41.67%),健康组13例(19.12%);糖尿病组熬夜者61例(56.48%),健康组有15例(22.06%)。由此可知糖尿组患者主食以米为主食、睡眠质量差、吸烟、性格内向、熬夜习惯者所占比例较健康组发生明显升高(P<0.05)。
现阶段在临床上2型糖尿病为我国慢性疾病中最为常见且对患者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其不但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使国家与个人的经济负担得以增加,近几年的流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因此针对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糖尿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曾有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为多元性病因诱发的一种慢性疾病,为遗传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等相互作用的结果[4]。根据其相关因素可以进行对应的控制和改善,降低病发率,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在当今新型医学模式下,采取合理方法观察躯体疾病,应用科学方法,在关注设计病变同时注意其心理状态变化,有效治疗糖尿病。
参考文献
[1] 陈燕,安州,康耀文,等.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03):249-252
[2] 钟海关.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124-125
[3] 刘奇英,朱高华,马晓惠,等.城市社区居民高血压病流行病学调查[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05):436-437
[4] 官学强,林丛,陈鹏,等.老年人血脂、血糖水平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47(10):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