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nib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教育并非仅仅是道德知识的教育,还应该包括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因为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不仅是道德行为的动力、有效深化受教育者对道德的认知和探究,同时还能够激发受教育者对善的爱和对恶的恨,并促使其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唯有在道德教育中重视道德情感的作用,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道德教育就只能仅仅停留在空乏、粗浅的道德认知上,难以转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道德;情感;教育;品质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10)07-0012-03
  
  人是情感动物。道德教育不能离开“情”字。“情感”与道德密切相关且应是道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往往忽视道德情感而只进行相关道德的理论知性学习和灌输,没有培养和激发受教育者对善的热爱和对恶的愤恨,没有受教育者道德情感触动的道德知识教育仅仅是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道德要求没有内化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并获得其真诚的认可,其教育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一、情感与道德相伴而行
  
  道德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发展而发展。人的存在就是道德的存在。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德呢?“所谓道德,说到底,也就是关于有利或有害社会与他人以及自己的行为之应该如何的规范,简言之,亦即利害人己的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1](107)而这种“有利”或“有害”,即是善与恶。“善与恶也就是客体的事实属性对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而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则是善与恶的标准:客体有利于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符合主体目的的事实属性,叫做正价值,因而也就是所谓的善;客体有害于满足主体需要和实现主体欲望因而不符合主体目的的事实属性,叫做负价值,亦即所谓的恶。”[1](36)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善与恶无不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因此,休谟认为:“道德区别不可能导源于理性,只能导源于情感。相应地,道德性亦即善和恶、德性和恶行就不是作为事实或关系的对象的任何性质,而是主体自身基于快乐和不快的感受而产生的那种知觉。”[2](5)这就是与道德相伴相生的情感,即道德情感。而道德情感就是对善的爱和对恶的恨。“爱不是别的,乃是一个外在的原因的观念所伴随着的快乐。恨不是别的,乃是为一个外在的原因的观念所伴随着的痛苦。”[3](110)
   道德情感对道德教育及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道德信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受教育者只有在对善的爱与对恶的恨的情感伴随下,他才可能按照道德的要求及标准去认知与每一个与道德相关的行为和社会现象,同时也才可能在情感的驱使下作进一步的认识和探究,并保持、强化对善的这种爱和为恨而抵御、消除恶。即“凡爱一物的人,必然努力使那物能在他的面前,并努力保持那物,反之,凡恨一物的人,必然努力设法去排斥那物,消灭那物。”[3](110)唯有激发和培养受教育者对善的爱和对恶的恨的道德情感,道德教育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欢乐,谁就感觉不到自己是坚持真实而美好事物的勇敢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你为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有鉴于此,道德教育中,我们必须注意培养道德情感并让之伴随整个过程。
  
  二、道德情感培养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爱憎分明的道德品质
  
  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用自己对善的热爱和对恶的仇恨的情感去感染、触动、激发和培养受教育者对善的爱和对恶的恨,使受教育者获得的关于善与恶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自己的一种情感关怀而爱憎分明,即对社会现实中的各种善的行为和现象给予爱的关注,并参与自己内心的认同、赞赏到爱的真实情感;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假、恶、丑的行为给予否认、厌恶直至仇恨并予以消除的真实的情感。道德情感在此基础上不断反复、强化,进而就会形成坚定、持久的道德信念。“道德感情,亦即个人的道德感情,是个人对于人类道德感情——如同情心和正义感等等——的‘得’,是个人所得到的或具有的与自己的道德行为有关的感情,说到底,也就是引发自己道德行为的感情。”[1](620)如果道德教育者仅仅停留在道德理论的认知和灌输而没有激发和培养受教育者对善的爱和对恶的恨的道德情感,并使其把道德认知转化为对善的爱和对恶的恨并内化为道德信念时,就远远没有达到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也是为何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当其面对光天化日之下的假、恶、丑,乃至犯罪行为时,往往会视而未见,甚至避而远之的原因所在。
  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使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念、行为等在碰撞中达致共识,从而获得共同的对道德的善的爱和恶的恨,进而强化这种情感,影响行为并最终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一个人为他自己而追求的善或他所爱的善,如果他看见别人也同样的追求它,则他对它的爱,将更为持久。所以他将努力使别人也同样地爱它。但因此善乃人人共同之善,人人皆能共同享受,所以他将努力使人人都能共同享受。并且他自己愈是享受此善,他将愈努力使人人皆能共同享受。”[3](197)休谟也说:“没有什么品质比慈善和人道,友谊和感激,自然感情和公共精神,或发端于对他人的温柔同情和对人类种族的慷慨关爱,更有资格获得人类的一般的善意和赞许。这些品质无论出现在哪里都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于每一个注目者中,并在他们自身唤起它们所施加于周围所有人的同样那些愉悦的和亲切的情感。”[2](30)
  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及其小农思想遭遇市场经济冲击,加之“左”的遗毒影响所带来的高、大、全、假、空思想作怪,使得道德教育更多地是当作理论知识教育与学习而缺少道德情感的参与及培养,从而导致诸多国人面对各种现实道德问题避而远之。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当受教育者没有形成强烈的道德情感,即对善的热爱和对恶的仇恨时,道德教育只是停留在道德认知的层面而难以深化,受教育者所获得的道德认知就变成了一种与其无关痛痒的知识学习,受教育者就不会追求善举和德行,更难以转化为其道德品质,
  
  三、道德情感培养有助于受教育者对道德的认知和探究
  
  道德认识是形成道德素质的开端和基础。“道德认识,亦即个人的道德认识,是个人对于人类道德认识的‘得’,是个人所得到的道德认识。不言而喻,它一方面包括个人对于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另一方面则包括个人对于内在的个人品德的认识。” [1](619)可以说,在道德教育中我们非常重视道德认知,即重视有关善、恶的道德概念、特征及作用等相关道德知识的传授,而且常常是知者对不知者的灌输或说教,往往忽视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教育本应是使受教育者在获得有关道德认知的同时,激发起受教育者对善的热爱和对恶的仇恨的情感,并反复强化,从而使受教育把道德认知转化为求善去恶的信念。如果缺乏善的爱和恶的恨的道德情感的参与、激发、培养、与强化等,受教育者对道德的认知就会缺乏激情,不会主动地深入思考道德的深层本质及内涵的价值所在,只停留在被动地接受与他的好恶情感无关,对他而言不会发生任何作用的道德知识的学习或浅尝辄止,难于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去认知现实生活中复杂,乃至冲突、悖论无处不在的道德问题,更不会主动去思考深层次道德问题的本质及其中能导致的恶果等,甚至反而会对道德认知产生乏味、厌恶,甚至反感和抵触情绪,使道德教育难以深入并达到其目标。
  爱因斯坦说,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由于“善与恶的知识不是别的,只是我们所意识到的快乐与痛苦的快感。”[3](176)唯有在爱与恨的道德情感驱使下,受教育者才会尽情地享受着道德认识和探究的快乐而不是相反。道德教育过程中伴有道德情感的参与及培养,道德情感的力量就会充分显现出来,即作为一种驱动力使受教育者获取并探究道德知识的态度发生转变,即由不自觉到自觉。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能使受教育者改变其被动地接受有关道德教育知识传授的单向过程,由肤浅转向深入,由被动转向主动,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空泛、粗浅层次的道德知识传授。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高度重视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有利于受教育者自主地根据所获得的关于善与恶的知识去认知并探究其所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中的各种善与恶等道德问题。
  
  四、道德情感培养有助于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教育者的行为符合道德善的要求而提升其道德素养,达至理想的道德人格诉求。道德行为尽管需要道德理智的指引,但往往离不开道德情感的推动。“因为一个人有了道德认识,知道什么是道德的和不道德的,却未必想做、愿做、欲做道德的行为,而不做不道德的行为,于是也就未必会有相应的道德行为,因而也就未必会有相应的品德。因此,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和品德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1](620)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的形成就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再从道德构成来看,“一个人的道德感情形成于他的道德认识等活动……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因、必要条件,是品德的动力因素、决定性因素,是品德的基本环节。” [1](625-626)由于道德感情在道德素质结构中处于中间位置,上承道德认识,下启道德信念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关键和重要环节。道德情感教育实质上是道德认识由外在转化为内在,是道德由他律向自律的必经环节。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能够使受教育者把获得的道德认知不断内化为道德信念。
  如果缺乏道德情感,人们就会对自己身边或周围发生的有关善与恶的行为都会不以为然、冷漠、旁观、看热闹,避而远之,甚至无情地对之,整个社会就会变成全部都是陌生人的可怕情景……正不压邪,善怕恶!“理智无力欲无眼。所以,道德感情便是道德行为的唯一动力。于是,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感情,便决不会有道德行为,不会有相应的品德。”[1](623)故而,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对道德行为的行使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休谟也认为“熄灭一切对德性的火热的情和爱、抑制一切对恶行的憎和恶,使人们完全淡漠无情地对待这些区别,首先性则不再是一种实践性的修行,也不再具有任何规范我们生活和行动的趋向。”[2](24)对善的爱和对恶的恨使得受教育者会不断地按照道德情感的要求及时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一切不道德的情感及行为。“如果他有了道德感情,他一定想做、愿做、欲做道德行为……有了道德感情,便会有相应的道德行为,便会有相应的品德……”[1](623)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助于受教育者养成爱憎分明的情感并转化为行为,在社会的认可和肯定中不断强化而最终形成道德信念,达到道德教育追求的目的。
  多年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道德规范的道德教育遍及全体国民,《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八荣八耻》等的教育更是如此,但效果总是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缺乏道德情感的参与及培养。因为道德素质的提高不仅是知道、学习和宣传道德规范的词句和内容,也不仅仅是了解、获取和掌握有关善、恶的知识,而最为重要的是受教育真正地在其内心深处树立起以善为荣,以恶为耻。所以“就善恶的真知识作为仅仅的真知识而言,决不能克制情感,唯有就善恶的真知识被认作一种情感而言,才能克制情感。”[3](180)有鉴于此,那就让“我们将以对仁爱和正义这些社会性的德性的考虑开始我们对道德原则的探究。对于这些社会性的德性的阐释或许将给我们指出一条可用以说明其他德性的门径。”[2](27)
  
  参考文献:
  [1] 王海明.新伦理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
  [2] [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3] [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贵州贵阳550001)
  责任编辑李贤
其他文献
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环节,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
介绍了本钢5号高炉煤气洗涤水净化处理控制攻关过程,其机理是利用有机混凝与有机絮凝工艺改善系统出水悬浮物含量,同时降低泥浆处理含水率。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
《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4年第4期李世荣老师的文章《给“狼题”一个和谐高效的分析法》(以下简称原文),抓住矩形折叠的数学本质,深入探究2012年天津中考第25题,并给出简洁
分别通过曲率法和基体拉伸应变测试方法研究TiO2纳米管薄膜的残余应力和脱层行为。结果表明:TiO2纳米管薄膜的内残余应力为-54MPa。TiO2纳米管薄膜室温样、250°C退火样和400
冲刺串讲是自考前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主要是由业内权威考试辅导专家规划考试重点内容,讲解答题思路。近日华夏大地教育网面向全国自考生精选推出了2004年4月考试的55门自考
随着当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业批改环节中暴露出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抛弃陈规陋习,更新教育理念,改进作业批改方式。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走过十多年的历程。我国企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了一定的生机和活力。但是,目前的状况离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问
情感到底有多大的魅力?我从未细细深究过。然而,2004年4月24日,在“2004全国少先队工作研修班”上,当我观摩了镇江市实验学校五2中队“感动润洲”活动时,我的心被深深地打动
网络游戏与网络产业研讨会在京召开8月8日,由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主办,联众世界、上海盛大网络、北京晶合时代协办的“网络游戏与网络产业研讨会”在北京如期举行。网络文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