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砖雕张第六代传承人张彦 磨的不是砖,而是人的定性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b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见刀锋与青砖相触,进出或笔直或婉约的线条,砖屑纷飞过后,冰冷坚硬的砖面上开满了枝叶和花朵……花朵繁盛、松针细密、树皮纹路极为逼真。虽都是青灰色的青砖本色,却仿佛能闻到植物的香气。在文化部举办的“非遗中的老北京”大型特色展会上,第一次见到北京砖雕张第六代传承人张彦,他正展示其独特的手艺。
  北京砖雕,是中国砖雕艺术“四大名旦”之首。大多作为大门、照壁、祠堂等建筑的装饰,广泛用于老北京四合院建筑。2008年,张彦受邀为北京奥运村设计制作大型砖雕作品《国腾》。这组由青龙、旺财、双鱼和朱雀构成的砖雕,设计精妙,蕴意深远。《国腾》总计600块砖雕,制作时间仅有3个月,张彦带着徒弟们夜以继日地赶工,终于按时将作品安装到位,这令他“京城砖雕第一人”的名号更为响亮。2009年,北京砖雕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张彦也被北京市政府认定为“北京市砖雕项目唯一传承人”。
  出生工艺世家的张彦,今年51岁。他自幼受北京砖雕艺术的熏陶,从小酷爱美术。上世纪60年代,才3岁的他就随父亲去山西参加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干了一天活的父亲回来后,仍会在煤油灯下,聚精会神地雕上许久才休息。我觉得他太辛苦了。父亲灵巧律动的双手就像有种魔力,吸引着我静静地观看,看着看着便会沉沉地睡着了。等到第二天天亮,父亲早已去工作了。在霞光中,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曾在父亲手中的一块方砖,竟一夜之间幻化成了栩栩如生的腾龙、飞凤、狮子、牡丹花……我就这么看着他雕砖花,把他看成神仙一样,感觉天天就像生活在神话故事里……”他说。
  五六岁时,张彦试着雕一朵卷草花,被父亲发现了,小刀在砖上飞舞,却一点也不听使唤。他急了,可父亲却在他的身边没吭声。累了,父亲才和蔼地问他,喜欢吗?他说喜欢,但心里还是有点害怕。父亲问他想学吗?他点点头。于是,父亲就说,那好,那边有块砖,你先把它磨平,我就教你。还说,孩子,学这个手艺得先吃苦啊。从那以后,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小张彦就会准时起床,他将两块砖对在一起磨到天亮,这一磨就是三年。那时,小孩子吧,力气不够,所以常常磨得满身大汗。到了冬天时也不能戴手套,手指冻得通红。“一块厚砖磨成了薄片,那就另外换一块继续磨。父亲说,再坚持一会就好了。其实磨的不是砖,而是人的定性。”张彦笑言,只有世家传承才会要求下这么苦的功夫,要是半路收徒,估计人家的孩子磨两天旱跑了。
  八岁时,父亲开始教他雕刻技术了,依然是花边、剔槽、磨砖等基本功。初中时,张彦就能独立进行花、鸟、兽砖雕了。中学毕业后,张彦考上了大学,学的是国画专业,绘画相当出彩。但是,身为工艺世家的传承人,他心中明白,自己对砖雕的情结是永远不会放下的。记得有一次父亲跟他聊天,说你现在画画也画得很好了,将来也会有出路,但是我们“砖雕张”世代传承,到你这已经是第六代了。前几辈都传承下来的东西,在我手上也没失传,现在担子落在你的肩上,就看你能不能传承下去了……父亲担心的话语,他至今刻骨铭心。尤其是自己特别害怕见到父亲的眼神。“好吧,我说,你别太担心,你放心,我一定能传承下去的。”于是,从那以后,张彦只要一放下画笔,就会拿起雕刀,这一拿,就是三十多年。采访时,记者见到张彦师傅的手确实不同常人,其虎口处的多重纹理就是多年用刀而留下的痕迹。
  除“砖雕张第六代传人”外,张彦还有一个身份,即“中国微型古建筑”创始人,这是他在传承家族工艺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和发扬。他介绍,做微型古建筑的想法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父亲对他说,祖辈曾在营造皇宫中做过木雕的古建筑模型,几代人曾想过做出微型古建筑实物,但由于技术问题一直未能如愿。现在时代进步了,你要潜心研究,试试能不能做出来。张彦将父亲的心愿记在心里,不断钻研和尝试。终于在2003年,他以作品《北京吉祥门楼》,完成了父亲的期望,更为弘扬中国微型古建筑文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据悉,制作“微型古建筑”耗费了将近20多年。选土、做窑、烧制等等一百多道工序,都需要他亲力亲为。微型古建筑所需的微型砖瓦件,大小如指甲蓋一般,薄如蝉翼,市面上没有,只能自己做。为了摸索泥土的特性,他经常去图书馆查资料,去各地寻找合适的土。经过反复试验,他将五种土糅合在一起,构成了青砖的原材料。烧制时,他一直守在窑前,有时累极了合上眼,眼前都闪着火苗,梦里也在各地拜师,简直是“走火入魔”了。无数次的失败、重来,终于在2001年,他烧出了一片标准的青涩微型瓦片。烧出之后,他捧着瓦片在手里翻来覆去的看,然后攥着瓦片一气睡了两天两夜。一段时日后,他成功烧制了一窑微型青瓦,冷却之后,他将青瓦从水中捞出,听着它们下坠发出的清脆声响,喜极而泣。
  微型砖雕的成功,张彦并没有陶醉,而是打破“艺不外传”的祖规,坚持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传艺于外人。现在他收了二十几个徒弟,还到一些学校去讲课。三十年多年来的坚守,张彦的生活是清苦的。而支撑他的,就是这一份精神的力量,一种传承的使命感。
其他文献
德州  京杭大运河在经过临清之后,再向北走,就到德州了。京杭大运河的德州段有141公里,原为汉屯氏河,隋之永济渠,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  德州是山东的北大门,南北与济南、天津两大都市等距相望,因此素有“神京门户”之称。另外,德州还有一个别称,叫“九达天衢”。因为德州是明朝定都北京后,冀、鲁、豫、苏、皖、浙、湘、鄂、赣九省通往北京的漕运必经之地。而说到这个“九达天衙”的来历,叉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
期刊
莽莽黔北深山里,藏着一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大山之间蜿蜒盘旋。这条修建历时36年之久,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滋润了祖祖辈辈千渴贫穷的村庄。修建这条生命之渠的领头人,是81岁的共产党员,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原支书黄大发。  点点春雨,鸟鸣山涧。春天的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生机勃发,绿野田畴,忙碌自在。  一大清早,两辆大巴车载着遵义
期刊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海洋里面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不久前,在第三十二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闭幕式上,作为一名科学家,韩喜球与青少年分享了深海科考故事。韩喜球是我国大洋科考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曾先后16次出海,累计有800多天在海上度过。她带领团队在国际海底区域发现了6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点),圈定了50多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远景区,还为新勘测发现的16个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
期刊
阿素是柬埔寨大象山区甘再水电站附近一所华文学校的女教师。今年24岁的她,是村子里最有学问的人,不仅人长得漂亮,书也教得好,说话办事有板有眼,村子里男女老少没有不佩服的。阿素的祖籍是中国潮州。据说清朝时,为了生计,祖上带领全家逃荒到了柬埔寨,在甘再河畔以打鱼为生。甘再河是湄公河的一条支流,阿素就出生在甘再河畔。  2005年,中国政府与柬埔寨政府签订了建设甘再水电站的协议,中国帮助建设柬埔寨最大的水
期刊
北京时间9月22日,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奥地利公开赛女单首轮较量全面展开,代表卢森堡出战的原中国国家队队员、现年已经54岁的倪夏莲,用时1小时33分钟42秒,苦战七局,战胜了19岁、目前世界排名第13位的日本选手桥本穗花。“难以用言语来形容,这是场令人难忘的比赛,非常精彩。”赢下比赛后,倪夏莲激动地说道。国际乒联(ITTF)也在第一时间,将这一新闻通过新闻邮件发遍了全世界。  这的确是一场“令人难忘
期刊
陆士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她在流体力学和航空教育等领域辛勤耕耘,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鞠躬尽瘁。她的言行和情操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永远学习的楷模。为了传承和发扬陆士嘉先生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决定将学校流体力学实验室冠名为陆士嘉实验室,并于今年3月18日先生诞辰106周年纪念日当天举行了冠名仪式。  她当年毅然选择了航空  年幼时,陆士嘉恰逢国家内忧外患,寄住在舅舅家。但
期刊
上文我们说到英敛之在方夫人的房间里,无意间看到吕碧城写给方夫人的信,顿时便被吕的那一笔隽永的小楷和文笔吸引了。  转天,英敛之又和方夫人一起来到同升客栈,看望了吕碧城。聊了一会儿,吕的谈吐和对一些问题的见解,都让他有种强烈的感觉,这个女孩儿不一般。特别是当他对吕的身世有所了解以后,就更对她刮目相看了。  晚上,英敛之做东在“佛照楼”宴请了吕碧城和方夫人。随后,叉邀请吕碧城和方夫人一起看了一场京剧。
期刊
今年72岁的于正勋,自幼喜爱古建艺术,研究“样式雷烫样”技艺至今已有四十余年。2008年,他所继承的样式雷烫样技艺成为了崇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他被命名为东城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而他也有可能成为“样式雷烫样”技艺最后一个专业传承人。  所谓烫样,就是立体模型,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产物。“样式雷”由于制作烫样而得名。雷发达为“样式雷”世家发祥之祖,祖孙七代主持清朝建筑营造事务,
期刊
今年是齐白石去世60周年,1957年9月16日,这位画坛巨匠驾鹤西去,他的一生,历经了三个朝代。近期《记忆》栏目请到齐白石的曾孙齐景山,齐白石徒弟李苦禅的儿子李燕,齐白石研究者吕立新,讲述他们记忆中的齐白石。  齐景山的爷爷是白石老人三儿子齐子如(齐良琨),他的名字景山,也是当年白石老人正在景山游玩,听闻他出生给取的名字。这些年他主要在收集齐白石用过的东西和创作的作品,在办齐白石的展馆。李燕是齐白
期刊
吉利和幸福的名字中国味十足,但他们俩的确是土生土长的伊朗人。他们来到中国十多年,是愿做中伊文化交流桥梁的双胞胎兄弟。  《记忆》栏目请到了一对伊朗双胞胎兄弟马吉利、马幸福,他们举家搬迁北京,已经10多年了,节目现场观众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进那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度。  其实早在2013年他们就把伊朗“风俗”带到了中国。马吉利在介绍伊朗时说,有句古话:“我们生于地毯,逝于地毯。”这也可以看出地毯在伊朗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