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语文老师的必修课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ho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有学生提同一个问题:老师,我的阅读能力太弱,文章没读懂,答题全靠感觉,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快速提高阅读水平?这样的问题我没法回答。谁都知道语文是一个慢功夫,需要长期的积累。那么,这功夫在那里呢?我认为就是要培养学生文本解读的能力。而要培养学生文本解读的能力,首先教师自己需要有过硬的文本解读能力。
  何谓文本解读,简言之也就是指教师在课前对文本所进行的细究与深读。那么,它与传统的“吃透教材”是不是一回事?应该说,“文本细读”更加强调教师从课程角度对文本资材去作深入而多维的探测与解析,而不是被教参、教学设计集萃之类的参考书先行限定了脚步,屏蔽了视界。也就是说,它比“吃透教材”更多元、更开放、更无限、更深刻。而现实中文本解读情况是怎样的呢?
  一、现状分析
  很多时候解读文本的情况是:备课时先看教参,再去网上查资料,找到专家或学者的文本解读范例,再将这些知识整合后,无一遗漏地传输给学生。至于静下心来品读文本本身的,恐怕少有人去做。这样之后,学生得到的就是最浅层阅读的结果,感知到的是最肤浅的知识。老师领着学生走近文本,而不是走进文本。而这种不求甚解的解读方式,会让学生误以为蜻蜓点水、一目十行的阅读就是所有阅读的常态,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养成浮光掠影式的阅读习惯,失去精读的能力。
  那么,是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精读呢,当然不是,现实中每篇文章都精读既不需要也做不到。但是,作为教师,要通过课堂阅读教学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精读的能力。方法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其途径是课堂训练。在备课时读出课文的味道,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没有优秀的、精致的、深刻的课文研读,一定难以产生优质的课。
  没有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想教的是什么?自己该教什么,所以在阅读中也就没有深入的解读文本,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浅阅读。误认为学生已有一定的白话文基础,不必深入解读。重教学设计,轻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确实很重要,但教师要想上好课,第一步要做的并不是如何设计教法,而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到位了,教法常会水到渠成、不请自到。
  时下的语文课堂,“表面热闹、实质空洞”的状况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为何会这样?多因教者对文本的“开发”力度不足之故,他们觉得与其在文本上花那么多时间,还不如把它放到教学设计上更“实惠”,更“管用”。其实,如果教师对文本掌握得不够,又岂能指望他带着学生读出什么“深”东西来呢?由是观之,教师应该把视角更多地投放在文本中,这里才有丰富的矿藏。很多时候,一个灵动的创意就来源于对教材的深入把握。
  二、怎样深入解读文本
  1、陌生化阅读
  陌生化阅读要求阅读者丢掉以前对文学作品固有的认知,以一个全新的心态进行阅读。因为有先前固有的形象,想到王熙凤便是阴险毒辣,说周朴园就冷酷无情,谈《小狗包弟》就批判巴金自私,分析《孔雀东南飞》必称封建家长制对青年男女美好爱情的扼杀。以老眼光去理解文章的主旨,一旦对号入座,文学鉴赏就变成了做数学题一样的求证求解,毫无阅读文学作品的趣味。
  这要求教师必须从职业化阅读中走出,走进个性化阅读,只有教师对文本保持新鲜感、陌生感,才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新意识的阅读,才能读出新意和个性。
  2、要有阅读的耐心和扎实的解读文本的功力
  这种阅读的耐心,要求教师抛开“教参”和别人的教案、课件等,逼着自己深入文本,去字里行间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意蕴,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透过文本的表象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以《小狗包弟》来说,如果仅是解读到作者是在批判揭露“文革”,批判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抛弃包弟的自私,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主旨其实是在解剖人性。如文中的这句话“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一般情况下,可能都会问:为什么我会变成包弟?没有人会问:为什么倒是我的幸运?也许学生会说:没有死当然是幸运的,这简直不是一个问题。但瞻前顾后,上下文联系来看,“没有死”与“幸运”的主语是“我”,但这个我不是平常的“我”,而是“变成了包弟的我”。如果是通常的“我”,没有在文革的迫害中死去,是幸运的;但变成了包弟的“我”,也如包弟一般在“受解剖”,解剖自己的灵魂,因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而时时受良心拷问,良心“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时的我是幸运的吗?恰恰不是。说是“倒是我的幸运”,恰是在说“我的不幸”。这分明是在自嘲,是一句带有反讽意味的沉痛话语。
  这种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是必须养成的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多比较,揣摩文句,是启发阅读思考的有效途径。
  3、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探究疑难点
  教与学是一个双向过程,教师解读文本时,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从实际出发,更精细地考虑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如何更加有效。不能只注重教学形式,每一节课都不分青红皂白的来个拓展。曾听过一节公开课,讲《傅雷家书两则》,教师在最后给学生播放《命运交响曲》,大部分学生对《命运交响曲》是听不懂的,学生既没有因此提高音乐素养,也没有因为听这段音乐而体会到贝多芬的坚强。这样的拓展,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是无效的。
  现在语文课上学生学而不思的情况很普遍,主动权始终是掌握在老师手中的,所谓“師生互动”,其实是老师主动,学生被动;所谓的师生对话,是老师拿了话,学生来对。学生很少有拿出自己的发现和质疑与老师展开真正的对话。那么,如何让学生独自去字里行间发现问题,自己寻求答案,是转变语文学习方式的当务之急。如果学生没有真正学生独自解读文本的方法,永远由老师带着走、拖着走,那么他们永远无法独立行走。那句“教是为了不教”就成了一种空想。
  深入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在语言课堂上学生获得的不应该是文本表面的信息,而是要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中学会解读,在欣赏作品中学会欣赏,在情感体悟中陶冶情操,这一切如果离开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都将是一句空话。在这样一个浮躁与充满诱惑的时代,多一点“硬读”文本的功夫,在文本中体悟语文的要义,生命的真义,是很的意义的。因为,解读文本,是语文老师一生的必修课。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认知、情感是统一的心理活动中的不同方面,它们是相互影响的。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认知活动是情感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基础;情感反过来又激发、促进认识活动的深入进行,这两个方面辩证统一的发展,乃是确保教学高质量的
期刊
在分析了来自传感光纤的微弱光信号的特点后,提出了一种带有声光调制器和偏振分光镜的马赫一泽德尔干涉仪来实现两正交偏振模的外差干涉。这种方法不仅消除了光源波动和背景光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篇篇的课文,长期以来,我们太习惯于讲深讲透课文的思想内容,太注重理性而忽略了感性。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有“先破后立,不破不立”的勇气和胆识,变革头脑中旧的观
期刊
【摘要】懂得感恩是体现一个人高素质的具体形式,感恩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但是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对感恩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缺乏感恩意识,往往将长辈以及老师对他们的关心都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作为语文学科,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进感恩教育,让他们明白感恩的意义,学会去感恩,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一个困难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感恩  来西盟从教已经九年了,从乡村中学慢慢
期刊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日本广播电视事业的管理体制、覆盖手段,东京广播电视发射塔的设置情况,以及新媒体实验情况和计划等。并结合我国国情,笔者提出了一些看法。 This article i
随着课改的深入人心,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識。然而,以学生为本,并不意味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学生主体性发挥如何往往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与启迪。教师应该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积极引导,充分发掘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阅读积累中,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电教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电教媒体运用动画、声音、影像等手法,将语文课文有关内容直观形象展现在师生面前,使教師讲解得更生动易懂,使学生学得愉快、轻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电教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犹如一座沟通学生与课文的桥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
通过多次试验,得出用合成鞣剂预处理,植-铬-铝-醛结合鞣少铬鞣制工艺。栲胶、铬、铝鞣剂、改性戊二醛用量分别为酸皮重的6℅~8℅、0.28℅(折CrO)、2℅~2.5℅(折AlO)、3.5℅(浓度50℅),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