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 始终是中国美院的精神引擎—与郑胜天谈 " 八五 "/85

来源 :世界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t3221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胜天,浙江美院的老前辈,早年与刘文西、蔡亮由上海的育才学校来到浙美就读。“八五”期间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国际间交流和推动工作,亦是当年“八五”论争的主要策动者和赵无极来华讲学的见证人,多年来在中外艺术交流上贡献卓著,特别是由他主编的全球首份全英文杂志《艺术》在海外华人中影响很盛。本次校庆开幕式上的讲话让人心潮起伏,激情澎湃。在北京笔者与郑胜天进行了简要对话。
  徐:很高兴看到您,做为浙美元老,您亲身看到了他成长的过程,可以聊下这些往事吗?郑:可以的,我是刚建国时从上海所谓天才儿童学校-育才学校进入当时归属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杭州附中的,当时15岁,同学有刘文西、蔡亮等。那时整个社会朝气蓬勃,正能量、乐观。虽当时政治上也有如整风、肃反运动,但在学术上空气还是比较自由。之前林风眠留下的传统,老师大部分是法国留学的,学习西方的一些教学方法如素描、油画;另一方面解放区来了一批共产党的艺术家,江风、莫朴等带来一些当时所谓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思想,要艺术为人民服务,提倡延安文艺讲话,他们所受的教育也源出自上海美专、杭州国立艺专,因此在艺术上的差别并不大。50年代学院里有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并存,一种是老艺专传下来的西方的比方说讲美术史就讲文艺复兴、讲文学就讲欧美文学的知识架构;另一个是当时从延安来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越来越强的教育体系,所以那时学生的气氛还是很活跃的。
  徐:我始终认为浙美是一个现代艺术的发源地。从85美术运动到后来的85集合和检阅的89大展,浙美始终都走在最前沿,而且89大展参加的成员主要还是浙美为主的。
  郑:你说的没错,30年前和北京比是一个现代艺术气氛比较强的学校,很多欧美留学回来的艺术家都是先到浙美来教书的,培养出了像赵无极、董希文等一批人。50年代中期,开始介绍苏联艺术教育体系,我个人认为它和之前欧美的并没有冲突,根源是一样的,只是风格上退回去一点。本来林风眠介绍进来的现代主义强调的是后印象派以后的流派—野兽派、立体派等,苏联教育体系强调回到写实主义、古典主义,但仍是一个源头。记得上课时画得很严谨是苏联派,课后就玩点印象派,有的老师虽不赞同但是可以的,直到57年反右就开始有重大转变,使全国知识界文化界受到沉重打击,浙美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当时省委派人来说浙美是老虎山,就派人来打老虎。57年,两种思想体系的领军人物都受到打击,江丰、莫朴、王流秋都被打成了右派,他们属于是延安派的领导,是讲革命意识的,比较反对传统的中国画;另外西方艺术一派像金一德也受到打击。是文革之前一个全面打击,这一年我们毕业。58年是运动的高潮,有的学生也被划成右派,被送到乡下去参加大跃进的人民公社运动,开始政治宣传画、壁画、除四害,那几年学校是混乱状态,到59年就慢慢恢复原来的状态,60-64年比较宽松,学校派留校的我去央美进修2年,我到了董希文工作室,这时政治空气和文化氛围都比较好,所以当时工作室就有一批学生对苏派的那种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不是太满足,在董希文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比较主张探索新方法和新风格,因为董希文主张三化并存—提倡革命化、现代化、民族化。
  徐:是的,我们在《开国大典》明显看的出来,董希文的画面技法和色彩没有过多的苏派感觉。特别是大的场景画面的布局现在看来都很不凡。
  郑:是的,后来等我再回到学校,整个国家的文艺气氛就又变了,64-66年老师和学生基本都是在乡下搞运动,紧接着就是文革10年,学校基本是停顿的,之前的学生陆续毕业了,有两年学校就是空的,工农兵学员是在74年到76年比较多。等到文革10年结束后,从学历和资历上还是止步在10年前, 77-78年开始教书,那时国家正是改革开放,学校要派人去国外学习,主要是派理工科的但也给艺术几个很少的名额,我争取到了出国学习,回来后各个院校就邀请我去讲课。那时是思想和思维最为开放的时期。后来就出现了“八五”了。
  徐:您当时在国外学习带来的影响和作用很大的,我听到许多人谈起过您。
  郑:是的,浙美相对来讲是个比较开放的学院, 84年开始我做浙美的油画系主任兼外办主任,学校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度,除了请许多学者讲学外,还办一短训班。国外每人交2000美金做学费来学中国画及书法,我们提供吃住,2000美金交给国家,国家让我们享受10%-20%的外汇抽成。所以当时浙美相比其他学校富裕,我们可以自己派人出国,给老师创造机会,当时和旧金山美术学院、汉堡美术学院、英国的史莱德美术学院、纽约的视觉艺术学院等都建立了交换关系,且在巴黎建立了艺术工作室。87-88年文化部在我们学校开过一次现场会,各个学院里管外事的领导都来学习我校的对外交流搞得如此活跃,在此气氛下很自然地出现85运动。
  徐:“85”运动的体现和结果就是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89大展有60-70%的作品是浙美的。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影响日深,想来,你们这批老师功不可没。
  郑:85前后国内搞当代艺术的个体或团体比较活跃,象“池社”、“北方群体”、王广义都很有影响。其中标志性的事情就是我教的那个85毕业班包括刘大鸿、魏光庆、耿建翌、张培力等这批人,当时还包括雕塑系、油画系等等,这两个班思想比较活跃,所以他们的毕业创作和过去学校所要求的完全不一样,在题材上也不是主旋律,形式上也各有探讨,有的甚至会有点借签现代主义的东西,出来后就引起了学校领导层部分领导不满,在学校招开了三天系主任以上的辨论会,我和另外一个老师当时就像辨论律师给学生辨护,基本舆论就是倾向于这批学生是错误的,这时美术杂志的唐训年来了,他对此很感兴趣,回去后在美术杂志发表了很大篇幅的报道,报道了这个辩论并刊登了这些学生的画,当时美术杂志是唯一官方的、中国最流行的美术类杂志,刊登后连我们学校最反对的老师都认为这是一个光彩。之后张培力、王广义等都搞起来了,就慢慢叫85运动。这就被后来称为比较有名的“八五”论争。后来我到美国开会,开始介入筹备国际艺术博览会等事情,有了更多了解海外艺术生态的机会,学校同意延长了我在美国的时间,我去了欧洲游学多年,在后来89后我就被滞留在了加拿大。国内艺术界的事情我参与的就较少些了。但我一直在关注国内艺术界的发展,特别市中国美术学院的状况,参加过许多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
  徐:非常开心听到这些往事,谢谢您。
其他文献
《华尔街日报》和美国哈里斯互动民意调查公司(Harris Interactive Inc.)在联合进行的第四次商学院年度调查排名的同时,也就“顾主想要什么样的MBA学生”这一问题,对多家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这些企业的回答对正在攻读MBA的学生无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写作能力    加利福尼亚州Ladera Ranch的投资银行家达朗·惠森想要更多能够把备忘或是信件写得连贯通畅的MBA。惠森
期刊
艺术是从人的精神需要开始的。面对绘画艺术,人们总是有着一种不可遏止的审美诉求和视觉渴望。置身于中国油画艺术的自由多元的当代语境,人们越来越清晰而又强烈地意识到,艺术品质的提升、创作精神的独立、文化内涵的深入,依然是艺术作品接近真正的审美之维,实现创造性品格的核心价值所在,这也理所当然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油画艺术,是形式语言与艺术品格的契合。当代中国油画作为多元艺术中成熟而已经典化的
期刊
2003年3月10日,家住英国中北部肯德尔城的奥里太太,委托律师向外公布了一条惊人的消息:伴随她多年的宠物狗莉莉,将继承她80万英镑的遗产;等她去世以后,谁取得了莉莉的领养权,并一直护养它到寿终正寝,谁就可以继承莉莉的所有遗产。此时的奥德太太已经是绝症晚期,于是,围绕被誉为“英国第一富狗”莉莉的领养问题,在这个小城上演了一场滑稽且丑陋的闹剧……    为爱犬找东家    奥里太太56岁的时候,丈夫
期刊
当代中国雕塑世界是亚洲其中一个最具活力的;而且很多方位:以闪电般的速度从社会现实主义的形式,演变到新具象主义;再发展到新锐抽象。在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的雕塑家拥抱了每一个可以想得到的雕塑主义,以寻求能够表达有动力、创新的中国艺术文化。要做到这一点,最优秀的中国雕塑家没有排除一切的避开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图标。他们精明干练地融合国家和国际雕塑的传统,形式,材料和美学,坦率的交代无数有关中国经过毛泽东和邓小
期刊
当代雕塑何为?当代雕塑应以怎样的方式向前推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就困扰着中青代的雕塑家。就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而言, 80年代初的雕塑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摆脱题材的束缚,回到媒介,回归审美,以及改变既定僵化的雕塑观念。毫无疑问,当代雕塑的第一波浪潮是在对纪念碑雕塑的背离,对宏大叙事的拒绝,以及捍卫雕塑本体独立的运动中拉开序幕的。进入90年代后,伴随着一批年轻雕塑家的崛起,中国当代雕塑逐
期刊
著名雕塑家田世信受天津大剧院邀约于2014年4月4日逍举办《你好,灵魂?——田世信雕塑作品展》,这是在首届曹禺戏剧节期间举办的唯一艺术展览项目。整个展览将展出艺术家田世信从贵州时期开始的少数民族人物肖像系列到90年代开始的文化历史人物肖像系列等数十件作品,其中就有他创作的著名戏剧导演林兆华先生肖像。  此次首届曹禺戏剧节,在艺术总监林兆华先生和濮存昕先生的倾力构建下,因其强大的演出阵容和众多的经典
期刊
“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 回顾展于2013年9月2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策展人由安迪·沃霍尔美术馆首席策展人尼古拉斯·钱伯斯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王春辰担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中国最具现代化标准的美术展览馆之一,携手美国匹兹堡市的安迪·沃霍尔博物馆、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联合主办此次展览。这是一次对沃霍尔毕生之作最为全面的审视,展览将为您勾勒出这位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激
期刊
解读方力钧的作品我个人认为大致有两种方法比较适宜,一种是类似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法,一种是并不马克思的辩证法。   让我们把思绪带回他在自传中描述过的一个遥远的下午。一天在上花卉写生课的时候,老师教同学们如何用颜色把花画的美,画的好看。窗外有游行的汽车和人流,这时传来一声枪响。大家跑出去看,河边有一滩血,原来大家平常经常玩耍和写生的土包是枪毙人用的。   这是对艺术家影响非常大的一次个人体验。之后
期刊
依旧波光潋滟的西湖,晴方正好的南山路217号,中国美术学院迎来了它的85岁华诞。本次校庆特别安排了“八五” 85,展览作为最主要的内容。而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的展览宗旨更是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开幕式上,身为艺术家和美院院长的许江先生慷慨激昂的讲话给在场的每一位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讲话与其说是讲话毋宁说是呼号。多年来多次我看到许江先生的讲话总是慷慨激昂,侃侃而谈,这一次,我特别深切感受到许江先生作为一个
期刊
历史的血肉逐渐风干,剩下的只是道德的骨架。德国对我们来说,是拥有大文豪歌德、音乐大师贝多芬、哲学巨匠康德的国度,自由畅快的无限速高速公路也是让人难忘的德国印记。但是约瑟夫·博伊斯出生的1920 年代的德国,和我们所知的德国却好似完全不同的国家。第一二次世界大战间的德国被纳粹政府统治,充满了不平等与暴力。而生于贫穷家庭的博伊斯从中学起就不得不在黄油厂打工,青年时期投入战争。在为纳粹军队驾驶轰炸机服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