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课堂实效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对高三的教学来说,又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加以解决,才能提高应考成绩。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老师。我们可以从师、生及所教内容方面入手,可以从学生的情感、认知规律、所具有的学科基础入手解决。是否能够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够与他人很好地交流与合作?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得师生思维顺利交流
课堂氛围是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条件。作为合格的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及情感体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多些耐心,尽量引导,不挖苦,不讽刺,有了和谐、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愿望,让师生的思维得以顺利交流,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渐克服畏难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是教师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过去我们把情感、态度等主要是作为非智力因素,想法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要特别指出的是,新课程强调,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是学习的动力,而且人格培养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否有时效性,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所讲内容及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吸引学生。科学的、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会探索,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进行主动学习。有效的教学常常把课程内容转化为探究的主题,并使它成为教学过程的主线。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平等讨论,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师生积极互动,在问题解决中共同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对学生的思维特点了解越多,就越有利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课堂提问不能流于形式,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与联想,并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研究如何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既是思维的深化,又是创新的开始。
三、尊重学生——给学生最想要的知识
老师关注学生的实际——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习习惯、认知规律等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程度和反映,具体探究环节上的困难是什么。在提问时,由于一个问题对某些学生来说可能很简单,但对其他人则不一定,因此不应该催促学生回答,应该把握节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思考。在学生答出结果后,也不应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着眼于使回答问题的学生与其他学生都受益。对课堂练习中暴露的问题,教师应了解学生是缺少概念的支撑还是运算技能出现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
四、多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
1.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模式主动进行探索活动,通过学生“做数学”的主动探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好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选择的问题要有思维价值,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既是方式也是效果。通过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学习资源的充分准备,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和处理,精心地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活动中,在积极反思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就数学学习而言,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数学美的体验,数学文化的体验,数学价值的体验,学习策略的体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几个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强调班级教学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合作学习不仅关注学生认知目标的实现,同时关注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培养和形成学生的互助精神、合作意识、集体观念,以及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有明显作用。
4.研究性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初次尝试不会研究的学生,进行具体研究方法的指导;对于研究不够全面深入的学生,指出继续思考的方向;对于思维受阻的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师生、生生之间交互活动自然充分,改变了以往师生间单一的“一对一”的问答形式,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广泛性、深刻性,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得师生思维顺利交流
课堂氛围是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条件。作为合格的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及情感体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多些耐心,尽量引导,不挖苦,不讽刺,有了和谐、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愿望,让师生的思维得以顺利交流,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渐克服畏难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是教师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过去我们把情感、态度等主要是作为非智力因素,想法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要特别指出的是,新课程强调,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是学习的动力,而且人格培养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否有时效性,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所讲内容及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吸引学生。科学的、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会探索,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进行主动学习。有效的教学常常把课程内容转化为探究的主题,并使它成为教学过程的主线。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平等讨论,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师生积极互动,在问题解决中共同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对学生的思维特点了解越多,就越有利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课堂提问不能流于形式,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与联想,并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研究如何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既是思维的深化,又是创新的开始。
三、尊重学生——给学生最想要的知识
老师关注学生的实际——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习习惯、认知规律等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程度和反映,具体探究环节上的困难是什么。在提问时,由于一个问题对某些学生来说可能很简单,但对其他人则不一定,因此不应该催促学生回答,应该把握节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思考。在学生答出结果后,也不应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着眼于使回答问题的学生与其他学生都受益。对课堂练习中暴露的问题,教师应了解学生是缺少概念的支撑还是运算技能出现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
四、多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
1.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模式主动进行探索活动,通过学生“做数学”的主动探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好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选择的问题要有思维价值,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既是方式也是效果。通过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学习资源的充分准备,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和处理,精心地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活动中,在积极反思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就数学学习而言,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数学美的体验,数学文化的体验,数学价值的体验,学习策略的体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几个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强调班级教学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合作学习不仅关注学生认知目标的实现,同时关注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培养和形成学生的互助精神、合作意识、集体观念,以及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有明显作用。
4.研究性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初次尝试不会研究的学生,进行具体研究方法的指导;对于研究不够全面深入的学生,指出继续思考的方向;对于思维受阻的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师生、生生之间交互活动自然充分,改变了以往师生间单一的“一对一”的问答形式,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广泛性、深刻性,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