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台传奇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er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衍文/编译
  
  二战后期,一队美国士兵奉命驻守在欧洲某一小镇上。他们的任务是肃清周围可能隐藏着的纳粹分子,保护小镇的安全。
  一天夜里,士兵威尼格正在巡逻。突然,他发现一条瘦小的黑影从镇子里悄悄溜出来,走进了镇外的一片树林里。威尼格大声呵道:“站住,不然我就开枪了!”那人慌慌张张躲到了一棵大树后面。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躲在树后的人终于试探着走了出来,他以为威尼格已经走开了。那人先树林里摸索了一阵,然后在一棵大树下停下来,接下来便开始用随身带来的铁锹在地上挖了起来。
  终于,那人从大树下挖出了一件东西。只见那人把那东西举在手上,借着微弱的光线看了又看。就在那人抱着东西想要离开的时候,威尼格突然跳了出来,大喊一声:“不许动!”接着,他飞身上前,一脚把那人踢倒在地。
  威尼格万万没有料到,他捉住的竟然是一个少年。就在慌乱之中,那男孩怀里的东西掉在了地上。威尼格捡起来一看,这是一个装饰精美造型别致的烛台。这时,小男孩从地上爬了起来,拼命要抢回那个烛台,口里喊着:“给我烛台,这是我的!”
  威尼格告诉小男孩:“不要害怕,我们是友军!”惊魂失魄的小男孩终于平静了下来。他告诉威尼格:他叫戴维,是一名犹太人。不久前,他刚从纳粹集中营逃了出來。在集中营里,他曾亲眼目睹自己的父亲被纳粹分子枪杀;而他的妈妈也早已音讯全无。而这个烛台,是他家的传家宝。
  威尼格十分同情这个孤儿。他决定收养戴维,并把他带到美国。
  在纽约,威尼格有很多犹太人朋友,其中有一位是曼哈顿犹太人博物馆的馆长。有一次,这位馆长在威尼格的家里看到了那个烛台。他告诉戴维:那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文物,是犹太教会所使用的烛台,应该把它放到博物馆和所有的犹太人共同分享。馆长为戴维出价五万美元。
  可是,戴维一口拒绝了馆长的要求。他说:烛台是他家的祖传之物,给再多的钱他也不能卖掉。因为,一看到烛台,他就会想起自己的爸爸和妈妈,烛台是他所有的希望与寄托。
  光明节的夜晚,戴维和威尼格用那个烛台点上了蜡烛,放在了临街的窗台上。这是犹太人的习惯。威尼格在楼下守着那个烛台,而戴维则到楼上去学习。
  突然,门外传来了敲门声。威尼格打开门,外面是一位操着浓重德国口音的女士。她说:她正在大街上走着,突然发现了他家窗台上的那个烛台。她接着又解释说:她的家里曾经也有过这样的一个烛台,她希望能够进屋看一看。
  威尼格把那位女士请到了屋里,告诉她:这个烛台是他养子家的传家宝,或许,他能给她讲述关于这个烛台更多的故事。
  威尼格走到楼上,把戴维叫了下来。接下来的一幕,就是戴维和妈妈的重逢……
其他文献
那是秋阳高照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生病的朋友。这个时节,医院花圃里的花,有不少已谢了,但一串红却开得特别旺盛,像一群小女孩,昂着一张张小脸,活泼地笑着。  我是在看一串红时,看到那个小女孩的。小女孩看上去五六岁的样子,圆圆的脸,眼睛晶亮。此时,她正在一丛花后面,对着一处挥舞着小手,嘴里欢叫着,来呀,来呀。小小的人儿,像盛开的一串红。  我被打动了,好奇地走过去,才发现她竟是坐在轮椅上的。小女孩并不悲
期刊
一位年轻的妈妈在和5岁的儿子交流谈心。妈妈关切地询问儿子:“今天在幼儿园都学到了哪些东西?”儿子对这个话题显然很感兴趣,他兴致勃勃地详细讲述着他在幼儿园的收获。妈妈起初还饶有兴趣地听着,渐渐地便有些分神,脑子转向了别的事情。儿子拍打着妈妈的膝盖,说道:“妈妈,你听我说啊!”  “儿子,妈妈一直都在听你说呢。”妈妈微笑着答道。  “不,你没有!”儿子坚定地说道,“你的眼睛没有听我说!”  (粟米摘自
期刊
3年前,我在一家小报社当记者,在我凭着发表的一摞作品而洋洋自得的时候,那家报社进行机构改革,和我一同编辑副刊的一位同事被留用,而我则被辞退了;我愤愤不平,刚进这家报社时,那位同事发表的作品屈指可数,根本无法与我相提并论。  一天,我与另一位同事也就是我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去喝酒,当我向他倒出一肚子苦水时,他竟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其实这并非偶然。”  他欲言又止。在我的再三追问下,他说:“有一个作家说过
期刊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德蕾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德蕾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德蕾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德蕾拉没来得及跳上她
期刊
省电视台举办一个少儿舞蹈比赛,姐姐被请去当评委,一时间,姐姐的手机几乎成了热线,很多参赛的孩子家长都打听到姐姐的手機号码,然后不停地打电话,希望姐姐能在点评过程中对他们的孩子网开一面。  有一天,她的手机又响了起来。同样是个参赛孩子家长打来的,是位母亲,但很意外,她并没有请求姐姐多关照她的孩子,而是想让姐姐在初赛的时候就把她的孩子拒之门外。  姐姐觉得这真是个奇怪的要求,于是便问为什么?  这位母
期刊
王轶锋/译    中学生正泰心地善良,但是性格怯懦,反应比同龄孩子慢,因此遭到其他同学的孤立。一次上课时,正泰发现自己的随身听不见了,便报告了老师。下课后,班主任崔老师把学生们都留下来找正泰的随身听,找了一会儿,泰忽然想起来随身听放在家里了,同学们对此非常不满。后来正泰又有过一次类似的低级失误,这使得他越来越受到孤立,一些学生甚至还经常殴打他。  一天,一些学生把正泰拽到洗手间附近。  “你妈要是
期刊
在美国伊利诺州的哈佛镇,有群孩子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火车上卖爆米花。  一个10岁的小男孩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他除了在火车上叫卖外,还往爆米花里掺入奶油和盐,使其味道更加可口。  结果,他的爆米花比其他任何小孩都卖得好。  因为他懂得如何比别人做得更好,创优使他成功。  当一场大雪封住了几列满载乘客的火车时,这个小男孩便赶制了许多三明治拿到火车上去卖。  結果,虽然他的三明治做得不怎么样,但还是被饥饿
期刊
这是1916年2月一个漫天飞雪的早晨,天色灰蒙蒙的,7岁的男孩儿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离家很远的堪萨斯乡村小学。学校很简陋,只有一间教室,男孩儿的任务就是在老师和同学们到来之前,点燃教室里取暖的一个老式火炉。  男孩儿小心翼翼地往火炉中倒柴油,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在瞬间发生了。因为罐中的煤油不知何时被人换成了汽油,汽油遇到炉火,砰的一声爆燃,男孩瞬间被一条火龙吞没了。  两天后,浑身缠满纱布的男孩儿从昏
期刊
答疑课  我们往往不回答孩子们的提问。一来我们觉得没有必要,这问题实在太天真;二来我们无法马上拿出正确的答案。  有个小女孩,她看到秋天来了,树叶开始凋落,就想:树叶和花儿是不是从天冷的国家,飞到天正暖和的国家里  呢?每个听到她这番话的成年人都捧腹大笑。小女孩耐心地等到大人们笑声渐歇才问:“那秋天的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大人们想不出什么话来回答她。因为大人也不知道!而且我們知道得越少,就越容易被
期刊
在一个联欢会上,有这样一个游戏:给你一张纸,一支笔,花一分钟时间,请你写,当世界大灾难降临时,你最希望哪些人能活下来。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花一分钟时间,尝试做一下。我在一分钟里,写了15个名字,包括我的父母,姐妹,朋友……  不知你在一分钟里写了几个。  在那场联欢会上,写得最多的一位,达到40个,写得最少的一位,只有1个,她是个8岁的女孩。  主持人问那女孩,纸上写着的惟一的名字是谁?女孩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