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在道法课堂的运用分析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vena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以“文化滋养”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做人做事,即德育无“痕”。构建道法课堂厚植中国“根”的教学关键在于渗透乡土文化有“方”的教学策略,采用“以情生根、以味培根、以魂伸根”三种方法,使以乡土文化立意的道法课堂达到“有情、有味、有魂”三大效应,向学生传递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促进完成 “立德树人”的新时代教学任务。
  关键词:闽南文化;中国根;学科渗透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对学生进行从心理到道德、法治、国情教育的专设课程,其教材在内容上凸显了一个亮点,就是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道德法治课程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培育具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接班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脊梁。据此,我们要以文化厚植学生的学科成长沃土,彰显课程魅力。
  闽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其中具备的丰富道德资源,可以为道德与法治课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近年来,笔者对闽南文化在道德法治学科中进行教学渗透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现以其应用内容和策略,从“以情育根——以味培根——以魂伸根”谈谈三点感悟:
  1 以情生根:讲好“闽南故事”,涵养“有情”的中国心
  这里的“有情”,指的是富有乡土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的功效,而讲好“闽南故事”相当于在富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中培育中国根的一片“肥沃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运用故事教学具有特殊意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喜闻乐见的“中国故事”,有益于充实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认知,产生共情效应,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真正实现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座城一个人”,闽南城市有故事,人物很丰富,闽南先贤人才辈出可成为课堂资源的宝库,取之不尽。其中,丰富的闽南人物故事,总是比单纯的道德教育说教使人的记忆深刻,更能激发人的情感;同时,丰富的闽南城市故事讲述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例如,执教《我爱我家》之 “文明交往”课中,笔者结合了陈嘉庚轶事进行讲课,陈嘉庚轶事从另一方面陈嘉庚先生的人格魅力,再次让学生感受 “民族先锋 ,华侨旗帜”陈嘉庚先生的高尚人格 ,生活的点点滴滴成就一个人的伟大。课堂中挑选陈嘉庚轶事一二,如陈嘉庚的拐杖轶事、建厦门大学的精工细作,对工人尊重信任,赢得工人尊重敬仰;挑女婿的不看门第,只看人品能力;在集美大社建立乡约,带领居民建立公共卫生,破除迷信的等等轶事,故事情节真实生动有趣味,人物性格丰满接地气,深深吸引同学的注意力。陈嘉庚精神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那么的具体,是那么的有说服教育力。课堂中学生深深体会感受到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爱乡、勤劳、诚信、怜悯、平等、与人为善的各种美德;深深体会陈嘉庚的大智慧就是从生活中的各项小事汇聚而来,学生在获得知情感的熏陶的同时,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要求。
  可见,闽南故事可以打开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可通过情感教学的魅力“先声夺人”,唤醒学科教育对象,以闽南文化里的滋养学生的中国心。
  2 以味培根:引入“闽南风韵”,诠释“有味”的中国梦
  这里的有味,指的是多姿多彩的教学技艺的功效,而引入“闽南风韵”,相当于在多姿多彩教学活动中培育中国根的一股“催化剂”。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积极实践才能为学生所接受。”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实践性,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索和体验,通过道德实践,达到品德内化的目的。
  例如,在执教“坚定文化自信”中,面对着当今西方强势文化,学生很容易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忽视传统文化陷入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待民族文化,递给学生一把打开民族文化宝库的钥匙,而不再是单纯课堂知识的灌输,成了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師课前安排学生了解鼓浪屿申遗的过程,给予学生方法性的指导,在课中以学生上台展示分享实践成果为主体,汇集众智,把体会闽南文化瑰宝---鼓浪屿的文化探索推向高潮,课后就课堂内容兴趣的部分布置学生继续了解鼓浪屿,关注闽南文化。感受鼓浪屿文化的形成原因,感受鼓浪屿文化的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有不失优秀本土文化的先进文化特质。本节课的教学亮点在于课前课中课后分阶段的学生文化探索体验,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与成长,教学目标的完成不拘于课堂,超越课堂,文化体验余音袅袅。
  文化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使学生有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文化自信厚植于民族的乡土地方文化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传承探索中创新弘扬闽南文化,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
  3 以魂伸根:做好“闽南方案”,成长“有魂”的中国人
  这里的有魂,指的是内化于心的道德修养的功效,而做好“闽南方案”,相当于在互联互动的道德实践中培育中国根的 一个“精神场”。
  新时代的中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道德修养,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学会感恩;与人为善、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让社会更加美好和谐。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温暖他人,快乐自己。我们今天习得的道德修养,将会是今后生活与事业的阳光和雨露,用好闽南文化的传统美德因素,用好“闽南方案”,让闽情落地生根,使我们的思想道德传承扎根在闽南文化优秀的文化沃土之中。   俗话说,“生活需要仪式感”。生活中的仪式感让我们感受到尊重、爱护,生命有意义。闽南文化对生命的重视不缺乏仪式感,闽南习俗从孩子呱呱落地到生命的离开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有满月礼、百日礼、周岁礼、成人礼、结婚礼、寿礼,用现代的话来说“仪式感很强”,从这些仪式、习俗中可以看出闽南人对生命的珍惜,美好的祝愿,对人生重要的转折的重视、期待、祝福。教师课上渗透闽南方案让学生重温陌生的闽南习俗,唤醒久远的记忆。人的思想不是被这种思想占领就是被另一种思想占领,目前在光怪陆离的各种思想影响下,青少年忽视生命,自轻自贱的屡次见于报端,珍惜生命教育迫在眉睫,更需要教育行之有效。古训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强调不可随意自轻自贱身体,对待传统文化,对于其中优秀的一面应予以发扬利用。
  例如,执教“珍惜生命”这一课中,教师结合闽南民俗进行拓展延伸,学生对民俗风情的拓展活动设置表现出饶有兴致、津津有味,在教师预设的问题回答中坚定珍惜生命:生命来之不易,成长不易,珍惜生命,珍惜当下。
  类似这样的闽南乡土文化资源俯拾皆是:食材、建筑、方言等等。
  如食材:哪一种食物最能代表厦门?答案是沙茶面,面为厦门本地特有,沙茶则为南洋引进,沙茶面这道地方小吃体现厦门很早就对外交流,中西文化在这里融合。课堂上可把作为导入,吸引学生兴趣,引發思考。
  又如:方言闽南语。有活化石之称的闽南语充满了奇警深刻的内涵和幽默诙谐之趣。
  例如,闽南有句谚语叫“一枝草,一点露”,意思是说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都会有他的一技之长,正如再渺小的一棵小草都能享受到露水的滋润,都有自己生长的空间和对宇宙自然的独特贡献。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却体现了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如此生动而深刻的闽南谚语多得数不胜数, “爱拼才会赢”,“月娘月光光,起厝田中央”。闽南谚语不仅是闽南语的精华,更蕴含着闽南人对人生的感悟,反映着闽南民俗民风,渗透着闽南人的顽强拼搏精神特征。“苦老不苦穷,苦子不精灵”,蕴涵着闽南人对少年时光的珍惜,对下一代的期望。
  杜威说过,“生活即是学习”,把生活中的常见吃住行习俗渗透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使我们的立德树人教育根植于闽南优秀文化沃土之中,使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中学生思想和行为上得到传承。
  总而言之,我们道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体味当地乡土文化,教学中渗透的地方故事、地方风韵和地方精神,鼓励学生探索地区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使学生在文化感知中产生对中国心、中国梦、中国人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的传承意识和弘扬责任。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用有情的“一座城一个人”的地方故事涵养中国心;用有味的“地方风韵”诠释中国梦;用有魂的“地方方案”成长中国人,让乡土地方文化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时代宏观主题,为有名有实的地方文化名片,从而促进学生在品德、人格和心理健康发展,启迪学生对人生和时代进行自觉思考,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散发魅力!!
  基金项目:2016年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立项课题“闽南文化在初中思品学科中的教学渗透研究”(编号:MJYKT2016-157)。
  (作者单位:厦门体育运动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儿童视角的深入人心,幼儿在角色游戏的主题、材料、玩法、伙伴等方面拥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然而在游戏场景的创设方面,大部分仍是基于教师视角创设游戏场景。游戏场景创设中儿童视角的缺失无形中阻碍幼儿游戏的自主开展。笔者针对幼儿在自主创设角色游戏场景经历的四个不同阶段出现的重点问题采取不同指导策略,以儿童为中心,支持用儿童视角创设游戏场景,促进自主游戏的开展。  关键词:儿童视角;自主创设;游戏场
期刊
摘要:核心素养是新课改下提出的教学理念,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教育发展的潮流,大胆创新和实践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学研究  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发展性的能力,能将知识、能力和态度
期刊
摘要:证明责任理论从国外移植到我国以后,它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运行的并不良好,尤其是对主观证明责任和客观责任的区分十分模糊,尽管我国理论界也承认将举证责任区分为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但是在具体适用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混乱,导致该制度的制度价值在我国并未很好的体现出来,因此本文从发现民事证明责任的现状分析出发,发现该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其进行完善。  关键词:证明
期刊
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需要教师深入挖掘体验知识内容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出物理现象间相互作用规律。高中物理学科有效开展生动直观多样的课堂教学,可以更好促进学生知识探究兴趣和综合素养发展提高。为此本文通过展开深入实践研究,提出了具有建议性的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  高中物理教学核心素养内涵的深入理解,需要教师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内容为基础,通过
期刊
摘要:PBL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团体合作方式学习为特征的教学法。本文以《公益项目设计与管理》课程建设经验为例,分析了PBL教学法在课程建设中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环节设计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层面讨论了PBL教学法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PBL教学法;课程建设;经验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属于建构主义理念(Construc
期刊
摘要:步入新媒体时代后,信息化技术开始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当中,教育教学工作同样受此影响,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由此出现,成为现阶段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关注焦点问题,而美国K-12媒介素养教育课堂的开展经验比较丰富,值得我国教育工作学习和借鉴。本文首先介绍美国K-12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其次总结对于我国教育工作的启示。希望为我国K-12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全新的路径和广阔的选择空间,对教师教学
期刊
摘要:包装纸盒结构课教学所涉及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融入大思政思维,综合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必备的四大核心素养,即综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社科素养、艺术专业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责任意识和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将职业化情景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具有终身发展的主要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包装纸盒结构课;教学;学生核心素养  1 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社科素养  首先,要引导学生注重
期刊
摘要:对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我们当前需要明确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发展,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关键所在。在高职教育中英语课程是必修课程之一,并且由于语言课程的重要特性致使它占比较大,此课程能够体现出各方文化,民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的学习形态。本篇文章我们主要分析探讨:如何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与“思政”教学模式相融合,达到能够体现“课程思政”重要作用的目的。与此同时
期刊
摘要:广大市民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情深意切,感人肺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无数家庭的梦想和追求。这就呼唤我们新时代的政府必须完善城市管理方式,加快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艺术化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城管队伍。  关键词:城管;执法水平  在坚持抓城市建设的同时,城市管理尤其重要。城市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加美好舒适高效的生活环境和便利服务,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
期刊
摘要: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目标是通过梳理分析社交媒体和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内涵及关系,深入探讨社交媒体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新变化,最后提出面向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多方培养途径。  关键词:社交媒体;社会心态;指标  新媒体时代不但改变了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变化。培育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已经成民办高校教育面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1 研究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