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东川文化”,提升学校品牌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gleit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5年,是一个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这一年,科举停废,新式学堂纷纷建立,中国教育人在积极思考如何培养与世界接轨的人才。这一年,正是看到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从日本留学归国的谢菊荘、谢智涛顺势而动,创办了名为“东关学堂”的新式学堂,在学堂设置新课程、实施新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东川路小学的前身。
  112年,东川路小学从传统学堂到现代学校,栉沐风雨而茁壮,历尽沧桑而弥坚,拥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绩。近期,学校准备申请校园微改造,以达到三个提升:文化提升、品位提升、功能提升。其中,文化提升尤为重要,这就涉及到学校品牌定位及学校顶层文化设计。
  学品策划团队接手了东川路小学的学校顶层文化设计项目,从一开始,就分析了这个项目的难点所在——顶层文化设计要兼顾四个方面:其一,专家刚为学校做的一个体量庞大的五年发展规划;其二,校长计划构建“致善致美”课程;其三,学校现在的“一训三风”;其四,学校之前实施的“师生双本、多元发展”,“多元”是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优良传统。
  “如果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那么会容易些。但如果这张纸上已经有了一些东西,我们再在上面画画的时候需要跟这些既有的东西协调起来,需要无缝对接,这就很难了。”该团队项目专员说。
  然而,唯有知难而上,方能迎刃而解。既然接手了这个项目,学品策划团队就一定会做好。
  梳理文化基因
  学品策划团队首先进行了包括校名、校史、特色项目、周边资源的初步调研,梳理学校的文化基因。
  从校史看,东川路小学从创办开始,就有一个核心字——“新”。在之后百余年的办学实践中,东川路小学一以贯之“创新”思维。
  而具有鲜明符号意义的“东”“川”两字校名,都有十分丰厚的教育内涵,可以引申出“阳光”“自主”“善”“美”的文化基因。除此而外,“中西融汇”“多元”“广府文化”也是学校多年沉淀的文化基因。
  在初步调研和梳理的基础上,学品策划团队组织了第一次研讨会,参会的专家和团队成员均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东川路小学的文化内涵。
  有的紧抓“新”这个文化基因,提出正是创新让百年老校不但没有暮气,反而呈现一片朝气。但如果用“创新”,就太普通了,缺乏历史厚重感。而用“日新”,既吻合了校名的“东”即“太阳”的含义,也符合《大学》里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育人本质。
  有的提出了“自新教育”“精致教育”“體验教育”,有的提出“多元创新、知行合一”,有的提出七彩教育,还有的提出闪光教育、阳光教育、致远教育、活力教育等等。
  在各抒己见的头脑风暴后,最终大家定位在“日新教育”上。这个文化定位,校方很认同,却因与某校类似而未予采纳。
  品牌定位明确
  从1905年发展至今,东川路小学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它们就像一粒粒珍珠,到底要用一条怎样的线,才能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呢?经反复研讨后,学品策划团队提出了“立新教育”“致美教育”“东川文化”三个选择方向。
  “立新”就是传承创新。在“立新教育”下,多元是办学手段,“致善致美”是目标追求。“致美教育”指追求美,以达到“至美”,也指在“致美教育”引领下,继承和发展学校“多元”的优良传统,追求美好的教育。“东川文化”要求学校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提升,吸纳广府文化精髓,重视全面、多元、均衡、健康发展。
  这次,学品策划团队经过与校方的充分沟通后,共同选择了“东川文化”作为东川路小学的学校品牌定位。
  “东”“川”两字,“东”有“主人”的字义,可以引申到“自主发展”,而“川”字则有百流汇合之意,由此,“东川文化”吻合学校“自主创新,多元发展”的办学脉络;学校历经百年沧桑,却如同河流一样,奔腾不止、川流不息,以海纳百川的教育智慧,在办学过程中始终秉持创新、多元的姿态,永无止境追求的教育境界。由此,“东川文化”折射了学校的办学智慧与办学意象……学品策划团队还挖掘到,“东川”承载地域文化品牌的办学张力;“东川文化”呈现“阳光自信,致善致美”的办学追求。可以说,选择“东川文化”是有充分的理由,它既呼应了历史,也回应了现在,并策应了未来。
  深入研讨“东川文化”
  确立了学校品牌定位以后,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东川文化”该如何呈现?“东川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如何与校方要求的“一训三风”、五年发展规划等对接起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品策划团队再次研讨、论证、取舍和提炼,又挖掘出新的宝藏:“东川文化”是使师生绽放七彩人生的多样化教育;“东川文化”是融于心、融入爱的学校文化,是“东风化雨”式的学校文化;“东川文化”是包容、海纳百川的学校文化;“东川文化”是广泛吸纳广府文化的学校文化;“东川文化”是继承学校多元办学优秀传统和致善致美理念的学校文化。
  此外,学品策划团队又从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学校精神、“一训三风”等多个维度充实了“东川文化”的内涵。
  通过“东川文化”的顶层设计,相信东川路小学今后的发展必定思路更科学、操作更明确,打造出文化脉络更清晰、文化底蕴更深厚的学校品牌。
其他文献
作为一所区域内的窗口学校,广州市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一方面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源于发挥自身辐射、引领作用的责任和使命,于2015年3月开通了校園微信公众号,设置了“学校概况”“走进宝实”“微互动”三个栏目。其中,“学校概况”包含“学校简介”“闪光中队”“闪光教师”“闪光之星”四个子栏目,分别从学校、班级、教师及学生层面展示学校风采。  校长助理刘佳彬表示,学校制订了《舆情应对与媒体宣传制度
期刊
基于采访工作,我们接触过很多校长,从中发现一个规律:每一位优秀的校长带领学校取得成功,一是找到了正确的学校发展突破口;二是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用好手中的王牌,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取得非凡成效。  深圳五和小学的校长邓春苗,从一位优秀的名师成为杰出的校长,她个人的名师成长之路本身就是一笔丰富的财富。在學校的发展中,她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立足学校办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以队伍
期刊
“以人为本,人人出彩”是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的办学理念,主要通过实施以微笑力工程为抓手的“成全教育”帮助师生达成出彩人生。为此,其校園微信公众号设置了“海实微站”“精彩海实”“招生专栏”三个栏目,分别承载学校动态、学生活动和招生动态。校长梁艳琼表示,开通校园微信公众号旨在传播真实的校园生活情况,促使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更深刻地了解学校教育,支持相关工作的开展。  据观察,该校的微信公众号每天都至
期刊
跟一群初中生站在一起,他看上去不过是一个高中生的大哥哥;T恤衫、七分裤、运动鞋,是他最常见的装扮,无论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在讲台上,有人用“形态万千”形容他,有人用“神采飞扬”形容他,还有人用“张牙舞爪”形容他;公开赛课时,不仅无数典故信手拈来,还极具幽默,更甚时还大胆调侃评委。就是这样的一位80后教师曾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同时还在“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中被评为十大全国“最美教师”之一。他就
期刊
弑师案发生后,作为媒体人,我的心情是沉痛的。然而,有些媒体的片面渲染与煽情令我愤怒,它们既没有恪守媒体责任,也丧失了职业道德,影响不良。  对于弑师案的报道,总体上理应如此把握:这是一场悲剧而不是闹剧,基调应满含同情,不能当成一场新闻狂欢,流露出“终于出大事了”的看客心态。  媒体把新闻事件呈现给公众时必须把客观性放在首位,不渲染、不煽情是基本原则;第二是全面性,媒体不能片面地呈现新闻事件,误导公
期刊
北大附中为明广州实验学校校长、广州市民办教育优秀校长、国内知名民办教育管理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委会理事、全国教育科研杰出校长、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创新管理校长、全国素质教育先进个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协会理事、广州市民办教育协会理事、海珠区中学教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广州为明学校已走过十五年的办学历程。依托北大附中的品牌资源,在“开疆拓土”到“崭露头角”的前10年间,学校已在广州市海珠区
期刊
据了解,2017年12月正式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对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新时代的基本要求,拟加快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结合此标准,学校制定校本培训规划时在主题、形式和渠道方面应更加周全考虑。为此,我们征求了本刊多位专家的意见。建议校本培训在策划主题上既要聚焦学校队伍升级,又要关乎学校的科学发展战略,做到虚实结合。  务虚方面要在三项工作上着力:首先,教师的素质修养提升,这包
期刊
校庆是学校在特定的时间段(多为学校创办周年纪念日)里举办的纪念性活动,是学校的重大庆祝活动。  当前,多数学校办校庆是为了展示办学成果,宣传校园文化,弘扬学校精神,提升社会影响力,希望借此得到社会各界支持,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可是,这往往忽略了校庆的另一个重大作用,即校庆的校本培训价值与功效。我校倡导将校庆开发为一门校本培训课程,或一次校本培训活动,将其纳入当年的校本培训计划,组织全体教师深度参
期刊
震惊中外的“牛奶事件”成为中国食品行业的“营销模式分水岭”,即从“基于产品销售和商业网络”的重销轻营的“短平快”营销模式转型为“基于产业链和企业战略”的“长周期、立体式、渐进式”营销模式。  震惊中外的“牛奶事件”成为中国食品行业的“营销模式分水岭”,即从“基于产品销售和商业网络”的重销轻营的“短平快”营销模式转型为“基于产业链和企业战略”的“长周期、立体式、渐进式”营销模式。  尽管多数中国食品
期刊
微信公众号是新媒体“两微一端”的重要内容。而校园微信公众号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过去“一端”的学校品牌展示、招生咨询、家校互动,甚至校长信箱的功用。办好校园微信公众号,不仅为学校文化的展示打开了一扇新窗口,更构建起一座关联校园与社会公众的新桥梁。  上述三所学校的实践各具特色,值得肯定。在我看来,办好校园微信公众号还可以在这三点上下功夫:一是注重内容,鼓励学生参与,校长、特级教师也不妨下水,還可以适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