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承担着培育小学生以道德发展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质,注重将儿童生活中知、情、行等方面的经验结合起来,促成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本文对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道德与法治
引言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与品质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有体系的观念,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一门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才能抵御住社会上的不良诱惑,从而发展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资源
具体调查研究发现,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存在内容过多的现象,且有大量道德与法治重难点内容。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节省课时,会省略一些不是考试重点的内容,尤其是德育方面的知识点。这就会导致很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德育知识并不重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转变原有的教学思想。首先,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且全方面地解读教材,无论是考试的内容,还是对小学生品质有益的内容,都要做出正确判断,保证小学生在掌握政治知识的同时,获得道德方面的提升。其次,很多传统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知识点都较老旧,与当今社会关系不大。这就会影响到小学生对德育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及当今社会背景,有效地调整授课内容,提升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性。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引导他们通过社会实践充分理解德育知识,如到社区打扫卫生或参加社区活动等。通过这些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小学生将更深刻地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二、通过情境创设,引起情感共鸣
道德与法制课跟生活贴得很近,教师课堂上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必须从被动的执行转变成主动的参与,在课前备课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唤醒学生心中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课堂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是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而言,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创设合适的情境,运用这些情境来触动学生心中的真情实感。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课堂与课文内容中,这样就能让他们从课堂中联想到实际生活,从假设中联想到实际,从他人的角度来反思自身。让这门学科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起到真切可行的作用,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认同所处的社会,培养他们的公德心、责任心以及社會共情能力。例如,在学习《我们不乱扔》这堂课时,在课堂开始前对教室环境进行布置。故意将桌子摆放得乱七八糟,在黑板上乱涂乱画;在地上乱扔垃圾和纸片儿。在学生进入教室看到此情景后,询问学生是否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通过环境来创设情境,让他们自己感受杂乱环境给人带来的不便。然后师生一起动手整理,让教室恢复干净和整洁。对比这两种不同的环境,让他们更直观、更深刻的引起内心的情感共鸣,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保持卫生的重要性。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多,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转变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表达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老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沉闷的教学课堂,要营造出轻松和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才可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上学习,让学生对知识能有更好的掌握。老师应该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来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春期的过渡。这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期,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都在不断增强,生活中正面临人生选择而感到焦虑,自己也有了一些知识经验,敢于发表与父母、教师不同的见解等,这都带给小学高年级学生很多烦恼。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来安排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课堂的相关资料。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找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五、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评价机制
良好的评价机制是学生规范自己言行的标准,从而让学生自觉的去遵守纪律,提高道德修养,形成良好品质,在这种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机制中,让学生做到人人参与,又能自我纠察,从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把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融入自己的生活,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真正与现实生活接轨。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如果评价只针对学习成绩,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学生的考核评价一定要以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综合考量,只有这样,才能让良好道德和行为习惯扎根于心。
结束语
总之,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认知能力、生活态度的重要过渡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秉承同心同德、踏实肯干、开拓进取的精神,认真做好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创新者,做好学生们成长路上的领路人、贴心人。
参考文献
[1] 陈红秀.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贵阳会场)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488-489.
[2] 黄雅芳.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J].华夏教师,2019(30):55.
[3] 阿依古丽·沙孜汗.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我见[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619-620.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道德与法治
引言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与品质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有体系的观念,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一门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才能抵御住社会上的不良诱惑,从而发展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资源
具体调查研究发现,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存在内容过多的现象,且有大量道德与法治重难点内容。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节省课时,会省略一些不是考试重点的内容,尤其是德育方面的知识点。这就会导致很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德育知识并不重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转变原有的教学思想。首先,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且全方面地解读教材,无论是考试的内容,还是对小学生品质有益的内容,都要做出正确判断,保证小学生在掌握政治知识的同时,获得道德方面的提升。其次,很多传统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知识点都较老旧,与当今社会关系不大。这就会影响到小学生对德育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及当今社会背景,有效地调整授课内容,提升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性。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引导他们通过社会实践充分理解德育知识,如到社区打扫卫生或参加社区活动等。通过这些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小学生将更深刻地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二、通过情境创设,引起情感共鸣
道德与法制课跟生活贴得很近,教师课堂上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必须从被动的执行转变成主动的参与,在课前备课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唤醒学生心中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课堂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是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而言,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创设合适的情境,运用这些情境来触动学生心中的真情实感。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课堂与课文内容中,这样就能让他们从课堂中联想到实际生活,从假设中联想到实际,从他人的角度来反思自身。让这门学科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起到真切可行的作用,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认同所处的社会,培养他们的公德心、责任心以及社會共情能力。例如,在学习《我们不乱扔》这堂课时,在课堂开始前对教室环境进行布置。故意将桌子摆放得乱七八糟,在黑板上乱涂乱画;在地上乱扔垃圾和纸片儿。在学生进入教室看到此情景后,询问学生是否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通过环境来创设情境,让他们自己感受杂乱环境给人带来的不便。然后师生一起动手整理,让教室恢复干净和整洁。对比这两种不同的环境,让他们更直观、更深刻的引起内心的情感共鸣,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保持卫生的重要性。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多,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转变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表达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老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沉闷的教学课堂,要营造出轻松和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才可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上学习,让学生对知识能有更好的掌握。老师应该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来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春期的过渡。这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期,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都在不断增强,生活中正面临人生选择而感到焦虑,自己也有了一些知识经验,敢于发表与父母、教师不同的见解等,这都带给小学高年级学生很多烦恼。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来安排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课堂的相关资料。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找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五、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评价机制
良好的评价机制是学生规范自己言行的标准,从而让学生自觉的去遵守纪律,提高道德修养,形成良好品质,在这种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机制中,让学生做到人人参与,又能自我纠察,从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把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融入自己的生活,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真正与现实生活接轨。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如果评价只针对学习成绩,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学生的考核评价一定要以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综合考量,只有这样,才能让良好道德和行为习惯扎根于心。
结束语
总之,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认知能力、生活态度的重要过渡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秉承同心同德、踏实肯干、开拓进取的精神,认真做好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创新者,做好学生们成长路上的领路人、贴心人。
参考文献
[1] 陈红秀.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贵阳会场)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488-489.
[2] 黄雅芳.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J].华夏教师,2019(30):55.
[3] 阿依古丽·沙孜汗.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我见[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619-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