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篆刻教学导兴三部曲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980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篆刻与成人篆刻目标相同,但过程有别。成人在篆刻学习中主要是理性驱动行为,而儿童主要是由兴趣推动行为。所以在儿童篆刻教学中,要把“趣”字放在首位,让儿童产生学习的欲望、兴趣和热情,往往能够事半功倍。笔者结合二十几年的儿童篆刻教学积累的经验所得,针对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行为习惯,探索和总结了儿童篆刻教学导兴三部曲:“寻古探印,激发学习欲望”、“玩古拓印,保持学习兴趣”和“排构玩印,持续学习热情”。实践证明该三部曲能够有效导兴,促使儿童喜欢篆刻,享受篆刻的乐趣,为今后更好地学习篆刻奠定基础。
  关键词:儿童篆刻 教学 导兴
  战国烙马印,苍古奇恣;汉铜印,端正宏伟。元代赵孟頫开创“文人印”先河,元代王冕开创“以石制印”之风,明代文彭、何震掀起了文人篆刻的艺术热潮,西子湖畔“天下第一社”西泠品牌名扬四海。篆刻作为我国独有的艺术精髓,方寸之间浓缩了书法与刀法艺术的万千气象,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沉淀,是历代文人墨客四雅之一。通过学习篆刻,小学阶段的儿童(以下简称儿童)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微,在自篆自用、文友应和、把玩鉴识等过程中,感受到飘逸、沉厚、雄强、精细的艺术美感,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修炼坚毅的学习力,提升自身的艺术创造力。
  学习篆刻是一个融篆刻者文学、阅历、人生感悟、书法、刀法多方面修养于方寸之间的物化形式提炼的过程。成人学习篆刻的,多是理性驱动行为,通常是习篆-磨石-刻线-画稿-摹印-创作的过程。同样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适合运用于感性思维占主导的儿童。儿童学习篆刻,肯定应该兴趣推动行为,玩中学才能更加顺畅地认识-接纳-喜欢篆刻艺术。因此,教师在儿童篆刻教学中要注重导兴,激发学习欲望、保持兴趣、增强热爱,完成从认识篆刻-接纳篆刻-喜爱篆刻-积淀篆刻这一审美素养的艺术经历。
  一、概念界定
  1、儿童篆刻
  儿童篆刻的概念是从儿童画的概念引申过来的。原本并没有儿童画这个种类,但是为了特意说明绘画作品是出自儿童手笔,或者是特意标识具有儿童视角和笔意的绘画作品,依作者年龄作为分类依据,儿童画已经成为现代美术教育界的通用名词。既然儿童的绘画可以称之儿童画,那么,出自儿童的篆刻称之为儿童篆刻,自然也可以有如此之说了。
  2、教学导兴
  引导,是指帮助别人走出困境。通过预言和行为引领别人达成某个目标,可以是行为、动作、思想上给予需要者以必要的引领。导向,指引导的方向,为行动提供准确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源泉。教学导兴,即在教学中的兴趣引导。教师通过语言和行为的引导,在明确的导向下,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的愉悦,从而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并沿着导向的目标奋进。内心的愉悦即是美,以美好的感性驱动新的行动,行动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和感受新美好的过程,这样,享受学习的意愿成为了现实。
  儿童篆刻教学中的“导兴”就是教师通过语言、行动和情境等激发学生对篆刻形式感受后产生发自内心地喜悦,对篆刻美感开始关注,进一步享受篆刻学习更为持久的快乐,不断提升篆刻审美素养。
  二、儿童篆刻教学的主要问题
  1、畏难情绪——不敢碰
  一般儿童的畏难情绪比较典型,在学习中遇到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或者困难会表现出畏难情绪,特别是篆刻,他们会认为这么高大上的艺术怎么学得会呢?对篆刻是怎么一回事都不了解,更别提动手了。而且,儿童已有的知识储存不够,正确认识篆书就是一个最大的难题,因此儿童提刀刻石的勇气不足就会成为阻碍他们篆刻学习的主要原因。
  2、缺乏体验——无兴趣
  现在儿童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虽然玩乐高很溜,拼装玩得很嗨,很少有自己加工创意制作来完成的项目,所以也不太能体会到通过自己实践创作取得成功后的那份喜悦。因为他们没有兴趣磨石、写稿、上石刻制,没有体验过篆刻的任何一个环节,那对直接进行篆刻学习就更无兴趣了。
  3、缺少引导——不乐学
  篆刻是一门需要有坚实篆书书法功底为支撑的艺术,是一门需要长时间的心历积淀才能出成效的艺术。目前大多数儿童篆刻教学只是简单搬用大专院校和社会上成人传承教法,教学过程和方案均显得枯燥乏味,没有开发因循儿童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篆刻教学方法,因此儿童在学习篆刻时往往不能持久。
  三、儿童篆刻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1、教师缺乏导兴意识
  绝大多数篆刻教师只是简单认为篆刻的学习只要多刻多练就能够取得成功,却忘记了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任何艺术学习长久和深入程度都和兴趣成正比,更何况教学对象是儿童的时候,更需要关注学习兴趣的培养。缺失了这个兴趣培养意识,教学就会事倍功半。
  2、教师缺乏导兴方法
  篆刻导兴是有方法可循的,特别是儿童的篆刻教学,不能就篆刻简单化教学练习,应该注重篆刻的趣味性,由简入深开展游戏化教学。例如可以利用相近门类的姐妹艺术中挑选出相对简便易行实践活动,找到适合儿童年龄、学习特征和相关知识基础的导兴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四、儿童篆刻教学导兴三部曲
  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和罗恩菲德的美术发展阶段理论,小学低段学生,他们处于直觉思维期或者说是前图式阶段的6-7岁学生,通常都是表现其所知而非所见。因此,要让这一阶段学生的美术活动能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围绕问题收集信息,并试图使问题和信息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留下概括化和系统化的印记的必要性就显然了。结合儿童篆刻学习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帮助小学中低年段学生顺利建立起起“对篆刻的所知”,并且是“正确且无限美好的所知”。
  笔者从事儿童篆刻教学二十载,在积累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和整理了儿童篆刻导兴三部曲:初级阶段,寻古探印。欣赏古代各种有趣的印记,以美的感受促進学生对篆刻美感的接纳;中级阶段,玩古拓印。拓印古代各种有趣的印记,以“类似复制印稿”的过程提升学生对篆刻美形式的亲近感;高级阶段,排构玩印。以反复推敲的方式对一些篆刻印文拆解后重组排列,分析、比对、调整,学会印面经营。   (一)初级阶段:寻古探印激发篆刻欲望
  中国古代用印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考古证实,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亚字形章一枚,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的,印文是小鸟的图像,随着印章的逐渐发展,各种有趣印记也陆续被我们所认识。
  笔者通过《寻印记》系列欣赏课,以富有趣味的“发现之旅”,帮助学生建立对篆刻更加美好的首轮印象。良好的首轮印象是我们接纳新事物的保障力,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深入地挖掘本土传统美术教学资源的亮点,并努力要使学生对教学资源形成强烈的首轮印象,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进一步开展相关学习的欲望。
  在《印记时代·西周陶铭文和战国烙马印》一课,(如图1)学生上手两千八百多年的西周陶文残件时说,他们在古文字线条中感受到了西周礼乐百戏的场景,学生欣赏两千五年左右的战国烙马印时说,他们似乎看到了天马驰骋草原的美丽景象。这些高古印玺天籁般的画面感,不仅引得孩子们的无穷想象力,同样迷倒了无数篆刻研究者;在《印信时代·汉代铜印和汉代封泥》一课,学生发现腰悬印信的汉印时代与手机不离手的当代有类似器物情结,学生发现庄正的汉铜印与古朴的封泥印或许就是正负形;在《玉玺流变·传国玉玺和历代御玺》一课,学生们为传国玉玺失传而扼腕,原来乾隆皇帝御印多且十分工整;在《花押妙趣·防伪印章与广告印戳》一课,学生被肖形印和花押章的妙趣深深吸引,为银票上精细的防伪印章所折服,青瓷上的戳印款和青花瓷上的画印款对应了当下广告和品牌logo设计;(如图2)在《文人用印·书斋号印和闲情寄信》一课,学生们知道了元代赵孟頫“松雪斋”印文是文人印的开端,(如图3)从吴昌硕 “破荷亭”等各种闲章中感受到了篆刻的意境之美;在《用印方式·一品钤一印和铺天盖地印》,从一画一印和一画多印的效果对比中,学生们开始讨论“以少胜多”和“繁花似锦”形式差异。读懂篆刻,必然要从其产生和繁衍的文化情景去感知,更多维度、更多风格、多载体地阅读,才能达到更为综合、生动、深入的认知。
  (二)中级阶段:玩古拓印保持篆刻兴趣
  当美好的事件引起内心足够的愉悦后,就希望能够零距离亲近或者参与其中,这是对美进一步追求的必然思路。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又将拓印分为拓印、钤印、范印三类。都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就是说长久浸润某一种艺术形式,就会潜移默化地认同了这种艺术形式,所以说,这种零距离亲近篆刻作品实物的体验必对学生将来系统学习画印稿和刻制印面都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
  1、从拓印入门
  此处所说的拓印主要是传拓,将宣纸紧覆于具有浮雕效果的器物表面,用墨拍拓出器物表面的图文和肌理,由于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如碑刻、甲骨、陶器、金银器、玉器、古砖、古瓦等)上,所以又称金石传拓。拓印技艺是魏晋以降对古物留影的传统手段。有些时候,拓印技艺在摒除光线对视觉的干扰并进一步展现器物微妙细节方面还会比之照相技术更清晰,且更有玩味。可以说,拓印技艺是零距离亲近器物的最具艺术感的手段之一,也是儿童学习篆刻的首先体验,是激发篆刻欲望的最好入门课。
  古砖、古瓦、封泥、甲骨上的图文以及图文构成历来就是篆刻的重要参照,传拓作品上那种高古斑驳印迹也是篆刻家们手追心慕的艺术效果。教学生传拓古砖、古瓦、封泥、甲骨,不仅是认识古代图文印迹的过程,其实就是从传拓线条细节过程中更加深地体悟篆刻刀法和线质风格的过程。比如学生传拓三国吴“凤凰元”古砖文时,(如图4)从高清犀利的线条上,不仅可以观察到书法用笔的丰富变化,还可以看到起笔收尾上明显的刀味,以及排版形式和独特的意味,对篆刻家有无限启迪。飞天砖墨拓效果,很多篆刻家几乎就是直接的“拿来主义”了。拓印汉代封泥的印蜕,那更是对古代玺印零距离的亲近和感悟。拓印古文字和古图像的过程中,经常能看到学生们对此种艺术形式会心的笑容,因为美好的事物之间往往能够产生很多共鸣。
  2、以钤印吸引
  钤印,又称盖章,就是将蘸好了印泥的印章稳稳地压印在纸张上面,在纸面上保留印面图文的过程。钤印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票据、证明等都要钤印,唯有篆刻印蜕、书画落款、藏书印记等艺术使用过程最为讲究。讲究的不仅是印泥,更是印章的各种风格和意韵,也就是艺术印章的艺术效果。一套篆法精妙、刻工精美的印集往往就是文人雅士案头珍玩。比如在教学明代文彭的“琴罢倚松玩鹤”印蜕一课,(如图5)教师先介绍明代文人“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九雅,再讲一个关于杭州孤山西泠印社“老邻居”南宋“梅妻鹤子林和靖”的故事,(如图6)接着欣赏宋徽宗题五代周文矩《文苑图》,(如图7)以吸引学生学习。当再问道“你从这枚印章的看懂了些什么?”学生们的表述生动而准确:“安静、平静、清闲、文雅、有书香味、精细、精美、平稳、像透过古代的窗格子看到风景、很古老的感觉、有只小鸟(鹤)在翩翩起舞……”,笔者引用闻一多先生对这枚印章的评价结束了本课“一个篆刻家,在创作篆刻作品之初,在文字的意义、文字的音韵、文字的形態等方面都应当作充分设计,才能创作出像“琴罢、倚松、玩鹤”这样的经典作品。”在教学互动中学生已经被教师吸引,回答问题表现出已经有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动手篆刻的欲望因此而膨胀。
  3、从封泥印体验
  范印,在这里其实是翻模,用陶泥压印器物需要翻模的部位,取得阴阳相反的图形,就阳刻印章来说是翻制了一枚阴刻印章,待烧结后还可以再次翻制出阳刻印章效果,类似于封泥印和印范,可以说是基本还原了古代封泥印的使用过程。封泥是秦汉时期由官方正式颁发或者私家刻制的实用玺章钤印在泥块上的“印蜕”,(经学者考证,现存的秦汉印实物,多半是殉葬用的冥器,并非那个时期的实用印章,它的制作技术和艺术水平都难以和实用印章相比。)隋唐以后,随着纸张逐渐盛行,印色取代了泥块,封泥印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秦汉封泥印,不仅具有非同寻常的考古学术价值,更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是古代印章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吴昌硕印作中也多数融会封泥的气韵,他在《聋缶》一印的边款所刻:“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封泥印的使用一直延续至今,现代公章钢印、卷宗封锡、陶艺落款等还在延续着古代封泥的使命。(如图8)在学习篆刻的时候先让学生直接触摸,再进行封泥印体验,可以直观感受和体验篆刻的独特魅力。(如图9)   4、用作品集激趣
  笔者将自己的篆刻集给孩子们分享,让他们感受篆刻的独特形式美感,感受以刀代笔的书法艺术,感受方寸之间的苦心经营的唯美形式。(如图10)
  有了对印面美感的认知后,孩子们心动后迫切需要满足一下行动。教师提供一套供学生临摹的古代名印,让学生选择其中之一,在专用印笺纸上钤印一枚,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赏印心得”,并收藏留念,学生脸上全是审美后的满足感,接下去的篆刻学习自然而然就享受其中了。(如图11)
  (三)高级阶段:排构玩印持续篆刻热情
  常言道:说时容易做时难。从理论学习到动手实践的过程是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难点。学习篆刻比之书画的学习,这样的挑战难度更大一些。书画的学习通常就是临摹到创作的一次跳跃,而篆刻学习这样的跳跃过程至少需要经历两次。其一是印稿设计,从临摹到创作的第一次跳跃;其二是上石刻制,从临摹到创作的第二次跳跃。其中印稿设计是篆刻的前提,也是成就印面意韵的关键。既然说到这是一个具有挑战难度的跳跃,那么是否可以为学生的“跳跃过程”增设一档阶梯呢,或者说是一个学习印稿设计的“蓄力操”?通过让学生对一些篆刻印文拆解后重组排列,分析比对,学会印面排构,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印面整体美,进一步懂得印艺之美,为日后正式学习印稿积蓄“设计力”。在简化的过程中轻松阅读篆刻的形式和技法,反而更为有效地完成了篆刻的图像识读。
  1、玩转印稿七巧板
  印稿七巧板是将一些成品印稿,从易到难,将印稿七巧板分成四片组合、四片以上组合的两个难度,循序渐进,裁切成若干块,让学生从中选取最合适的拼图,重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印面的过程,再开展拼图挑战游戏。这是一种有趣的“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篆刻热情。(如图12)
  2、挑战印稿拼拼看
  印稿拼拼看,是将一些同字不同体的印面裁切成若干块后混在一起,从易到难,将印稿分成全朱文印稿或者全白文印稿、朱文印稿混合白文印稿两个难度,让学生通过篆体风格来分拣重组,拼成一个完整的印稿的过程。循序渐进,玩转拼图游戏,体验篆刻魅力。(如图13)
  3、游戏印稿蓄力操
  印稿蓄力操,是根据教师所给的命题,从已经提供的字体中去拣选,编排成相对最为合适印稿的模拟印稿设计过程。在拣选过程中,需要以“印稿七巧板”和“印稿拼拼看”游戏中习得的印面整体美感为基础,找到风格、字号反复编排组合,谋求相对更为合适的印稿,虽然章面各自之间没有能够形成相互关联与呼应的设计,但正是达到这种形韵和谐印面效果的阶梯,这是印稿设计的蓄力游戏。(如图14)
  美术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也是篆刻教学中的目标和要求。“寻古探印”正是引导儿童从多个维度、多种材料、多样风格的印记中更好地去了解篆刻特征及发展脉络;“玩古拓印”又是引领儿童自篆刻形似的艺术载体去直觉地感受篆刻风格;“排构玩印”便是指导儿童在印面设计简化过程中阅读篆刻的形式和技法,有效地完成了篆刻的图像识读和审美过程,并为下一阶段篆刻表现和创新做好了扎实的审美与情感铺陈。
  五、儿童篆刻教学导兴注意点
  篆刻是袭古拓今的艺术,传承也应该以古法为基,教学中的导兴必须兼顾趣味盎然和源头正宗,不能偏离篆刻教学的主要方向,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儿童心智规律
  儿童篆刻教学导兴一定要根据儿童的心智规律来规划,这个规划必须做到“化枯燥为乐趣”、“删繁复就简捷”。在玩中学的过程,对篆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顺利地激发了出来。
   2、把准儿童篆刻初印象
  儿童篆刻教学导兴一定要把握好儿童对篆刻的首轮印象,通过不断加强篆刻文化意涵的感悟、对篆刻形式美感的赏析,用生动的过程,来把篆刻文化历史和形式美感成功地强化起来。
  3、重视篆刻学习准入状态
  儿童篆刻教学导兴一定要重视儿童对篆刻学习的准入状态,寻求增设阶梯,循阶渐上,为正式进入篆刻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为正式进入篆刻实践蓄势待发。
  儿童篆刻教学导兴三部曲,作为篆刻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已经在实践中反复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从而验证了其具备一定价值的可行性。导兴三部曲還可以迁移到其他传统美术的教学中,从多个维度、多种材料、多样风格、多类情境中的图像直觉过程中深入地、生动地理解传统美术独特技法、形式和气韵,把握良好的审美导向,培养学习的兴趣、持有学习的热情、享受学习的快乐,以兴趣驱动深入学习,让学生享受愉悦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著.《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6
  [2]钱初熹著.《美术鉴赏及其教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9
  [3]刘世彬、蔡琳华著.《怎样上好欣赏·评述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4]丁仁编.《西泠八家印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
  [5]季崇建、吴旭民、何鸿章编.《中国闲章艺术集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6
  [6]叶一苇著.《篆刻欣赏》.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9
  [7]沈正宏著.《方塘深处》.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10
  (杭州市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浙江杭州)
其他文献
许雄志: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作品名称:集杨维桢诗句为联  注释:白马胡僧经写具,青鳥方士石旋 。
期刊
摘 要:学校是一扇开启美学的大门,而美术课程则是播洒美学最本色的一块土壤,美无处不影响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有效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笔者用真情在这块土壤上播洒“美”的种子,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创造之美、心灵之美四方面展开阐述,让美学效应扎根于日常的美术课堂教学。  关键词:美学效应 自然之美 意境之美 创造之美 心灵之美  何为美学效
期刊
每个人内心都渴求自我实现。  但每个人也害怕失败,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心怀恐惧。很多人,更期待熊掌与鱼兼得,既无风险之虑,又能实现梦想。  于是,很多人只是成了梦想家。  唯有学会了选择放弃,转身而行的人,成了众人仰慕的对象。王利芬、王佳芬、龙丹妮,都是这样的人。  这些转身而行者,并非心血来潮,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会主义。  这些人,本来就是传统体制培养的精英,也是活力的代表。在传统允许的空间里
期刊
庚子迎新名家作品邀請选
期刊
很多人会嘲笑他们,在功成名就之时却愚蠢地选择离开曾经的光环。更多的人会看到他们的勇气。这样的勇气正推动着中国进入新的创业时代。    当王利芬把身上“央视”的标签撕下时,她早就做好了与这个曾成就她无数荣耀的平台说再见;也许,她偶然会想起胡舒立,一个与她一样重新开始新征程的女强人。  王佳芬、龙丹妮是他们的同行者。  很多人会嘲笑他们,在功成名就之时却愚蠢地选择离开曾经的光环。  更多的人会看到他们
期刊
严格说来,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创业者。这就好比在一艘大船上,做一个大副或做高级的水手并不很难,但做哪怕是一条小船的船长,就要有勇气把所有的风险背在身上。  所有的创业者都有着这样一颗勇敢的心:他们心中有梦,并且有自信把梦想变成现实。哪怕现在他们没有多少盘缠,也喜欢遵从远方的呼唤。  曾经在一次会议上,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告诉我:到现在为止,中国民间的创造力远远没有释放出来,他自己的潜力也只释放了20
期刊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自编教材,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贝聿铭是世界级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的建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如卢浮宫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伊斯兰博物馆、美秀美术馆等,在建筑界有重大影响和历史意义。2019年5月,贝聿铭去世,引起世界震动。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正在发生的美术大事,了解贝聿铭建筑艺术的特点,感悟其建筑的独有魅力,以简单的几何图形,为自己的学校或社区,创作出造型独特、富有个
期刊
释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語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期刊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三个女人的面孔。这纯属巧合。他们的故事,无关性别,无关年龄。无关职业,甚至无关未来的成败,他们只与一个词相关——创业。  王利芬,撕下了央视的标签,去创建优米网,她说,“我不光是一个孤儿,现在应该是一个乞丐”;  王佳芬,光明乳业的老掌门,离开传统的国企,进入全新的风险投资领域。她说,“我就是不喜欢做常规的事”:  龙丹妮。湖南卫视曾经的“快女教母”,如今转身与陈天桥的盛大合作
期刊
4月22日,唱诗班的赞美诗歌声在巴塞罗那大教堂里面响起。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和红衣主教一起主持这场有超过4000人参加的弥撒圣祭。红衣主教面对覆盖着奥运五环旗的棺木,用拉丁语说:“这个伟大的灵魂已经离开了他的肉体,升入天国。”    灵魂升入天国的是这座城市的儿子,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当地时间4月21日,他在巴塞罗那基隆医院因病去世,享年89岁。  1920年7月17日,萨马兰奇出生在一个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