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诗家只寄情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对《全唐诗》[1]进行电子文献检索的研究方法,搜索与芍药相关的诗歌作品,对唐诗中的芍药意象进行评析,认为诗人将芍药之香与其本身象征相配,清淡而恬静,给人以舒适宜人之感;红艳的芍药春意盎然,有着生机勃勃的活力,诗人多用来描写春景与爱情;芍药呈现风韵上的感知而多于实态,诗人多将其与女子联系在一起;芍药花期短,诗人常将它的盛放与生命力的旺盛联系起来,赞美其在暮春之时所呈现的生机。唐诗中对芍药的负面描写大多是为衬托其他花朵之美,是具有象征意味的,并不真正代表诗人对某种花的态度。
  关键词:唐诗;芍药;意象;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2-0118-04
  芍药,又名别离草,有“花仙”“花相”之称,其花朵繁复艳丽,花色丰富,香味淡雅宜人。从文学角度看,芍药向来为文人青睐,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也由来已久。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作品提及芍药,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国风·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首诗描写的是上巳节少男少女踏青春游的场景,而“兰”和“芍药”的出现,让这首诗歌多了一层爱情的意味。在此,“芍药”是作为“爱情花”出现的,诗歌赋予了芍药美好的爱情意义。在此之后,芍药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次和其所代表的意义逐渐增加,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意象。
  这一点在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中体现得尤其明显。由于在文学作品中“芍药”还常被称为“红药”等,因此在检索《全唐诗》时,笔者集中搜索了以上两个关键词,发现共有72首诗涉及芍药,其中有19首诗是专门描写芍药的。从时间来看,这些诗歌多作于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元稹等著名诗人都写下了关于芍药的名作,如韩愈的《芍药歌》①就十分典型。
  从目前关于古代文学中研究芍药意象的现有成果看,大多都只停留在芍药意象的别离、感春、爱情意蕴等方面。本文从芍药的植物特性入手,着眼于芍药的文学意蕴,主要从芍药之香、芍药之红、芍药之态、芍药花期四个方面分析唐诗中的芍药意象,并以此为依据分析有关芍药的唐诗。
  一、芍药之香
  香味一直是人们欣赏花草的重要审美内容之一,芍药的香味是清新淡雅、若有若无的,如谦谦君子一般,不少诗人就用这一特点表达他们对芍药的喜爱或者对春天的喜爱。刘禹锡在《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②中就这样描写芍药的香味:“汝海崆峒秀,溱流芍药芳。”在皎然的《春日会韩武康章后亭联句》③中韩章亦对过联句云:“砌香翻芍药,檐静倚梧桐。”
  同样的,张九龄在其《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④中写道:
  仙禁生红药,微芳不自持。幸因清切地,还遇艳阳时。
  名见桐君箓,香闻郑国诗。孤根若可用,非直爱华滋。
  这首五言律诗首先用一个“仙”字描述芍药,又不直说“芍药”,而是为它加上了红色这一色彩,首句“仙禁生红药”就足以把芍药那种冷艳美丽而不可亵玩的独特韵味写了出来,而它又天然地散发“微芳”,甚至“香闻郑国诗”。在此,诗人想起了《诗经》中的《国风·郑风·溱洧》,诗中的芍药就被用作男女互赠之物,更加凸显了芍药美好的爱情意味。
  芍药在诗歌中也常以群体出现,一朵芍药花的香味是淡雅宜人的,而一丛芍药花的香味想必就比較浓烈了。韩愈在《芍药》⑤中就描写了一丛芍药花的香气: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浩态”二字将芍药之多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来;“红灯烁烁绿盘笼”一句很妙,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片面积可观的芍药花圃鲜花怒放,鲜红色的花朵随风摇曳,纤细的绿叶频频摆动,散发出浓浓花香,诗人称之为“狂香”,闻之恍若身在仙宫。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虚实结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芍药盛开这一春日美景。通过诗人的笔触,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春日的盎然生机也扑面而来。
  不难发现,这些诗句在书写芍药香味的同时都表达了欣喜愉快的情感,或是感叹春日美景,或是惬意享受生活。这说明诗人将芍药之香与其本身象征相配,清淡而恬静,给人以舒适宜人之感。
  二、芍药之红
  芍药的原种花色是白色,也有红、粉、紫等颜色。根据检索结果,发现中国古典文学中出现的芍药若涉及颜色,则多为红色。红色芍药色泽艳丽,吸引眼球,很受文人的喜爱,因此在诗歌中诗人常用“红药”之称代表芍药,这就比单纯的“芍药”二字添了些许生气和色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歌当属元稹的《红芍药》⑥,诗人称赞芍药的颜色“艳艳锦不如,夭夭桃未可。晴霞畏欲散,晚日愁将堕。”他说芍药的红是无可比拟的,华美的锦帛、鲜艳的桃花都不能与之媲美,就连绚丽的彩霞、瑰丽的落日也因红芍药的美惭愧不已。芍药的红,艳而不俗,无可替代,给人带来生命的活力和心灵的丰富色彩。芍药盛开在百花殆尽的暮春时节,不与群芳争艳,独自开放,惹人爱怜,更显得孤高自赏,这也是它格外为文人墨客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
  白居易在《春尽日》⑦中写道:“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芍药肆意绽放,令人爱怜的同时也情不自禁地让人想到春天已经接近尾声,时光易逝之感让多愁善感的文人举杯自饮。而元稹在《红芍药》中却用“芍药绽红绡,巴篱织青琐”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可以说“红药”与“芍药”相比,因规定了芍药艳丽的颜色,多了一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活力,更加活泼灵动,诗人多用来描写春景与爱情。
  三、芍药之态
  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记载:“芍药犹绰约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2]这种说法认为芍药是“绰约”二字的音转,而“绰约”二字专指女性体态柔美、婀娜多姿。芍药花径细嫩、花朵硕大,又称“没骨花”,这种反差很容易形成一种摇曳生姿的样态,与女子的体态如出一辙。因而,芍药呈现给人们的也常是一种风韵上的感知而多于实态。   唐诗中很多优秀的作品将芍药与女子联系在一起,或把芍药作为一女子来描摹。如唐代牛峤的词作《女冠子》⑧云:
  绿云高髻,点翠匀红时世。
  月如眉,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
  眼看惟恐化,魂荡欲相随。玉趾回娇步,约佳期。
  锦江烟水,卓女烧春浓美。
  小檀霞,绣带芙蓉帐,金钗芍药花。
  额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柳暗莺啼处,认郎家。
  这首词首先用很多笔墨描摹女子样貌之美,词人感叹此女子“卓女烧春浓美”,而如此美丽的女子所佩戴的发钗是芍药花。再联系之前谈到的芍药花朵艳美、香味袭人的独特植物属性,可见芍药花不但在古代文人笔下十分受宠,在美女的梳妆台上也深受喜爱,芍药花与女子的密切联系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不仅如此,由于芍药本身的自然属性,呈现一种飘渺、出尘脱俗的神韵。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在《看花》⑨中写道:
  家家有芍药,不妨至温柔。温柔一同女,红笑笑不休。
  月娥双双下,楚艳枝枝浮。洞里逢仙人,绰约青宵游。
  芍药谁为婿,人人不敢来。唯应待诗老,日日殷勤开。
  诗人先以芍药起兴,与前人不同的是,前代詩人多用艳丽或娇美等字眼修饰芍药花,而孟郊眼光独到地看到芍药“温柔”的特性,并以此联想到女性的温柔特性。孟郊能将芍药与温柔联系起来是有原因的,正是因为芍药茎细花大,随风轻轻摇曳时,就如弱柳扶风,别有一种娇弱柔美的气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出现了“绰约”二字,这里的“绰约”显然是用来修饰宛若“仙人”的温柔女子的,而读者会不由自主地将它与此诗的“主人公”——芍药联系起来,因而在这里芍药与女子难分彼此,共享“温柔”与“绰约”的审美意蕴。
  说到芍药与女子的关系,就不得不提到芍药的药用价值了。芍药不光有色、态、香等外在特征,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赤芍药散邪”,可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白芍药益脾”,可滋润内脏,养气止痛。《本草纲目》对芍药的药用价值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提到有12种疾病的医治都离不开芍药,值得注意的是,芍药对于治疗女子月经不调、经期疼痛等妇科疾病有奇效,因此被称为“女子药”。芍药的实用价值让不少文人雅士注意到它的独特之处,他们将芍药的药用价值写进了诗歌当中。如前文提到过的张九龄的《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其中写道:“孤根若可用,非直爱华滋。”说明芍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一种实用的药材。
  女子向来与多情连结,芍药作为“女子药”,自然与“情”有着不解之缘。关于爱情,有乔知之的《下山逢故夫》⑩:
  妾身本薄命,轻弃城南隅。庭前厌芍药,山上采蘼芜。
  春风罥纨袖,零露湿罗襦。羞将憔悴日,提笼逢故夫。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子在下山途中遇到自己的前夫的故事。“庭前厌芍药,山上采蘼芜”一句中的“芍药”比喻自己当初被丈夫狠心抛弃,也代指自己与前夫之间一去不回的爱情;“蘼芜”比喻前夫的新欢。这位女子想到自己在憔悴之时遇到忘恩负义的前夫,心中又羞又恼、愤愤不平,这里的“芍药”依然比喻自己当年的年轻貌美和爱情最初的美好。
  关于离情,元稹在《忆杨十二》?其一中写到:
  去时芍药才堪赠,看却残花已度春。
  只为情深偏怆别,等闲相见莫相亲。
  诗人在这里借用芍药离别的意象,寄托自己对友人杨十二的思念之情。诗歌写到友人离开时芍药才开放,赠与友人,现在芍药花已经凋零,代表春天的流逝,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芍药还用于书写女子的怨情。许景先的《阳春怨》?就写到:
  红树晓莺蹄,春风暖翠闺。雕笼熏绣被,珠履踏金堤。
  芍药花初吐,菖蒲叶正齐。藁砧当此日,行役向辽西。
  前四句描写闺中之景,并未直接写“怨”,而从“芍药花初吐”可判断出此时是暮春时节,是行役的时间。在最后才点到了“怨”这一主题上,而芍药也就成为了表现闺怨的客体。
  四、芍药花期
  芍药多开于5月到6月,但芍药的花期很短,一般是8-10天,且芍药开放时常是呈盛放之姿。因此有很多文人在暮春时节看到芍药盛放时大为赞叹,惊叹于其花朵的美丽之态,常常将芍药的盛放与生命力的旺盛联系起来,赞美其在暮春之时所呈现的勃勃生机。
  钱起在王维故居前怀念王维所作的《故王维右丞堂前芍药花开,凄然感怀》?吟咏芍药,其诗云:
  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
  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
  王右丞虽已不在,而其堂前的芍药花依旧绽放,体现出一种蓬勃而出的生命力。不仅如此,诗人还用青松与芍药作对比,说芍药“更胜青松”,比青松更有生命力。在此诗中,诗人对芍药盛开生命力的赞美甚于一般人所认为的青松。
  虽然芍药花期短暂且开在暮春,但相关诗句中,诗人大多抱有积极的心态,以芍药写春景,珍惜春日最后的一道风景。温庭筠《春日野行》?云:“雨涨西塘金堤斜,碧草芊芊晴吐芽。野岸明媚山芍药,水田叫噪官虾蟆。”在这里,诗人描写了生长在野外的山芍药,赞扬其生命力顽强,极富春日气息。而最具典型性的当属王贞白的《芍药》?,诗云:
  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
  妒态风频起,娇妆露欲残。芙蓉浣纱伴,长恨隔波澜。
  由于芍药与牡丹花形相近,因而在古代诗歌作品中,常常出现把芍药和牡丹放在一起比较的诗歌,但大多是以芍药衬牡丹,这首作品是罕见的以牡丹衬芍药。诗人说芍药艳压牡丹、独承春宠,相当于春季的“代言花”,这无疑是对芍药的至高评价了。
  五、唐诗中对芍药的批评
  前文从芍药之香、芍药之红、芍药之态、芍药花期介绍了唐诗中的芍药,绝大多数诗歌对芍药都是持欣赏和喜爱的态度。然而在检索中,笔者发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诗人对芍药的批评,且此类诗歌在全部关于“芍药”的诗歌中占有一定的数量,在72首唐诗中,就有7首是批评芍药的。接下来我们挑出具有代表性的几首诗歌具体分析。   唐刘禹锡《赏牡丹》?云: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首诗的主题是咏牡丹,诗人为了突出牡丹的“真国色”,拿芍药与芙蕖与其对比,批评芍药“妖无格”。在白居易的《牡丹芳·美天子忧农也》?中也写道:“秾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这里诗又批评芍药“寻常”。还有徐凝的《题开元寺牡丹》?,写道:“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在徐凝的笔下,芍药嫉妒牡丹姿色,却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其境界而“徒劳妒”。此外,批评芍药的还有方干的《牡丹》?和罗隐的《牡丹花》?。这些诗都从不同角度贬低芍药,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同样是为了突出牡丹的美丽。
  与此相似的是温庭筠的《三月十八日雪中作》?,诗云:“芍药蔷薇语早梅,不知谁是艳阳才。今朝领得春风意,不复饶君雪里开。”诗歌着意对比芍药蔷薇和早梅,通过芍药和蔷薇的目光短浅,凸显早梅不畏苦寒、傲雪而立的精神和谦虚内敛的品格。徐炫的《依韵和令公大王蔷薇诗》?:“芍药天教避,玫瑰众共嗤”,也是为了突出蔷薇之美刻意贬低芍药和玫瑰。
  由此可见,唐诗中对芍药的负面描写大多是为衬托其他花朵之美而作的,我们也可以由此推测这些诗歌为何要贬低芍药。前文我们了解到刘禹锡在《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也称赞过芍药,因此很明显《赏牡丹》中“妖无格”的芍药并不只是为了衬托牡丹的美,也极有可能是具有象征意味的——以芍药比小人、权贵,以牡丹喻君子。
  从社会环境角度来看,起码在唐代,芍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不及牡丹的。在开元年间,关于芍药的唐诗甚至有一段空白期,这与当时民间民众的风俗,甚至统治者的喜好是有一定关系的。武则天之后,牡丹成为花中之王,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一个描写牡丹、歌颂牡丹的风潮,完全盖过了芍药的风采,使得芍药从“百花之中,其名最古”的地位“沦落”为牡丹的衬托。但这也无可厚非,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文学,其发展各有侧重、各有特色,这本身就是造成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对于这类诗歌,以甲花衬乙花也好,以乙花衬甲花也罢,这些都不能真正表达作者对某种花的态度,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已不局限于“评花”,而是为了“以花代人”或“以花代事”,涉及更深层的思想情感。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发现,作者在批评某种花时所用的字眼,如“妖”“妒”“乱”“众共嗤”等,其实都是用来形容小人或者一种现象的。也就是说,作者不是在指责这些花儿,毕竟这些词汇本身就与它们无干。同样的,作者对于另一种花的赞美和欣赏,也不仅因为它们的美丽,而是作者为它们赋予了自己欣赏的一种人格魅力,无论是“真国色”的牡丹,还是“雪里开”的早梅,都蕴含着一股向上的精神气质和高尚品格,具有深刻内涵。
  古往今来,芍药一直活跃在诗歌领域,文人墨客给芍药赋予了文化、审美、情感等方面的意蕴,让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物。它虽然不如牡丹、菊花等花卉在诗歌世界大放异彩,但它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懂它的人自会喜爱。
  注 释:
  ①(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345卷第010首。
  ②(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363卷第008首。
  ③(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794卷第025首。
  ④(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048卷第018首。
  ⑤(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343卷第041首。
  ⑥(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401卷第014首。
  ⑦(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459卷第070首。
  ⑧(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892卷第028首。
  ⑨(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376卷第008首。
  ⑩(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081卷第002首。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411卷第029首。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111卷第007首。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239卷第096首。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578卷第022首。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885卷第038首。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365卷第046首。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427卷第008首。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474卷第004首。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650卷第029首。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655卷第004首。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579卷第013首。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755卷第049首。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点校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3]孙慧颖.唐宋文学中的芍药[D].安徽:安徽大学,2013.
  作者简介:闫亦凡(1998—),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单位为西北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朱希良)
其他文献
摘要:越南“四位圣娘”傳说起源于中国历史人物——南宋末代杨太后蹈海殉国的传说故事。从“四位圣娘”传说相关文本材料和田野调查来看,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四位圣娘”传说超越了国母誓死护朝的历史故事模式,并逐步演变成为具有越南本土特色的海神信仰故事。“四位圣娘”传说的起源及演变在越南的民间传说中颇具特色,体现了中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较为突出地反映了一个外来传说的越南化进程。关键词:四位圣娘;传说;越南
期刊
摘要:从山西部分地区农村发展现状的调查和我国土地制度变迁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来看,土地的合理分配、有效利用以及相关的法律问题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应完善农村土地法律和基本经营制度,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发展集体经济,适时制定集体经济组织法。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土地;法律制度中图分类号:D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7-0110-03  
期刊
摘要: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是为了集中批判普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人民主体观的政治经济学基础——构成价值理论和经济矛盾的体系,揭示了其矛盾性和虚构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批判了蒲鲁东人民主体观的哲学方法,指出其将自己头脑中对经济范畴的排序虚构为现实社会经济发展所遵循的客观规律,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在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阐述了“现实的人”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体、历史的主
期刊
摘要:我国宗祠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潭以宗祠为载体,形成深厚的宗祠文化,以其强大的包容性以及文化软实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乡村振兴具有与现代乡村管理机构相辅相成、提振海内外华人向心力的社会和谐功能;有促进旅游、协助扶贫、人才培养的经济支撑功能;有传承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文化支撑功能。关键词:宗祠文化;支撑功能;封建社会;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
期刊
摘要:通过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劝学》一课的文言注释的分析,发现其中有三则注释存在一定的问题:题目“劝学”之“劝”是“勉励”的意思,教材失注;“吾尝跂而望矣”之“跂”是“企”的通假字,教材漏注;“圣心备焉”之“圣心”应注为“通明的思想”更为妥当,教材偏注。关键词:苏教版;文言注释;商榷中圖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8-0097-03  古代
期刊
摘要:“闹春田”仪式由“抬烂泥菩萨”游神活动变化而来,起源有“关帝说”、“泥鳅说”、“张琏说”三个版本,前二者都与关公有关,第三个版本是为纪念清嘉靖年间揭竿起义的张琏。伴随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民间信仰日渐式微,在大众传媒助力下,“闹春田”仪式在乡土社会中亦发生着调适与变迁,朝外来观察者接受的方向发展,以新的形态出现在大众面前,并促成现代客家地区村庄共同体公共性的建构。关键词:大众传播;客家信
期刊
摘要:以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自身的跨时空、跨地域、跨族群的独特优势冲击由传统媒体所建构的城市虚拟形象,塑造着全新立面的城市形象。西安体育赛事经过抖音等媒介平台的放大效应,从更加细致的角度捕捉个人以及西安城市的瞬间,为城市虚拟形象增添大量原始数据支撑,使宏观角度的城市形象更加立体生动,但也存在着把关人失位带来的城市形象消极化等问题,应通过提高内容质量、KOL(中文)合作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词:城市
期刊
摘要:罗素创立了摹状词理论,唐奈兰提出了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指称性用法和归属性用法。对于这两种用法的区分是否会导致限定摹状词的语义两可性,引起了众多哲学家的激烈争论。依据自然主义的观点,语言交流属于一种自然现象,不必要预设一个抽象的本体论意义,人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及人的行为确定限定摹状词的意义,这种自然化的归属性用法,与指称性用法是相融的。关键词:限定摹状词;唐奈兰;两可性;自然主义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清末新政是晚清为挽救王朝危机的一次重要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而学堂改革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在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对中国教育现代化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从《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可以看出,公费私吞问题是学堂改革的最大弊端,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是国内环境动荡;二是地方绅民对新式教育有不同看法;三是款项筹措人与管收或经管人分开;四是对公费私吞处置较轻;五是关系网盘根错结。关键词:教育改革;学堂;公款私
期刊
摘要:地处革命老区的高校,应发挥自身独有的优势,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吉首大学通过本土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建设、本土实践教材建设、现场参与式教学、“互联网+红色文化”的推进等途径实现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向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转化和开发运用。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