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滩的“洋泾浜”英语,其前身是“广东英语”。那时,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优势,使得传统的海外贸易中心广州,成为清朝开关后西方商船首选的黄金口岸,并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通商惯例。随着商贸活动的广泛开展,语言不通成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障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广州商行的中国商人是怎样同洋商进行交流的?那些动辄数万银元的大宗生意又是如何完成的?
在长期的交易交谈中,广州商人独创了那种虽然是英语发音,但语法却完全是中国化的混合式“广东英语”,且渐渐地流行起来,变成中西贸易的通用语。
“广东英语”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跟海船来华的洋人住在广州的时间短暂,所以不愿意或者不能够致力于学习像中文这样一种比较难学的东方语言,就是想学讲一些极普通的生活用语也不容易做到,即使学会,跑到别的国家根本用不着;二是清政府严厉禁止向洋人传授中文,甚至在1759年洪任辉(英国人,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出的第一个“中国通”)事件中,以“教授夷人读书,代作控词”罪名,处死为洋人讲授中文并写状词的中国人刘亚匾。逼迫那些想学中文的洋人,不得不在夜深人静,偷偷摸摸把房间里的灯光遮蔽,以保护中国教师的人身安全。
在进退两难形势下,聪明伶俐的中国商人巧妙地创造性地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贸英语,就是依照汉语的语法习惯,将熟稔常用的英语单词,重新组合成句子,来表达中国人的意思,犹如现在的No zuo no die(即不作不死)。
“广东英语”不讲究文法、句法,句子中混杂着汉语、葡萄牙语、英语、印度语的单词,分别取用其语言里最简单的成分。广东英语以其特有的活力,合理地在广州口岸生存了100多年,成就了中外一笔笔巨额生意。不过有时弄得不好也会闹出大笑话,比如一位中国米商向英商卖米(nice),而错说成卖虱子(lice)。
在广州中国商行集中的十三行附近的书店里,曾经发行过一本很畅销的叫《鬼话》的小册子,相当于今天的《英汉词典》。书中每个英文单词注释后面,全用汉字标出该单词的汉语读音,比如“今天(today)”拿“土地”表示;“男人(man)”拿“曼”表示。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降的五口通商,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对外贸易中心,“广东英语”理所当然被移植到了上海,变成了著名的“洋泾浜英语”。
(徐鸣/文,摘自《上海老年报》)
在长期的交易交谈中,广州商人独创了那种虽然是英语发音,但语法却完全是中国化的混合式“广东英语”,且渐渐地流行起来,变成中西贸易的通用语。
“广东英语”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跟海船来华的洋人住在广州的时间短暂,所以不愿意或者不能够致力于学习像中文这样一种比较难学的东方语言,就是想学讲一些极普通的生活用语也不容易做到,即使学会,跑到别的国家根本用不着;二是清政府严厉禁止向洋人传授中文,甚至在1759年洪任辉(英国人,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出的第一个“中国通”)事件中,以“教授夷人读书,代作控词”罪名,处死为洋人讲授中文并写状词的中国人刘亚匾。逼迫那些想学中文的洋人,不得不在夜深人静,偷偷摸摸把房间里的灯光遮蔽,以保护中国教师的人身安全。
在进退两难形势下,聪明伶俐的中国商人巧妙地创造性地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贸英语,就是依照汉语的语法习惯,将熟稔常用的英语单词,重新组合成句子,来表达中国人的意思,犹如现在的No zuo no die(即不作不死)。
“广东英语”不讲究文法、句法,句子中混杂着汉语、葡萄牙语、英语、印度语的单词,分别取用其语言里最简单的成分。广东英语以其特有的活力,合理地在广州口岸生存了100多年,成就了中外一笔笔巨额生意。不过有时弄得不好也会闹出大笑话,比如一位中国米商向英商卖米(nice),而错说成卖虱子(lice)。
在广州中国商行集中的十三行附近的书店里,曾经发行过一本很畅销的叫《鬼话》的小册子,相当于今天的《英汉词典》。书中每个英文单词注释后面,全用汉字标出该单词的汉语读音,比如“今天(today)”拿“土地”表示;“男人(man)”拿“曼”表示。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降的五口通商,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对外贸易中心,“广东英语”理所当然被移植到了上海,变成了著名的“洋泾浜英语”。
(徐鸣/文,摘自《上海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