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OSPLAY到LOLITA洋装

来源 :青春期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d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SPLAY:英文Costume Play的简略写法,(此称由日本动画家高桥伸之于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世界科幻年会时确立),其动词为COS,而玩cosplay的人则一般被称为cosplayer。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的cosplay最早的中文译名是出自台湾,意思是指“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指一种自力演绎角色的扮装性质表演艺术行为。被视为一种次文化活动。
  但因为这种译法与游戏中的RolePlayGame(RPG)同为角色扮演之意,所以为免雷同,笔者更倾向于另一种译法——服饰装扮。以现今的cosplay而言,其形式及内容一般是指利用服装、小饰品、道具以及化装来扮演ACG(anime、comic、game)中的角色或是一些日本视觉系乐队以及电影中的某些人物,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定位上cosplay包含了相当广阔的发挥空间,甚至可以说只要是有coser在的地方,这一领域便绝对就是当今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主流。
  LOLITA;源自俄裔美籍著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vladimir nabokov)于1955年出版的小说《Lolita》,后被安丹利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改编成同名电影《一树梨花压海棠》,描述一位叫做韩伯中年教授与14岁少女黛丽(洛丽塔)的纠缠情欲关系,女主角名叫Lolita。自此,日本人将“Lolita”作为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把14岁以下的女孩称为“Lolira代”,简称为“Loli,I。1997年,电影《Lolita》再被重拍,在日本大受欢迎,原宿街头开始兴起宫廷娃娃look的时装潮流。
  
  “洛丽塔”三大族群
  
  一、SweetLoveLolita——以粉虹、粉蓝、白色等粉色系列为主,衣料选用大量蕾丝。务求缔造出洋娃娃般的可爱和烂漫。
  二、ElegantGothicLolita——主色是黑和白,特征是想表达神秘恐怖和死亡的感觉。通常配以十字架银器等装饰,以及较为浓烈的深色妆客,如黑色指甲、眼影、唇色,强调神秘色彩。
  三、ClassicLolita——基本上与第一种相似,但以简约色调为主,着重剪裁以表达清雅的心思,颜色不出挑,如茶色和白色。蕾丝花边会相应减少,而荷叶褶是最大特色,整体风格比较平实。
  LOLITA心理
  Lolita不单是一种服饰潮流,更是年轻人表达情感需要的方式,或是弥补自信不足的自我保护。一如发展心理学家艾力逊指出,年轻人正处于“自我认识与迷乱”的阶段,他们往往拥有童真与梦想,有摆脱现实规限的渴求,需要寻找自我,因此以不羁和野性挑战传统,期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了解、认同和真正接纳。
  
  角色链接
  我叫佑子,高三毕业时第一次接触cospaly之前总是在动漫杂志上看到日本、美国的cosplay照片,很是羡慕可以打扮成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内心开始期望进行这种很神奇,很个性的尝试。
  恰逢贵阳市第一次举办cosplay比赛,我和2个朋友都特别激动,觉得很不可思议的时候到来了,激情满满地报名参赛。那时候我们选择了(封神演义)里的妲己三姐妹作为COS的样本,接下来我们3个女生就到处买布料、找裁缝,张罗着做我们的演出服,我们遇到的难题是——走遍大街小巷的裁缝唐却没有一个师傅明白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奇装异服”。无奈之下,我们只好按着照片上的图案自己裁剪布料,然后把剪出来的“奇形怪状”的布料往身上粘。就这样我们穿着自己做的帽子和农服,还有运动鞋就上台表演了我们生平的第一次cospaly。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装备很简陋,并且在舞台上也只做了简单的走秀,但是从那个时候起我们真正的开始了对Cosplay的彻底热爱。
  之后,我一发不可收拾的cos了很多动漫里角色鬼眼狂刀通灵王、死亡笔记、银魂、绝望先生等等。渐渐的我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对SD娃娃的COS,一开始觉得穿着SD娃娃风格的洋装特别华丽,后来我才知道到SD娃娃的洋装是一种叫Lolita(洛丽塔)风格的衣服,这种服装风格起源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宫廷服饰,风格相对更简洁、甜美。从此以后我疯狂的喜欢上了这种服饰风格。
  我开始着迷似的收集各种洋装的图片,并尝试着开始设计属于自己的Lolite洋装。然后穿着这些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缀满蕾丝的华丽裙子上街。很多人看到我后总是很惊奇的说“看cosplay!”每当这时我都会上前告诉他们,这个是lolita洋装,是一种服饰风格,Lolita不是Cosplay。前者代表生活态度,后者是有原型可寻的角色模仿。就这样,每当我设计出一款新的洋装,我都会穿着在人群里“晃”,看着路人惊奇的眼神,我恰然自得。
  希望有一天喜欢洋装的人们都能穿上我设计的洋装一起大胆的走上街头;希望有一天能有人理解我,理解我喜欢蕾丝,喜欢天真的颜色。
  
  (编辑 严杰)
其他文献
认识木鱼是在中专学校假期开办的补课班上。进入补课班的学生大多都是年级排名八百多名的。而我由于期末考试数学缺考,不幸地被扣除150分,于是也落到八百多名。和这些成天捣乱无所事事的阔少爷,“特长生”在一起补课,我心里很不平衡。  早知道缺考之后会落得如此下场,当初就不会和前男友跑出去玩了。之所以是前男友,是因为他现在已经不是了。  在补课班上课的第一天,我去得很晚。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座位几乎都坐满了
不可否认,教师这一职业是愈发受追捧了。  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人数近900万——上半年的报考人数是290万,而下半年的报考人数直接增加了一倍,一下子增长到590万。  而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最大的行业类是“教育业”。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進入教育圈,身在其间的人又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呢?
简介  贺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华书画协会理事,北京慈善艺术院研究员,湖北汉川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多家书画院客座教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院山水精神高研班,作品被国务院、中央电视台、人民画报社、民族文化宫等多家单位及个人收藏。  作品曾入选中国美协第16次新人新作展、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第16次国际造型艺术展(被收藏),获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铜奖(被收藏并参加中
何立柱,新沂市黑埠中学校长  在黑埠中学的通吾文化广场上,立着一块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一首题为《英雄》的诗作:  他们默默无闻/却让我们屹立于世界/他们走进历史/却让我们拥抱未来/他们失去生命/却让我们生生不息/英雄/是危難时刻挺身而出/英雄/是平常日子鞠躬尽瘁/英雄/是普通岗位恪尽职守/英雄/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光荣必将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这首慷慨激昂的颂诗,正出于
作 者:(英)艾登·钱伯斯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关于环境育人的重要性,自古就很重視。孟母择邻而居,三迁其所。古语又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环境的优劣造就了教育效果的不同。对于阅读,同样需要环境的影响,艾登.钱伯斯说:“人类是一种地域性的动物,并经常自我设限。‘阅读’也是这么一回事,我们必须有这么一个可以让我们心无旁骛的场所,才能专注地融入书本。”  正如
写文章不同于知识教学,如果没有切实的观察,很难写出真情实感,特别是写景,一定要调动感官去观察、感受,才能写得生动,富有趣味。  “老师,我从师范大学毕业了,入秋后咱俩就是同事了!”手机那头,小卉激动地向吴平诉说着这个好消息。  小卉是吴平最早的学生之一,父母常年不在家,奶奶身体也不好,自從几年前爷爷病逝,家里所有的担子就都落到这个小姑娘身上。在学校,小卉一向很懂事,学习认真,还主动承担了班长的职责
王小涛  现任重庆市朝阳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重庆市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名师、重庆市高中物理骨干教师、重庆市教育学会中学物理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重庆市教育学会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专委会理事、北碚区第五届骨干教师、北碚区十佳教师、北碚区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参加重庆市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荣获高中组“一等奖”。  在重庆市北碚区,美丽的嘉陵江畔,坐落着一所被称作“城中桃源”的园林式学校——朝阳中学。
初识高进儒老师,是从他的微信公众号“儒见”,简介上写着:在一个人的读写世界里,寻找更好的情节,始终看到希望。在他的这一方写作乐土上,乡愁小文、教育笔记、读书体会、时事点评……总能让人透过文字感受到他热爱生活的样子。他的文字朴实真切,笔触敏感细腻,一些看似寻常无奇的场景也能写得别有一番风味。他写陇南的“洋芋搅团”,写出了特岗教师这个群体奉献背后的烟火气;他写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学设计,从降妖除魔的《西游
同样是作为这个孩子的教育者,他的母亲却能从心灵深处与孩子平视,她尊重、理解孩子的想法,妥善处理孩子身上的行为偏差,她真正做到了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并与之进行平等的对话。  ——杨梅  有个男孩,这么多年来,一直住在我的记忆里,他的出现,改变了我太多曾经执着的教育观念。  他爱听音乐,会弹吉他,喜欢毛不易。  他喜欢读书,从路遥《平凡的世界》到Jk·罗琳的《哈利·波特》,从《百年孤独》到《苏菲的世
“维特效应”是指1774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描述了一个青年因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在欧洲名声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维特效应”因此得名。  最近,韩国艺人朴龙河自杀的新闻,让维特效应在韩国娱乐圈再度出现,让人恐慌的自杀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心灵声音】    为何自杀离我们这么近?  笔者随机采访了一些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