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ieme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构建和谐校园也理应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构建和谐校园,关注“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则是一个重要环节。“留守学生”是社会上、学校中规模较大的群体,更是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需要。忽视 “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必将引发各种问题,给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造成许多不良后果。本文谨从“留守”带来的不良影响、“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方面入手做一些粗浅的探讨,谨此抛砖引玉,为构建和谐校园觅得更多“良方”。
  关键词:关注 留守学生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8-055-03
  
  构建和谐校园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赖以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动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光辉事业正如火如荼推进的今天,关注“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许多孩子被留在家里,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学生”。据调查,笔者所在肥东县外出务工经商约有22万人,“留守儿童”有52333人,占在校学生的30%左右。而且,其人数还在与日俱增。他们有的由长辈托管,有的交由长辈(主要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托管,有的随祖父母一方(更多是母亲)生活,有的托付给亲朋临时监管,有的则留在家中无人监管。[1]由于长期留守,他们在生活、教育、心理、道德行为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当然,也不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我们必须认清此问题的不良影响,并找到应对之策。
  一、“留守”带来的不良影响
  “留守”给孩子幼小心灵留下了太多的苦闷、孤独和寂寞。由于父母监管缺失、其他监护人监管不力以及各种社会不良因素等的影响,“留守学生”在生活、学业、心理、道德行为和安全等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问题
  由于“留守学生”缺少父母的关爱,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留守儿童中,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3]而亲情缺失,受了委屈无人倾诉的痛苦,使他们的生活失去了许多应有的快乐。本该是备受呵护的年龄,却缺少了那份属于自己的家庭幸福和温情。父母回家他们高兴万分,他们也常常通过给父母写信或打电话的方式汇报学习、生活情况,从中享受那鲜有的亲情温暖。
  2、学业问题
  没有称职的监护人,“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管有许多“留守学生”在调查中也表现出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根据四川省妇联2005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眉山市),91% (遂宁市),成绩优良的只有6% (遂宁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4]一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值偏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和其一起打工上,使孩子在缺乏约束,甚至是其家长给予支持的情况下逃学、辍学的。而外出务工行为本身也对子女接受教育产生影响。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经济相对活跃,从而使有些外出务工者在长期的打工生涯中慢慢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学龄儿童实际辍学、失学比例居高不下,其中许多是受家长的影响造成的。加之社会上一些人读书不多,却照样可以赚钱,容易使部分孩子以他们为“榜样”,成绩下降、厌学、逃学,以至于辍学。
  3、心理问题
  伴随着一个个“空巢”家庭的出现,长期的分离和缺乏应有的联系,使得亲子关系出现障碍,无论对父母还是子女来说,这都是巨大的心理创伤,给留守的孩子也带来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第一,由于缺乏父母关爱,留守学生往往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第二,有些父母因为不在孩子身边而过于宠爱他们,这种带有补偿色彩的“爱”容易使孩子偏离正常轨道,养成任性、虚伪、不诚实和为所欲为等不健康心理。
  第三,与父母一起生活时间少,使相当一部分留守学生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他们强烈渴望父母的爱,看到周围同学与父母在一起,心理难免会失衡而产生嫉妒,于是怨恨父母,怨恨家庭,甚至仇视社会。
  第四,中小学阶段是心理极度敏感时期,“留守学生”会更加敏感,常会把别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视为别有用心的轻视。[5]
  4、道德行为问题
  在“留守学生”道德完善的过程中,缺失父母应有关爱和正常家庭教育氛围,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家庭关系容易失调。缺少父母有益的约束和指点,也容易造成他们道德水平低下、道德意志薄弱、道德情感淡漠、缺乏爱心、缺乏安全感。有时表现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和事漠然,对社会冷淡,如有人欺负或歧视,容易走极端,要么出现过强的攻击性行为,要么退缩而任人摆布。因受社会不良诱因的侵袭,一些“留守学生”还养成了好逸恶劳、游手好闲、人际关系冷漠、自控能力差等不良行为习惯,甚至还会出现行为偏差。而有些孩子待人处事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以至于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5、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很重要,“留守学生”安全与否将直接影响其健康成长。“留守学生”年幼,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加上父母不在身边,托管人监护不力,往往是各种人身伤害案件和意外事故伤害的主要对象,是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群体,他们身边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如不遵守交通规则;马路上窨井盖被盗;燃放易燃易爆危险品;不懂安全用电;同学间互相追逐打闹;狭窄楼梯道内的你推我搡;踩踏事件;遭受不法分子侵害等等。对他们而言,父母不在身边,无异于失去了可靠的安全保护,多年的亲情呵护没有了,因常常遭受同学、邻居的欺负以及其他暴力侵害,使他们觉得家里既不温馨又无安全感,紧张和恐惧,易产生被遗弃的感觉。
  二、“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全社会都应当予以关注。为了“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笔者以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留守问题
  党和政府要关注“留守学生”,制定各项积极政策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各级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也要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来进一步加强“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时,要和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力量等紧密合作,贴近基层,为“留守学生”多做好事、多做实事。媒体要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关注,多宣传他们的现状,公布他们的实际困难,增强社会各界对他们的了解,提高对他们的关注程度,从而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多做贡献。有关部门要集中整治农村和城郊中小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对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和城郊中小学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关闭中小学校园200米以内的网吧或电子游戏厅等经营场所,杜绝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和一些社会娱乐场所而受不良影响。要充分发挥好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等的特殊作用,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的监督工作。引导“留守学生”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司法部门和法律援助等机关,要为“留守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保护和援助。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开办专题节目,关注“留守学生”的现状,宣传关爱“留守学生”的政策措施。乡镇以及村委会等也要发挥作用,通过设立校外辅导站等方式,开阔 “留守学生”的眼界、拓展他们的知识面。组织开展“社会妈妈”“爱心妈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活动,进一步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学生心理缺乏关爱、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帮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现实问题,使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学习进步、生活幸福、思想道德健康、各方面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管理,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2、学校和老师要给予“留守学生”更多关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解决其实际困难。
  学校要对留守学生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做好建立个体档案工作。建立“留守学生”成长记录袋,记载学生成长的过程和各自的特点。建立监护人随访制度,随时搜集信息,主动发现“留守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与他们沟通、与他们外出的父母沟通、与他们的临时监管人沟通。学校老师和“留守学生”结对子,关爱他们。开办家长学校,如办“爷爷奶奶”班,“代管家长”班[1] 等学习监管他们的技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对“留守学生”给予特殊的关爱,使其感受到爱、感受到温暖,以此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吸纳“留守学生”住校,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的关爱中健康成长。开展心理辅导,随时随地倾听留守学生的心声,有针对性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用真情推开一扇扇幼小的心扉,解开一个个心结。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留守学生活动室”等,为“留守学生”提供课外活动的场所。建立关爱“留守学生网页”,为“留守学生”提供网上家园,并利用网络为其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其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和学校的办公设备设施,在校内设置“亲情聊天室”、“亲情电话室”,为“留守学生”与父母搭建沟通平台。开放图书室等学习和活动的场所,经常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校内外集体活动,如组织兴趣相近孩子组成各种兴趣小组。有序地强化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将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实现由纪律到自律的教育转变。努力克服经费紧缺、人力不足等困难,创造条件服务“留守学生”、凝聚“留守学生”。例如,通过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等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和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心胸。再如,组织城市学生开展向手拉手小伙伴捐赠图书活动,引导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还可以开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动,教给他们必要的自护自救的本领,使他们能够更冷静地面对侵害,保护自己。[2]
  3、家长要强化责任心,加强与子女的亲情交流,通过各种途径关心、教育孩子,不能一走了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影响极大。父母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又要重视孩子的生活、身体、心理等各个方面,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具备条件的父母可以将孩子接到身边接受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不具备条件的父母则应该慎重选择托管的临时监护人,重视孩子的监护权,让孩子能时时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呵护。加强与学校老师、委托监护人的沟通交流,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孩子的情况,加以正确引导。多创造时间和机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必要时,父母应可能多地回家看望孩子,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外出务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作为教育媒介,激励孩子要能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拼搏向上,用学习和知识谋求人生发展,让他的下一代结束留守生活。当然,父母也可以改变全都外出务工的方式,可仅限一人外出。
  4、城市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民工子女进城提供方便。
  要贯彻和落实好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接收和管理办法,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城市统一管理范围。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门槛将,可按照“就近划片,一视同仁”的方针,鼓励公办中小学敞开校门,接纳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进城务工农民较多的城市,如现有的教育资源一时难以接受较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可采取建设和保留定点学校的方式,简化入学程序,保证农民工子女按时、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过渡到就近划片招生。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严禁举行各种形式的入学考试或测试,平等对待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学。除了入学条件简化外,在收费上也将实现统一标准。各中小学严禁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名义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收取“借读费”、“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等。同时,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纳入当地家庭贫困学生救助范围。对于在城市读初中的学生,可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并和城市学生享受相同的报考高中阶段学校的政策,清除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升学障碍,深入推进教育公平,为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打开方便之门。
  5、“留守学生”要体谅父母的辛苦,努力学习,积极上进。
  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即使没有父母在身边,自己也能做得很好,让老师省心、父母放心。多听听父母外出务工的经历,感知他们外出务工的艰辛、挣钱的艰难……学会感恩。把对父母的爱转化为学习上的动力,努力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社会主义公民。例如:笔者所在县,18个乡镇226所中小学,建立了1082个少先队留守小队,7720名“留守儿童”加入了留守小队。它的特点是:在辅导员引导下,强调队员自主管理,自主开展丰富多彩活动,进行自我教育。“留守儿童”参加小队后,在学习、生活、心理、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变化。[1]
  总之,“留守学生”是社会上、学校中规模较大的群体,更是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需要。忽视 “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必将引发各种问题,给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造成许多不良后果。我们要心系“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坚信: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就一定能建成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王海霞,中共肥东县委常委、宣传部《贴近农村实际? 增强创新意识努力把家庭教育现代化实验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在全省第二批家庭教育现代化实验区验收总结现场会上的发言》2009.4.16
  [2]合肥市阳光关爱工程办公室《关于合肥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江淮晨报2007.9.13
  [3]陈宝成《热点聚焦:让“留守儿童”与家长共同进城生活》新京报2006.11.7
  [4]高培文《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四川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125-127
  [5]彭霞《加强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关爱》2008.11.14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常微分方程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特点,为培养出数学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本科学生,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常微分方程课程改革的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常微分方程 启发式教学 优化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8-040-02     常微分方程是高校本科数学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工科类专业需要学习的重要
自从直播行业启动,带动了农村与城市的隔阂的分解,农村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支队伍当中,既增加了就业,也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生活在农村大地上的人,也不再遥远得只出现
期刊
新疆农业大学在贫困生资助问题上,形成了以国家支持、学校扶助的贫困生资助工作模式,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奖、贷、助、补、勤”五位一体联动资助工作体系,为解决贫困
摘 要:信息化技术已在各种加工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此对雕刻领域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作了简要的介绍,并由此通过实际操作的案例探讨了使用Type3软件进行浮雕物体建模的方法与应用。  关键词:Type3软件;三维建模;浮雕;剖面生成法;图片转换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8-042-02     众所周知,我国的雕刻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石
按照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规定,独立学院必须要有独立的校区.成立初期校园面积不足的独立学院随着发展纷纷建立新的
一、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rn(一)国内高职实践教学实施现状rn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中,并存三类高等职业院校:一类是高等本科院校开办的职业技术学院,二类是政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贫困问题的长期存在,与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相抵触,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违背,按十七大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基
学位
图书馆扩大对社会的服务,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本文分析了图书馆发展情况和扩大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必要性,阐述了在扩大推进图书馆社会服务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系列措
传统的大学物理课程重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缺乏对学生自身知识储备程度的关注,难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忽视学生的互动学习.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BOPPPS教学理念运
摘 要: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相比,有着灵活便利的优势。随着越来越多的师生开始拥有笔记本电脑,校园网的无线覆盖逐渐成为热门。校园网无线覆盖可以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校园的任何地方,只要拥有无线上网设备,都可以很方便的接入网络,访问校园网或者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  关键词:WiFi校园网 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8-050-02    一、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