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公仆廖俊波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y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廖俊波扑下身子,把执政理念化为实际行动。但他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工作狂、拼命三郎,他亦是一个重情重义,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格魅力的人。
  廖俊芳流着泪说:哥哥热爱工作,也热爱生活,爱唱歌的他喜欢《我的中国》,也喜欢《西海情歌》……
  应该让人们知道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廖俊波。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需要众多像廖俊波这样有着光荣与梦想的共产党人。
  ——被采访人语录
  一 朴实家风
  1968年7月19日,深夜时分,福建省浦城县农村,一户简陋的农舍里一个男婴降生了。他是乡村女教师季平英和乡政府职工廖芝根的儿子,儿子的降生让这对年轻夫妇高兴不已。他们早就商量好了,国有俊土,世有贤人,如果生的是儿子,就将这个孩子取名为俊波,希望他长大后成为才智出众、英俊潇洒、堂堂正正的一个男子汉。
  小俊波知礼懂事,与廖家朴实的家教家风分不开。夫妻二人对儿子从小严格要求,教育他对人要有礼貌、有爱心,做人要厚道,心地要善良。做教师的母亲常告诉他一些朴素的道理:“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是尊重他人,心宽一尺,路宽一丈,要敞开心胸善待所有人。”
  父亲对小俊波的教育实际而具体。从走路姿势、穿衣整洁、低头抬头到逢老见幼的说话语气和行为举止。父亲要求俊波:“有本事的人不会乱发脾气,没有本事的人脾气比谁都大。”所以,小俊波在乡邻们面前表现出同龄孩子少有的礼节,热情地招呼人,帮家里干活儿。乡邻们时常把小俊波拿来当榜样教育自家的小孩。
  我们采访廖俊波母亲时,她回忆说:“俊波从小就十分懂事听话,真是让做大人的省心不少。当然,小孩子时常有犯错的地方,但中国人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对孩子的缺点绝不迁就姑息。记得这辈子有两次打他最狠:一次是他6岁时与几个小伙伴恶作剧,把小便齐齐地拉在村头人们淘米洗菜的小水池中。有人把这事告到了家里,我知道后一时气急,随手拿起洗锅的竹刷在儿子的手背上扎,扎得他手背上都是血孔。事后带着他一起去洗小水池,向村民赔礼道歉。第二次是他9岁上三年级的时候,虽然他的学习成绩都排在学校的前一二名,但就是不肯好好练字,不肯下真功夫,字写得歪歪扭扭。一天,我终于发了火,放学后就在学校里让他跪扁担,那竹扁担看起来十分光滑,但接触的面很小,跪在上面是很疼的,一般的孩子两三分钟就受不了,他跪了足足有20多分鐘,小脸都痛的得扭曲了。但我忍住心疼不让他起来。同校的一位语文老师平日里就喜欢俊波这孩子,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向我求情,并说他负责今后教俊波练字,每天交一篇两百字的书法作业。我这才顺着台阶让儿子起来。至今回想起来,还在心疼儿子,觉得对他是太严厉了点。”
  一提起哥哥,大妹妹廖俊芳忍不住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她与俊波兄妹情深,无话不谈,从小性格开朗活泼的她就是哥哥的跟屁虫,爱趴在他的背上撒娇。俊芳回忆说:“哥哥凡事都让着我。他在学校是三好生,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而且与同学们相处得极有礼貌,都是未言先笑,更少与人争吵红脸。唯一的一次就因为我打了一次架,那是我6岁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村里放露天电影,我早早扛了把木长椅去占位置,却有两个迟来的大男孩不讲理,不但强占了我的位子,还把我给推倒在地上。哥哥容不得我受人欺负,知道后冲上去与他们动了手,害得他回家还挨了爸爸的一顿好骂。”
  廖俊芳说:“哥哥是我们家的男子汉,是我们一家子的骄傲,他的突然离去让我们真是猝不及防,打击非常大,一天到晚沉浸在悲痛之中。妈妈与嫂子整天以泪洗面、夜不成寐;爸爸的头发一下子就全白了,而小妹(俊波三兄妹,大妹俊芳在福州工作,小妹俊芬是博士生,现在北京工作生活)因为哀伤过度,怀孕了两个多月的孩子也流产了……”
  说到此,廖俊芳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无声地流下。许久,情绪略为平定后,她强笑了笑说:“我哥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原本他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不但喜欢书法、摄影,还喜欢练武术,吹口琴,爱唱歌。他嗓音很好,很有节奏感与乐感,最近他很喜欢降央卓玛的一首歌《那一天》,唱得非常投入,动情好听,至今这歌声还在我耳边萦绕不止。可这些年,他逐渐把这些兴趣爱好都让给了工作。”廖俊芳停顿了一会儿,“唯一的是,他没有放弃看书阅读、对知识的摄取补充,常常一个人沉寂在书籍之中。他小时候就喜欢连环画,常常利用星期天悄悄地去采腊子树的腊子,捡破铜烂铁,换来的钱全拿去买连环画。初时,严厉的父亲不知儿子从哪里来的钱买书,有些怀疑来路不正,便板着脸对他进行了好一番拷问,待知道事情原委后还是告诫哥哥说,用自己的劳动汗水挣来的钱才知道咸味,用得才坦然踏实。”
  廖俊芳回忆说:“后来他上小学三年级时爱看《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这些书。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他怀有一种侠客梦,为弱者打抱不平。那时候,几乎每天清晨四点多他就起床,跑步健身打沙袋,手插黄豆铁沙子,想练就一身好武功,扶危济困、行侠仗义于江湖。”
  廖俊波朴实无华的父母亲和善良勤劳的外婆,虽然没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但有着朴素的人生哲理,他们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淳朴的家风传递给了廖俊波。
  二 校园情深
  1990年8月酷暑。闽北重镇邵武。
  意气风发,做好“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准备的廖俊波,从南平师专毕业分配到邵武市偏远乡村大埠岗中学任教。青春焕发的他内心既有初为人师的忐忑,更有施展才华教书育人的豪情。
  邵武到泰宁公路32公里的地方,空旷的河谷盆地中间,从大山边延伸出一条低缓的山冈,宛若一艘船。大埠岗村就坐落在船形的山冈上,距离盆地平面二三十米高,北面地势陡降,远远望去,村落中的房屋又如集装箱般装载在长长的列车上。大埠岗镇政府、中学、小学都坐落在村中。
  报到当天,校长傅仪佑找他谈天,并征求他对学校分配他工作任务的意见。廖俊波听了二话没说,当即爽快地接受了任务:教八年级物理,担任八年(3)班的班主任,兼任学校的生管教师。班主任和生管老师,是苦活、累活,十分具体与烦琐。全班60个孩子和全校五百多个寄宿生的生活起居、学习情况、思想波动,都要关心。还是大男生的廖俊波,一夜间成为“奶爸”,成为劳力又劳心的人。   初为人师,欠缺经验,他不敢有些许的轻视与怠慢,一件件事,一个个第一次面临的问题,事先他都要在自己的头脑里反复思量。为了上好第一堂课,他精心备课,连夜在教室里对着两把竖起的板凳试上。
  开学第一天,有5个学生没有到校。经过向班上学生了解,这5个同学有可能会辍学,这是他最担心,也是他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他叫上知道他们住处的同学,骑上自行车,利用中午和傍晚的时间,挨家挨户地动员。遇到有不理解的家长,他赔着笑脸耐心地开导,一片苦口婆心,满满当当的真诚,家长们都被这个笑眯眯的年轻老师说服了,感动了,欲要辍学的孩子们都回到教室。
  不服输,肯钻研,心中常琢磨“再难也要让孩子们喜欢学习”的廖俊波,课越上越好。他幽默风趣,深入浅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经常会为了课程的需要,动手制作一些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付少平脑子灵活,但是玩性大,不肯在学习上下功夫,还调皮捣蛋爱惹事端。七年级期末考,语文、英语、政治三科加起来总分才一百多分,是一个让很多老师头痛的学生。廖俊波没有放弃他。当他看到付少平对他制作的飞机模型爱不释手时,说:“付少平,喜欢吗?”
  “喜欢,喜欢,怎么不喜欢?”付少平连连点头。
  “这飞机模型老师可以给你,只要你物理能考及格,其他科成绩能够比上个单元多考5分就行。”
  “说话算话!”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果然,不久后,付少平的成绩很快地提高了,廖俊波为自己的教育引导成功也感到十分高兴,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飞机模型送到付少平手中。受到鼓励的付少平,学习越来越勤奋,成绩越来越好,后来考上南平师范学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
  他充分发挥自己懂摄影的特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刚到大埠岗中学的廖俊波是摄影爱好者。镇文化站举办“一分钱读书社”大型展览活动,到学校请懂摄影技巧的老师帮忙。校长傅以佑推荐了廖俊波。他不仅个人购买了一台两千多元的单反相机,而且对参与镇里的大型图片展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他精心的摄影,图片展览获得了成功,受到镇里领导的充分肯定。
  春天,他听一位村民说:“杨梅树只在晚上开花,但就是没人看见杨梅花是什么样子。如果你能够拍下来让大伙欣赏,大伙都会感谢你的。”
  没有见过杨梅花的廖俊波,带着好奇和满足村民的心愿,背着照相机徒步爬到大埠岗镇最雄伟、最崚嶒、最有文化内涵的道峰山山腰,守候在一棵大的杨梅树下,一守就是七个晚上。直到树上已经长出杨梅果子,也未见开花,他才放弃。他的执着感动了村民,也让他身边的人知道了他是一个对摄影痴迷的人,做什么事都极为认真的人。
  有些物理课内容不好理解,廖俊波就把这些内容延伸到课外,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他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开办了摄影兴趣小组,带着学生们到田间地头,实地讲解小孔成像的原理,还有照一张好照片如何取景的知识。许多同学是第一次摸相机,充满了好奇与满心的兴奋。他拿出自己有限的工资,购买一些学习用品作为奖品,奖励那些学得好的孩子。
  经常逃课、学习成绩排名在倒数的张飞林,总认为自己被老师和同学们看不起,有自卑感。可他拍摄的风景照片得到了廖俊波的充分肯定和赞赏。他从廖老师手里接过奖励的笔记本时,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从此,廖俊波成了他心目中的偶像,成了他最信赖的人。
  学校领导见摄影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很有作用,特意给廖俊波调换了有里外两间的宿舍,里间可作为冲洗照片的暗房。在廖俊波的指导下,一张张大小不一、内容丰富的黑白照片,源源不断地从这里流出,流进了同学们的相册,印刻进同学们记忆深处。外间是廖俊波的卧室,一个床铺、一张学生用的课桌、一把椅子、一个读大学时用的皮箱。房间虽然陈设简单,但是整洁雅致,窗台和房间的空旷处,摆满了君子兰、寒兰、水仙花、文竹、海棠、山茶花、美女樱、石竹等各种花草……学生们都喜欢往这儿跑,在这里,他们不仅扩大了知识面,更感受到花的姹紫嫣红,草的翠绿欲滴。
  学校大部分是寄宿生。生管老師廖俊波欣然面对五百多名寄宿生,披星戴月、任劳任怨。每轮到值日,早上5点组织寄宿生晨读、早餐;中午组织他们有序地吃午餐、午睡;晚上,组织他们晚自习、回宿舍。每一件看似琐碎的事情,他都格外认真地去对待。即使这样,还经常遇到小麻烦,孩子们的饭盒被偷了,低年级学生被高年级学生打了,甚至发生早恋的学生失恋要自杀……几乎每天都要劳心劳力去处理这些事情,但他未曾倦怠,而是及时地进行解决处理,绝不留一点隐患。
  在教室通往宿舍的小路旁边,石块杂堆,野草萋萋,寄宿生们在往返间极容易绊倒,还有被毒蛇咬伤的隐患,是个老大难问题,然而学校缺钱,一时无法改善。他便组织学生们用业余时间拓宽小路。他带头挽起了衣袖,移走石头、铲除杂草、平整地面,与学生们足足苦干了一个多月,使原先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干净整洁的石板路。
  大埠岗镇地理位置偏僻,大山层峦叠嶂,上百个村子坐落在交通不便的山间,最远的离学校二十多公里。寄宿生都是一个星期回一趟家,常带的是炒腌菜、煮黄豆,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无菜可带,只带一瓶放了一点辣椒粉和猪油的盐巴到学校,吃饭时,用盐巴冲一碗汤就是菜了。有的学生把从家里带的菜吃完后,只好吃白饭。廖老师得知后,就会从裤兜里把钱取出来借给学生用。有些家境困难的学生,他就直接给钱,不用他们还。冬天,他看到寄宿生洗冷水澡,就会到自己的厨房烧上一锅开水,让学生打去洗澡。他的热心与爱心在同学们的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就像绚丽的朝霞一样美好。
  时光荏苒,转眼就到了第二年夏季的9月,未婚妻林莉从桂林中学调到了大埠岗中学任教。他们这对恋人第一次共度教师节。两个情趣相同的人,并肩在大埠岗的古巷间漫步。古巷铺设的鹅卵石,在岁月的磨砺下,光滑圆润;两侧的斗砖风火墙,老旧的灰色,显示着沧桑;鹅卵石砌成的墙基,覆满青苔,其间点缀着几棵野草;几座保留完整的老厝,门楼美轮美奂,砖雕木雕精美,显示了山村曾经的富贵与繁华。他们品味着山村的古朴风情,且行且停,且停且行,满怀惬意。   坐落在高岗的大埠岗用水不方便,这里的先民完成了一项杰出的饮水工程:沿着斜坡而下,曲曲折折,绕进人家的房前屋后。历经千年,这条水渠至今仍在使用。从前村民用水都是依赖这条水渠,为了保证每家每户都用上水,喝上干净的水,村民都在自家的入水口放块石头调节水量,清早汲水饮用,白天在水渠中浣衣、洗菜。廖俊波对着林莉感慨地说:“这水渠修建了千年,至今依然可用,说明古人做事考虑周全,有远见,真值得现代人好好学习。”
  他们这对恩爱的情侣,受人羡慕的恋人,携手把每天的生活打理得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在工作中,他们既是竞争对手,又是相互促进的合作者,每天微笑地面对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所教学生的成绩在邵南片区名列前茅。
  廖俊波在中学工作两年后,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被组织上看中,于1992年7月调到大埠岗镇政府任文技校教导主任、党办主任。两年教书匠,半生桃李情。尽管他只教了短短两年书,却与学生们产生浓浓的师生情。学生们记着他,他牵挂着学生。逢年过节,廖俊波会收到许多学生的问候电话与短信,他一一回复,嘘寒问暖,一年又一年。
  三 扑下身子
  1998年,廖俊波任邵武第一大镇——拿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在他走马上任之前,时任邵武市委书记的林小华找他谈了一次心,要求他到乡镇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对党忠诚,心中要有群众,造福一方,廉洁自律,做同事的楷模。还特别强调:“你是从市委办出去的,而且在我身边工作多年,不要认为有资本有特别关系。绝不能向我要钱,要项目,工作局面必须靠自己去打开,一切都要和其他人一样公平竞争,否则要你下去干什么?”
  廖俊波此行是临危受命。当时闽北遭遇百年不遇的“6·22”特大洪灾,拿口镇是重灾之地,洪涝给拿口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田园淹没、基础设施被破坏,桥梁被冲垮、民房大量倒塌,一片残垣断壁。全镇有五百多受灾户失去了安身之地。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洪灾过后的重建。廖俊波在上任的第一天,便下村入户,逐一到受灾户了解情况,很快就把受灾户走了个遍,了解到受灾的全面情况。
  位于富屯畔的庄上村受灾最为严重,灾后重建需要动用15亩的水田给受灾户新建住房,可是庄上村是有名的地少人多,缺的就是水田地。其他村都是按政策年限分田,可是在庄上村为了均衡村民的利益,每三年就一分,水田对庄上村民来说是极为珍贵的。现在要拿出来无偿给受灾户新建住房,那可就是拱手捐出自家的口粮呀!新房重建规划方案引起了一些群众的怨声载道和反对,他们坚决不肯免费拿出自家的水田。
  刚到任不久的廖俊波三天两头往庄上村跑,与村民推心置腹地谈天:“天灾人祸大家都不想,大家都是本村村民,受灾户本来就已经很困难了,再让他们拿钱买地,哪还有钱盖房呀?大家都熬一熬,还有一年多就可以重新分田了,当做善事帮帮乡里乡亲。”他以和蔼的语气,真诚的微笑,不断地给群众做工作,一次不通就两次,两次不通就三次,群众听着他真情流露、苦口婆心的劝说,看着他双眼布满血丝、嘴唇起泡的样子,最终被感动了,都同意让出了自家的水田。
  在灾后重建中,当受灾的困难户建房难以继续的时候,他会这家500元、那家600元进行资助。吴炳贤盖新房时腿被砸伤,请别人盖又没那么多钱,看着其他人加班加点地干,新房一天一天往上蹿,心里急得不行。廖俊波下来了解情况时知道后,安慰他说:“你别着急,我想办法。”
  廖俊波走后,吴炳贤心想:人家一个镇长,受灾户那么多,事情那么忙,真会为我想办法吗?说说而已。出乎他意料,几天后廖俊波再次来到他的临时住所,帮他出钱请人代建房。
  到拿口镇两个月,风里来雨里去,太阳晒黑了皮肤,操心竭虑憔悴了廖俊波的模样,当他走进邵武市政府招待所的时候,熟知他的服务员竟误认为是廖俊波的哥哥来了。
  一幢幢重建房拔地而起,一阵阵封顶的鞭炮响起,一碗碗米酒的醇香飘起……1999年春节,拿口镇五百多户居民欢欢喜喜搬进新房过新年,庄上新村一栋栋别墅式新房格外醒目。
  要致富,先修路。廖俊波将关乎民生、群众生产的道路建設时刻放在心上。
  拿口镇朱坊片,人口1.3万,占全镇人口近一半。拿口通往朱坊的道路是砂石路面的,而且路面窄,晴天车一开过,尘土飞扬,刮沙尘暴一般,雨天路面坑坑洼洼,车一开过,浊水四溅,坐在里面就像坐旋转木马,群众早就盼着修一条水泥公路。经过廖俊协调、筹措资金,2001年拿朱公路硬化建设有条不紊地推进,竣工时几百名群众自发敲锣打鼓给镇政府送匾。
  拿朱公路硬化这一年的一天,廖俊波到加尚村慰问困难户,车行驶在泥泞的通往大炉际通组路上,十分颠簸,与廖俊波同乘一辆车的加尚村支部书记唐春荣感慨地说:“镇长,拿朱公路马上就要硬化起来了,这通往大炉际6公里的组道要是也能硬化起来,那才真正能让加尚人民脱贫致富呀!”
  廖俊波沉默片刻说:“春荣,这是件好事,如果修好,也是我们拿口镇乃至邵武市第一条通组公路。既然你有想法,我们就努力地去试一试。”筹划修建邵武第一条通组公路就这样开始了。
  修建公路首先需要规划和设计,廖俊波找到邵武市交通局,请求规划支持。半个月规划与设计就出来了,通组公路总长6公里,路宽3.5米,造价160万元。在还是万元户就值得羡慕的时代,这无疑是一笔巨款。加尚村发动各界力量及挖掘村集体山林资源等能尽之力,筹措了近百万资金,还是有近六十万元的资金缺口,着实难住了加尚村两委。他们想取得镇里的资金支持,可是修建拿朱公路,镇里财政耗费巨大,向镇里要,会给吗?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镇上,没想到廖俊波一口答应了,让加尚村干部吃了定心丸。廖俊波领着唐春荣走遍镇里的各站所、村以及市里交通、农业、财政等涉农部门,一点一滴筹措资金,为修路添砖加瓦。廖俊波还带头捐款1000元。
  廖俊波一边帮助加尚村筹措资金,一边想着能否在成本上加以控制。他找到设计单位,优化了设计细节,节约了成本7万多元。   在全体加尚村民的期待中,邵武第一条通组的水泥路于2002年底修好。竣工通车的那一天,村民请来了廖俊波剪彩,共同感受致富路通车的喜悦。
  经济发展是解决民生的物质保障,因此廖俊波不遗余力抓经济增长,农民增收。1999年,拿口镇烟叶种植任务为5000亩,已落实近3000亩,还差2000余亩。廖俊波知道烟叶既是全镇村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又是镇、村两级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落实好烟叶种植对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是,他亲自到两百余户农户家中逐户走访,以拉家常的方式,不厌其烦地做农户的思想工作,从农户的角度出发,详细询问农户的困难及思想状况,为农户算经济收入账,为农户答疑解惑,慢慢打开农户的心结。他递烟给村民们吸,村民递过来的香烟他也自然而然地接过来,而且越是便宜的香烟,他越是抽得有滋有味。老百姓很注重实在,也很会观察细节,就凭着抽烟不嫌弃差的这一点,村民们与廖俊波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心也越靠越近。工作好做了,困难也就迎刃而解。农户拍着胸脯爽快地答应:“廖镇长没说的,你这还不都是为我们着想?就凭你的一片苦心,我们也要完成种烟的任务。”
  了解到张陈发、李赐贵、刘林水三户农户缺乏建烤烟房的资金,他为每户争取到2000元的扶助资金,确保了烤烟房如期建成投入使用。全镇终于顺利完成当年的烟叶种植任务。
  2000年夏天,廖俊波从农技站病虫测报得到情报:“拿口辖区将有大面积爆发稻瘿蚊病的趋势,若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将给拿口3万多亩的水稻造成损害,甚至有可能绝收的严重后果。”得知这一情况,他心急如焚,连夜召开由全体干部以及农技人员参加的专题分析会。会上,廖俊波正色道:“仓中有粮,心中不慌。此次虫害预报莫以为是夸大其词,极有可能造成早稻大面积的灾害。这是关乎百姓生命线的大事,绝不允许有任何的侥幸心理与掉以轻心。”
  他带着全体农技人员沉到了田间地头,扎实准确地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他对农技站长刘国民说:“国民,你是科技专家,你在抓紧抓好拿口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區工作的同时,近期要密切关注稻瘿蚊病的防治工作。如果水稻减产或绝收,拿口的老百姓没收入、没饭吃,那是我们严重的失职。”
  第二天下午,为实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对稻瘿蚊病防治做到心中有数,酷热的中午,炎炎烈日,他带领16个村书记、主任赶赴当时病虫害测报点——界竹村严坊,召开现场会,听取农技员的技术讲解与分析,让大家仔细认真地察看,全神贯注地剥查,对病株稻丛稻瘿蚊的虫口密度、病虫生育期及有可能爆发的高峰期,有了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为适时开展科学的防治提供决策依据。之后,全镇的干部、技术人员下到田头,对虫害严重的地块进行防治,严防死守,一场有可能大面积爆发的水稻病虫害得到了有效防控。这次虫害来势凶猛,席卷了邵东一带地方,所幸廖俊波未雨绸缪,预防措施及时到位,有效地避免了农民们的损失。
  廖俊波善于抓商机,当他听说“兴达竹业”要重新选址的信息,便立即给该企业吴敏达老总发去了邀请函,请他来邵武拿口看看,并亲自打电话给对方,说不想在拿口镇建厂没关系,来拿口镇玩玩也无妨。吴敏达感受到廖俊波的诚意和再三的邀请,终于答应前来走一走。那天,当他的车缓缓开进宾馆正门口时,便看见廖俊波带着镇上的几位干部已经在门口等候了,他顿时心里一热,有了好感。
  到了拿口镇,廖俊波拿出拿口工业平台规划图对吴敏达说:“如果你来我们这儿建厂,我们绝对给你提供保姆式的服务。”
  离开拿口镇时,吴敏达始终没有当场拍板落户拿口,因为实际上他心中已另有归属,他发展的蓝图不在邵武这块地方。此次前来,很大的因素是廖俊波的盛情难却。吴敏达回去后,廖俊波又和他通了几次电话,一次比一次诚心诚意,而且每一次都很有针对性地说出吴敏达的感受和顾虑,甚至可以说十分透彻。在廖俊波的真诚和“硬磨”下,吴敏达终于正式与拿口镇签约,落地拿口工业园区。事后,吴敏达佩服地说:“知我者廖镇长也,被他抓住了,想跑都跑不掉。”
  肝胆做事,清白做人,是廖俊波常说的一句话。镇里每年都有各种建设项目,为了确保质量,都要派工作人员去监工。每一次,他都要把接受任务的工作人员叫到办公室打“预防针”。2001年,廖俊波把张明春叫到办公室,微笑着说:“明春,肖坊村的农田设施建设项目马上要开工了,这是一个大工程,你去监工,一定记住打铁需自身硬这句话,坚持原则、廉洁自律,绝对不能接受工程队的任何送礼和请吃,发现问题必须责成施工单位整改,解决不了的及时向我反映,一定要确保该项民生工程的高质量,不能辜负组织上对你的信任!”张明春把他的话牢记在心,到位后每天尽职尽责到现场督查,确保排灌沟渠保质保量完成修建,同时,在第一时间向廖俊波汇报工程进度和质量监管情况。
  张明春说:“廖俊波要求别人打铁需要自身硬,他自己亦是严格遵守,说到做到,一点也不含糊。有一次,我跟随他到福州出差,晚上逛商店时他看中一条裙子,决定买下送给妻子林莉。这几年我与他相处得像朋友,而且很感激他对我的关心,于是抢上前要替他付账,廖俊波见了坚决不肯,正色道:‘这是我买给林莉的礼物,必须用我的钱买才显得真诚,你就不要跟我争了!’”
  张明春听了当时有些不悦,觉得廖俊波有些不近人情。
  回到宾馆房间,廖俊波察觉到张明春的情绪,微笑着却又不失严肃地对张明春说:“明春啊,不是我不善解人意,我没有责怪你的意思。但你要记住,公是公,私是私,不能混为一谈。花自己的钱可以大方,花公家的钱一定要小气。”
  张明春听了委屈道:“廖书记,我没想用公家的钱买,是用我自己的钱买,送给林老师,表达一点感谢你平日里对我关心的心意。”
  廖俊波笑道:“心意我领了,但用你自己的钱也不妥,你我现在是上下级关系,若被人知道了,难道不会产生误解吗?再说这个口子不能开,对大家来说都好。说你聪明,有时也会犯糊涂。”
  听了这番话,张明春悟过理来,心服口服,再想想廖俊波的一贯作风与坚守的原则,更是没话说。廖俊波别说公款私用,哪怕是名正言顺、合情合理的公款开支也舍不得乱花一分。就拿出差来说,都是与部下同住一间房,有时一个人到福州出差住在邵武市驻榕办,硬要挤到驻榕办刘主任那儿与他同住,说他房大有两张床,既不浪费资源,熟悉的哥们又可以谈心。实际上还不是为了替公家省钱?   然而,他花起自己的钱却慷慨大方。可以拿出自己的工资帮助受灾户建房、捐助修路,可以热心捐资助学,帮助病患家庭。家住朱坊村四组的陈艳,家庭经济条件差,母亲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哥哥还在上大学,全家人的生活、学习支出,全靠父亲一个人种田的收入支撑。当陈艳收到泉州经贸学校录取通知书时,她犯了愁,因为高额的学费犹如一头拦路虎,挡住她继续完成学业的梦想。
  廖俊波到朱坊村开展入户走访时,了解到了陈艳的困难情况后,心情很沉重,他决定帮忙陈艳圆上读书之梦。他做陈艳父母的工作:“再苦再穷也不能耽误子女的学业,正因为我们穷,就更需要学习文化知识,用知识改变我们的命运。”同时,廖俊波决定每学期拿出2200元资助陈艳上学读书,直至她完成中专学业。如今的陈艳在泉州市工作,并且已经成了家,有了稳定而幸福的生活。陈艳一谈到廖俊波,总是满怀深情地说:“廖俊波是人民的好镇长,遇到这样的领导是我的福气,他给予我生命的转折点,改变了我的命运。”
  2003年12月的一天,肖坊村一村民因炼山造林不慎“走火”,拿口镇党委、政府迅速组织各村、站所几百号人进山扑救、开拦火路。但因天干物燥、风力大,火势还是迅速蔓延进了拿口镇境内最高山——龙山。
  龙山,山高坡陡,到处是松散的崖石,而且植被是以马尾松为主的混交林,地面腐质层厚,一旦着火就很难扑灭。由于物燥,一次次眼看要把山火扑灭了,松枝、“松光火球”被一阵风起,又飞滚四处,火又复燃起来。从扑火队伍进入龙山起,廖俊波就在一线指挥扑救,已经两天两夜了。人们疲惫不堪,冲上前是高达上千度灼烧脸面的熊熊大火,只好退下来暂歇。时值隆冬严寒,离乡村所山高路远,后勤无法送到热食,只能冷馒头加冰冷的矿泉水将就,这让扑火的人们处在冰火两重天的世界里。廖俊波和其他扑火队员一样,把整瓶矿泉水放入火堆瞬间加热,再吃一口冷干粮……
  到了第四天下午,火势才有所减轻。但廖俊波不敢掉以轻心,登到一高处四下里巡视,发现在与建阳交界处有浓烟升起。当即把唐春荣叫来:“火头可能会烧到你们村与建阳市书坊乡饶坝村交界处。从市里来支援灭火的干部不要叫,他们地形不熟,你立即抽调一些当地的人员,跟我赶往交界处,我们要劈开一条防火路,严防死守,绝不能让大火烧过市界。”
  当廖俊波带着几十名干部群众赶到与建阳书坊交界的大炉际、八石际时,果然不出所料,只见山顶的烈火已在熊熊燃烧,不时发出剧烈的爆破声。廖俊波与众人顾不上喘口气,立即投入了战斗。突然间,山顶上一个硕大的“松光火球”从陡峭的崖上飞滚而下,瞬间就要砸中廖俊波。两米开外的唐春荣见之不由大惊,高喊:“廖书记快躲!”同时,一个大步冲向上前去,猛力将廖俊波推开。从地上爬起的廖俊波,不由庆幸地说:“好险!好险!”
  经过数小时的奋战,终于在天黑之前,沿着山势劈开了一条长五十多米、宽十多米的防火路,暂时解除了火势往建阳蔓延的险情。
  此时大家已筋疲力尽,皆瘫倒在地。休息了一阵子,廖俊波下令道:“春荣,留下十个人值守,其他村民趁天未全黑趕紧下山。大家都饿了,下山一定要注意安全。”
  进入夜晚,山里的气温骤然下降,留下的值守人员和廖俊波都冷得直打哆嗦,还好镇里派人送来干粮与军大衣。夜里,值守人员轮流巡查火路,偶尔在篝火边打盹。天渐渐亮了,烧了五天四夜的山火也终于熄灭了。
  女儿质琪亦是廖俊波的最爱,他爱看女儿从小扎着小辫子,额前有刘海儿的样子。春天会带她到郊外抓蝴蝶;夏天带她到河边数星星;秋天牵着她的小手走在满是落叶的鹅卵石路上;冬天带她去赏雪景、跟她打雪仗。有时还喜欢惹她生气,看她撇着嘴生气的样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受家庭与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单纯洁净的幼儿园里,幼稚的小朋友会聊起自己爸爸是做什么的。有个小朋友说:“廖质琪,我爸爸说你爸爸是拿口镇官最大的人。”放学回到家,女儿歪起个头仰着脸就问他:“爸爸,同学说你是拿口镇官最大的人,最能保护琪琪。”廖俊波听了不由得微微皱了一下眉头,继而笑着认真地对女儿说道:“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民服务的。比爸爸谁官当得大,这不好!咱们要比谁听老师的话,谁更爱劳动更爱学习,好吗?”他不想女儿从小就有这种不好的想法。他也绝不利用手中的权力去宠溺女儿,至少将来对她的成长、对她走上社会没有一点益处。但是他同许多父亲的想法一样,父亲是女儿未嫁前的港湾,是女儿的开心果与保护神,他要尽力让女儿的每个梦都是甜甜的。
  有一次他下村走访,临近中午吃饭的时候,在一丛野花间,看见几只蜜蜂在采蜜,他欣喜异常,连忙端着摄像机悄悄靠近,拍摄蜜蜂采蜜的过程。时为酷夏,大中午的阳光灼背烧顶,他头顶烈日聚精会神,小心翼翼地从不同角度拍摄。一起来的同事见他饭也不吃,一拍就是近半个钟头,弄得汗流满面,便摇了摇头,拿了把伞欲为他遮阳,他见了急得瞪眼摆手,示意不要过去。待拍摄结束了,他才笑眯眯地对同事说:“谢谢你的好意!但你一过来撑伞,不把蜜蜂赶跑才怪呢。我家丫头她最喜欢大自然里的故事了。”
  2002年8月,廖俊波从拿口镇回到邵武市政府工作,被任命为副市长。作为一名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在如何进一步推动精细化工建设上,他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专业化产业平台的概念,并积极推动落实,在吴家塘建起了占地26平方公里的省级循环经济园区,规模工业产值三年翻了近一番。
  从拿口镇党委书记升职为邵武市副市长,职务变了,地位升了,但廖俊波弯下腰与同志们相处的姿势没变,俯下身子干事业的姿势没变;创业的激情依然旺盛,他初心依旧,行走在路上。有人对他或是赞许或是恭维地道:“你又站在了一个高处上。”
  清醒的廖俊波自己则认为:“只是平台大了而已,人生中根本就没有什么高处与低处,只是一个不断追求和攀登的过程。”
  四 实干政和
  2011年6月,廖俊波出任政和县委书记。
  当时地处偏远的政和,交通闭塞,基础薄弱。政和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打鸟打到天鹅,洗澡洗到黄河,娶亲娶到媒婆,当官当到政和。”说的是在政和当官是最不济的。干部们缺乏工作热情,该啥样就啥样,钱不够多,慢慢攒,事干不完,慢慢干,急也徒劳,不如随遇而安。   政和县的现实情况与重重的困难,让廖俊波陷入了深深思考,他勉励自己要带领政和的干部群众去降服困难,实现发展、富裕的梦想。
  廖俊波到政和县整整60天了,却没有一点发声与动作。他每天起早贪黑,奔波在政和的大街小巷。两个月调研,他腹中有了策略。廖俊波深刻意识到,党心、民心,政和要发展,首先要凝聚人心,从鼓舞干部士气入手。
  到政和任上两个多月后的一天,他主持召开了全县副科级以上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务虚会,而且一开连续三天,专题讨论政和经济社会如何发展。会议事先发通知要求,与会的每个人都必须发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正反例子都可以大胆说、大胆摆,不扣帽子也不指责,只求实事求是。
  三天会议后,廖俊波作了总结发言,他把两个月来所了解到的政和现状作了客观的、令人信服的、不扩大不讳言、实事求是的描述。廖俊波语气平缓,没有拍案发火,没有声色俱厉,亦没有点谁的名、谁的错,但与会的人员听了却是作声不得,心中五味杂陈,都低下了头,偌大的会场竟是静悄悄一片……
  政和种种现状摆完之后,廖俊波目光巡视了会场一周,突然提高了声调,大声说:“确实,政和在前行的路上走了弯路,在前行中被抛在了后面,怎么办?是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还是长吁短叹,停滞不前?河流在奔向大海的前进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绕道走了弯路,但它最终还是抵达了大海。我们要向河流学习,把走弯路看成是一种正常之事,正确看待前进中遇到的坎坷和挫折。从今天开始,我廖俊波与大家一起共同前行,该承担的,勇敢承担,该面对的,坦然面对!但我们必须抬起头,挺起胸,一切为了政和的光荣和梦想,努力拼搏,激情创业,初心无悔,尽心无憾!”
  台上的廖俊波是什么时候结束了发言?大家还不知道,目光只是齐齐地聚在新上任的县委书记脸上,悟过神来后,全场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如果说廖俊波前面的讲话让众人垂头丧气、无地自容,那么这后面发自肺腑的激情发言,则激发了大家同心协力重振政和山河的决心和信心。这次会议上提出一切为了政和的光荣与梦想的口号的同时,还确定了致力突破工业、城市、旅游、回归等“四大经济”的发展目标纲领。
  政策确定之后,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干部是关键的因素。廖俊波经过深思熟虑,改变了用人导向,“一线培养、一线考察、一线使用”,成为政和县委用人的“铁律”。在新的用人机制的激励下,全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越来越多的干部主动请缨,承担重活难活,忙碌的身影出现在尘土飞扬的工程建设一线、出现在征地拆迁的现场、出现在招商引资的路上。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干部脱颖而出,伴随政和经济的发展而成长。全县形成上下齐心,众志成城谋发展,只有一个好声音的喜人局面。
  颇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廖俊波认为,政和要脱贫,发展工业势在必行。他到任的第四个月,开始实施建设政和县自己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的计划。如同他在拿口建工业园区时的情景一样,有不少人心存疑惑:“在偏僻山区搞大工业,是背着石头上山,吃力不讨好。”
  廖俊波心中有数,说:“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只要同心合力就能干成事。對!同心!政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起名为‘政和同心工业园’,你们以为如何?”众人听了皆赞同。
  建设政和同心工业园同样是困难重重,起步便有千难万难。
  2012年底,同心工业园核心区首建,所在地“翻身垄”自然村需要拆迁,周边山上的坟墓也要搬迁。中国人历来忌讳祖坟动土,村民都不愿搬迁亲人的坟墓,抵触情绪十分激烈,拆迁工作无法进行。工作人员一筹莫展,干部也毫无良策,着急之下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受阻情况,身为县委书记的廖俊波听完汇报,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皱,竟然主动揽过这个烫手的山芋。
  当天晚上他亲自上阵翻身垄,事先有所了解、有的放矢。首先来到一位有二十多座祖墓的老汉家里,与他推心置腹、促膝夜谈,描绘同心工业园区美好的远景,讲解园区将对政和人带来的众多益处。从一开始就被廖俊波平易近人、亲临农舍所感动的老人,在交谈中又被他的真诚所打动,当即表示就为他的到来也愿意迁坟。
  廖俊波大悦,庄重地向老人许诺说:“翻身垄,翻身垄,该是到了翻身脱贫的时候了。你放心,穷困的翻身垄不三年内翻身,你们不脱贫,我定前来向你请罪。”
  老人感动不已,不但同意自家带头迁墓,还愿意说服全村人迁移三百多座墓。原本最难的事,在一夜之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和谐拆迁加快了同心工业园的建设步伐。
  从那以后,廖俊波还与老汉成了忘年交,每年正月的时候,他都会安排时间去看望老汉,聊聊天、说说话。
  在同心工业园建设的那些日子里,廖俊波经常与身边的工作人员工作到深夜,有时甚至干到通宵达旦。廖俊波把辛劳的工作人员记挂在心,时常会停下手中的工作看看大家。有一次见大伙实在太累了,有心想让他们回家休息,但材料又必须在天亮前赶出来送省里部门,便说:“我来唱首《蜗牛与黄鹂鸟》给大家提提神。”随即打起节拍,唱起了这首歌,歌毕,众人的睡意全没了。
  廖俊波是一个对新生事物有着敏感反应的人,按民间的说法是一个有灵性的人。他察觉到电子商务是一个潜力无限的产业,通过市场调研后,果然佐证了这个观点。他当机立断,开始力推当地的电商发展,提出要像培养工业产业、产业工人一样,尽快培育出电商产业和电商从业人员。他提出电商产业孵化园“孵化带动,拎包创业”的办园宗旨,为商户提供零准入、零租金、零收费和给政策、给场所、给资金的创业环境。良好的从事电商的环境,吸引了电商络绎不绝地签约入驻。短短的几个月,电商产业孵化园创办起来了,电商创业园也同步推进。借助政和电商孵化园良好的发展环境,祥福、茗匠、天悦、竹海炭业等十余家知名企业组建专业电商团队进驻,90%以上的竹工艺品加工企业,借助阿里巴巴诚信通平台扩展销售,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方式,逐步转型为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网络销售总额超过了亿元。
  在招商中,廖俊波既放眼外面,也着眼政和本籍的企业家,盛情邀请他们回乡创业。王祥东是土生土长的政和人,种过地,干过木匠,当过村主任。20世纪末,他开始在杭州、南京、上海和广州闯荡。他从广州蓬勃发展的电商产业看到了契机,一门心思地投入电商行业。2015年3月28日晚约9点,王祥东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还以为是新客户打来的:“祥东,你好!我是政和县委书记廖俊波。”   王祥东不由错愕,说:“您是廖书记?”
  “是的!我就是廖俊波!”
  “您好!您找我有什么事吗?”
  廖俊波在电话中笑呵呵地说:“听说你在广州做电商行业做得很好,带了政和几百个青年人在外从事电商产业,县委、县政府想建个电商产业园,让在外创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你最近什么时候有空,能否回来一趟?在这方面想听听你的高见。”
  “我清明节会回去。”王祥东一听,肯定地回答道。
  清明节前一天晚上,王祥东从广州开车回到政和。第二天早上8点,王祥东就接到了廖俊波书记的电话:“祥东,你回政和了吗?”
  “回来了!”
  “好,那请你现在来我办公室坐坐如何?”
  王祥東到了廖俊波的办公室,洁净的办公桌上摆着几本关于农产品的书。他真诚的笑容,立刻就让王祥东放松下来。这几年过年回来,每一年王祥东都感觉到家乡政和在快速变化——道路变宽了,路灯变亮了,桥梁变多了,周围的熟人都说县里来了个真正为百姓做实事的好领导。
  廖俊波沏了一杯茶端在王祥东面前的茶几上,又递了一支香烟,然后说:“今天把你约来,想向你了解一下政和人在外发展电商的业态,也向你请教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经验。”
  王祥东少见如此礼贤下士的领导,当即毫无保留地说:“政和目前在外从事电商产业的人员有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和福州、厦门,年销售额达百亿以上。其中手表类占淘宝半壁江山,牛排、电子烟类长期稳居全国第一。”
  廖俊波极其认真地听着王祥东的汇报,掩不住高兴,说:“电商产业是绿色新兴产业,也是政和的优势产业,现在还想建一个电商创业园,让在外做电商的政和人回乡创业,为他们提供最优的双创平台。你是政和在外电商产业的领头人,这电商创业园请你回来建设如何?”
  看到王祥东面露犹豫神色,廖俊波心里有数,说:“不要急着表态,给你几天时间思考。”
  王祥东开车回广州的路上又接到廖俊波打来电话,问王祥东对回政和建设电商园的事考虑得怎么样了。王祥东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回来建电商园好是好,但我在广州是做手表行业的,产业链齐全,而且政和物流也没有广州的好。还有即使我打算回来建设电商园,办理相关手续也不方便。”
  廖俊波当即表态,新兴产业招商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遇到问题实行一事一议。他会亲自担任电商领导小组组长,一切为回归经济提供最好的服务。
  廖俊波诚恳的话语,打动了王祥东,回到广州的第二天,他就召集团队成员开会商议。大家认为,既然县里有这么大的决心发展电商产业,可以回家乡看看,莫错过机会。5月中旬,王祥东带着团队回到政和,廖俊波则带着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王祥东他们一起考察电商产业园的选址。先后看了两块地,都被王祥东的团队否定了,他们的想法是,电商不是工厂,建在郊区不合适,从事电商的年轻人较多,创业、生活都不方便。
  5月17日这天正好是星期天,住在宾馆的王祥东想,县里的领导今天肯定在休息,自己也打算睡个囫囵觉,可是早晨7点半就接到廖俊波打来的电话:“祥东,我们去看一个地块。”
  天下着大雨,廖俊波和王祥东来到政和三中,一手打伞、一手扶梯子爬上教学楼的楼顶。廖俊波用手指着三中对面的一片地,说:“祥东,这块地适合建电商园吗?这块地可是我们县里最好的一块地了,可以将产业与城区融合。”
  “好!好!谢谢廖书记!”王祥东高兴地连声说好,但惊喜之下难免有些顾虑,“可是听说这块地征地很难,拿来做电商园舍得吗?其他人会有看法的。”
  廖俊波坚定地说:“正因为这块地好,征地工作很艰难,所以才要把它用好,把它做成真正能够带动政和传统产业发展的好项目,增加农民收入。”
  王祥东不再顾虑,于2015年9月15日带着团队回乡助力电商园建设。他们全力以赴,要把“政和同心电商创业园”打造成闽北独具特色的电商“第一城”,全国优秀电子商务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园。
  这几年,政和全县土地流转4.8万亩,建起了矮地洋高山蔬菜、东涧千亩花卉、东峰千亩蔬菜等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还有光伏农业和养心草、葛根、油用牡丹深加工等项目也落地了,“沃生活”定制农业引进来了……这些项目的引进、落地,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拓展了当地村民的视野,提高了他们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
  2013年以来,政和县大翻身,不但脱掉了全省倒数第一的穷帽子,还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至2015年11月,同心工业园入驻企业86家,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这一年,政和县被评为全国电商发展百佳县。
  百业振兴,齐头并进。在夯实经济发展基础的同时,廖俊波撸起袖子抓教育。当过教师的他自是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2011年10月深秋的一个晚上,廖俊波带着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夜访政和一中。在学校他很仔细地翻阅了学生的作业本,老师阅读的书刊,直至学生们晚自习结束后,还与魏明彦校长聊了半个多小时。廖俊波把魏校长的建议都记在了心上,他在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育环境的同时,创造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在他的亲自联系与协调下,政和一中教师与福建师大附中、福州一中教师结成帮带对子,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他还经常要在南平一中当教师的爱人给政和的教育工作提建议。林莉不无妒忌地开玩笑道:“县委书记管教育,政和人真幸运。但你是不是忘了,我们学校跟你们政和一中可是竞争对手?”
  在他的亲手助推下,政和县成立了人才教育基金会和12个乡(镇、村)教育基金会,筹措基金本金近一亿元,用以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奖掖学业优异的学生,资助家境拮据的学生。在政和期间,每年高三毕业班的省质检分析会,廖俊波必定参加,这在全省、全国都是少有的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3年,政和一中结束了25年来没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的历史。听到这个喜讯,廖俊波比自己孩子考上大学还高兴。   在浦城的父母给廖俊波来信,其中写道:“儿啊!你现在是县委书记了,一言一行都代表了党和自己的人格,遇到难事不焦急,要反复思考。对老人老干部都问好,并向他们取经,这样对自己有好处。遇到农民来诉求,要平易近人,你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千万要理解农民。”平日里廖俊波也正是这么做的,爱民,亲民,为民谋福祉,是廖俊波的责任担当。他常说,干部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为他们解决难题的。可能许多人听了或许不相信,廖俊波作为一个县委书记,日常工作繁忙,但他办公室的门随时向群众敞开着,只要谁有问题反映,有诉求,来到他的办公室,他都会用真诚的笑容相迎,请来访的人落座,沏上一杯热茶,认真倾听。能够当场解决的问题,他雷厉风行;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他会入情入理地请来访的群众先回去,他会尽快地处理回复。受他接訪的群众都能收到他的答复。
  今年71岁的张承富,家住政和县熊山街道渡头洋上河滨路。他家所在的片区共有18栋房子,背靠七星溪河滩,垃圾堆积,肮脏不堪。一到夏天,蚊蝇滋生,令人难以忍受。居民聚在一起商议对策,认为在房子背后修建一条步行栈道可以解决脏乱的问题。张承富被大伙推举牵头成立理事会,负责栈道修建事宜。长280米、宽3.2米的水泥栈道,计划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预算约六十万元。居民们自筹60%的资金,而公助的部分却始终没有着落。2015年5月,老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径直找到廖俊波。他当场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将修栈道列为民心工程。2016年,栈道终于修通了,渡头洋上河滨路沿河18栋居民喜出望外,敲锣打鼓,放鞭炮庆祝。张承富老人无比激动地书写了一副对联贴在自家的房门上:“当官能为民着想,凝聚民心国家强”,横批是“俊波你好”。
  老人对这副对联珍爱有加,春节前夕看到对联有些褪色,又重新写了一遍贴上,至今仍然红艳。
  政和是有名的贫困县,因此福建历任省长都把政和县当作帮扶对象。2000年9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政和县调研时指出,希望山区县的同志们发扬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精神,实实在在地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廖俊波深感责任重大,想方设法让政和群众脱贫,为群众谋福祉。
  石圳是政和县松源村的一个自然村,有五百多人口,原来是一个垃圾村。曾有古码头的村子里的河沟淤积了近30年的垃圾无人清理,很多地方人们要捂着鼻子走,外人更是避之不及,都不愿踏进这个村子。
  2013年9月,回到娘家的袁云机,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动员村里的9个姐妹,成立了村巾帼理事会,义务清理垃圾,用了3个月时间才把垃圾清理干净。廖俊波知道此事后,专程来到村里鼓励她们,对巾帼理事会会长袁云机表扬道:“云机啊,你们十姐妹可是带了个好头,要坚持下去才是。”
  袁云机带着廖俊波在村子里边走边看边吐苦衷:“石圳村有几百年的历史,以前很繁华,人来人往,但现在,青壮年都跑出去打工了,村民家里还很穷,村集体也没有一分钱的收入……”
  廖俊波一路认真地听,表态说:“村子干净了,还只是第一步。要是能绿起来、活起来、游起来,美丽的石圳就能带来财富。那时候人们可就都回来了。你们放心,我也会经常来看你们。”
  从那以后,廖俊波每个月都要到石圳村三四趟,都会主动微笑地与村民打招呼,问十姐妹们最近有什么想法,遇到什么困难,有没有需要他帮助解决的。他说:“不赚钱的项目,譬如装路灯、修路、造桥之类的事,由我们政府来做,赚钱的项目,你们自己来投资。”这番实实在在的话,温暖人心,调动了石圳村人的创业激情。
  石圳村开始修缮古院落、疏浚古水渠,建小茶馆、办农家乐……石圳人以干得助,村里的水、电、桥、路灯等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成为全县第一个没有电线杆的村庄。
  廖俊波还亲自带着客商来到村里,自己拿着话筒当导游,帮忙引进了三家茶企业,还送给村里二十多辆休闲自行车。
  现在的石圳,鹅卵石巷道、古码头、古酒坊、古戏台,古色古香;葡萄园、樱桃园、草莓瓜果园、白茶手工坊,琳琅满目。在这里四季都有不同的体验,石圳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白茶小圳。
  2015年,石圳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2016年,石圳村又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全村一年的旅游收入超过100万元,村财收入达到40万元,有一百多个村民回家创业,就连3个大学毕业生也回村创业。石圳越来越美,越来越富足。
  廖俊波在政和主政期间,老父亲廖芝根想到政和去看看,他与父亲约法三章:自己坐车来,吃住都要在父亲的朋友家。他父亲到过政和6次,都是住在朋友家;陪父亲吃过一次饭,还是在父亲的朋友家。妻子林莉到政和看望他,都是自己在宿舍厨房煮菜、煮饭,县里的工作人员也几乎不认识她。
  2015年,在党的生日前夕,廖俊波荣幸地参加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表彰会,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近距离聆听习总书记的谆谆教诲。
  他感到无比的自豪,也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造福一方的干劲更足了。从北京回来,他拿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奖状和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合影的照片给爱人林莉看,分享自己的喜悦。林莉看后,准备把奖状、合影照片收起珍藏,却被他阻止了,他说:“这崇高的荣誉是全体政和县人民的,不能私藏。”
  林莉理解自己的丈夫,把奖状、照片小心翼翼地包好。他把奖状和合影照片送到了政和县档案局。
  五 攻难克坚
  2012年6月26日这一天,《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2014年5月27日,国务院批复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南平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同意撤销建阳市,设立南平市建阳区;南平市人民政府驻地由南平市延平区迁至建阳区。
  武夷新区包括武夷山市全境,建阳市的潭城、童游、将口、崇雒、莒口、黄坑等乡镇、街道,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涉及邵武市、光泽县的部分乡镇,土地面积约4132平方公里。是全国唯一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一体的著名旅游胜地。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成了独具闽北特色的山水、人文旅游优势。   2016年10月,南平市党代会确定,把武夷新区作为南平发展的战略突破口,要在2018年年底有序启动行政中心搬迁。
  由此,新区基础建设进入倒计时,而为新区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的产业园建设就成了重中之重。谁来挑此重担?无疑,有着啃硬骨头精神,并有荣华山产业组团建设、政和县脱贫经验的廖俊波成了首个人选。此时,他已是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
  2016年7月,廖俊波又一次挑起了重担,常务副市长兼任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廖俊波感到,此生能够造一座新城,繁荣一方经济,对他的一生来说是何等的幸事!
  欣然受命后,他立刻进入角色,全面了解新区情况,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学者考察论证,反复研究后,在短时间内精心制作出了五张图,分别是:武夷新区总规图、南林核心区规划图、新岭工业园区规划图、将口片区规划图、兴田片区规划图。每一张图都按照他的要求,将武夷新区拟建项目、在建项目和招商项目等落图标记,即时更新,文本与实际情况高精密地相符合。这图不仅仅是规划图、进度表,还是用以激励、鞭策自己以及新区全体工作人员的参照物,它催促大家积极主动地去对接客商,千方百计地为落地的客商做好服务。
  这五张图可是廖俊波的好帮手,是时刻不离身的宝贝。因此,在他南平副市长和新区的办公室,以及车上、宿舍都放置了一套。他拿着这五张图汇报武夷新区最新的工作进展情况,让领导一目了然;走出去招商时,他把这五张图展示给客商看,武夷新区的美好未来尽在不言中;他拿着这五张图进行实地调研,落实各项目的选址方案……展开这五张图,他能够准确地把武夷新区城市规划、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各项情况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新区产业蓝图绘制好了,招商引资就是头等大事,是急切要做的事,也是极难做的事。有丰富招商经验的他梳理出一系列前瞻性的理念,指導招商工作。他对手下说:“我们在招商中不要妄自菲薄,要发挥青山绿水的比较优势,做强我们的卖点;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这其中产业是支撑的关键点,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培育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在服务落地武夷新区的企业上,廖俊波推出了“派单综合审批包”制度。每个季度武夷新区管委会都会召开企业家座谈会,企业当场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包”,列成明细表,派单给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则给出解决问题时限。为了把“派单机制”落实,武夷新区效能办等部门组成联合督察组,进行督察,确保每个问题有单位回应,解决问题的结果及时反馈到管委会。同时他建立片区指挥长负责制,提高管理效率,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
  廖俊波身先士卒走出去,马不停蹄地拜访客商,洽谈项目。他每次去推介项目,事先都做好功课,不打没准备的仗。他会精心做几套方案,让客商一看就懂,一个方案不满意还可有多个方案选择。每一次推介会,廖俊波都亲自上阵,平日里大量的文字阅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面与词汇,使他神采飞扬,妙语迭出,同事们称他是武夷新区的“最帅推广大使”。
  高新企业,是廖俊波最看好的,因此他千方百计去对接谋划。他五次带着精干的小团队进北京,奔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洽谈项目落地的具体事项。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原民辉说:“两个字——敬服!廖俊波真是个实干的人,每次来都把议程排得满满的,到外面吃饭没时间,就只好叫来快餐,边吃边谈。”在廖俊波团队的高速运转下,南平航天体验馆整个项目仅用80天就建成对外开放。这让以效率著称的“中国航天人”都不禁刮目相看。很快,南平航天体验馆成为大武夷旅游的新热点,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惊呼航天体验馆独特而神奇的魅力,常常是流连忘返。航天旅游的巨大潜力,让善动脑筋、见微知著的廖俊波大有触动,雄心勃勃的他开始谋划建设一个“航天小镇”。
  2017年3月14日,一碗红豆粥,两块烧饼,三个小时的长谈,又构成了廖俊波与原民辉相会的一幕。他们交流了建设“航天小镇”的看法,两人越谈越兴奋,英雄所见略同,共同勾勒出了“航天小镇”的美好蓝图。临别时,原民辉不无歉意地说:“下次来可别排得这么满,我得请你吃一次北京烤鸭。”
  廖俊波不好意思地道:“该是我请客才是。”他在心里责怪自己总是忘了应有的礼节。花公家的钱他总是非常“吝啬”,每一个项目他都尽量地抠,能省一分是一分。
  武夷新区的项目向来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南平实业集团总经理、武夷高新技术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智强,是武夷新区武夷智谷软件园的负责人,对园区项目“双高”的要求十分清楚,因此他聘请了上海业内较出名的某家设计院做创业园的规划。
  听取了陈智强的规划汇报后,廖俊波经过思考,提出了不同意见:“园区总共一千多亩,这个规划里,仅铲平山头就要花费8亿元,土方怎么要这么多钱呢?你们把规划再仔细优化一下。”
  陈智强只得回头与设计方再进行详细的沟通,设计方一五一十地讲了设计的过程,土方量的计算……陈智强事先是有备而来,听得是认真又认真,终于从他们的说明中发现土方量大的原因。他找到廖俊波汇报:“原来这个设计院是按照一马平川的地形区设计的,而不是根据我们园区实际地形特点设计的。”
  “这就是不负责任,脱离实际了。我们这地区多山地,不是一马平川。可见上海的这家设计水平很高,名声很大,但不一定适合我们。或者他们放下架子,重新规划。”廖俊波同时建议说,“可以依据武夷新区地形、地势重新规划,让创业园融入山谷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给前来创业、就业的人提供更舒适的工作、居住环境。”
  陈智强根据廖俊波的建议和设计院进行了交流,在双方充分探讨后,设计院承认自己考虑不周,对规划重新优化,这一项不但节约了六千多万元资金,还增加了可使用地面积,一举两得。
  “他不仅在产业谋划、招商引资上是个专家、高手,在钢结构预制吊装方面也是行家里手,一看就知道需要用工量。”廖俊波的同事和工地的工人都会这么说。
  闽铝轻量化车厢和物流车项目,是国企南平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链延伸项目。一天,廖俊波在建设工地查看后,发现建设推进存在问题。历来对工程质量有着高标准要求的他,当即找来负责对接该项目的武夷新区管委会副调研员张颖,毫不客气地说:“这个项目的建设,你有没有一竿子插到底?”   张颖是位女同志,也是一个很有阅历、有工作能力的领导,被这一责问,感得有些委屈纳闷,廖俊波怎么会这样说?自己都在努力为企业服务,从没有懈怠过工作,于是肯定地答道:“有啊,我一直在现场帮施工方协调解决问题。到目前为止,每天都按照进度表完成建设任务。”
  廖俊波说:“你再看看进度表,有没有发现问题?这么大体量的钢结构预制吊装,以他们现有的能力,不可能完成进度。”
  张颖一怔,觉得自己在这一点上还真没看出问题。她急忙找到施工方一问,施工方说的与廖俊波说的如出一辙。问题出来了,张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疏忽,立刻向廖俊波汇报了情况。在廖俊波的协调下,南平市经信委在全市范围内找来一批优秀焊工,火速支援闽铝轻量化车厢和物流车项目的施工。顿时施工工地焊枪鸣响,火花四溅,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一旦出现新区工作人员与落户企业产生冲突,廖俊波总是及时处理,不让矛盾纠纷过夜。一天下午四点多,陈智强带领工作人员到一家企业解决施工期间停车难的问题,刚到施工地点和客商见上面,他的手机就响了。他回完电话,转身就看到企业客商与他带来的工作人员吵了起来。客商不满地说:“你们不是说我们有困难就会及时解决吗?停车难的事早上就给你们说了,怎么现在才过来?”
  “今天的事太多了,要一件件解决不是吗?”工作人员亦整天忙得团团转,听了不禁有点生气地说。
  “你们这个时候来,就是对我们企业的怠慢!”
  “都给你讲了,今天的事儿多,依序办理现在才到你这儿。”
  “谁信呐!”
  双方你来我往地争论起来,不欢而散。
  廖俊波得知这件事后,当晚把陈智强和他带去的工作人及客商召集到管委会。结果是双方都有做得不妥的地方。廖俊波说:“客商和管委会的工作人本来就是一家人,发生一些摩擦也属正常,何况牙齿都有打架的时候。大家握握手,捐弃前嫌,还是好朋友。”
  客商走后,不久前还在大会上好几次点名表扬陈智强的廖俊波,严肃地对陈智强说:“不管客商态度怎样的冲,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和他们吵架。一吵架我们就不对。我们是要为客商提供服务的,必须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你回去好好反思一下,写一份检讨给我,要深刻一点。”
  陈智强算来也是一个有资历的正处级领导,而且很有自己的性格,但他向來敬服廖俊波,愿意士为知己者用,很是理解廖俊波如此严苛要求的用心与苦心。晚上他写了整整4页半的检讨书,剖析了自己会与客商争吵的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服务客商的做法。这件事对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触动很大,服务客商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017年2月19日,南市委市政府召开项目建设、重点工作“百日攻坚战”动员会,号召全市上下迅速行动起来,扑下身子大干100天,掀起项目建设新热潮,以项目建设的大突破,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跨越,为完成全年目标、加快绿色发展,推进“再上新台阶、建设新南平”提供有力支撑。
  廖俊波积极响应,提出了“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口号。他全身心投入,带领党员干部全力以赴投入到加快新区建设上。他经常是市区、新区两头跑,没白没黑地干,马不停蹄奔波,身影闪现在一个又一个项目工地上,一个又一个招商推介会上。
  2017年初,曾有一些人对在武夷新区搞软件产业产生很大的质疑,甚至冷嘲热讽,话说得很难听:“在人才盐碱地的闽北搞软件产业是不是痴人说梦?不顾实际情况,自己想当然。”
  廖俊波用事实回答了这个问题,武夷智谷软件园创园100天,已有26家国内软件企业签约入驻,达成意向的企业40家,其中4家还是上市企业,不久的将来一座占地3.6平方公里的生态软件园会在这里崛起。
  在一个夜晚,廖俊波到市政府办公室取信件,遇见在隔壁加班的市长许维泽,两人一坐,下话题便直奔武夷软件园。许市长问廖俊波新区软件园的发展状况怎样,廖俊波兴奋地汇报说:“已有26家软件企业入驻,其中还有4家上市公司。”
  许市长听了也特别高兴,两人谈兴愈来愈浓,对软件新区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与期待。廖俊波高兴起来,说:“许市长,好些天没看到您了,高兴!小酌一下如何?”
  许市长亦是点头赞成。廖俊波当即下楼,跑到政府大楼附近小超市买了几瓶啤酒和几包花生米、榨菜,两位正副市长就这么少有地边喝边谈起来。说心里话,许市长对眼前这位得力的助手十分欣赏,他为自己分担了不少的责任,减轻了不少的重担。
  廖俊波掏心窝地说:“您是市长,是指挥员,有什么问题我先打头阵,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再请您出马。”
  两人击掌约定:等武夷软件园的入园企业达到50家时,再像今晚这样来一次“对影成四人”,但酒得翻倍,一人三瓶方可作罢。
  有了武夷26家软件企业入驻智谷软件园的底气,廖俊波对招商越来越自信,开始到处寻找更好更大的项目。3月14日,廖俊波和陈智强进京找大企业洽谈,秘书屈指一算,这是他为园区招商第15次进京。
  这次拜访的是中国最早的IT品牌之一的浪潮集团。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就使用了浪潮集团生产的晶体管,很多上市的软件公司都是从浪潮集团获得技术支持,浪潮集团企业综合实力位居中国IT企业前几位。
  次日晚上,廖俊波与浪潮集团高层会面,在座的还有浪潮集团福建公司总经理孙庆弟。准备十分充分的廖俊波与浪潮一方话题贴近、谈笑风生。一番交流下来,彼此有相见恨晚之感。再次相谈后已是无话不谈,惺惺相惜,临别竟依依不舍。廖俊波约孙庆弟3月20日到武夷新区实地考察,孙庆弟愉悦地一口应诺。
  3月15日夜里,廖俊波从北京招商回到武夷新区。
  3月16日上午,他参加了建阳区百日攻坚项目开工仪式。感到有些疲惫的他,与吴慧强聊起北京招商的收获时,倦意顿消,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笑容满面地说:“这次招商对接到了软件业的‘航空母舰’,过几天浪潮集团的人要来软件园看,到时候我们要好好向他们推荐推荐。如果浪潮集团能敲定投资,那我们的软件园发展前景将会是令他人仰慕不已,绝不敢等闲视之的一艘航空母舰啊。”   吴慧强打趣地说:“廖副市长,你发现好的项目简直像猫看到鱼一样兴奋。不过说真的,如果浪潮愿意来武夷新区,那你宝贝的五张图里面又可添上浓浓的一笔重彩了。”
  廖俊波听了哈哈大笑说:“说得好!只要我们大家扬鞭自奋蹄,武夷新区这张图将画得更新、更美。”
  3月17日,廖俊波和同事们开会研究工作直到凌晨2点,大家不仅没有感到有疲惫之感,反而被廖俊波描绘的武夷新区美好前景所鼓舞,越开越兴奋,气氛十分热烈。
  3月18日,大雨下个不停。天空阴沉沉地不开脸,压抑得使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这天早晨,廖俊波比平时略为多睡了一会儿。这个星期他三天跑了四个城市,每天只睡三到四个小时,太劳累了。他醒过来对妻子林莉说:“今天是星期六,特意安排会议可以晚一点时候开。这些日子里大家忙得不可开交,也都有些累了,不能把他们的弦上得太紧了。”
  话虽这么说,廖俊波却在上午、下午各开了一个业务工作会,尔后,又拐到市政府的办公室处理了一些公务,依然忙了整整一天。
  傍晚时分,他回到家吃完晚饭,便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等驾驶员开车来接他前往武夷新区,晚上还有一场他主持召开的会议。在不知不觉中他竟睡着了,林莉在厨房里洗碗与他说话,也不见应答。出来一看,只见廖俊波弯腰弓背,身体缩成一团,脑袋则深深地埋在两腿的膝盖之间,响起了轻微的呼噜声……
  林莉见了,不由得心头一紧一酸,眼泪几乎要夺眶而出。和他结婚生活20多年来,第一次看到丈夫这种有些令人可怜的睡觉姿势。
  熟睡中的廖俊波被声音惊醒,睁开眼睛,迷迷糊糊地说:“我什么时候睡着了?”
  妻子说:“还不是?都打呼噜了。”
  廖俊波挠了挠头,有些难为情地道:“今天真有些累了。”说着又有些自嘲地说,“看来年纪大了,精力不如以前了,也开始打呼噜了。”
  妻子心疼地说:“要不就把会给推一推,明天再开好吗?”
  廖俊波认真说:“那可不行!会议已经安排了,就不能改。”
  妻子深知廖俊波的秉性,他不可能会更改会期。于是轻叹了一声,不再说什么。待丈夫出门时叮嘱:“俊波,雨下得这么大,你让司机开慢一点。”
  汽车由南平市区出发,行驶在滂沱大雨之中,车轮激起的水珠四溅,雨刮器上下左右飞快地猛刷,也止不住车窗上的雨水流淌,前方的视野随着雨刷的摇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快进入高速公路的时候,廖俊波拨通了武夷新区管委会主任的电话:“路上下大雨了,估计会晚一点到,请大家准备8点半开会。”说完,他就靠在座椅上闭目小憩。这些年来,坐车对廖俊波而言,是补充睡眠、恢复身体能量的好地方。不过,原来跟了他十多年的驾驶员林军知道,按廖俊波往常的习惯是坐在副驾驶座上,扣上安全带、打斜座椅睡觉。
  然而,他今天却是坐在后面……
  汽车行驶到高速路小桥路段,雨依然哗哗地猛下着,密密麻麻地击打在路面上,在汽车的灯光中跳跃不止,腾起阵阵蒙蒙水雾。突然间,汽车失去控制向右侧滑,猛烈撞上高速公路的右侧防护栏,后車门被刮开,廖俊波整个身体被甩出车门,脖颈重重地碰撞在坚硬的金属护栏上……
  离事故现场最近的建瓯市立医院救护车,尖叫着疾驰赶到,将重伤的廖俊波送到医院抢救。没多久,现代发达的微信、短信、电话迅速将廖俊波遇车祸,正在医院抢救的消息传递开来。人们闻讯后不愿相信,立刻拨打他的手机,都是无法接通、无法接通、无法接通……
  六 万千哀思
  2017年3月24日,天似晴又阴。南平市殡仪馆。
  今天是送别廖俊波的日子,自发的人群将前后数十里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近千名干部群众自发前往南平殡仪馆参加他的追悼会,悲痛送别,不舍得他离去;殡仪馆主厅挂着一千多副白色的挽联,庄严而肃穆。参加向廖俊波遗体告别仪式的有当地的干部群众,也有来自福州、北京、香港和美国、菲律宾等地的哀悼者。
  脸上总是露着真诚笑容、工作风风火火、浑身有使不完劲的廖俊波走了;心系百姓冷暖,与群众打成一片,走在阡陌、山村的廖俊波走了;一心在用实际行动改变山区落后面貌,一心想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廖俊波走了;亲商、但又廉洁自律的廖俊波走了……年仅48岁。
  悼念廖俊波的微信公众号在人群中迅速传递。“我来自南平,是第93095位来悼念廖俊波的人!”“短短6小时10万人悼念!是一心为民、一心为事业换来的!我来自政和,是第108641位来悼念廖俊波的人!”“春雨无情逆天意,强命廖君乘鹤去。痛惜悲兮故人逝,往昔教诲心永记。好领导一路走好!我来自邵武市拿口镇,是第131040位来悼念廖俊波的人!”截至3月26日,点击量已超过41万人次,为他点燃41万多支白色的蜡烛。
  廖俊波遗体停留在殡仪馆的日子里,年迈的父母每天都悄悄来到殡仪馆看看儿子,陪陪儿子。父亲喃喃地说:“真不该,真不该啊!儿啊,你孝顺、懂事,做什么事都是清清爽爽的。你说要教会我在网上下棋的,我还没学会呢,你怎么就不管我走了呢?不能这样啊……”
  2016年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廖俊波陪着爱下象棋的父亲对弈,廖俊波趁着老人家高兴,提出今后要教他在网上下棋,说:“等您学会了,以后我在外地也可以陪您下棋了。”
  可是没等老爷子完全学会,一场车祸,阴阳两隔,他与老父亲的网上对弈之约再也无法兑现了……
  廖俊波不知道,在他生前执政一方的时候,父亲廖芝根曾有过三次暗访儿子如何执政一方的经历。第一次是在1999年初,廖俊波由邵武市委办副主任职上调任邵武市拿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后不久,那年廖俊波刚好30岁,正是而立之年。廖芝根在替儿子高兴的同时又有些不放心,大约儿子上任的两个月后,他悄悄地到拿口镇“微服私访”。因为1998年正是遇上拿口镇“6·22”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损失惨重,给本就不宽裕的镇财政雪上加霜,当时最棘手的任务是灾后重建,让灾民有个安歇的地方。拿口镇的老百姓都说这个廖镇长真是不简单,他每天起早贪黑,走村串户,挨家探访情况,把全镇受灾的几百户人家都走了个遍,并且竭尽全力争取资金,为受灾户解决了实际问题。聊天中,灾民们告诉廖芝根说:“今年春节前,我们能住进新房过新年呢。”不用说,老爷子对儿子在拿口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但廖俊波回家时,老爷子闭口不谈这些事,却是正色说道:“你是当镇长管钱袋子的,对你提三点要求:一是不能拖欠全镇干部职工,包括学校老师们的工资;二是对老百姓要亲,尤其是那些家境贫困的穷人;三是不能乱砍树,尤其是阔叶树一棵也不能砍!”
其他文献
如 此 亲 密  奶奶把瓷碗,递给小孙子  还不是很放心  杯盘盆碟早将人间鲁莽用旧  母亲取走了隔夜玫瑰  少女慌乱插上带露的薰衣草  有些秘密,瓷瓶知道  不同肤色的晨昏,荡漾在  瓷杯里的海  又一代人的时光,老去成瓷  ……瓷与生活如此亲密  有人爱之如命  有人,与瓷像轻松交换品格  瓷 的 假 象  曾经是面目模糊的土,不再是  一种被期待的泥料  无法重新手拉成坯,改塑换型  累也要
一个满是乌云的日子,金瓜回到沱巴。他站在村口,目光越过山峰,无限拉长。他的目光收回来时,看到一只巨型大鸟从脚下山坡起飞,翅膀在黯淡的光线中闪出银色光芒。大鸟飞过沱巴河,飞过纵横的小溪,飞越高山峡谷,身影越来越小,最后成为一个小黑点,直到看不见。“原来我就是这只飞翔的大鸟。”他对自己说。  留守在村里的老人跟他打了招呼,“三年没回来了吧?”一位老人说。金瓜不置可否地晃着脑袋,他记不得已有多少年没回村
傍晚的小花园  傍晚六点的时候  阳光的热度低了一些  她在小花园里走动  金黄色的光线紧紧追着她  仿佛她是这方小舞台上的王  手中的洒水枪是点石成金的魔杖  那些簇拥着她的,散落在四周的草木  闪耀着金灿灿的光  有时候,有风吹过来  湿漉漉的热气里  弥漫着一些久远的记忆  有时候,她在角落里的那把竹椅上坐下  全神贯注地欣赏  水珠在花瓣上、葉片上滚来滚去  滚来滚去  那 个 早 晨  
仿佛我比河水更匆匆  什么都觉得远时  对面的运沙船  如眼疾患者眼里的飞蚊  又虚又真  我也有过零距离触摸这条河的体验  那时落日盛大  河水在肌肤上洇洇  晚风如晚祷  让心头悬挂着的竹篮  又空又满  而我一转身离去  背后的钻探机随即沉寂下来  仿佛被驯服的烈马  仿佛四野没有找到我的忧伤  仿佛我比河水更匆匆  比语言更决绝  智 齿  心智成熟结出石头  一棵树的想象力怎么也够不到
党的十七大揭开了全国新的发展篇章。面对新形势,云阳必须深入吃透县情,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抓住沿海发达地区和重庆主城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借势聚力,加快建设开放型生态经济强县。  深入吃透县情。云阳是移民大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资源大县,区位优、政策优,但基础较差、产业空虚。因三峡工程兴建,全县动迁人口超过17万,综合实物淹没指标占全市的1/8。全县有总人口131万,农业人口占87.5%。县内特色资源
当前,贫困区县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扶贫攻坚是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场硬仗。经过多年扶贫奋战,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已经脱贫,余下的都是“硬骨头”,致贫原因复杂,过去一招管用、一举多得的做法已很难奏效,限时打赢扶贫攻坚战,必须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  涪陵区的扶贫攻坚之路,正是沿着这样的路径,以破解扶贫工作各个重难点环节为目标,通盘谋划、综合施策,找准“穷根”
一道鲜艳的红,从什么时候开始,  讓我如此敬仰;  一道鲜艳的红,从什么时候开始,  让所有的风都在为她飘扬;  一道鲜艳的红,从我爷爷入党那年,  从所有的红军战士用鲜血染红的那道鲜艳开始,  我记住了党走出来的艰难。  南湖上的那只游船,  怎样穿过漫漫长夜的血雨腥风,  让星星之火燎原,  照亮了苦难的大地。  就像天空中一道凌厉的闪电,  在我记忆深处,就是一阵触动心扉的响动,  让我时刻
小镇、小镇青年和小镇生活,以其与最广泛人群的天然亲缘性,及其所携带的社会、时代与文化变迁的信息,而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书写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尤其是伴随着乡镇私营企业和人口教育和就业迁徙,70后到80后的作家们在晚近三十年中诞生并成长,见证并亲历了小镇在城与乡之间的中间态生活。他们的经验中日新月异的小镇与我们在那些社会呈稳态化的社会中看到的小镇简直不是同一个概念。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没有发生剧烈变
草白,1981年生,居浙江嘉兴。写小说和散文。曾获第25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首奖等。出版作品集《童年不会消失》《少女与永生》等。  1.女体  裸体艺术一直痴迷于对空间坐标的寻找。那些褪去衣物的身体,自诞生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自我探寻之旅,就像古希腊神话中奥德修斯的还乡之旅。女神维纳斯的形象,经过贝利尼、波提切利、提香及安格尔们之手,逐渐嬗变成不同时期的符号,一个让人腻味的符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小吃暖一方胃。  初冬的闽北已经让人冻得手抖脚抖。我和小曼决定到街上去觅食。  有家远近闻名的粗面店就在县政府边上。小小的店面,客人络绎不绝。我们叫了一粗一扁两碗面,两碗扁食。面的做法极简单,备好碗,在碗底下点酱油花生酱。面从锅里捞出来,再加点豆芽和韭菜,一起放入碗里,端到客人面前让各自搅拌。  扁食的清汤味道太淡,曼妮埋怨,怎么不拿大骨来熬点汤呢?面条,特别是粗面,圆滚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