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英霖:40岁不孤独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i84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0岁意味着什么?首先是身体的信号——皱纹更明显,皮肉伤恢复期变长,头发稀疏成为常态,越来越容易从睡梦中惊醒。其次是精神上的变化:也许对世界有了更坚定的见解,也许拥有曾经向往的一切,或者一无所有,对一些事也许还有期待,但不像年轻时那样强烈;同时,也拥有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疑惑:是否还能冒险,是否还能失去?
  40岁算是青年,还是中年呢?为40岁找到适当的位置,既是社会结构的命题,也是自我审视的命题。每一个生命阶段,都会有其迷茫的部分。
  郑英霖(Peter Teh)出生于马来西亚的华人家庭,目前住在新加坡,是一名自由设计师。对他来说,摄影一直作为一种爱好存在。当他开始有意识地以摄影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摄影便成为一种记录眼前所见世界的媒介,以探索身份、性别、衰老、孤独等主题。纪实摄影项目《四十物语》(Forty andSomething)和《非始非终》(NeitherBeginning nor End)是他自己即将步入40岁的节点时拍摄的。当时,他注意到身边的朋友以及自己都处在相似的年纪,由于各自的原因,在社会环境中相对处于边缘位置。

  “一个人40岁的时候要怎样生活?”39岁时,郑英霖带着这个问题拍摄了身边两位同样年纪的朋友:蕾卡(Rekha)和安德鲁(Andrew)。蕾卡是一位在社会边缘生活了十几年的女性,她曾是一名吸毒者,拍摄期间,她正处在适应新生活和寻找新身份认同的阶段;安德鲁年轻时无忧无虑,充满了冒险精神,在40岁即将到来时却对生活的意义产生了质疑。郑英霖曾表示,《四十物语》的拍摄过程,是探讨“我们如何参与和面对孤独,以及我们如何拥抱孤独”的过程。即将到来的中年独居生活,或许并非逆境,正是时候重新定位自己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和距离;或许与世界建立个体所独有的联系,任何时候都不晚。

  3年之后,42岁的郑英霖也将镜头对向了自己,完成了《非始非终》。这个项目将40岁看作一个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的交叉点,它难以被界定,但依然存在着选择的可能性。这个拍摄过程如同书写日记,被郑英霖描述为是对自我的发现、怀疑和肯定的过程。

  两个项目中都出现了大量细节,包括身体、物件以及生活场景,也包括过去以及梦想,每一个局部或片段自身的完整性综合集成了关于40岁的私人化影像叙事。
  在郑英霖的实践中,摄影不再只是一种记录媒介,它理所当然地成为摄影师进行自我审视的窗口。如今,距离《四十物语》的完成已经过去了5年,他以摄影认识自己的旅程还在继续。

对话郑英霖

你是怎样开始拍照片的?


  郑英霖:我从中学开始拍照,那时候没有什么技巧,用一台傻瓜胶片相机。只是因为想要记录自己和朋友之间的事。拍照是为了记录,为了记忆。比如,朋友的生日聚会,或者新年,就会拿出相机来拍一拍。
  后來有段时间我停了一阵子,没有拍照,而是去上电脑课,学习写程序,因为家里人觉得这是一个更有前途的行业。其实我自己更想学设计,后来我开始做程序员,但还是对设计念念不忘,于是转而从事设计。因为设计可以用图像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我绘图不是很好,于是我想通过摄影来表达可能会比较容易。我参加了一些正规的摄影课程,从扫街开始,然后慢慢开始拍摄身边的朋友,开始拍摄自己。
  拍照是我的兴趣吧,并不是全职的职业。我现在还在做自由设计师。

你的《工业园》(Industrial Park)和《60号公路》(Road 60)都是关注社会现实的系列,但是从《遗迹》(Remains)开始到后来的《非始非终》变得更加私人化,关注的是个^生活中的细节和感受,怎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郑英霖:我个人一直比较感兴趣的是关于“身份”的主题。比如《工业园》和《60号公路》虽然看起来关注的是更宏大的社会问题,但其实也是和个体身份认同或者身份归属有关。比如现代工业区都比较整齐统一,可能看起来都是一样的,这种统一会对我们的身份有怎样的影响?《60号公路》也是这样,那个地方可能慢慢成为一个迎合全世界的旅游景点,当地人原来的生活方式以及这个民族的特征会慢慢消失。所以对我来讲,这两个项目还是关于身份问题的。   可能前面两者是区域性的身份问题,后面两者是比较个人性的身份问题,但都是和身份相关。也就是说,这种存在要用什么去定义?这就是我想表达的东西。

为什么会对身份问题感兴趣?


  郑英霖:因为我来自马来西亚一个比较传统的家庭,我原先对自己的性取向比较模糊。我的家庭教育很传统,就是必须结婚生子。后来我来到新加坡之后,独自生活,才开始探索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在拍摄中探索身份认同,这是怎样一个过程?


  郑英霖:《四十物语》是拍摄我的朋友们,后来拍摄《非始非终》就完全是我自己的故事。这些都是很私人的东西。起初《非始非终》的想法原本是想找周围的朋友,去拍摄一个人怎样生活。但是后来我感到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与自己对话的途径,于是就想通过这个项目的拍摄来认识自己。
  那个过程其实蛮难的,因为它不是一个可以让世界来关注的话题,也就是说,不是每个人都对这个话题很在意。因为它毕竟是很私人的故事。但我想把故事说出来,如果有人认同当然很好。拍摄过程中必须把自己很真实的一面拿出来给别人看,也会有一点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眼光,所以这个过程其实是有一点挣扎。但是这个过程也挺疗愈的,因为可以看到自己是一个怎樣的人。我其实很少将镜头对着自己。

《四十物语》中有许多局部细节,这些平常事物也如同有生命似的在诉说。最吸引你去拍摄的东西是什么?


  郑英霖:我那个时候刚过40岁,周围很多朋友都和我年纪相仿,他们有的人是性少数群体,有的人也是没有结婚,还在为工作拼搏。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吸引我的东西,但是我的拍摄方式是,首先一个表情、一件物品或者一个想法,能够触动到我,然后我就会把它拍下来,最后会对这些照片进行选择,让它们能够更好地完成叙事和表达。
  所以我在拍摄过程中没有特意做取舍,也不太考虑什么时候该拍人像什么时候该拍物品这样的问题。

对你来说,40岁意味着什么?


  郑英霖:我自己觉得40岁挺尴尬的,既不是老年人又不是中年人,卡在一个很奇怪的位置。在这个位置好像是要跟年轻的自己或者壮年的自己告别,正要迈入一个老年的阶段。别人从外面看,会觉得到了这个年龄应该要拥有美好的家庭,有老婆孩子,事业也到了一个很稳定的状态。但是在我们这一群朋友里面,很多人都还是单身,或者还在为自己的事业拼搏。所以我觉得40岁是—个很尴尬的位置。

所以你觉得人过了40岁更需要归属感吗?


  郑英霖:我个人觉得,可能归属感是自己也不能给予的吧。我还在探索,到底那个归属感会是在哪里,所以在《四十物语》之后,我拍了另外一个项目,就是完全关于自己的《非始非终》。

为什么选择拍摄这些朋友呢?拍摄过程中,你如何与他们沟通?


  郑英霖:这个项目是在新加坡拍摄的,被拍摄的两位都是我的朋友,和我年纪相仿,可能是拍摄时间只有几个月,所以我觉得拍摄比较亲近的朋友会更好,我对他们更熟悉。照片中那位女性曾经坐过牢,出狱之后一直自己生活。另一位是过了40岁,还一直找不到自己的理想伴侣。
  可能因为我们是很亲近的朋友,所以没有什么特别的沟通,日常我们也会约出来聊聊天,分享自己最近的生活,所以我只是把见面的时间用来拍摄了。我告诉他们,这是我在拍摄的一个项目,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拍这个项目,因为很少有人会关注40岁的人,所以这些朋友都觉得拍摄没有问题。
  一开始我要拍的概念其实是关于“一个人40岁的时候要怎么生活”,但最后这个项目完成时更多是关于“需要爱、需要有归属感”的故事吧。比如性少数群体在社会的位置到底是怎样的,加上过了40岁,会更加在意所谓的身份认同。

在《四十物语》系列里,我们看到很多私密性空间或时刻,几乎看不到相对更公开的场景,这是你在拍摄时的刻意选择吗?


  郑英霖:我想拍摄时并没有刻意选择,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在最私密的地方才能做回自己。拍摄的时候,我在潜意识里就会觉得在这个地方我们最能让我们做回自己。
其他文献
艺术是与人类历史相伴最久的文化载体,当人们还没有完全学会避寒和温饱的技能时,就开始了对艺术的探索。而正是生命的延续和代代相传,才让各种艺术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人类的艺术史中,不乏以家庭为单位“香火传承”的例子:中世纪晚期意大利文艺复兴先驱雕塑家皮萨诺父子、15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画派德高望重的画家贝利尼父子,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荷尔拜因父子,还有我国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期刊
2019年2月14日,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宣布推出第二款全画幅无反相机EOS RP。这款相机是佳能EOS家族中最轻量、小巧的全画幅数码相机,尺寸仅为132.5×85.0×70.0毫米(宽×高×厚),重量仅为440克(不包括电池、存储卡)。  相机采用2820万有效像素CMOS图像感应器、DIGIC 8数字影像处理器以及全像素双核CMOS AF自动对焦技术,加入了对焦包围拍摄等实用新功能和多种场景拍
期刊
三峡本土摄影师陈池春、陈健、陈文父子三人自1970年以来,近半世纪将镜头对准长江三峡,以朴实、凝练的影像语言真实地还原了三峡真貌、记录了三峡蓄水变迁,其摄影作品成为三峡文艺创作重要的篇章和三峡社会历史文化研究难以复制的视觉档案。  父亲陈池春出生于长江三峡的腹心之地——重庆巫山县,1970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先后从事文化、外事、旅游等工作,并从那个时候开始将他的镜头瞄准长江三峡。在儿子们眼中,父亲
期刊
贾婷从小生活在解放军画报社这个摄影气息浓厚的军队大院里,父亲贾明祖21岁调入报社担任军事摄影记者,直到2010年底60岁退休。在所热爱的军事摄影岗位上工作了近40年,贾明祖是一名资深军事摄影记者,历任解放军画报记者、编辑部副主任、副社长、社长。  小时候,贾婷对于父亲的职业一直很困惑,父亲身穿军装却从不扛枪而是扛着照相机。一年到头,出差是家常便饭,而每次出差一定要背上沉甸甸的摄影包,摄影包里摆满了
期刊
出生于1988年的玛利亚·塞尔波娃(MariaSvarbova)现居斯洛伐克,最初工作的领域是考古学和文物保护,在2010年投身于摄影,并于2018年获得“哈苏大师”的称号。她是擅长呈现糖果般色彩的摄影师之一,但她强烈的艺术风格,有别于其他摄影师。“和谐与平衡”是她作品中的主旋律,每一幅看起来既能察觉是现实,但仔细欣赏又感觉超越现实。近年来,她用新的摄影表达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  尽管塞尔
期刊
在去年想要入手一台相机时,我就注意到身材小巧、适合女生使用的EOS 200D系列。但当时EOS 200D已经发布一年多,二代发售箭在弦上,干脆耐住性子等新品。果然等待是值得的,今年4月,佳能正式发布迷你单反EOS 200D Ⅱ,相比前代,在实时取景拍摄、视频性能、续航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同时重量上也要更轻一些。  在随后的测评中,EOS 200D Ⅱ果然证明了它不仅迷你可爱,更是一台适合日常使用
期刊
01作品《不真实》(Unreal),2015年,被曝出排放丑闻之后,成千上万的大众和奥迪汽车闲置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莫哈韦沙漠.Jassen Todorov02我和自己的1976年產Piper Warrior飞机, 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州,美国.YeeLee Foo03壮观的森林,火山口湖国家公园,俄勒冈州,美国. Jassen Todorov04从天空俯拍,造纸厂排出的废料产生被风推动,产生蒸汽和泡沫
期刊
中國的家长多数有个习惯,喜欢帮孩子规划学业、规划生活,乃至规划婚姻和职业,如果和孩子意见有分歧,多数也会强势。所以,摄影师薛俊这样的父亲就显得很难得,对于儿子薛玉斌成长道路上的每一步,他的态度都是:只要儿子选择自己觉得正确的事,他都无条件支持。正是因为薛俊的这种开明态度,使薛玉斌弃理从文学习新闻专业,成为一名职业摄影记者。成为同行之后,父子间的生活交流有了更多业务上的讨论,薛俊也多了一层行业前辈的
期刊
2019年1月16日,索尼正式发布了全新微单TMA6400,该相机优异的对焦性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发布会现场,索尼还公布了针对A9、ATM3、ATRM3全画幅微单相机的固件升级计划,也就意味着拥有这些机型的用户,可以通过固件升级的方式体验到索尼最新的技术。  近日,索尼正式推出了全畫幅微单A9的5.0版本新固件,主要对A9的自动对焦性能和相机操控体验这两方面进行了提升,升级幅度之大不亚于
期刊
在入职上海《文汇报》之前,袁婧在本科学习的是摄影专业,艺术创作、人文关怀主题的摄影都是强项。但没想到一进报社,被安排去跑“科技线”。对于女生来说,袁婧的第一反应是,科技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领域,非常神秘,但自己接触科技新闻并不多,对科技话题也不是很痴迷。然后当她接到自己第一个科技新闻报道任务时,袁婧的想法彻底变了。  第一个采访任务就是去位于上海西虹桥的北斗卫星导航研发中心拍摄一个专题。实验室内的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