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导向”、“导法”、“导乐”、“导难”、“导练”这五个方面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对学生的“导”促学生的“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学导 导向 导法 导乐 导难 导练 以导促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重视并加以实施,但有些教师由于对主体和主导的关系认识不足,多强调“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在某种程度上,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少教师刻板教条地强调学生的“自学”和“读书”, 形成了语文教学的自由主义和形式主义,有的上课随心所欲,想怎样上就怎样上,反正以学生自学、读书为主,教师落得清闲,课堂气氛索然窒息,自学能力弱的更是无所适从,学生的学习愿望难以得到激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是核心。“导”是关键,“导”作用于“学”, “导”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的成效。那么如何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主体和主导的有机统一,从而以“导”促“学”,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导”。
一、导向
所谓导向,就是从整体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阐明学习任务,指出学习思路,指明学习重难点,让学生学习有方向。
(1)目标指向。不论是一册书的学习,还是一组课文的学习,它们都有其整体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及时给予目标导向,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归宿。如:每教一册书,在上新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浏览一下全册内容,大致了解一下本学期应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便在今后学习中逐个加以掌握;又如:学一篇课文之前首先让学生明确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以《意想不到的灾害》为例,提示三个目标:①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②学会10个生字,掌握“不计其数”、“千里迢迢”等25个词语;③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能抓住要点,了解知识,并注意此类文章的语言特色,接着让学生按这三个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地去读懂课文。
(2)学路导向。在学习前交给学生学习的思路,让学生按一定的学习程序去学习,使学习有条不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时让学生按“自读、质疑、读讲、写练”的学习程序去学习课文;有时让学生按“根据课题推测内容、整体感知了解内容、抓住重点深究内容、读写练习升华主题”的学习程序加以学习;……当然,不同的课文内容及题型,教师导以不同的学习思路,随时为学生指明学习的基本途径,真正起到教师的导向作用。
(3)定点导向。根据课文内容,指明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使学生明确主攻方向。以《白杨》为例,告诉学生借助中心句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是学习的重点。本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有借事抒情,也有借景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因此,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是难点。那么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是个罪人是疑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只需稍加点拨,学生能迅速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解除疑点,以“导”促“学”,实现了主导和主体的有机统一。
二、导法
导法就是给学生的学习导之以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如“设疑谈导法”,即设置疑问,知道一条探索的路子,让学生独立钻研,在解决疑难的自学过程中,增长知识形成能力。“示范指导法”,即教师做样子给学生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达到迁移目的。还可针对新教材的特点,每单元有个阅读重点——学习提示,抓住“学习提示”提供的学习方法并加以相互联系,归纳出学习方法,供学生综合运用。如:归纳段意,让学生明确常用的方法是:1. 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每段意思连起来;2. 回答几个问题,然后把答案连起来;3. 找出每段中的概括句作为段意。再如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1.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来体会句子的含义;2. 先理解句子字面意思,后联系上下文或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来体会语句蕴含的意思。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随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加以引导,就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导乐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注意课文本身的情、趣、义、理,充分运用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常为学生创造乐学情景。如: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实物表演,直观形象;音乐渲染,强化气氛;图画再现,展开想象;幻灯录音,吸引注意等等,有时还把游戏引进课堂,动静结合,活泼有趣,是学生处于接受感知的最佳心理状态。与此同时,教师注意合理的组织好教学密度、难度和速度,在一节课内有张有弛,张弛结合,有难有易,难易交替,既不让学生有“喘气”时间,又不至于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让学生孜孜以求,乐此不疲。教师还注意发挥课堂的评估和反馈作用,来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正确评估学生的成绩,及时表扬和鼓励。利用信息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用成功的快感去强化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乐在其中。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导入“书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强烈而积极的学习动机,是学生的学习处于亢奋状态,从而受到课文内容的感染教育,得到语言文字的陶冶训练。
四、导难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时看到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课堂出现冷场的现象。这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从中巧妙地加以引导,使学生豁然开朗,难题迎刃而解,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如:有位教师上《草原》時,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舍先生为什么把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当时也出现了暂时冷场,学生思维阻塞。于是教师随即引导:请同学们想想彩虹的形态、颜色,再读这个句子,联系文中的词语,观察插图,说明理由。经这一引导,学生读后纷纷回答:“彩虹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课文中写蒙古族同胞,‘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就好像彩虹的七彩,从插图上可以看出小丘是弧形的,迎客的队伍出现在小丘上,从远处看去,真象弧形的彩虹。从蒙古族同胞绚丽的民族服饰和长长的迎客队伍在小丘上呈现的弧形、状态两方面来看,用彩虹来比喻太好了,太形象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真是启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发现小学生思维比较单纯,他们对语言文字理解比较肤浅,因此体会内在的深刻含义常有难度,为此教师若通过不同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就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内涵,从而领悟到课文的中心所在。
五、导练
在教学中,我们常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训练,顾名思义,是要有“训”和“练”。 “训”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包括设计、启发、指导、示范和必要的讲解等,“练”主要是学生的活动,包括听说读写等,“训”的目的是指导“练”,使学生会练、练好。在这里教师精要的讲解是学生有效练习的基础;学生有分量的练习,是巩固、深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意用科学的富有启发性的方法达到以“训”导“练,以 “导” 促“学”的目的。如,学了《鹿和狼的故事》一课后,教师针对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假如有一天鹿被大量捕捉,会造成什么后果。如果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也使学生进一步进一步体会到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启发学生练习,既有利于课内知识的巩固,又便于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兴趣的激发着、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效果的评查者。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下,从不同角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导”促“学”,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学导 导向 导法 导乐 导难 导练 以导促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重视并加以实施,但有些教师由于对主体和主导的关系认识不足,多强调“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在某种程度上,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少教师刻板教条地强调学生的“自学”和“读书”, 形成了语文教学的自由主义和形式主义,有的上课随心所欲,想怎样上就怎样上,反正以学生自学、读书为主,教师落得清闲,课堂气氛索然窒息,自学能力弱的更是无所适从,学生的学习愿望难以得到激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是核心。“导”是关键,“导”作用于“学”, “导”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的成效。那么如何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主体和主导的有机统一,从而以“导”促“学”,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导”。
一、导向
所谓导向,就是从整体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阐明学习任务,指出学习思路,指明学习重难点,让学生学习有方向。
(1)目标指向。不论是一册书的学习,还是一组课文的学习,它们都有其整体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及时给予目标导向,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归宿。如:每教一册书,在上新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浏览一下全册内容,大致了解一下本学期应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便在今后学习中逐个加以掌握;又如:学一篇课文之前首先让学生明确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以《意想不到的灾害》为例,提示三个目标:①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②学会10个生字,掌握“不计其数”、“千里迢迢”等25个词语;③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能抓住要点,了解知识,并注意此类文章的语言特色,接着让学生按这三个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地去读懂课文。
(2)学路导向。在学习前交给学生学习的思路,让学生按一定的学习程序去学习,使学习有条不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时让学生按“自读、质疑、读讲、写练”的学习程序去学习课文;有时让学生按“根据课题推测内容、整体感知了解内容、抓住重点深究内容、读写练习升华主题”的学习程序加以学习;……当然,不同的课文内容及题型,教师导以不同的学习思路,随时为学生指明学习的基本途径,真正起到教师的导向作用。
(3)定点导向。根据课文内容,指明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使学生明确主攻方向。以《白杨》为例,告诉学生借助中心句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是学习的重点。本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有借事抒情,也有借景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因此,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是难点。那么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是个罪人是疑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只需稍加点拨,学生能迅速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解除疑点,以“导”促“学”,实现了主导和主体的有机统一。
二、导法
导法就是给学生的学习导之以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如“设疑谈导法”,即设置疑问,知道一条探索的路子,让学生独立钻研,在解决疑难的自学过程中,增长知识形成能力。“示范指导法”,即教师做样子给学生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达到迁移目的。还可针对新教材的特点,每单元有个阅读重点——学习提示,抓住“学习提示”提供的学习方法并加以相互联系,归纳出学习方法,供学生综合运用。如:归纳段意,让学生明确常用的方法是:1. 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每段意思连起来;2. 回答几个问题,然后把答案连起来;3. 找出每段中的概括句作为段意。再如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1.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来体会句子的含义;2. 先理解句子字面意思,后联系上下文或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来体会语句蕴含的意思。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随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加以引导,就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导乐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注意课文本身的情、趣、义、理,充分运用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常为学生创造乐学情景。如: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实物表演,直观形象;音乐渲染,强化气氛;图画再现,展开想象;幻灯录音,吸引注意等等,有时还把游戏引进课堂,动静结合,活泼有趣,是学生处于接受感知的最佳心理状态。与此同时,教师注意合理的组织好教学密度、难度和速度,在一节课内有张有弛,张弛结合,有难有易,难易交替,既不让学生有“喘气”时间,又不至于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让学生孜孜以求,乐此不疲。教师还注意发挥课堂的评估和反馈作用,来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正确评估学生的成绩,及时表扬和鼓励。利用信息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用成功的快感去强化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乐在其中。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导入“书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强烈而积极的学习动机,是学生的学习处于亢奋状态,从而受到课文内容的感染教育,得到语言文字的陶冶训练。
四、导难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时看到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课堂出现冷场的现象。这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从中巧妙地加以引导,使学生豁然开朗,难题迎刃而解,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如:有位教师上《草原》時,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舍先生为什么把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当时也出现了暂时冷场,学生思维阻塞。于是教师随即引导:请同学们想想彩虹的形态、颜色,再读这个句子,联系文中的词语,观察插图,说明理由。经这一引导,学生读后纷纷回答:“彩虹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课文中写蒙古族同胞,‘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就好像彩虹的七彩,从插图上可以看出小丘是弧形的,迎客的队伍出现在小丘上,从远处看去,真象弧形的彩虹。从蒙古族同胞绚丽的民族服饰和长长的迎客队伍在小丘上呈现的弧形、状态两方面来看,用彩虹来比喻太好了,太形象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真是启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发现小学生思维比较单纯,他们对语言文字理解比较肤浅,因此体会内在的深刻含义常有难度,为此教师若通过不同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就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内涵,从而领悟到课文的中心所在。
五、导练
在教学中,我们常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训练,顾名思义,是要有“训”和“练”。 “训”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包括设计、启发、指导、示范和必要的讲解等,“练”主要是学生的活动,包括听说读写等,“训”的目的是指导“练”,使学生会练、练好。在这里教师精要的讲解是学生有效练习的基础;学生有分量的练习,是巩固、深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意用科学的富有启发性的方法达到以“训”导“练,以 “导” 促“学”的目的。如,学了《鹿和狼的故事》一课后,教师针对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假如有一天鹿被大量捕捉,会造成什么后果。如果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也使学生进一步进一步体会到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启发学生练习,既有利于课内知识的巩固,又便于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兴趣的激发着、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效果的评查者。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下,从不同角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导”促“学”,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