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少讲与精讲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t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的少讲与精讲指的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的水平,在质上要精讲,尽量排除学生已经掌握和自学可以理解掌握的简单而又基础的知识。讲解教材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向科学的高峰攀登;在量上要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研发、练习,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学会乘风破浪。
  少讲精讲,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前苏联教育家班巴斯基曾经说过:“教学过程效果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提高活动效果和节约时间。”一堂好的语文教学课,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做到少讲精讲,方能节约时间,留给学生足够思考,自学或合作学习的空间,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部分教师仍然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他们想改变教学方法,但又顾虑重重。一是怕影响教学质量不敢改;二是习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想改。总是怕哪一点讲不到位而影响成绩。故此师生之间,仍然保持着一讲一听的关系。老师讲,学生听,偶尔举手答个问题,也不过是一个配角罢了。一节课中,老师见啥讲啥,眉毛胡子一把抓,失去了许多发展学生思维、激发想象能力和培养创造潜能的机会。没有一点新颖,时间一长,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下滑,总觉得是老调重弹。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苦,故此我们要改变这种课堂教学的现状,根除“注入式”教学的弊病。结合教学内容营造创新思维氛围,尽而在少讲精讲上大做文章。其次有机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攻破难点、千方百计创造吸知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研、探、论、评,努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当堂解决问题,减轻学生负担,坚持少讲精讲的原则,才能真正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又怎样做到语教学的少讲与精讲呢?
  我们在讲授一篇文章,地首诗时,它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只能抓住课堂教学最优化的部分讲。它好比一棵大树,不管它有多高多大,我们只要抓住主杆,其它枝叶自然能找到各自的位置。我们只有在抓住知识的关键,掌握知识的要领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引导他们多动脑、动手、动口,尽情的探索,才能促使学生“举一反三”。乐中求学,乐中好学,学有所获,学有所成。逐步掌握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本领,人人都成为生活的强者,从学习中吸取到生活的乐趣。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必须将所教教学内容的科学价值和生活价值了如指掌,故时多与学生接近和他们交心,排除一切人为的干扰。将学生的基本状况与所教知识的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增强教学内容对每个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充分体现学习的价值,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促使每个学生的身心不断地健康发展。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尽可能直观地呈现出教学内容的背景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悟知识,信息共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知识视野。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增加些新生材料,新知识,点击重点,突破关键,使得学生在无意识的情景中丰富知识面又享受到美的熏陶。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序而不乱的少讲精讲。比如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中都是以人为主体来组织的课文。有的叙述人生的信念,有的论说人生的修养,选文上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教师在讲课时,就一定要要求学生联系自己人生的体验,深入思考,领悟不同课文的深刻含义,同时指出各篇文章不同的表达技巧。
  再次,我们要教给学生读书和学习的方法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然而科学的读书学习方法正是良好自觉学习习惯的形成。在引导读书时,可采用文章中说的是谁,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以表格形式入围。不理解的字词结合课文内容查字、词点或其他资料。基本读书方法一旦掌握,读书的兴趣悠然而生,兴趣来了,习惯逐渐就形成。同时教师在根据学生自学的学习情况,充分设颖、解颖,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予以点拔。精心设计作业练习,强化基础知识,要鼓励学生多问、善问、创意、切忌装懂,随时给学生排忧解难,做他们的贴心人。
  教师在选取择和处理教学内容时,要体现具有捎高于学生现有认识能力的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如果教师讲的问题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明,虽然轻松,但内心不会感到愉悦。因为他们会感到平淡无奇,素然无味,没有学头。甚至一堂课下来会觉得知识上没什么收获。这正象我们看文学作品一样,作品里激烈的矛盾冲突跌言什么起伏,耐人寻味的悬念可以赋予作品引答入神,而回味无穷,扣人心弦的魅力。对这样的作品我们会爱不释手,与之相反的作品我们会觉得浪费时间,会弃之一旁,置之不理。所以教学时,必须恰如其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设疑或设置相应的障碍,以便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适度的认知冲突,以得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遐想去探索,真正达到他们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充分发挥。让他们这些能力和灵感在课堂瞬间产生质的飞跃,这样课堂教学也会因灵感火花的闪现而达到高潮。教师要用灵感火花照明每一个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灵,使学生在终身受益的顿悟中不断进步,使其智力达到不断发展,分析问题和解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渐加强。
  又如,在教学《梁生宝买稻种》一文时,用一个“苦”字来概括主人翁,买稻种途径经郭县车站时,遇到的种种情况用一个“乐”字来概括主人翁在郭县停留期间的思想感情,最后用“以为苦为乐”来概括梁生宝的精神品质。由此可见少讲精讲的有机结合会给语文教学法带来无限的生机 和活力。它是乐中求学、乐中好学的真正动力源,是培养现代化建设新型人才的捷径。
  
  (作者单位:613106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磨池初中)
其他文献
作文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作文的内容反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思维过程和表达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作文至今尚是师生头疼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教师来说——作文难批。长期以来,在这种两难的情绪影响下,作文成了大家皱眉头、成了应付了事的“被嫌弃儿”。其实,我个人认为,大家不应该把作文看成孤立的个体,教师也不必觉得作文难批。“批改”并不等于“修改”,不必逐词、逐句去推敲、揣摩。
期刊
写人的记叙文看起来很容易,但想要真正写好它,使读者一看便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却并非易事。它除了要求描写好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外在的东西外,还要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好其心理。这样才可能使人物形神毕肖,呼之欲出。而要描写好人物的心理,则必须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写人的记叙文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即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只有善于表现人物在
期刊
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同时,作文也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那么,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其写作本身的难度,但更存在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囿于课本本身,忽视了教学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加上农村学校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学生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认识水平低,学生感到有话说不出,有情不能表达,束缚了小
期刊
传统的文本阅读往往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读和悟,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布鲁纳在论述发现法时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情,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发现的过程,获得发现兴奋感、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个体的聪明才智,丰富他们的情感生活。发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摆脱以传授知识和应试教学为轴心的怪圈
期刊
作文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与表现,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积累的结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恰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然而,在习惯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注重自身能力的表现,把教学变成了单纯的教授,把学生变成了接受器,这就限制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所以每逢作文,许多学生就像“挤牙膏”似的,绞尽脑汁、胡编乱造或抄袭作文选。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积累材料。    一、充分利用教材,
期刊
现代教育思想十分强调教育评价,就语文教学来讲,教学评价不仅通过检验教学效果以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为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准确有效的反馈信息。根据这一思想,依据现行语文教材,提出了“写好课后自评,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的理论。  什么是课后自评呢?课后自评就是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对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和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获取的不同认识与体会,作上详细的记录,并加上自己的分析,作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作文不但是教学的重点,而且是考试的重点。然而,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害怕写作,面对作文题,往往迟迟下不了手,觉得无话可说,也拿不准自己准备写的是否符合要求,究其原因很多。那么小学生如何才能写好作文呢?下面谈谈我多年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水平低,从本质上说就是写作兴趣丧失造成的。因此,教师必须从
期刊
写作的根本目的是要用语言文字真实地反应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要写好一篇文章,除了要接近生活,了解生活,亲身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外。还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要经常阅读别人的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品味别人是怎样反应生活的。我们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观察是写作的源泉。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只有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了,写作能
期刊
作文教学历来被称为语文教学的“半璧江山”,为语文老师们所重视。不少老师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但笔者在近几年分析学生考场作文时,总能发现一个相同的问题,部分作文未能获得应有的评价。究其原因,不是该生作文出现了选材、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也非阅卷老师“不懂欣赏”,实是学生未能主动赢得阅卷老师的“感情分”(再客观的老师在阅卷中都会存在个人喜好的感情因素)。那么,考场作文怎样才能有
期刊
语文老师都熟悉“讲透讲深”,一篇《荷花淀》能讲个五堂六堂,一篇《祝福》能讲上十堂八堂,很见“功力”。在课堂,由于学生的自身知识、背景等差异,面对同一的课本,教师的解读很难满足每一个学生.怎样的程度才算“深”“透”?“讲透讲深”已经不适应现在的语文教学,教师应该从自己的“讲”转向学生的“读”。  文本是学生与作者、教师心灵对话的媒介,阅读是对课本的阐释与反应,学生的情感体验、精神熏陶、思想升华、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