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奶粉:合资就有出路?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shrim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婴儿奶粉为代表的配方奶粉快速成长,让很多乳品企业眼红心热,纷纷扩大生产线,加大营销投资,试图在这块“肥肉”上多切一点。
  综观中国婴儿奶粉市场,受消费者认知提升和厂商利润分配的“两轮”驱动,高档奶粉发展迅速,竞争的焦点也越来越集中到了高端市场。随着主流市场的上移,原来形成的“三大梯队”(国际品牌做非主流市场,国内知名品牌做次主流市场,地方品牌做主流市场)很快被打破,市场上一片“混战”,新一轮的无序竞争正在展开。
  为了“浑水摸鱼”,为了“趁火打劫”,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混血儿”。比如,三鹿和安怡(新西兰)的合资(包括技术合作),蒙牛和阿拉(丹麦)的合资,银桥和TSM(新加坡)的“借壳”,完达山和统一(台湾)的“姻缘”,雅士利和Fonterra(新西兰)的“结合”,等等。
  


  在这些“混血儿”的“孕育”、“生产”过程中,企业家们,甚至不少学者们也兴致勃勃地用什么“战略联盟”、“借鸡下蛋”、“跑马圈地”等词汇,试图描述这些举动的“伟大”之处。
  然而,对于这些热闹的表象,笔者一直有个疑问:合资,就有出路吗?
  如果“一合就灵”,为什么伊利和德国托普菲尔的“合作”以失败告终?
  如果“一合就成”,为什么光明和达能的“合作”,始终没有重振光明?
  中国乳业已经有这么多活生生的教训,为什么那么多企业还是乐此不疲地复制这种所谓的“战略联盟”呢?
  “做企业”,我承认牛根生比我聪明,田文华比我聪明,完达山、雅士利和银桥等企业的老总们都比我聪明。然而,不知道这些聪明的企业家们有没有认真考虑过,合资后的这些“混血儿”们到哪儿去“娶媳妇”呢?
  这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话题——“做市场”的问题了。我们的奶粉到底卖给谁?以什么样的方式卖?如何实现“卖并赚着”、“赚并快乐着”?这些问题真的需要认真思考。因为,市场是无情的“情人”,“她”不会给你任何幻想的空间。
  
  婴儿奶粉的营销规则
  
  我不太赞同企业家们的口头禅“我们的行业很特殊”,也不赞同他们“他能,我也能”的跟随性做法。
  每个行业或品类,都有着它固有的营销规则,但是这些规则不一定被所有人发现,也不一定能够被所有人都正确应用。就婴儿奶粉而言,我们必须要考虑其营销规则到底是什么,然后要看我们能不能顺利应用这些规则,征服我们的目标顾客。
  婴儿奶粉是典型的产品透明度很低、消费者心理风险很高的产品。所以,虽然它也属于乳制品范畴,但与纯牛奶、酸奶、冰激凌和乳饮料相比,营销规则恰恰相反,反而与高档白酒、葡萄酒和护肤品等比较接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婴儿奶粉品牌越降价越卖不动的根本所在,也是为什么他们费尽口舌强调产品功能却仍然不走货的根本所在,更是为什么做足了经销商激励销量却仍然下滑的根本所在。
  对婴儿奶粉的营销而言,绝大多数营销人员都错误地认为:只要强调“益智”、“吸收”、“提高免疫力”,就能够打动消费者。于是,他们就找DHA、ARA、活性双歧杆菌、免疫球蛋白等,在产品中往死里添加这些东西。但结果呢?你那功能齐全(甚至近乎完美)的产品卖出了几袋?
  我始终认为,伊利的“托菲尔”是世界上最好的奶粉之一:它的配方是德国的,奶源是中国的,出身是伊利的,应该算是完美了。但结果又如何呢?在高端市场三进三出,最后,德国人撤走了,推广组解散了,“托菲尔”也“安息”了。
  对婴儿奶粉的营销而言,也有很多厂家错误地认为:只要把医院通路做好了,婴儿奶粉就会有市场。
  可笑!
  如果真是这么简单,雀巢能恩也不会落到今天的尴尬境地,惠氏和雅培也不会那么举步维艰,他们操作医院通路的能力绝对不亚于我们本土的企业,甚至不亚于多美滋和美赞臣。
  所以,要想在婴儿奶粉市场有所作为,尤其在高端市场有所作为,就必须从“卖产品”的死胡同中跳出来,紧紧抓住婴儿奶粉的“产品透明度很低”和“消费者心理风险很高”两大特征,老老实实审视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在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上找到了“挖人墙脚”的“武器”。比如,是否有独特的品牌定位及个性?其与目标购买者(妈妈)的关注点相关性如何?是否有独特的创意和媒介组合?与目标购买者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是否有稳定而合理的消费者定价体系和渠道定价体系?这些体系能否让消费者、中间商和企业都接受?是否有令人信服的“背书”活动来强化品牌说服力,引起目标购买者的广泛尝试与重复购买?
  
  婴儿奶粉的创新空间
  
  赢得竞争的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差异化。市场上没有一个品牌随随便便跟着别人做就能成功的。
  就婴儿奶粉而言,我不太认同它是什么“理性消费品”,同时,我也会坦诚地告诉大家:婴儿奶粉创新的空间十分有限。也就是说,你不太容易能找到有效的差异化。因为,它和奶酪、酸奶和乳饮料等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品质的最终境界就是接近母乳,没有别的方向。所以,带着卖奶酪、酸奶和乳饮料的思想去做婴儿奶粉,休想!那不会有收成的。不信,你就往婴儿奶粉里加咖啡因试试!
  我很佩服蒙牛,蒙牛的“特仑苏”通过艰难的导入期终于获得了消费者认同。但它有个很重要的前提:高端牛奶领域的拓荒者。但高档婴儿奶粉呢?似乎无数个品牌虎视眈眈地瞄准这个市场,甚至控制着这个市场,我们这些新进来的“小弟兄”们凭什么去“分羹”呢?
  我有一个做婴儿奶粉的客户,有一次他们讨论能不能开发一种奶粉,特别有助于婴儿情商的发育。当时,我就哑然一笑,告诉他们:放弃这种念头吧,妈妈们不会相信的。
  然而,这并不代表我反对产品创新。我不反对婴儿奶粉厂家追求产品上的创新,因为,我在伊利做全国市场总监的时候,也几乎每年都在完整产品层面对婴儿奶粉进行改进,从来没有停止过创新。
  但话又说回来,产品创新对你的生意只能“锦上添花”,却不能“雪中送炭”。大家不要以为,是产品创新使伊利奶粉走向辉煌的。伊利奶粉的成功与阜阳奶粉事件以及外资品牌频繁出事有着紧密的关系。当然,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环境下,产品创新会对已经开始“转动的大转盘”起到推波助澜作用,让它变得更好。但对于新品牌而言,我想,再好的创新也难以颠覆这个市场,也难以走出真正的“差异化”之路。
  
  “混血儿”的优势与消费者
  利益的相关性
  
  从“优生优育”的角度看,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混血儿”的过人之处,他们的智商肯定高于那些近亲繁殖的孩子。
  然而,这种自然界的进化原则在营销界却没有得到延续,所谓的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很少得到消费者的认同,这种案例比比皆是。比如,号称“中西结合”的“999感冒灵”胶囊,干不过那些正统的国际品牌,也干不过那些正统的本土品牌。其实,我们冷静地想想,“999感冒灵”治感冒确实又快又能治本,但那又怎么样呢?顾客选择一个产品或品牌的时候,都偏爱极端,偏爱“血统”的正宗,他们不太喜欢“折中”或“结合”,更不喜欢“两头都要有却两头都不强”的东西。
  在奶粉行业,也有很多鲜活的案例。比如亲亲宝贝,纽迪西亚的一个品牌,多么好的品牌名啊!多么好的产品质量啊!但最后的结果如何?只要做过奶粉的人都知道,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有些奶粉企业,他们从伊利挖去很多核心人物,认为有这帮人在,加上自己国际化的技术和管理背景,必将是一片繁荣景象。这又是一个天真的想法。问题是这些“混血儿”的优势尽管确实存在,而且很扎实,但消费者并不在意这些。市场没有真相,消费者在乎的只是他大脑里固有的东西,你要改变这种固有的东西,基本上很难。
  
  婴儿奶粉的市场推广及
  投资回报
  
  一个行业或品类之所以倍受商家们关注,似乎有利可图是唯一的理由。婴儿奶粉也不例外,尤其高端市场,产品毛利率高,而且只要站稳了脚跟,产品销售也非常稳定。所以,几乎没有一家乳品企业能够抵挡住这等诱惑。
  然而,我们不能光看到它表面的诱惑就往里跳。大家看到伊利婴儿奶粉确实赚钱了,而且赚了很多。但是,笔者作为见证人,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伊利婴儿奶粉刚开始做市场的前三年没有赚钱,每年我们分品类算账时发现,婴儿奶粉往往赔得一塌糊涂。
  有人会问:那伊利奶粉怎么熬过来的?我可以告诉大家:虽然它的婴儿奶粉刚开始亏损,但整个奶粉事业部总体还是赢利的。那么,利润从哪里来的呢?恰恰来自那些我们所忽视的品种,这就涉及伊利的商业模式了。
  在此,笔者想提醒我们的“混血儿”们,你们是否有亏损三年的准备?是否有一套科学的商业模式来支撑你的业务能够熬过三年?如果答案是“Yes”,我恭喜你;如果是“No”,我也恭喜你,因为你很走运,看到了我的文章。
  就婴儿奶粉而言,其市场推广的隐形投资比显形投资更重要,且投入规模会更大。所谓的隐形投资,就是正确的营销战略以及能够打动顾客的战术和创意组合。如果这些东西都还是一片空白,你就硬着头皮去做什么医院通路、卖场陈列、媒介投放和促销活动(这些都是显形投资),那我只能告诉你:去死吧!
  也许有专家会找你们,“我会让你从零做起,而不是从负数做起”,“我会用超低成本撬动你的市场,包你赚钱”,甚至他们还会说“我用长尾理论,帮你捡回那80%的市场”。呵呵,你相信吗?他们只是想赚取你的咨询费。做市场,一定要面对现实,一定要承认:没有投入就没有回报,甚至有了投入也不一定有回报。而且,对婴儿奶粉这样的品类而言,要去做那80%的“长尾”,我敢肯定:80%的可能是被“长尾”拖死。
  所以,大家一门心思去琢磨婴儿奶粉的时候,义无反顾往里面砸钱的时候,一定要记住笔者的忠告:一颗红心要有两手准备,即“成功”或“失败”。
  话说回来,中国是一片“神奇”而“另类”的土地,正如李宁的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很多西方理论认为不行的东西,一到中国就行;在西方“被判死刑”的产品,一到中国就可以“柳暗花明”。所以,也没有必要太消极。笔者的观点是,做婴儿奶粉,合资不一定是出路;但反过来讲也成立:合资也不一定没有出路。
  事在人为。加油吧,我们可爱的“混血儿”们!
其他文献
为什么在中缅的边界地带都能买到吗叮啉和康泰克?是西安杨森和中美史克这两家企业自己的营销人员在那里卖吗?不是!那是什么?是他们借助了优势渠道对终端的辐射力量!  这就给医药营销带来了启发,既然自建队伍运作第三终端存在花费高效果还不好的情况,我们何不实行借力营销呢?也许一些医药厂家会说,我们就是在利用一、二级经销商对第三终端市场进行渗透啊,比如实行一级代理、二级分销。  好,但是这还不够。因为我们知道
期刊
沃尔玛,世界级零售巨头,多中国供应商都希望在市全球化的背景下,借助它拓全球市场。但是,目前在与沃尔玛展开合作的道路上存在一个突出障碍和问题,那就是:供应商不知道如何直接与沃尔玛对话,进而进行良性合作,即使是那些已与沃尔玛进行全球合作的中国供应商,也有很多是通过外国第三方机构进行一种间接性的合作的。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加里·邓恩先生。    中介VS直接合作    记者:中国供应商借助沃尔玛
期刊
在关系(带金)营销穷途末路的背景下,国内医药企业的处方药营销必须找到创新的出路。    成功的处方药概念营销,能够确立新的竞争框架,在众多的竞品中脱颖而出,达到迅速在医生心目中确定领先地位的效果。  处方药的营销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概念营销  第二重境界:循证营销  第三重境界:关系营销  国内医药企业的处方药营销几乎全部停留在第三重境界;绝大部分外资和合资企业的营销属于第二重境界;个别有
期刊
观察    建材便利店进社区  日益扩张的家装市场正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近期,一种新型的连锁加盟业态——贴近社区的建材便利店在上海亮相。据推出该种新业态的建材公司介绍,公司将在各个大卖场周边大量发展建材便利店,这种便利店面积约100~200平方米,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居家相关的各种服务。    白色家电价格普涨  受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物力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白色家电行业近日再刮
期刊
为什么企业投入了大笔广告费用,效果并不明显?为什么中档车销售顾问的销售实力比高档车和低档车的要高许多?  为什么牙膏、方便面这类产品的销售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一般比较低?  为什么工业用化学产品不对外打广告?  为什么家电卖场的促销员水平逐年提高,而相应的广告投放却逐年下降?  通过对这5个问题的思考,有人得出如下结论:市场营销无法学习,都是灵活的,随机的,无法预测,没有规律。  有人得到这样的结论:
期刊
照明灯饰行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20年的发展,照明灯饰行业已经初步成熟,目前年产值近2000亿元。这是一个极具增长潜力的朝阳行业。一大批民族品牌脱颖而出,像佛山照明、九佛照明、浙江阳光照明、雪莱特照明、TCL照明、雷士照明、欧普照明、三雄极光照明等。  从行业发展的高度来看,目前该行业已经完成市场导人期,全国甚至世界市场都已进入快速成长期。行业产值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11
期刊
作为涂料行业的“龙头”,其一举一动都将引起行业的密切关注,那么此次立邦的渠道调整又有什么“花样”呢?    王老板是一位在A省地级市做立邦1687木器漆系列的经销商,由于A省立邦办事处进行渠道调整,要取消其经营4年的立邦1687木器漆地级独家代理权,不仅如此,连其苦心开发的10多位分销商也要改从公司直接进货。王老板本来想在2007年投人更多人力物力经营立邦,可这样一来,别说赚钱,就连其10多人的经
期刊
价格战此起彼伏,几个产品与对手一年几次车轮战;促销活动除了采取瓶盖、纸箱、赠品、折让、旅游等方式外,自己与对手都是“程咬金”,没有第四板斧了;广告基本做滥了,消费者麻木甚至厌烦了;经销商、业务人员,都到了“奋斗精神衰退期”,一个个瘫软如稀泥;竞争对手在某些区域的围追堵截,步步紧逼……  如何突破这种竞争胶着甚至敌众我寡的困局呢?让机动队来爆破你的市场吧!所谓机动队,是指一些企业为铺货、压货、生动化
期刊
财务与销售为何水火不容    温州市场盼发货如久旱盼甘雨,财务张经理却死活不让再发货。他的理由很充分:一,客户的信用政策是年初讨论,总经理批准的。现在要增加温州的信用额度也可以,但要走程序,不可能马上就批。“销售成绩是销售部的,但信用风险却要财务部来担,当然不干。”这是张经理肚子里的话。  为何销售部和财务部似乎天生就水火不相容?为何在财务部眼里,销售经理总在替经销商说话?而在销售部眼里,财务部把
期刊
经销商越来越有霸气    我们问1000个销售经理:现在担不担心跟经销商的年底结算?1000个销售经理都回答:担心!  问:具体担心什么?  答:经销商以“厂方的很多承诺未实现”为由不结款。  问:为什么当初承诺那么多条件?  答:不答应经销商就不进货,即便进了货也卖不动。  问:卖不动为什么还找他?你可以用取消经销权作为底牌。  答:这不可能!  问:为什么?  答:……  很多销售人员未完成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