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中国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csp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是南北朝时期周兴嗣所编《千字文》的开头。作为中国历史上流传很广的一部启蒙读物,《千字文》不仅教儿童识字,更通过对天地万物、文化历史、人生义理的描述来塑造儿童对世界的认知。面对如此宏伟的图景,该从何着手呢?《千字文》先以一句“天是黑色的,地是黄色的”起首,再徐徐展开一幅大千世界的图卷。世间万象,周兴嗣却选择从天地的色彩入手,实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让人不禁联想到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绝不仅仅限于颜色本身,而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如五色与五行的匹配,德行身份与颜色的关联,都体现了中国古人深邃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说,一部中国色彩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新的一年,我们将从色彩入手,在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汉字进行解读的同时,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奥秘。我们将这一系列命名为“色彩中国”。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色彩”的“色”字。
  “色”在甲骨文中写成。一般认为,左边是“刀”,右边是一个跪着的人。多数学者援引著名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殷墟文字记》中的观点,认为“色”最初表示“断绝”之义。
  “色”最初的意思早已不存。许慎《说文解字》:“色,颜气也。”所谓“颜气”,是指人面部的气色、表情。实际上“色”是借为表示此义。《论语·颜渊》中“察言而观色”,是说要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这里的“色”显然涵盖了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在古文中,有的时候“色”特指怒色。例如《战国策·赵策四》:“太后之色少解。”意思是说,赵太后的怒色稍微缓解了一些。
  《论语·为政》中有这样的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这里的“色”,具体指的是子女对父母和颜悦色。
  之所以对人要察言观色,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是因为“色”是人内在的情绪、气质等在面部的反映。古人常把“形”跟“色”连用,因为二者内涵接近,一指外形、形体,一指神情、气色,都属于外在的表现。《庄子·天道》:“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借由对外表的观察可以深入了解人的内心。
  由“面部的气色、表情”,“色”进一步指女子的容貌,特别是姣好的姿容。在《论语》中孔子曾两次说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喜好美色大概是人的天性吧。如果人们能够像喜爱美色一样喜爱美德,那该多好啊。可是在当时能做到这一点的能有几人呢?所以,孔子才会有此感慨吧。
  “色”从指人的外表,进一步引申为指事物的外表,表示景象、情景等意思。在这个意义上,它跟一系列表示时间或自然景物的字词连用,从而产生了草色、春色、暮色、秋色、山色、水色、夜色、月色等一批经常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熟“面孔”。例如:唐代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紅杏出墙来”;唐代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等等。
  从人的面部表情,到女子的容貌,再到事物的外表,“色”所指的范围逐渐扩大,可以归结为视力所及的各种有形可见之物。外表的不同,就显示为种类的不同。因此,“色”后来又有了“种类”的意思。例如《北史·长孙晟传》:“客内无此色人。”“此色人”就是这样的人,也就是这种人。所谓“各色人等”,就是各种各样
  的人。
  今天,“色”最主要的意义和用法是表示“颜色”。那么,这又是怎么跟它表示“人面部的气色、表情”的意思联系在一起的呢?这是因为,人的各种情绪变化和健康状况反映到面部的气色上来,就会体现为面部的颜色。中医认为,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状况反映到面部,分别表现为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称为“五色”。《周礼·天官·疾医》甚至说,以五色能“视其死生”。
  可见,“色”的“颜色”之义,应该也是源于“颜气”之义。从人的面部气色、颜色,扩展到万物的色彩。青、赤、黄、白、黑这“五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颜色概念,不仅跟五脏相对应,还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相配,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被视为色彩的本源,是一切颜色的基本元素,由五色生百色,最终形成以“五色”为中心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
  在现代汉语中,“色”还有一个读音shǎi,多用于口语中,表示“颜色”之义,例如:掉色、上色。另外,游戏中用的一种各面带有一至六个凹点的小立方体,叫做“色(shǎi)子”。
  从观“色”识人,到通过色彩认识世界,可以说,色彩对于中国古人世界观的建构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们借由色彩认知世界,表达思想。关于色彩的字词、概念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那么,就让我们在今年的这个专栏里,与汉字当中表示颜色的字、词一起,步入中国古典美学的色彩世界,寻幽探微,撷珍揽胜。
其他文献
九、以德服人的全球治理方式  “天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观念。在传统社会,中国人一向重视“天下”,而相对忽视“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或天下平是传统中国人的最高追求。  “天下”顾名思义就是天之所覆的普天之下,相当于今天的全世界或全球。如何治理天下?中国古人有一套自己的理念。《中庸》认为治理天下国家有“九经”,即九大原则: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
期刊
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德言为太子舍人,方属时乱,恐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傥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各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访于都市。有苍头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予食,
期刊
隋唐五代:盛衰治乱变奏曲(九)三、盛世的危机——问题出在哪里?  在“开元盛世”这样一幅欣欣向荣的图景背后,究竟潜藏着何种危机呢?为什么会有这种危机呢?有道是,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走向盛世的道理都是一样的,盛衰转化的隐忧各有各的不同。就唐玄宗时代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制度创新不足引起的失序问题,具体地讲,就是土地兼并之后引发的“逃户”问题、兵役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此引发
期刊
《三国演义》第一句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绘画的交流和互相借鉴也是如此。  人类社会不发达时期,不仅东西方绘画区别巨大,就在中国境内,南北东西各地的绘画也是不同的。那时候,地方画派的特点很鲜明,尤其是南北的画风更是截然不同。  先談中西画的区别。中西最早的绘画主要都是以面的形式表现,也有以线的形式表现的,但很少。中国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岩画、彩陶画、镶嵌图、漆绘,差不多都是以面的形
期刊
《资治通鉴》选读  上命有司为安禄山起第于亲仁坊a,敕令但穷壮丽,不限财力。既成,具幄帟器皿,充牣其中,有帖白檀床二b,皆长丈,阔六尺;银平脱屏风c,帐一方一丈八尺;于厨厩之物皆饰以金银,金饭罂二d,银淘盆二,皆受五斗e,织银丝筐及笊篱各一;他物称是。虽禁中服御之物,殆不及也。上每令中使为禄山护役,筑第及造储偫赐物,常戒之曰:“胡眼大,勿令笑我。”  禄山入新第,置酒,乞降墨敕请宰相至第f。是日,
期刊
明朝灭亡之后,各地尚有不少武装力量继续与清军周旋。在这些反清武装中,势力较强、影响较大的要数郑成功。他曾以厦门、金门为基地,长期组织抗清斗争。在北上抗清接连遭遇挫折后,郑成功于1661年挥师渡海,发起收复台湾之战,从荷兰人手中夺回台湾岛,使得这座宝岛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一、立志收复台湾  16世纪后半叶,荷兰开始崛起,很快就建立起强大的海上力量。17世纪初,荷兰政府开始在其亚洲殖民地建立东印度公司
期刊
古代从政者的六门必修课(三)一、乐:领导修养  什么是“乐”?就是音乐。这个字的繁体写作“樂”。  “乐”是五声八音之总名。您看“樂”这个文字的字形,就像丝弦绑在木上,上面还有调弦器呢,“樂”就是活脱脱的一把琴瑟,后来引申指音乐,包括人唱的“音”和乐器弹奏的“音”两个方面。所以班固说音乐来自人的本性,能够沁入骨髓。(《汉书·礼乐志》:“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
期刊
《论语·学而》载,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所说的“国”与今天的“国”在含义上有差别。那时的“国”是在一个大家共认的“君主”(当时的代表是周天子)的领导下,有一定独立性的诸侯国。那么,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国呢?  儒家讲仁爱,讲人伦的社会秩序,讲德治为主的人文化成,努力使人生及社会的发展构筑于向前向善的“正能量”基础之上。但是,这种正义是拥有力量的“正义”,并非完全
期刊
况钟(1383—1442),字伯律,江西靖安县人。《明史》卷一六一有专传。况钟初为书吏,因才华卓著,受到礼部尚书吕震的赏识,被任命为礼部仪制司主事,后升任礼部仪制司郎中。宣德五年(1430),四十八岁的况钟迎来了他仕途上的一个转折点——出任苏州知府。在苏州任内,他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除奸革弊,为民办事,深得苏州百姓的赞誉和爱戴,苏州百姓将其视为“青天”,称他为“况青天”。况钟任苏州知府长达十三年之
期刊
北宋初期文坛,沿袭五代“西昆体”的沉闷陈腐之气、浮艳艰涩之风。  一天,欧阳修偶然发现了唐代韩愈的一篇遗稿。真是清新夺目!他爱不释手,乃至忘了吃饭睡觉。自此,欧阳修通过认真创作和大力提倡,开展了蓬勃向上的古文革新运动。  欧阳修的朋友钱惟演在洛阳修了一座驿舍,以这座驿舍为题材,他请欧阳修、谢希深、尹师鲁三人各写一篇文章。谢希深写了七百字,欧阳修写了五百多字,尹师鲁写了三百八十字。尹师鲁的文章语言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