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欣喜与愁思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在永嘉郡写下的名作。永初三年(422)五月,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逝世,太子刘义符继位,六月徐羡之、傅亮等人辅政。七月,谢灵运出发前往永嘉郡。在谢诗中有一首《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发都》,可以为证。他在永嘉待了一年,便告病回到老家会稽,因此,《登池上楼》应该是写于次年春天,也就是宋少帝景平元年(423)的春天。
  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其中谢灵运所表达出来的感情,还需要对永初、景平这几年的政治背景以及谢灵运与刘宋政权的关系有一些了解。谢灵运“出守永嘉”的原因,《宋书·谢灵运传》里是这样写的:“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似乎是他对新上位的执政者也就是徐羡之等人,多有不满的言论,为徐羡之所忌,被迫离开。
  这一次离开,于谢灵运本人来说是政治上的挫折。对于刘宋政权,谢灵运本来就感情复杂。谢家在东晋乃是第一等的门阀士族,彼时刘姓家族的地位是无法与谢氏相提并论的。刘裕篡位后,将谢灵运的爵位由公爵降级为侯爵,将他的食邑由两千户降为五百户,又不予他具体掌管政治事务的实权,仅仅以文士待之,其地位自然远不如在东晋之时。因此,《宋书》本传里写他“既不见知,常怀愤愤”。这“愤愤’之中,恐怕既有对门第不如自己的刘氏政权的蔑视和不满,又有不见用的愤懑和不平。谢灵运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接近权力的顶峰,他与爱好文籍的庐陵王刘义真交好。《宋书·庐陵孝献王义真传》里记载刘义真曾说,自己倘若得志,当以谢灵运、颜延之为宰相。后来辅政的徐羡之,还曾经使人劝诫刘义真,让他不要与谢灵运等人太过亲密。只不过,刘义真终究没有得志,少帝即位后,政权掌握在徐羡之手里,刘义真为其所嫌忌,后被废为庶人,又和少帝—样被徐羡之所杀。
  《登池上楼》正写于谢灵运被当权者逐离出权力中心,徘徊于边缘之地的时候。在这—段时间里,为了排遣精神上的苦闷,他肆意遨游,于山水和玄理之中寻求寄托,本传中写他常常数旬在外游玩,永嘉诸县他都有涉足,而不理民间诉讼。这种苦闷和寄托的方式,使得谢诗中含有的深沉的情感,常常被掩盖在游山玩水的秀句和不易读懂的玄言之中,不易被人注意。后人论诗,提及谢灵运,也多谈论其“白云抱幽石,绿筱湄清涟”“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这样的警句,说其炼字之精妙、表达之自然,在晋、宋繁复的诗风中如“清水出芙蓉”一般。这些固然是谢灵运诗歌的妙处所在,但其情感的深度和沉淀,也是谢诗令人久读不厌的原因之一。
  这种苦闷的情感,似乎首先来自一种进退两难的人生困境,正如此诗中所写“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进德”谓君子进德修业当及时,是济世之志。谢灵运此时遭到权力中枢的排挤,以前尚有“进德”的可能,如今却是毫无机会;“退耕”犹言退隐山林,保真守志而全身,这也是谢灵运诗中常常写到的自己一贯的志向,但此时此刻,他仍在仕途之中,并不能真正忘却世事,又生了病。以其高门大族的生活方式,如陶渊明般的亲自耕种,显然是他“力不任”的。正因为这进退两难,谢灵运在此诗的开篇便写虬龙能够沉于渊底,保真全身,飞鸿能够翔于天外,远音回响,虬龙飞鸿,退进皆能得其所,而自己,却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之中,所以愧云而惭渊。《文选》李善注认为,“飞鸿”的选择也是远离世事,全身而免害,可将这两句与后面的“进德”“退耕”连看,前六句的意思应该是两两相应的。因此,“飞鸿”应与“薄霄”和“进德”相应,而与“潜虬”相对,乃“进”意而非“退”意。
  谢诗中的情感,又常常包含了一种时光流逝带来的生命的欣喜和哀愁。同样是永嘉时期的诗作,《晚出夕射堂》写“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一幅颜色鲜亮的秋日之景,仍然让他感到时节移动的悲戚,与他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哀融合在一起,便有“感来念已深”。《游南亭》写“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本是一幅欣欣向荣的入夏之景,却紧跟以“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明明还在盛时,却已经想到了衰时的悲哀,想到了自己的生命的凋零。这种悲哀与自然的美景和生命的欣喜是融合在一起的,是西晋以来“感物”传统的延续。在《登池上楼》中,我们也能看到几种感情的糅合。在这首诗里,谢灵运看到的是初春的景象:一切都刚刚开始,秋冬的风已经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初春的气息。阳光融化了旧日的寒冷,池塘的草开始生长,连树上的鸟叫声也变了——这是一幅温暖而令人欣喜的初春图卷,大到整个季节气息的变换,小到鸟鸣、草长这样不易为人察觉的细节,都在这四句之中。日常的生活中,在四季分明的地方,我们也不乏这样的体验:在持续数月的枯寂寒冷的冬天之后,某一日惊喜地发现柳树抽出了第一枝嫩芽,枯黄的草地又开始泛出淡淡的绿,山桃结出了它的第一个花苞。这时湖边的风不再寒冷刺骨,又没有一丝多馀的热气,而是带着阳光的温柔和明媚,轻轻地拂过皮肤。年复一年,尽管这样的体验有许多次,但每次都会让人欣喜。然而,《登池上楼》中谢灵运的体验要比我们更加深刻,正如诗中所写,他不仅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之中,心情沉郁,而且还是一个病人。他甚至在长久的病卧中忘了节候的变化,在远眺的瞬间与景物猝然相遇,才忽然发现了春天的来临——他更能感受到外物的细节变化所带来的欣喜和感动。
  然而,初春的欣喜和感动之中,也还是带着些寂寞的。春草自生,园禽自鸣,它们毕竟都是外物,一切的美好的变化,除了让人感到时光的流动以外,又与这个卧病之人有什么关系呢?在“池塘生春草”这两句当中,其实已经藏着伤感了。于是,谢灵运又写道:“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他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诗经·豳风·七月》中的“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其二是《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两句诗都在写春日美丽之时,伏下了哀伤的种子——对他人的思念。《招隐士》的萋萋春草中,哀叹王孙不归的背后,难道不正隐含着人的寂寞吗?谢灵运也是这样寂寞的。从“王孙”“公子”来看,他或许是在思念尚未被废黜的庐陵王,但也有可能并没有思念什么确切的人,只是又是一年春时,冬天的凝固结束了,时间又开始流动了,万物都已变换,唯独自己,依旧是一个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处于边缘的人,怎么不让人“萋萋”有感呢?不过,谢灵运的寂寞并不是—发而不可收拾的,他没有太过伤感,也不愿意任其生发,因为在这情、这景中,多多少少包含了一种“自然之理”,将情收拢:时节自然是要变换的,草长鸟鸣,这也是自然会发生的,诗人所感受到的,是天地运转不变的规律,而人也正是在这规律之中的。因此,这样的诗情,是可以被收入看似寡淡的、理性的结尾之中的。   正是因为谢灵运诗中的感情藏得这样深,这样微妙而不易察觉,谢诗才给人一种初读但觉枯燥难懂,反复体会却觉得回味无穷绵绵不断的感觉。除此以外,在诗歌的章法上,谢灵运也是谋篇布局的高手。《登池上楼》一诗,人们往往将全部注意力集中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之上,从各个角度阐发其佳处。其实,若从全诗中单抽出这两句,写景的细致和生动确实是有的,特别是其简单易读而清新自然,在晋、宋诗风那样繁复绮丽的整体环境中,甚至在谢灵运本人的诗作中,都会显得十分突出,但这些并不足以构成此句名传千古的全部缘由。说到谢诗之病,人们常常说其“有句无篇”,其实,“警句”的突出,往往是在谢灵运对全诗的精心布局中才能真正得到体现。《登池上楼》正是如此,如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所言:“‘池塘生春草’,且从上下前后看取,风日云物,气序怀抱,无不显者。”这样的名句的妙处恰恰要在全篇之中,方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虽是写景抒情,但还是以一个叙述的方式展开,叙述的是人的感受的变化,我们的感受也是全随着诗中之人感受而变化的。全诗始于一个相当低沉的调子,前六句以比兴来写自己的困境,七八句交代在这困境之下别无选择,只能遵循着仕途的起落,来到永嘉这个偏僻的海边之郡。在这里,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生着病,躺在床上,对着空空荡荡的林子。“空”字所体现的,正是诗人自己的感受:独自面对空寂的、孤独的环境。前八句是诗歌的第一层,交代来到永嘉时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是低徊而沉郁的,对心情困境和“生病”二事的强调,为后文的变化奠定了基础。从“衾枕昧节候”开始,诗歌的调子渐渐上扬。诗中之人从昏睡中醒来,勉强迈开脚步登上池上楼,向外窥望,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他听到了远处的波澜,看到了山川的全景,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感受到天地之间那全面的时节的变换。这八句从远到近,从大到小,从模糊到明确,从整体到细节,包含了耳之所闻、目之所见乃至心之所感。我们仿佛跟随诗人先闭眼听到了远处不可见的海的波涛,睁开眼便遥遥望见了险峻的山岭,又呼吸到一丝春日独有的新鲜的气息,最终将目光和耳朵转回,落到近处那切切实实有生命的草木鸟兽的变化上来了。先写“衾枕”,目的重在“窥临”;先写“倾耳”之虚,重点又在“举目”之实,一切气候的整体变化,都是为了最终落到生命的欣喜上。“池塘生春草”两句,无疑是诗歌铺垫了许久所达到的高潮,前面的低沉、苦闷到慢慢开阔、新鲜,从低到高,将这两句诗托上了全诗最为显眼的位置。这两句当然精彩,然而之前的每一句都必不可少,其顺序也不可调换。我们所见到的“警句”,并非是我们全靠自己“慧眼”凭空得来,而是谢灵运让我们看到的——他是有意将这两句作为全诗的“诗眼”的。在这之后,他便渐渐将高扬的调子收回,对景物的描写戛然而止,诗歌开头那寂寞的情绪似乎又回来了,但层次又有了变化——他虽然将诗歌收回“离群”“索居”中去了,但这次,他决心要遁世。他离群已久,所谓的“群”,当是指京城政权中的群人,这又与前八句有了一个呼应。最后,谢灵运将诗歌以一种深藏的、理性的方式收住。“持操”字面的意思是“保持操守”,强调的是一种世变而人不变的独特的道路,能够保持操守的又岂只有古人呢?谢灵运打算将一切的苦闷、矛盾收入“无闷”之道中。“无闷”出自《周易·文言》,为“潜龙勿用”作释:“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这是用来形容隐者遗世索居的心境的,也就是如《文选》李善注所说,谢灵运最终决定遁世隐居去了。
  可以看出,《登池上楼》一诗通过这样精巧的谋篇布局,将感情高低协调,又收放自如。就结尾而言,虽然是谢诗中常见的言遁世之志的模式,可能会被论者讥为“玄言的尾巴”,却很好地收拢了全诗的感情,使一切欣喜、悲愁、寂寞归结到一个平淡而又玄远有馀味的结局之中,与前文里用景和情的变化所展现的“自然之理”相得益彰,也是全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诗中典型的作品,它所展现的,是谢灵运将情、景、理三者结合的能力、谋篇的精细以及景物描画的字句之美。在这些方面,谢灵运无愧为六朝第一流的诗人。
  (选自《文史知识》2013年第8期)写作2013年第12期
其他文献
[摘 要:亚历山大体常用于法语诗歌的写作,以其独特的特点广受人们喜爱。本文从亚历山大体的概念、发展变化入手,结合雨果和兰波各自的一篇诗作,分析比较他们诗作中亚历山大体的使用异同点,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亚历山大体的魅力。  关键词:雨果;兰波;亚历山大体]  亚历山大体作为较早在法国用于写作的方式之一,在查找过相关文献后发现目前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文献大多集中在对亚历山大体单行诗歌的分析,基本没有
[摘 要: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创造条件,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孩子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教学;学生;主动;参与]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
[摘 要:当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而应用语言学则可以和英语教学融会贯通,因此,本文在表明应用语言学和大学英语的关联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在应用语言学的理论上如何改进大学的英语教学模式,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应用语言学是教育发展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与教学有着密切相关性,教育者应当注意应用语言学与教学的相结合,以使教学达到一个新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作文也一样,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作文能力的提高才是指日可待的。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经验和思想感情的书面形式。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由此可见,作文在教学
[摘 要:本文笔者首先描述了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职院校]  随着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今天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下,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高职教育效果实施的一种不可跨越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和媒介。  一、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职物理课堂也应该深刻契合互联网 理念,积极借助于现代化技术和平台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体系,打造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混合式教学课堂。当下中职物理教学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有待提升、教学体系有待完善以及课程考核机制有待完备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教师从多方面考量,基于互联网 改革课程体系,全面支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创新评价体系的建设和课
[摘 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对封建糟粕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进行批判。在“启发新思想,造就新青年”的主旨的推动下,唤醒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的大解放,新文化运动成功完成了历史使命,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关系]  一、对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的阐述  以《新青年》的出
[摘 要: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可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发展。而班主任工作一直都属于教育活动中的基本项目,想要切实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质量成效,进一步体现其科学性。就应当根据新课改政策良好履行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建立相应合理的管理对策,从而为学生未来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管理;科学性策略]  小学时期学生都会体现明显的年龄特征,所以在班级管理环节,
喜欢一个老师的课,就如同喜欢一本书:静静地等他走上讲台,静静地等待一卷书徐徐打开。  有书卷味的课堂,也许庸常但却热烈醉人。热闹时,恰如鲁迅所在的三味书屋,学生们放开喉咙读书,整个课堂书声琅琅,老师和学生一同沉浸在书卷里。读到极佳处,老师也许未必如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但却可以跟学生一起走进书里,醉在书里。——书卷味,有时就是一种极投入的“读”
语文教师负担重是大家公认的,“误尽苍生是语文”似乎也是不争的事实,一言以蔽之:吃力不讨好,工作量与工作效率不能成正比。长此以往,累垮了教师,拖垮了学生,心理负担比工作负担更重。再说作文,尤其令教师心烦,学生头疼。自古以来,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天经地义,没有谁说过半个“不”字,君不见“优作评选”“作文评点”满天飞,有哪一篇出自学生之手?况且学校评教,学生家长判断教师负责与否,均要看教师的批改,家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