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纽研究歧说述论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ttuu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纽现象是汉语音韵学中重要而复杂的现象,也是近些年音韵学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对重纽存在与否、重纽存在范围、重纽音值差异三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指出重纽问题的复杂及其音韵学家对此问题达成的共识。
  关键词:重纽;八大韵系;声母;介音;主元音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078-02
  
  重纽问题是切韵音系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早在清代,陈澧就发现了重纽问题。他在《切韵考外篇•卷二》[1]中将约70对重纽字分为两类,上下排列,十分整齐,如同等韵图重纽字的排列。作为系统研究《切韵》音系的第一人,陈氏在用反切系联法对《广韵》206韵的2290来个反切下字进行系联之后,得出311个韵类。但是,《广韵》206韵中有一些特殊的三等韵,他们各自的部分小韵的音韵地位两两相同,即声母、开合、等数都相同,其反切下字却无法系联,有分为两类的趋势。等韵图把其中一类放在三等的位置上,学者们称之为重纽三等,即B类;把另一类放在四等的位置上,学者们称之为重纽四等,即A类。实则两类均为三等韵。
  重纽是同一个韵中同是开口或合口的小韵存在唇、牙、喉声母对立的反切,今称这些反切为重纽。重,就是重出;纽,就是小韵。例如:“支”韵中陴小韵,符支切;皮小韵,符羁切。反切上字均为符,属唇音並母;反切下字支和羁同为开口,却无法系联。根据陈澧的系联原则“同音之字不分立两切语”,则陴、皮二小韵必不同音。此二者声母同类、开合相同、韵基相同,那区别会在哪里呢?陈澧虽然发现了重纽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但是没有找出重纽问题产生的原因,更不知道重纽两小韵之间的区别何在。
  从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音韵学界就重纽问题展开激烈的论战,论战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重纽存在与否的问题
  重纽问题虽在清代就已经被发现,却没有受到重视,直到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音韵学家才注意到重纽问题的重要性并就此进行讨论。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音韵学家不承认重纽的存在,认为重纽问题没有深究的必要。早期,章太炎在《国故论衡•音理论》[2]中、黄侃在《倂析韵部左证》[3]中,都不承认重纽读音有别。此后,王力先生继承二者之说,在《中国语言学史》[4]中指出:“高氏在三四等里不认为有重韵,而中国某些音韵学家却也认为支脂祭真仙宵侵盐韵也有重韵。这样越分越细,所构拟音主观成分很重,变成了纸上谈兵。”可见,王力先生并不承认重纽读音有别,同时也否定了重纽的存在。王力的学生唐作藩也持此说,他认为中古时期切语选用比较混乱,不易分辨,所以为了简化音系,避开麻烦,就将重纽两类合并为一类。在《音韵学教程》[5]中,唐作藩将“支”韵的反切下字系联为两类,比其他音韵学家的三类、四类之分简单许多,就是没有考虑重纽问题的结果。然而,更多的音韵学家认为,中古汉语普遍存在重纽,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杨剑桥《汉语现代音韵学》[6]还总结出了十一种证据,用以证明重纽的客观存在。
  二、重纽存在的范围问题
  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意见,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已经被的公认的存在重纽字的是支、脂、祭、真、仙、宵、侵、盐等八大韵系,其中真韵系包含了谆韵系(谆韵系算是真韵系的合口)。
  李荣在《切韵音系》[7]中系统了研究了切韵音,也探讨了重纽问题。他认为只有支、脂、祭、真、仙、宵、侵、盐等八大韵系中重纽存在,其他韵系均无。
  邵荣芬则以为除了八大韵系之外,幽韵系中也有重纽。尤、幽两韵系早期是一重纽韵系,到《切韵》时代此韵系四等一类主元音已变化,另立为幽韵系,其主元音较尤韵系高,所以韵图把它作为尤韵系的四等。[8]
  李新魁在《重纽研究》[9]中说道:“尤韵字在《韵镜》中列三等,而以幽韵列于四等与之相配,这种配对关系正表现它们原来的同源关系,从来源考察,幽韵实为与尤韵相配的A类韵。”因此,除了八大韵系之外,李新魁认为尤韵系也存在重纽。
  孙玉文《中古尤韵舌根音有重纽试证》[10]一文,从文献考古角度出发,根据《切韵》系韵书及李贤《<后汉书>注》,发现中古汉语中,尤韵舌根音见溪群三纽仍有两类韵母的对立,它们的对立即是重纽的表现,幽韵跟尤韵部构成互补关系,它不是尤韵的重纽。同时否定了邵荣芬和李新魁两人的观点。
  周法高先生认为麻三系和蒸韵系构成一对重纽,麻三系是重纽四等,蒸韵系是重纽三等;庚三系和清韵系也构成一对重纽,庚三系是重纽三等,清韵系是重纽四等。另外,周氏认为幽韵系本身就有三四等的对立。这样一来,则有13个韵系存在重纽。[11]
  麦耘《从尤、幽关系论到重纽的总体结构及其他》[12]中说:“庚三与清相配为重纽,这是不错的”。又说“但尤与幽不是这样”。尤与幽也许在更早时是相配的,但不是重纽的相配,所以他认为重纽存在于10个韵系之中,即支脂祭真仙宵侵盐庚三和清。
  三、重纽的音值差异问题
  大多数音韵学家都认为重纽是实际存在的,但对于重纽两字音值何处有差异,看法并不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
  (一)重纽的区别在于声母
  持这种观点的有日本学者三根谷彻和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日本学者三根谷彻认为A类的唇、牙、喉音声母是腭化的,B类的唇、牙、喉声母则没有腭化。[13]高本汉用[j]化与非[j]化来区别B类和A类。[14]但是,用[j]化说来解释重纽现象并不为国内音韵学家所接受。李新魁、麦耘等国内学者也认为重纽的区别在于声母,但不同于高氏之说。李新魁在《重纽研究》中认为:“重纽出现于三等韵,说明它们都带有[i]介音,有人把重纽字的区别,定为[j](腭化音,B类)与[i](元音性的[i],A类)的不同。我们认为这种区别,还不足以表明他们这间的差异”。又说“开合分韵的合口,应是主元音的不同,而不是介音的区别”。李新魁否定了介音不同说和主元音不同说,认为重纽两字的区别在于声母,重纽B类的声母为唇化声母,A类则可拟为一般三等韵的音值。麦耘《论重纽及<切韵>的介音系统》[15]认为重纽三四等的区别在于声母带软化色彩(重纽三等)和带翘舌兼软化色彩(重纽四等)的不同。
  (二)重纽的区别在于主元音
  陆志韦在《三四等与所谓“喻化”》[16]一文中首创原因不同说。周祖谟《陈澧<切韵考>辨误》[17]也以为重纽B类元音皆偏后偏低,甚至为央元音。董同龢《广韵重纽试释》[18]就重纽两类分属于上古不同韵部这一状况,提议以主元音的不同作为重纽的内部差异。三等主元音较松较开,四等主元音较紧较合。周法高《广韵重纽研究》以《切韵》音系为依据,以高丽语、汕头话、厦门话为参考依据,主张重纽两类的不同在于元音的高低对立,A类字应拟为较高的元音,B类则拟为较低的元音。
  可见,各家的“元音说”大同小异:或是松紧或开合的不同,或是元音高低的对立,或是元音前后的区别。
  (三)重纽的区别在于介音
  最早提出介音说的是王静如,他在《论古汉语的腭介音》[19]中认为重纽两类的对立在于介音的不同,不过他同时认为重纽两类的声母也有区别,即重纽B类是有介音[-I-]、唇化喉牙音(kw)和撮口唇音(pw)声母,重纽A类是有介音[-i-]、普通喉牙音[k]和平唇音[p]声母。陆志韦《古音说略》改变自己原来所持的元音不同说,而认为区别在于介音,并拟B类重纽介音为[-I-],A类介音为[-i-]。潘悟云、朱晓农在《汉越语和<切韵>唇音字》[20]一文中根据越语中A类唇音舌齿化的现象,主张B类介音为松的[-i-],A类介音拟作一个摩擦较强的[-j-]。
  此后的大部分学者都接受了介音不同说。杨剑桥《汉语现代音韵学》综合前贤时彦的研究结论,认为重纽A、B两类的区别,还是以介音不同说为妥,其音值应该是[-i-]和[-I-]。
  重纽的解决牵扯到其他很多问题的结论,首当其冲的就是韵类的划分问题。凡正视重纽问题分类就多;凡无视重纽问题,分类就比较少。比如“支”韵的反切下字,杨剑桥分了四类,而唐作藩分了两类,就是考虑重纽和不考虑重纽造成的两种不同的结果。弄清重纽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是韵类分类,对于解释中古音甚至了解上古音向中古音的演变都有很大帮助,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澧.切韵考[M].北京:北京中国书店,1984.
  [2]章太炎.国故论衡.转引自周法高.广韵重纽的研究[A].史语所集刊(13)[C].北京:中华书局,1948:49.
  [3]黄侃.倂析韵部左证.转引自周法高.广韵重纽的研究[A].史语所集刊(13)[C].北京:中华书局,1948:50.
  [4]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5]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杨剑桥.汉语现代音韵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7]李荣.切韵音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8]邵荣芬.切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9]李新魁.重纽研究[J].古汉语研究,1984,(2).
  [10]孙玉文.中古尤韵舌根音有重纽试证[J].清华学报,24(1).
  [11]周法高.广韵重纽的研究[A].史语所集刊(13)[C].北京:中华书局,1948.
  [12]麦耘.从尤、幽关系论到重纽的总体结构及其他[J].语言研究,1988,(2).
  [13]三根谷彻.越南汉字音の研究[M].东京:东洋文库,1972.
  [14]高本汉.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译.中国音韵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
  [15]麦耘.论重纽及《切韵》的介音系统[J].语言研究,1992,(2).
  [16]陆志韦.三四等与所谓“喻化”[J].燕京学报,1939,(26).
  [17]周祖谟.陈澧《切韵考》辨误[M].问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553-573.
  [18]董同龢.广韵重纽试释[A].史语所集刊(13)[C].北京:中华书局,1948.
  [19]王静如.论古汉语的腭介音[J].燕京学报,1948,(35).
  [20]潘悟云,朱晓农.汉越语和《切韵》唇音字[A].中华文化史论丛增刊《语言文字研究传记》(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代先锋作家余华的创作始终以人的生命和生存为中心,他的许多作品通过对社会底层狭窄的空间和传统伦理崩溃的展示绘制了一幅幅艰难的生存图景。他通过作品中人性、亲情的瓦解展示了一个令人绝望的荒谬世界。本文通过对余华相关作品的分析,探讨其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因素。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层面——个体生存的虚无与荒谬,自我选择的可能性以及需要承担的后果,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指出余华小说的存在主义倾向。
讨论了IC卡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技术 ,从底层硬件、操作系统到上层应用软件三个层次进行了分析。通过一个自动售货机IC卡消费系统的安全性设计方案着重说明了上层应用软件的安全性设计。
作者简介:张鹏(1983— ),男,陕西渭南人,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师,共青团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总委书记,党政管理实习研究员。  摘 要:随着近年来民族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加强民族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摆在各民族高等院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我国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理念贯彻到实践教学中去,使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教育为主导,
延安整风运动开创了我们党以整风的形式解决党内思想问题、进行思想建设的方法。建国初期,我们党的地位和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党员
法兰克福上市公司、德国展览巨头美沙展览集团3月29日在深圳宣布:德国国际金属加工展(AMB)首次登陆广州,将于7月14日至17日在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预计展出规模3万平方米,将有700
摘 要:王夫之把现量说这个相宗术语转化为一个美学概念,并将其构成为他丰富的美学思想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王夫之形成了他独特的,具有解放意义的阐释原则,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具有较大影响意义。  关键词:王夫之;现量说;审美意象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80-02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湘西石船山,后
摘 要:从软文出现后,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对于它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的软文研究的梳理,针对软文三个争论点:软文概念的界定;软文的危害以及产生危害归责于哪方;软文合理发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综述。  关键词:软文概念;软文危害;软文发展;软文研究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97-05     一、软文概念的界定研究  “软文”是一个定义模糊的概念。本
杭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机床行业十强企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平面磨床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集团主导产品为各类平面磨床、成型磨床、强力数控磨床、数控铣床、电加工机床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