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鉴赏书籍举要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4m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的玉器,以“石之美者”为材料,经过一套特殊的琢磨工艺制作而成,是集自然造化与人类劳动结晶于一体的精美艺术品。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古代的玉器从产生之时起,就不仅仅是单纯的供人欣赏的艺术品,而且是古人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此,随着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日益成熟,人们对中国古代玉器的喜爱程度也更加强烈。
  


  要想理性地参与中国古玉的购买与收藏,就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古玉鉴赏知识。目前社会上的古玉爱好者学习古玉鉴赏的渠道主要有二种:一种是参加玉器鉴定培训班,由老师口传面授;另一种就是阅读各种有关玉器的书籍。而后一种方式最为普遍,即使参加培训班的人,也难免要通过书籍来扩充知识。
  在通过阅读书籍来学习古玉鉴赏知识的时候,必须注意选择适当的书籍,如果筛选的书籍不当,轻者耽误时间,多走弯路,重者则会进入误区,直接影响古玉投资的效益。因此,学习古玉鉴赏的朋友,在学习时可有意识地选择以下三类书:
  第一类是关于考古发掘出土的各个时代玉器的书籍,特别是图片质量优良的图录。考古出土玉器是我们对古代玉器进行鉴定和辨伪的标准和依据,因此也是我们学习古玉鉴赏的基础。这类书较好的有:《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1992-1993年出版,按时代顺序排序,共6卷;《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按地区分为15卷。另外,在一些出土报告和《文物》、《故宫文物月刊》等书刊上也有很多出土玉器的彩图和相关介绍。
  第二类是关于伪古玉特征及其作伪方法的书籍。因为在进行玉器鉴定和辨伪的时候,在掌握真品特征的基础上,具备一些关于伪古玉特征的知识,知彼知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大有裨益。杨伯达所著的《传世古玉辨伪研究》(香港三余堂有限公司2003年出版)、《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出版)和张尉编著的《古玉真赝对比鉴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都是这一类书籍的代表。
  第三类是关于玉器鉴赏知识和鉴赏方法的书籍,阅读这类书的益处是在获得玉器鉴赏的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能逐渐培养正确的鉴赏古玉的方法。如拙著《中华文物详鉴·历代玉器(上、下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是以线段将鉴定的文字要点与其在玉器上的部位相连,一目了然;拙著《实用文玩收藏指南·玉器》(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则是将每件玉器从材质、器型、纹饰、做工和沁色诸方面进行逐项解读,这些是鉴赏玉器的基本指标,会使读者养成正确的鉴赏玉器的习惯。
  (作者为辽宁省博物馆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
2006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浙江省博物馆隆重推出了《瓷典——徐龙珍藏历代名瓷展》,揭开了《浙江民间收藏精品走进博物馆系列特展》帷幕。展览名称冠以“瓷典”二字,不仅是因为展品的年代始贯晋唐至明清,更缘于这68件经世名品几乎囊括了中国瓷器史上各个时期的典范之作,且传承有绪,在海内外久有定评。风云沧桑,它们流经了海内外众多收藏家之手,如今均归徐龙庋藏。当这些国之瑰宝汇集一堂,示诸世人之际,我
期刊
成扇是相对于已经拆裱成册页、镜片或立轴的扇面而言。辛亥革命距今快近百年,清代的书画成扇都超过了百年以上的历史。折扇一书一画可以把玩欣赏,在旧时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用之物,在打开收拢之时极易损坏。所以,清代成扇存世数量已经不是很多,品相好、书画精的比例就更小了。但奇怪的是,清代成扇在艺术市场上价格并不高。恽寿平、华新罗或任伯年卖不过齐白石、潘天寿;四王、扬州八家拍不过傅抱石、张大干。清代小名家
期刊
当今社会,书画成了商品,书画家也成为商品制造者了。如果说当年唐伯虎、郑板桥他们卖画还羞答答地、有些牢骚的话,现在这些文人雅负已荡涤一空,因而所有的商业运作模式都活学活用到卖画的行业中来了:包装、炒作、投机、贩运,乃至囤积套购、平仓空仓,书画家们也自我标卖,互相攀比,仿佛几钱一尺就是身价似的。想当年,那些落魄到卖画为生的文人,如邹衣白(明天启至崇祯年间画家)、程孟阳(明末清初书家)、青溪(程正揆,明
期刊
作为世界休闲博览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指导,围绕如何加强全国各收藏组织之间的团结合作和如何推动民间收藏事业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共同研究、探讨中国民间收藏事业的理论与实践为宗旨的“第六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研讨会暨中国·浙江古玩艺术品收藏博览会”于6月10日至14日在浙江杭州召开。    此次活动由中国收藏家协会、浙江省电视台、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期刊
清内府初拓本《三希堂法帖》  袁玉红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独特的艺术瑰宝,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情,就连至高无上的皇帝也对书法艺术喜爱备至。唐太宗以王羲之《兰亭序》陪葬,宋徽宗创作瘦金体,乾隆设“三希堂”收藏法书,无不展现出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魏、晋迄至唐、宋、元、明、清,造就了一批书法大家,他们的书法为人们广泛效仿临摹,法帖就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所谓法帖,就是摹刻在石版或木版上的法
期刊
探索“柴窑”,需要一种勇气。千百年来,由于缺少详实的记述和流传有序的实物,这一千古之谜一直成为探索者望而却步的雷区,使许多颇有建树的古陶瓷专家和学者不敢轻易涉足。但随着法门寺“秘色瓷”的发现和河南清凉寺汝窑窑址的考古发掘,使人们似乎看到了破解这千古之谜的一缕曙光。      对“柴窑”的一点认识      根据文献记载,我们对“柴窑”形成了一些模糊认识:  “柴窑”产于五代周世宗柴荣时期,即显德元
期刊
折扇的优劣俗雅,在于扇骨和扇面两个方面。例如扇骨是什么材质,有什么刻工或特殊的工艺,是否舒展如意等;扇面的纸料是否上佳,有什么特殊之处,例如明代盛行金面,清代崇尚素色和夹纱的扇面。折扇平时是折叠起来的,一般人看扇子肯定先看扇骨,扇骨的优劣是第一印象。任何一柄上佳的扇子,扇骨占了很大的分量。据一些文物行的老人们回忆,一些有身份的人,一扇在手,出怀入袖是身份的“道具”,而且这些人落座之后,常常要互相交
期刊
在扇面上写字和绘画,是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它把扇子的实用功能和书画的观赏功能结合起来,提高了扇子的品位,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发展到明清时代,书画扇尤其是出于著名书画家手笔的扇面,往往被人视为精美的艺术品加以珍藏,舍不得使用。随之也出现大量不装扇骨纯粹供观赏的书画扇面。书画扇不论有无扇骨,皆小巧玲珑,展舒自如,便于携带和把玩,很快赢得上至官宦士绅,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成为普及面很广的一
期刊
瓯海区位于浙南沿海地区的温州市近郊,地处瓯江之南、飞云江之北,属于河谷和海滨平原,是温瑞平原的组成部分,以地处瓯江、东海之滨而得名。2003年9月,当地村民在该区仙岩镇穗丰村一座海拔仅53.8米的名叫杨府山的小山顶上,为建造公园平整山顶土墩时,先后挖掘出一件青铜铙和一件青铜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瓯海区文博馆接到报告后,立即赶往现场,根据出土物和现场情况判定其系一座西周时期
期刊
免费为读者鉴定藏品,是《文物天地》创办以来,为进一步沟通读者与编者、让刊物面向更多的受众,做到真正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尝试。从大量信件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读者朋友对本刊的关心和爱护,更感到我们工作的差距。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用辛勤的劳动回馈信任我们的读者朋友,在前进中,我们也试图与读者一起分享喜悦、快乐和忧愁,试图用刊物凝聚起智慧之光来照亮我们和读者朋友的求索之路。今天我们正在竭尽微薄之力,克服困难,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