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缅甸末代新闻审查总长:我们不可能再掩耳盗铃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g198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 瑞办公室里的白板上列着他当天的日程安排。2012年12月4日这天,白板上最后一项显示为:4:00 pm— China。
  丁瑞的秘书跟《南都周刊》记者确认:“这个China就是指你们。”他说,世界各国的重要媒体都来过了,英国的BBC、日本的NHK 、法国的RFI(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e,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我们一直好奇为什么没中国的媒体来”。
  丁瑞为原媒体审查与注册局 (PSRD)负责人,也是缅甸末代审查总长。PSRD隶属于缅甸宣传部,又受缅甸军政府核心的直接领导,控制普通人的阅读视野和精神生活。
  虽然名义上只是PSRD的副局长,丁瑞却是缅甸纸媒至高无上的顶头上司。“丁瑞位居要职,享受的是部级官员的权力。”缅甸《开放》周报主编丁迪苏称。
  2012年8月20日起,缅甸废除出版物的事前审查,PSRD停止运作,丁瑞转任宣传部公关部门的负责人。现在,他手里拿的不再是一支红笔,而是摇晃着一根橄榄枝。
  丁瑞看上去很胜任这个新职位。他乐于和国际媒体打交道,也善于阐述新政府的改革理念 。2011年10月,他通过RFA(Radio Free Asia,自由亚洲电台)首先向世界宣布,“鉴于新闻审查与民主实践不相协调,在实行了40多年后,缅甸新闻审查不久将寿终正寝。” 一年后,面对BBC,丁瑞又主动否定了自己的历史,称“新闻审查在世界上没有地位”。RFA、BBC 此前都被军政府视为死对头。
  他是目前缅甸开明政府的最好代言人之一,也喜欢强调他的国际化视野和元素。他的书桌上堆陈着一堆新书,其中包括一本英文版的《互联网常用俚语》。在其办公室的液晶电视上,播放的是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他的秘书还拿着遥控器,向我们展示各国英文频道—CNN、BBC、NHK,以及中国的CCTV News。
  不过,我们对丁瑞的采访,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磕绊。由于开会,他比约定时间晚到一小时。下午5点坐定后,他拿着记者的名片,就媒体背景警惕地问了半天,“你们是采访昂登林的那个中国媒体?”
  笔者只能解释,那家媒体叫《南方周末》。昂登林为前仰光市市长、缅甸执政党“巩发党”中央执委,也是有名的强硬派。2012年年中,昂登林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攻击欧美诸国和昂山素季,并称有必要重启有中资背景的密松水电站,该项目正是迫于缅甸国内的舆论压力,才被吴登盛政府叫停。缅甸媒体转载了《南方周末》的采访译稿,一时缅甸人纷纷请愿抗议,要求撤换昂登林。
  我们的解释并不能让丁瑞放松。面对随时“啪啪啪”的镜头,他指着《南都周刊》摄影记者问—“他在干吗?”我们说明,这只是为了挑到一张完美的照片。采访还不到15分钟,他又指着一直拍照的摄影记者问,“他是不是觉得无聊”,然后兀自从办公桌后站起来,拿了一罐缅甸啤酒,非要把摄影记者从谈话席上请到一旁的沙发里。
  镜头让他感到紧张。每当摄影记者的相机举起时,他都会把戴着金色手表的手腕拘谨地藏到桌下。采访到中途,为了打消他的疑虑,我们甚至打开了《南都周刊》的网站,让他相信我们是一个中文媒体,传播力肯定不如英文。他稍微放松,伸起大拇指,称“Good!”
  对宾主双方来说,这都是场精疲力竭的采访。尽管他一开始拿出豪迈的姿态,表示“你可以问任何你想问的问题”,但却逐渐表现出消极避答的姿态。这跟我们的问题设置有关。我们在开头向其请教了缅甸新闻改革的现状和进展,但最后的问题却事关“袈裟革命”、纳吉斯风暴,这些仍是缅甸政府不愿面对的历史。
  他也试图插科打诨,途中还一度抛下我们,问我们从仰光带到内比都的翻译诸如“你家住哪个区”之类的问题,并时刻提醒我们,“有人来催我吃饭了”,“你们饿不饿,应该去吃饭了”。
  我们却不得不坐在那儿,继续冒犯他。他的办公室里供奉着佛像,上面装饰着彩灯。佛教主宰缅甸人的生活,让他们寄托涅槃的希望。他怎么看待2007年的“袈裟革命”?2008年,纳吉斯风暴肆虐伊洛瓦底平原,这里曾稻田无数,点缀着小村落和蜿蜒的小河,是缅甸的稻米出产地,也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面对伊洛瓦底的繁盛和没落,他怎么想?
丁瑞
  原缅甸媒体审查与注册局(PSRD)最后一任负责人。PSRD停止运作后,转任宣传部公关部门负责人。

双重生活


  今年48 岁的丁瑞1986年毕业于缅甸国防大学 Defence Services Academy (DSA)。丁瑞对这所学校也甚為自得。这是缅甸高级军官的摇篮,被视为缅甸的西点军校。在军政府里,DSA派系根基深厚,被称为“光荣精英”。
  这位缅甸末代审查总长乐于对人透露自己是个业余作家和文人,在2005年入职PSRD之前,他是军方出版物 《Sit Pyinnyar Journal》 (军事关系期刊)的主编,平常也以其幼子的名字“Ye Yint Tint Swe”为笔名,为一些报刊撰写文章,其中还包括缅甸颇为畅销的Eleven News、Yangon Times等私营媒体。
  在官方媒体《缅甸新光报》上,我们搜到了丁瑞2010年以前的三篇评论,这些文章并不高明,充满了军方的官样话语,主要是批评美国政府干涉他国内政,告诫异议分子不得破坏内政,以及号召人民参加2010年的全国大选。
  缅甸的媒体人对丁瑞评价不一,但大家都同意:他是一个官僚。在Voice某位负责人看来,丁瑞人看上去不错,口才也好,但并非君子。2012年7月,因为Voice个别文章未经送审,被PSRD宣布无限期停刊。事后,丁瑞致电了解文章出版过程,对其通话进行了录音,并将录音上交宣传部。说起这段交恶的历史,这位负责人将此归咎于丁瑞的军校背景,“学习的就是窃听、审查等技术”。   办过报、坐过牢的Thet Zin曾是个政治犯,他说丁瑞见人总是笑咪咪,但当初审查起来一点也不手软。年轻记者Mratt(化名)今年23岁, 迫切盼望这个国家的新闻管理体制步子再迈大点,缅甸的新闻改革充满了反复,因此在他看来,像丁瑞这样的官僚是个“骗子”。“他们说得冠冕堂皇,但始终改变不了控制媒体的本性”。Mratt称。
  但在不少稳健的缅甸媒体人看来,丁瑞仍值得新闻界的尊敬。丁迪苏认为,在担任审查总长的五年半时间里,曾经做过军官的丁瑞由粗鲁、严厉逐渐变得友善。即便是流亡媒体如《伊洛瓦底》,提到丁瑞也并非都是苛责。据流亡媒体报道,2008年纳吉斯风暴后,丁瑞颇为同情当地媒体,他似乎赞同在灾害报道上,应该予以媒体更大的空间。
  作为政府强大宣传机器背后的智囊,丁瑞也是最懂得绕过审查的人。自2008年、2009年起,他经常把自己的作品贴上facebook。在军政府当局日趋衰落的那几年,他的双重生活恰能说明那个政权的渐趋崩溃。
仰光,“The Voice”周报的记者在开编辑会。

  在采访丁瑞时,我们也努力分清他的话哪些是真,哪些是为了应付舆论。他笑得最真诚的时候,是我们跟他抱怨内比都的大而无当。这里人烟稀少,每一个政府部门都建得像碉堡,各占一个山头,交通极为不便。尽管政府为公务员提供了住宅,但他们远离家人。丁瑞告诉我们,他想念仰光的一对儿女。
  采访尴尬地持续了3个小时,我们仍向丁瑞致意。倘若在两年前,接近这样位高权重的高官足以让记者被遣返,逞论冒犯,但现在他只能不耐烦地坐在那儿,等着我们问完后自动离开。晚上8点多,我们离开宣传部的时候,他又主动抛出橄榄枝:“你们要不要搭我的车”?
  他甚至拿出一个撒娇卖萌的姿态,跟我们讨价还价:“为了你们,我错过了晚饭时间,你们要把我写得好一点。”

“不可能再掩耳盗铃”


  南都周刊:2012年8月起,你宣告“要把新闻审查扔进垃圾箱”,这也意味着你要离开PSRD要害职位,你心情如何?
  丁瑞:除了缅甸外,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也采用新闻审查制度,但我们的政府决定倾听人们的声音,还人民自由。我说这话时,心上很欣慰,我是审查官,也是一个作家,当我在审查其他人的稿子时,别人也在审我的稿。因此,能在我的任上废除新闻审查,我很开心。
  南都周刊:从2011年6月起,缅甸逐渐放松媒体管制,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
  丁瑞:我们用新闻审查制度控制媒体,但我们不能决定老百姓的所看所听所想,我们也控制不了互联网等电子媒介。我们不可能再掩耳盗铃,假装人民看不到。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是发布者。所以我们决定逐渐打开缺口。
  2011年3月,吴登盛总统上台后,我们就打算要实现新闻改革,但不能一蹴而就,要慢慢来,所以就到了(2011年)6月份。
  南都周刊:之前有过调研和计划么?
  丁瑞:其实就是在新政府的一个会议上做的决定。我们的新闻管制渐进改革起源于这个会议。
  南都周刊:可否透露是什么会议?
  丁瑞:(尴尬地笑,半晌后回答)就是吴登盛总统和部长级官员的会议。(回答到此,丁瑞突然反问:你们何时离开内比都?我奉劝你们早点买票。)
  南都周刊:自2011年缅甸开始改革起,每个政治节点后,媒体环境都更为宽松,这是政府的设计么?
  丁瑞:缅甸目前正进行民主实践,我们希望每个有志于民主事业的人民,都参与我们的互动。吴登盛总统也提出,在通往民主的道路上,大家要求同存异,抛弃成见,一起携手往前走。
  南都周刊:2011年8月,缅甸对外国记者开放,为何改变对外国媒体的态度?
  丁瑞:当我们的改革正在进行时,我們的各项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在我刚刚提到的那场部长级会议上,当时就制定了对外媒开放的时间表。
  南都周刊:接下来,从2011年9月开始,缅甸放开了网络管制,你们现在应对互联网更有信心了吗?
  丁瑞:每个国家国情不同,有的国家目前还有互联网管制,但我们已经答应要给人民自由,我国2008年的宪法也承诺了人民的言论自由和表达自由,人民对此也很支持。所以,我们的做法既是为了落实宪法,也是顺乎民意。
  南都周刊:此前都是什么网站遭到屏蔽?
  丁瑞:你们问题真多。主要是跟我们国家和当时政府过不去的网站,它们老是报道负面,攻击我们的国家。这些网站是看不了的。
  南都周刊:哪个部门负责网络屏蔽?
  丁瑞:2004年以前是军情局,2004年,军情局长钦纽下台,网络管制此后就由通信部负责。具体我也不清楚。
  南都周刊:2011年10月,你在接受RFA采访时提出,审查制度和民主制度不相容,引起外界的关注,外界猜测你是得了上级的授意。你能说说这次采访过程么?   丁瑞:并无任何授意。审查制度可能控制平面媒体,但不能阻止信息流动。很多国家早就废除了审查制度,这是世界大势,审查制度跟民主化的趋势格格不入。这些都是我的真实想法。
  南都周刊:为什么是RFA?这家媒体以前经常批评缅甸的。
  丁瑞:当时正好是 RFA找到了我,谁来我都会这么说。

“我们的媒体已经完全自由了”


  南都周刊:不少缅甸媒体人抱怨改革中的反复。2012年1月,你对外声称正在起草媒体法,但记者们抗议这个过程不透明,你怎么看?
  丁瑞:当时我们正面临换届,草案也须经议会许可后才可以向外公布,这是我国《保密法》的要求。媒体抗议后,我们要好好地检查了草案,并决定邀请国际、国内记者参与撰写草案,大家一起来组织,争取废除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
  南都周刊:2012年7月, Voice 和 Envoy 被PSRD宣布停刊,在媒体人抗议后改为停刊2期,Voice的主编告诉我,这是总统办公室的干预,是这样么?
  丁瑞:细节我已经忘记了。(沉默许久)因为他们打乱了出版流程,其实我们本来就打算让他们停刊2期,稍稍惩罚一下,只是为了杀鸡儆猴,所以没公开宣布。
  南都周刊:在PSRD废除后,在目前的宪法框架下,缅甸通过什么机构来管理媒体?
  丁瑞:都没了,我们的媒体目前已经完全自由了。
  南都周刊:2012年8月,PSRD废除后,宣传部一度组建了媒体核心委员会。媒体人抱怨,委员会只是取代了PSRD的审查功能?
  丁瑞:那种情况只是短暂出现过。现在的委员会全由媒体界自己组成。他们目前负责起草Media Law(新闻法)和Press Law(出版法),当然,在制定这两套法律时,政府也有责任参与协调。
  南都周刊:但是委员会的成员还在抱怨,宣传部经常要求他们下文件处理媒体?
  丁瑞:在新闻自由的环境中,媒介也要具备职业道德和新闻伦理。现在我们媒体上,女性的裙子穿着超短裙之类 。以前,我做审查官的时候,这些超短裙上都要打个“x”,(用手比画)裙子的长度不得高于膝盖。
  南都周刊:你个人能接受超短裙么?消费者爱看怎么办?
  丁瑞:(笑)不得不接受呀。从我的性格来看,这么做还是太夸张了。缅甸是个宗教国家,要照顾人民的情绪。
  南都周刊:在你看来,目前缅甸国内最重要的和最危险的媒体是哪些?
  丁瑞:在我们缅甸只有两家电视台比较重要,SKYNET和MRTV,这两家媒体目前都是政府和私人的合营企业,发布的消息比较可靠。外面的媒体都在写他们想写的内容。
  南都周刊:你的意思是,像DVB和《伊洛瓦底》这样的流亡媒体,目前仍是最危险的媒体?
  丁瑞:一个好的政府,当然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表达自由。但媒体也应具备社会责任,这些外面的媒体总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自上而下的民主改革,政府也鼓励全民参与,一起促进透明、公平的执政环境。在涉及政府和官员,媒体还是需要谨慎,因为这些被报道的官员通常需做出回应,向老百姓做出交代,报道不实的话,涉嫌侵犯他们的名誉权。
  南都周刊:2012年11月,奥巴马访问缅甸,缅甸的表达自由还会进一步开放吗?
  丁瑞:我们的媒体已经完全自由了。
  南都周刊:缅甸的新闻管制体制改革似乎是政府不断后退的过程?你怎么看待媒体的顶撞?
  丁瑞:我并不觉得他们在顶撞我。他们是媒体,有权评判是非,他们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南都周刊:2006年,你写文章批判美国干涉他国内政,现在你对美国的看法改观了没有?
  丁瑞:在国家利益上,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我写这篇文章时,缅甸正与美国交恶。我的那篇文章,只是表达了自己当时的看法。但现在缅甸正处在开放期,我们不只是要和一个国家来往,还和很多个国家来往。
  南都周刊:中国曾是缅甸最大的盟国,你关注中国的十八大么?如何看待中缅关系?
  丁瑞:缅甸最大的邻国就是中国,我在军队的时候曾经翻译过一本书《中国人民解放军》(PLA,People’s Liberation Army),我对鄧小平和江泽民都很熟悉,也很敬佩他们的改革。中缅只要时间存在一天,都会是很好地相处。我们两国之间相互信任,信仰一致。过去中国给了缅甸很大的帮助,我们两国相信会变得更好。
  南都周刊:最近缅甸发生了针对中缅合资瓦莱比塘铜矿的抗议事件,媒体报道也比较充分,你怎么看?
  丁瑞:我知道你可能会问这个。这边的人民,应该得到该得的赔偿金,他们不是针对任何国家,而是针对这件事情。现在政府也在努力解决。

不可能走回头路


  南都周刊:你平时的写作题材是什么?
  丁瑞: 我并非专职于此,只是个业余作家。在军政府时,我在军队报纸担任主编,平常也写些军事题材的作品,目前大多是写五六百字的短评,打算把这些短评集结出书。
仰光认民广场,人们在等待美国歌手Jason Mraz参与的露天演唱会开始,这是缅甸政府首都允许外国歌手在人民广场演出。

  南都周刊:缅甸的媒体朋友告诉我,审查部门有出作家的传统,因为看得多,所以自己也能写了?
  丁瑞:也不是这样。我2005年才到PSRD,但我1991年起就开始写作了,之前是为官方写作,自2011年起,也为私营媒体供稿。
  南都周刊:当初上级为何决定让你主管PSRD?
  丁瑞:我2001年离开军队,进入政府工作。我是写作的,也曾在媒体工作,对这项工作也比较了解。
  南都周刊:你的工作思路是?
  丁瑞:在我上任后,我采取了官方和媒体各取所需的策略,我们鼓励媒体刊登政府通稿,只要他们维护国家利益,我们也会给他们报道空间,比如允许他们建设性地报道灾难和丑闻。当然,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决定,而是整个政府的决定。
  南都周刊:当时的审查标准是什么?
  丁瑞:只要媒体的报道符合国家利益。
  南都周刊:你怎么定义国家利益?
  丁瑞:只要有利于我国政府的未来发展走向。
  南都周刊:对国际新闻的审查标准又是什么?
  丁瑞: 2005年之后,我们放松了很多,但如果新闻涉及某些国家的起义、政变等—这类新闻会对我们的民众产生负面影响,人民会效仿,我们就会禁止。另外,有些国际报道涉嫌影射缅甸,也会被禁。
  南都周刊:其他种类的的媒体审查是如何运作的?
  丁瑞:我们只负责出版物的注册和审查。互联网管控由电信部负责,我们的广电主要是MRTV ,这类还是由政府控制的。
  南都周刊:哪些题材是PSRD可以决定的,哪些级别的题材需要上报是要上面决定的?
  丁瑞:日常报道都由我们自己决定,但遇到特别重大的事件,就要上报。
  南都周刊:2007年“袈裟革命”发生时,政府是如何管制媒体的?
  丁瑞: 我们的政策是,媒体的报道不能影响国家的稳定,所以我们不允许报道此类事件。但这件事中,人民受了伤,也私下写了很多悲情文字,这也是促使我们改变,所以才有了2008年宪法的全国公投。我们也努力希望媒体变得敢说、透明。
  南都周刊:你看过“袈裟革命”中日本记者长井健司被击中的那段视频?
  丁瑞:(沉默半晌) 看过。
  南都周刊:通过什么渠道看到的?当时有什么感想?
  丁瑞:CNN。(开始批示文件,沉默半晌,并提醒记者下班时间到了。)
“审查工作很难做,有时也怕丢工作。我们面对的主要是媒体的抱怨,但有时哪怕我们尽心尽力确保媒体的报道正确,也会面临上级部门的职责。”

有时也怕丢工作


  南都周刊:作为一位审查官,你夹在上级部门和媒体之间。你工作感觉如何?
  丁瑞:审查工作很难做,有时也怕丢工作。我们面对的主要是媒体的抱怨,但有时哪怕我们尽心尽力确保媒体的报道正确,也会面临上级部门的指责。
  南都周刊:有报道称,你在2008年的飓风中希望给媒体更多的报道空间,因而面临很大的压力,并差点辞职?
  丁瑞: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直都很快乐,那是不可能的。很多矛盾被媒体夸大了。这个岗位政治色彩很浓。我做这个工作以后,被上面批评的次数也很多,我下面的人看到我挨批,有时也着急。我自己写的东西也要给别人检查,我也要一个个查别人。没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
  南都周刊:你刚刚提到宪法公投,2008年的新宪法,与之前都有什么不同呢?
  丁瑞:自1962年后,缅甸政局开始紧张,对言论自由控制得也较为严格。相较于1974年的宪法,2008年宪法又重新赋予了人民自由。
  南都周刊:但2008年宪法也要求人民不得破坏国家利益这些条件。你如何看待这种奥威尔式的表达?
  丁瑞: 我们的原有法律和制度有很多问题,到现在很多还没废除。缅甸的历史还在不断地前行,我们目前也酝酿正在逐步改变,尽管目前还没有实施,但最终会和我们对外界承诺的一样,一一兑现。(说完提醒记者:你们要不要去吃饭?)
  南都周刊:你之前提出缅甸媒体已完全自由,但我们采访到的缅甸媒体人认为钳制仍然存在。不少国际舆论也称缅甸的现状为“奥威尔式的闪回”,你怎么看?
  丁瑞:(提高嗓门,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反问记者)你是不是认为我是强硬派?(记者表示,正因为他开明的形象,我们才能坦率地问他这些问题。)
  南都周刊:有人告诉我们,现在缅甸官员分三种,改革派、强硬派和墙头草,墙头草居多,你怎么看?
  丁瑞:在緬甸,其实每个人都在朝着变革的方向走,只是方式不同,可能有些人不敢冒风险,或是不知道怎么去改革。你问我的看法,我觉得作为缅甸政府的一员,我们的路径会越来越清晰。我们绝不可能走回头路。
其他文献
6月7日,厦门BRT高架路上的快速公交起火事故现场。  6月7日,是高考第一天。虽然这天,厦门警方已经提前对BRT线路加强了戒备,公交派出所联合BRT公司开通了高考绿色通道。但显然,纵火者陈水总还是携带汽油混过了安检。突如其来的大火  6月7日18时45分许,大火刚被扑灭。厦门市刑侦人员就赶到了现场,闽D-Y7396公交车已经被烧得一片狼藉,现场全是泡沫和水。  25分钟前,在厦门BRT一号线下行
阮义忠  1950年生。台湾当代著名摄影师,是少数入选美国权威摄影杂志《当代摄影家》的华人摄影师之一。  阮义忠提议边吃早餐边聊。11月27日,这是北京入冬后最晴朗的一天,冷空气把雾霾吹得一干二净,当然银杏叶也掉光了,枯枝们横斜在淡蓝色的天空下,整个清晨清爽得像一首海顿的奏鸣曲。  明天就要回到潮湿的台北,告别中国北方的脆朗气象,这让阮义忠有些舍不得。这趟来北京,他花了一周时间为“阮义忠摄影工作坊
“清晨的恒河是它最神圣的时刻,可惜你们这些游客总是没有好的作息习惯,白白错失了那短暂的一刻。”头一晚入睡前,满脸络腮胡子的酒店主人Gupta先生这样说。恒河离我身处的这个地方仅十分钟的步行距离,而在此之前的两天,我曾数次穿过坑坑洼洼的小路,再下若干阶陡峭台阶,到达恒河岸边,近距离看过它。不过在他说的那个时间,我还在房间睡觉,并没有到达过。难道有什么特别?第二天清晨,我六点钟起床,准备去探个究竟。而
2013年1月17日,俄罗斯芭蕾名伶戴安娜·维什涅娃在其Facebook主页上突然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从莫斯科传来惊骇又可怖的事情,有人往莫斯科大剧院芭蕾总监谢尔盖·菲林脸上泼了硫酸。”  消息传开,震惊了整个芭蕾界。菲林是俄罗斯昔日最耀眼的芭蕾明星之一,说是“芭蕾王子”也不为过。他相貌俊美非常,舞技了得,在成为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团长兼艺术总监后作风爽快又强势,在芭蕾圈中颇有威望;此番伤在脸上
自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之后,16年来,中国内地就是香港人挥之不去的影子。无论是在特首选举、媒体交互渗透,还是宏观经济发展,香港与内地都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回归,对香港媒体而言,16年来,它们不断受到权力和资本的挤压,资本的攻势体现在白纸黑字记录的交易账目上,而内地价值观对香港媒体的渗透,却是润物细无声。  回归,对香港人来说,是对身份的认同与再认识。陈净心和她的“爱护香港力量”自从出现
俯瞰中南海。从2002年开始,这个地方已经迎来了约150位学者前来授课。许崇德:中南海讲宪法第一人  作为新中国宪政的亲历者,许崇德和中南海结缘已久,早在1954年初,他就住进中南海,从事“宪法起草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  许公如今居住在北京世纪城时雨园——隐于繁华的中关村地带。“1954年初,我研究生毕业不久,在中国人民大学担任教员。中央是在1953年1月启动了《宪法》起草工作,专门成立了宪法起
说两个假冒官员招摇撞骗的故事。  晚清,浙江吏治大坏,朝廷派蒋某为浙江巡抚。蒋巡抚到任,即明查暗访,到处做调研,发现某官吏贪墨渎职残民荒政,必重重惩处。一时浙江那些屁股不干净的官员人心惶惶。  有一天,温州来了三个相貌气质不凡的外地人,住在温州太守衙门附近的一个高级旅馆里。三个人也没有别的事做,就是到处走走、看看,经常在太守公审案件的时候,也凑到人群中看热闹,听太守断案。回到旅馆,就喝茶聊天,和周
谁是宋案的主使者?  南都周刊:在国民党第一次大选大获全胜,传言宋教仁行将出任总理之际,宋遭不测身死。他的死也成为一桩历史悬案,到底谁主使杀了宋教仁?  张耀杰:我认为,现在只能说,在上海地区拥有最大份额的军政实力、谍报系统以及青帮会党势力的陈其美,是宋教仁案的第一嫌疑人。  在整个宋教仁案中,最为关键也最为神秘的一个人物,是出现在当晚暗杀现场的吴乃文。他隶属于沪军都督陈其美的谍报科,科长为应桂馨
3月1日,香港实施奶粉新政:除非获得许可,否则禁止从香港输出供36个月以下婴幼儿食用的配方奶粉,每位离境者只能携带最多两罐净重为1.8Kg的奶粉。在该法实施的第一天,香港海关共拘捕25位违法者,检获115 罐奶粉。  港府为什么对奶粉离境要作如此严厉的管制?据说是近期香港奶粉供应紧张:因为香港奶粉有品质保证且价格便宜—同年龄段、同样容量的奶粉,香港的价格比内地便宜三分之一左右。需求量上升导致了两个
去清华大学,总是要寻访“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纪念碑上陈寅恪先生撰写的碑铭,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文献,但是这块纪念碑又是那么默默无闻。在校园里一路打听过去,如果直接询问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纪念碑,多半是茫然,只有先找到“二校门”,才能在第一教学楼旁边找到这块著名抑或无名的纪念碑。纪念碑周边通常是安静的,适合凭吊当年风物。有一次远远地看到那里聚集了几个人,围着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