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应多读传统经典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ita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思想,尤其是儒家经典中的精粹。是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支柱,其丰富的精神营养,值得每一个人汲取。但由于诸多原因,当今的青少年逐渐远离了经典,传统的儒家经典也不例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还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阅读经典作品无疑能起到这样的作用。笔者认为,儒家经典应列为青少年经典阅读的第一站,提倡青少年多读儒家经典,对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人生境界,提高文学修养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等,作用不容低估。
  
  一、青少年儒家经典阅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中国商品经济日渐发达,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是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并没有与之同速发展,反而出现了一些问题:粗制滥造的文化垃圾充斥视野;媚俗与商业炒作的低级趣味逐渐泛滥;青少年思想道德出现滑坡,道德失范现象严重等等。这些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加之现在应试教育思想主导一切,功利主义甚嚣尘上,做人和读书等传统求知方式不断被弱化,许多人不知传统文化为何物,对中国传统经典存在偏见,一概视作封建,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我们不希望我们的青少年都是些没有理想,精神空虚,文化底蕴肤浅,只知考试与做题的机器,也不希望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缺乏友爱、充满冷漠的社会。
  当然,上述问题的解决,依靠法制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选择,但笔者认为,它治标不治本,重在治,而不是防,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笔者认为,应从民族之根,民族文化的源头——经典开始,尤其从儒家经典开始,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开始。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言:“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可见,经典的地位和作用不容低估,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经典中的积极内容仍然在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依然在我们的血管中流动,顽强地左右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
  倡导青少年多读儒家等经典,对于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与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尤显紧迫与必要,特别是在物质文化日趋丰富的今天,精神上也必须让学生富足。值得关注的是,人教版新课程语文教材相应地增加了儒经中的名篇,美中不足的是还是太少。
  当然,倡导青少年读经典,仍有一定的障碍,如儒经大多估屈聱牙,深奥难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阅读的兴趣。笔者认为,经典阅读教育,应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可从《论语》人手,由浅入深,进而旁及其它;也可开列必读书目以引导学生阅读;或开办讲座,也可探索学生选修等模式,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其在耳濡目染之中,提高其素质。
  
  二、诵读儒经的意义
  
  首先,从大处讲,儒经中蕴含着极其宝贵的大一统思想。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崇尚和谐等重要思想,这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与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这些经典堪称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与智慧的长期积淀与凝聚,我们民族凝聚力与创新的源泉,因此,我们应从民族文化的根中汲取丰富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营养。
  其次,从小处讲,“文以载道”,传统经典中许多思想至今仍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芒,值得我们发扬光大。如,道济天下、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积极人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以及重礼仪,讲孝慈,尚和谐,主谦让,崇厚朴,知行合一,言行一致,重义轻利等道德观念,这对提高青少年乃至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个人修养,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对遏制私欲膨胀,防止腐败,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尤其是针对当前公众道德滑坡的严峻现实,国家审时度势,及时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大力倡导的以“爱国手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核心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胡锦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都与儒经中的思想精华有着渊源关系,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再次,从文学价值上看,儒经中的相当多的篇目极具文学性、艺术性与可读性,堪称典范。如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其中优美的诗情,重章叠唱、反复咏叹的章法,含蓄蕴藉、寄兴遥深的独特风格,更是形成了我国诗歌的鲜明特色;又如《论语》,叙事说理,笔墨不多,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刻画人物,寥寥数笔,人物形象就栩栩如生;阐述人生哲理深入浅出,长读常新,历久弥醇,还有众多成语格言流传后世;又如《左传》中的战争描写更是独树一帜,其刻画人物的个性鲜活,剪裁得当的手法,外加辞令的娴熟运用,波澜起伏的情节等,文学价值很高。指导学生研读其中的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总之,倡导青少年多读儒家经典,并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是一项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不仅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更是全社会的职责,我们希望看到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社会风俗的淳化,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们期盼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课堂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改带来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过去的语文课堂模式僵化的现象,为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新课改的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新课改下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极大地被激发,老师如何驾驭课堂?面对新课改,我们该如何实施才能避免浮躁与虚假……我们在探索中充满了困惑,也在困惑中探索前进。      一、关于解读文本      新课标指出:“阅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也是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对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是很有帮助的。基于此,我想给大家介绍几点解读古诗词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把握诗词的广义语境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用于古诗词的鉴赏,指的是要了解古诗词作者的生平、思想、风格,这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作品大
人们如何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什么?语法与交际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一、语言知识的获取      William Littlewood指出:语言不是智力现象,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它是一种行为,是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获取的。中学生一周只有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且英语课堂之外,他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几乎全与汉语有关。在中国绝大多数地方,学生们几乎没有机会看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更不用说用英语同他
最近无意中在学校的电脑上看到对同一学生不同时期的两条评语,感慨良多,引起我深深的思考。现抄录如下:   评语一:该生在校表现一般,能按时到校学习,参加班级活动,基本能完成作业。但是太贪玩,上课爱插嘴,爱做小动作。学习不专心、不刻苦。希望今后少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比如:看小说、打球、听流行音乐。应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提高成绩,争取进入前20名。   评语二:小彬,我们班的小球星。球场上的活跃、课堂
近日读《史记》,发现我国古代许多治国理念至今未过时,一些经济观点和我们所提的市场经济理念相吻合,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今年的高考政治高分问答题就是以古典事例和现代哲学思想相结合,这道题学生失分严重。因此在教学和学习中文综问题应加以重视。多了解一些符合时代特点的古典文章,提高我们对现代理论理解能力。下面就《史记》中的两段话结合经济常识有关理论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
翻开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2页,可见这样的话:“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再翻至第56页,有一句话与之相对应:“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在其他文章乃至宪法之中,也都有类似的描述。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统一是指部分组成整体或分歧归于一致,无论哪一种,都寓含着聚合之意,它强调的是一种结果。而实现统一,则是为达统一
一、关注学生情感与激发学生兴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同时把学习的权力放给学生。课堂教学要想把握好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会产生获得知识的强烈愿望,并且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否则,学生如果没兴趣,只能被动地
长期以来,在中学各科中,可以说中学语文遭到的非议最多,对阅读教学可谓是爱恨两难,用一句流行语来概括:想说爱你真的是很不容易。下面我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阅读课文的选用与学生的情感需求还有不相适应的情况。   2、学生阅读总量严重不足。很难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要求。   3、语文老师的素质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当老师布置作文题目后,学生往往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学生感到作文困难,因为缺乏写作素材。据调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点:  1、中学生平时穷于应付考试,不注意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  2、阅读量小,知识积累不够,视野不开阔,思维放不开。  3、没有掌握素材运用的技巧,面对作文题目不知怎么下笔。  因此,帮助学生积累材料,成为提高作文水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瑰宝。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究竟该如何去品析教授呢?    一、日积月累,长期积淀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熟读的重要性。我极为赞同孙立权先生提出的“三年积累300首诗”的构想,并将它付诸教学实践之中。  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读诗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朗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