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留守儿童文化生活的农家书屋建设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17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直接关系中国社会的未来。文章以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为例,对他们的文化生活进行调研,结果表明:留守儿童文化需求较低、科学意识淡薄、文化认知狭窄、阅读量少,功利性阅读明显、对农家书屋的满意度较低。针对以上情况,文章剖析了农家书屋在服务留守儿童方面的主要困境,并对农家书屋的建设提出3点建议。
  留守儿童 农家书屋 文化生活
  胡登全,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邓倩,四川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阅读困境与“农家书屋”建设研究(2012YBC052)。
  随着外出务工农民的增加,留守儿童数量与日俱增。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报告指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1]由于亲情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乏力,这些儿童在心理健康、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农家书屋作为面向农村的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在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上,也须为留守儿童构筑精神家园,丰富其文化生活。为此,本文以重庆市留守儿童为调查样本,分析其文化生活和对农家书屋的满意度,以期为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提高农家书屋的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调查方法
  1. 调查缘由与调查对象
  重庆市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超过50%,数量达107.41万,他们主要集中在渝“两翼”地区,占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的26.94%。[2]可见,重庆作为我国农村人口和留守儿童最多的直辖市,具有研究的代表性。
  为深入了解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现状,笔者历时一年,对重庆市渝西、渝东南、渝东北等边远山区的1200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年龄为7~14周岁,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打工,家中其他长辈实施抚养教育。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145份,回收有效率为95.4%。其中男生598名(52.2%),女生547名(47.8%)。从抽样数据看,调查区域覆盖面较广,保证了样本的有效性。
  2. 调查方法
  本文从文化需求、科学意识、文化认知、阅读行为、农家书屋满意度5个方面考察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现状。同时,笔者还走访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和家庭,通过交谈,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丰富并印证问卷调查的结果。问卷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客观趋势题,针对每一个选项,选择记1分,不选记0分;一类是主观判断题,每个儿童根据自身的真实想法开放式答题。调查结束后,课题组对问卷进行统一编号,并按统一标准对问卷进行审核、输入计算机,最后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二、我国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现状
  1. 留守儿童的文化需求较低
  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一种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以及所有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的复合整体。”[3]换言之,文化是意义与价值的生产,它是日常的、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基本的实践。健康的文化需求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和谐的实现,提供稳定的方向和动力。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更偏好物质生活和娱乐,对文化生活精神需求较低。由表1可见,留守儿童的消费观不容乐观。如果留守儿童有钱时,将钱用于购买生活用品等物质消费或存起来的占68%,仅有32%的儿童选择把钱用于精神消费。留守儿童重物质轻精神的需求方式与乡村文化价值体系的消解、拜金主义的盛行密切相关,他们的厌学情绪、精神的荒漠都与此相关。闲暇生活是衡量文化生活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标准。由表1可知,留守儿童的闲暇生活枯燥单一。闲暇时,阅读课外书籍的仅占46%,而68%的喜欢看电视。更严重的是,一些低级趣味活动(打牌、赌博、喝酒行令等)充斥了部分留守儿童的闲暇生活。可见,因农村社会的转型和嬗变,乡村健康娱乐活动的缺失,社会闲暇活动趋于物质化和庸俗化,农村陷入了较为严重的精神生活迷茫、空虚的危机,这将使辨别能力弱、自律意识差的留守儿童,极易被社会环境和“不良文化”同化,使得恶习上身、问题连连。
  2. 留守儿童的科学意识欠缺
  科学意识是“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4]是个体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调查从欣赏真理、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几方面考察了留守儿童的科学行为。由表2可知,47%的留守儿童对科学持欣赏的态度,58%的留守儿童选择设法弄懂它(追求真理),44%的留守儿童选择捍卫真理。值得注意的是,尚有部分留守儿童对科技抱有消极态度,如31%的少儿“对它兴趣不大”,12%的少儿“总担心它的负面影响”等。科学意识欠缺,将使儿童缺少对科学的兴趣,缺少创新探索精神,缺少同伪科学、虚假、丑恶事物作斗争的勇气。
  3. 留守儿童的文化认知狭窄
  文化认知是引导儿童科学建构文化知识、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调查显示(见表3),首先,留守儿童的文化认知面较窄。尽管他们对中国名人的认知度较高,周恩来、孔子和雷锋的选择频率分别为88%、82%、74%,但对外国名人的认知度却很低,如戴高乐、林肯和爱迪生的选择频率仅有23%、37%、42%。此外,把贝克汉姆、王菲等球星、歌星当做历史名人的留守儿童超过一半。可见,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留守儿童渐渐远离中外经典文化,他们大多从以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甚至快餐文化中获得满足感。其次,他们对学习外来文化的认知度不高,43%的少儿认为学习外文是为了应付考试,甚至32%的人认为没有什么意义。追本溯源,一方面,“隔代监护”已成为留守儿童普遍的教养方式,抚养者所履行的职责多数仅限于生活照顾,文化教育极度匮乏; 另一方面,农村的相对封闭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文化的传播,导致农村地区信息落后,从而严重制约了留守儿童文化素养的提升。   4. 留守儿童的阅读量少,以功利性阅读为主
  阅读是提高修养、扩充知识的重要手段。调查显示(见表4),一方面,留守儿童参与学校组织的阅读活动较少,51%的儿童从未参加过学校的阅读活动,仅有13.8%的儿童每周参加一次阅读活动; 另一方面,48%的儿童阅读是为升学、就业做准备,37%的人阅读是为完成家长或老师布置的任务。这说明,留守儿童不仅主动阅读意识差,且功利性、娱乐性的阅读目的过多,以提高修养为目的的素质性阅读偏少。
  5. 留守儿童对农家书屋的满意度偏低
  调查显示(见表5),目前留守儿童对农家书屋的满意度较低,尤其体现在农家书屋的交通设施和藏书量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农家书屋的交通不方便和非常不方便的分别为25%、18%;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对农家书屋课外书籍的需求量大大超过农家书屋的藏书量,47%的少儿认为农家书屋的藏书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这是由于“农村乡镇文化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设施建设存在许多空白”,[5]书屋难以在农村有效普及和惠民。
  三、“农家书屋”提升农村留守儿童文化生活面临的困境
  农家书屋作为农村重要的文化阵地,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农家书屋”针对留守儿童的阅读推广,在图书配置、读者培养、借阅服务、功能拓展、后续建设等方面仍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
  1. 藏书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亟待提高
  农家书屋配备的图书种类和数量应根据所在区域的经济文化、人文特点及人口结构进行合理配置,如果藏书相同就会显得僵化,不利于其发展。调查发现,重庆地区农家书屋的藏书量和藏书种类总体偏低偏少,“一些贫困地区农家书屋的藏书量远远低于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定,藏书种类大部分只有5~10种,其中,儿童读物类书籍仅占10%”。[6]由此可见,农家书屋在采购图书时,忽略了农村儿童的阅读需求,少儿图书资源稀缺,更新缓慢,不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此外,农家书屋的利用率不高,重庆大部分农家书屋日均借阅量为1~5人次,儿童读物类图书的借阅量仅占16%。这与农家书屋创建时间较短,管理人员缺乏对书屋作用的重视有关。如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多与行政事业单位的上下班时间一致,这与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相冲突;农家书屋借书周期短,过期则收取逾期费,这一有偿服务让他们望而却步。
  2. 缺乏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
  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的文化认知面狭窄,科学意识淡薄,阅读行为不够科学,对农家书屋的满意度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农家书屋缺乏针对性的服务。目前,重庆市农家书屋大多实行兼职管理,这些管理人员缺少采访编目、流通阅览和参考咨询的专业素质,不能对儿童的阅读进行科学指导,致使留守儿童的阅读随意性大。而且,农家书屋的藏书,基本都是种植、养殖方面的,这显然是农村少儿的兴趣盲点。另外,农家书屋的“共享工程”才刚起步,不仅基层点的数量少,且工作人员缺乏系统培训,电脑等硬件配备不足,使得农家书屋的数字文化资源很难充分发挥作用,留守儿童很难获得畅通、快捷的信息服务。
  3. 后续建设乏力,“村村有书屋”的阅读目标任重道远
  以农家书屋为代表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农民公平获得文化知识、追求自身价值最向往的手段”。[7]然而,农家书屋的发展并不乐观。首先,农家书屋的管理体制不规范,在书屋规模、设备配置、人员素质、工作任务等方面没有具体要求,致使书屋在管理上出现相互推诿、各自为政的结果,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其次,农家书屋的资金短缺,发展基础薄弱。重庆市“农家书屋”的建设资金由中央及市级财政承担70%,各区县投入30%。由于各区县、乡镇的财力有限,经费缩减,再加上一些干部只把农家书屋作为当地形象工程,应付检查,致使书屋在后续建设、借阅服务、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步履维艰,面临“破、旧、少、缺、差”的窘境,甚至有部分先期建成的农家书屋现已闭馆。由此可见,到2015年在农村实现“村村有书屋,人人有书读”的发展目标任重道远。
  四、“农家书屋”关怀农村留守儿童文化生活的途径
  农家书屋工程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5项重大文化工程之一,计划于2015年在全国建成64万家农家书屋,做到对农村的全覆盖。[8]这一举措,是让农家书屋搭建信息服务平台,缩小农民与城市人群的“信息鸿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发挥农家书屋的最大作用,丰富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特提出以下建议:
  1. 优化农家书屋的馆藏资源,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
  由调查可知,农家书屋的图书配置不合理、服务方式“不接地气”、图书品种不够丰富,使不少地方的留守儿童难以使用到有效的图书资源。鉴于此,农家书屋要因地制宜,推陈出新,一手抓馆藏资源优化工作,一手抓服务水平提高工作。首先,加大少儿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的采购和推广,尤其是中外经典名著、科普读物、人文历史、艺术生活等方面的书籍,这对留守儿童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充实自身具有积极作用。其次,根据不同年龄层的儿童在生理、心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开展导读服务,即指导孩子们学会有选择的阅读,教他们辨别图书的优劣,督促他们积极阅读一些中外优秀书籍,解答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困惑,引导青少年从浅层、碎片化阅读向深度阅读转化,避免“阅读低能”现象的出现。另外,尽可能减少各种“潜规则”限制。如设立文化中心户外借阅点,增加图书流通率,让居住地偏远、分散的农村孩子真正有效利用图书;适当延长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期间的开馆时间,让更多的留守儿童了解农家书屋,亲近图书,使假期平安而有意义。
  2.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缩小与留守儿童的距离
  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闲暇生活单调,缺乏科学的阅读行为,对书屋的利用率较低。针对这一现状,农家书屋应发挥文化信息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联合村委会、文化站和学校定期开展面向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活动,如读书讲座、征文比赛、诗歌朗诵、读书漫画、播放音像视频等,普及图书馆学、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等基本知识,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培养留守儿童的阅读兴趣。重庆市巴南区农家书屋就开展了“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的系列活动,专门针对农村中小学读者群,利用假期举办各类兴趣班,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以丰富留守儿童的闲暇生活,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此外,对于留守儿童精神需求不足,情感缺失的现状,农家书屋可以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举行心理健康、人生规划、电脑培训等方面的讲座,提升留守儿童的精神境界,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让农家书屋成为留守儿童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层课堂。   3. 探索农家书屋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城乡儿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农家书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建设和发展仅有政府的投入仍远远不够,还需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实现多元化的发展与建设。首先,与县级图书馆、大中城市公共图书馆及其他相关文化机构建立流通关系,利用其丰富的图书资源,为农家书屋免费提供思想性强、知识面广的文献资源,以解决书屋资金短缺和图书更新缓慢的困境。例如,近几年,泉州市图书馆在扶贫对口支援工作中,为重庆市郭家镇北斗小学建立了专门的图书室,每年定期为该图书室赠送各种儿童读物,解决了该镇留守儿童“读书难、读新书更难”的问题。其次,与城市中小学合作,组织“城市儿童送书下乡”活动,鼓励城市学生将一些课外读物或使用过的教材捐献给农村留守儿童,缩小城乡儿童的“知沟”差距。此外,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运用各种新媒体,让农村留守儿童共享远程数字文献资源,营造农村良好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年网.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6000万[EB/OL].[2013-05-14]. http://gy.youth.cn/lyb/201305/t20130514_3223924.htm.
  [2] 法制网. 农村留守儿童缺失亲情关爱重庆市人大调研组建议完善配套政策破除体制机制障碍[EB/OL]. [2012-04-11]. http://www.legaldaily.com.cn/bm/content/2012-04/11/ content_3487364.htm?node-20731.
  [3] [英] 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M]. 连树生,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4] 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纲[N]. 中国教育报,2003-02-14(7).
  [5] 蔡璐,伍艺. 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构建[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2):203-206.
  [6] 武渝生.“农家书屋”建设的重庆实践[J]. 重庆社会科学,2012(3):94.
  [7] 沈红梅,吴荇. 长三角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发展启示[J]. 图书馆建设,2008(9):18.
  [8] 宦咏梅,杨玉麟. 西部地区农家书屋建设问题的思考——以陕西省安康市为例[J]. 图书馆,2011(2):63.
其他文献
学术论文的注释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提高注释质量,须重视注释的内容与方法,将必要性与适度性完美地结合起来。目前学术界有些论文择注释注的错误现象比较严重,需要明确注释的学理依据,澄清是非,解除困惑。  编辑 学术论文 注释 必要性 适度性  刘进,江汉大学《延安精神研究》编辑部副编审,《江汉大学报》编辑部副总编、编辑部主任。  关于学术论文的注释,《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提出了明确要求
期刊
网络的普及使青少年的阅读方式发生变化,以传统纸质阅读为主体的阅读方式面临网络阅读的冲击而不断弱化。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协调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关系,使二者相得益彰?文章通过对青少年网络阅读现状调研及特点分析,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对策,对当今社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阅读 青少年网络阅读 特点 对策  刘敏,德州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的普及与应用正日
期刊
自清末以来,梁启超所倡导的“新史学”成为中国学者不懈追求的目标,而史学界不断趋新的有益探索,都为美术史的写作提供了有益指导,主要体现在美术写作体例、美术史观和美术史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在梁启超及其所倡导的新史学影响下,民国时期中国的美术史书籍的写作与研究具有体系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对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术史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梁启超 民国时期 美术史书籍 美术史观  曹铁铮,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
期刊
摘要 文章以近年来发生的系列“PX事件”的大众媒介报道的内容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大众媒介在新社会运动中集体抗争目标的构建和传达,借以研究新社会运动赖以形成的原因,并对新社会运动中关于认同、敌人和目标的重要要素组成进行分析和补充。  关键词 新社会运动 集体目标构建 大众媒介  作者信息 刘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何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当今世界存在着多种
期刊
摘要民族艺术类研究期刊在学术期刊的方阵中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支撑着民族艺术研究的平台。这类期刊以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与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坚持“跨民族、大艺术、多学科”的办刊宗旨,倡导实证研究的学风,凸显跨学科研究的风格,以品牌栏目带动刊物进步,以最新学术成果引领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建构了独到的民族文化研究视角,逐渐形成了“厚重”与“空灵”有机结合的刊物栏目设置的结构模式、注重“综合与跨越”
期刊
摘要制播分离机制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早已有之,但如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这般采取制作方和电视台“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亲密捆绑式”制播分离模式的还是首次,故其被业界称为一次“历史性的制播分离”。那么,比起现有的制播分离模式,这种新的模式“新”在何处?优势何在?它能否为正在陷入困境中的电视选秀节目乃至整个广电行业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新模式?这些都是文章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制播分离《中国好
期刊
摘要制度伦理研究旨在考察制度本身的道德合法性问题。新闻制度伦理研究,旨在用道德哲学的方法来审视新闻制度的道德与否,或从人权伦理学视角去评析何种新闻制度才能最大程度上保障公民的新闻诸权,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使新闻业成为真正道德的行业。新闻制度的道德水平决定了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道德表现。道德的新闻业也需道德的从业者去实践,制度之善和职业美德缺一不可。  关键词制度伦理职业美德中国语境“泛西方”语境 
期刊
书籍众筹传播以其高度的人性、语境契合性,不但逐渐被出版业界关注,且刺激整个传播文化制度趋新发展。目前,国内已有部分书籍众筹出版成功,但尚有许多隐性问题制约着众筹出版的良性发展。更好及更大范围地运用众筹模式进行书籍出版生产,构建以出版社为主导的书籍众筹出版传播模式,十分重要。基于这一思考,笔者勾勒了理想构建的流程图,并提出了发展该模式的建议。  书籍众筹 出版社主导 新传播模式  武小菲,长安大学文
期刊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加强了报纸、刊物、广播电台等大众传媒建设。这些大众传媒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介绍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宣传党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参与思想文化的论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众传媒马克思主义传播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形势下提升我国意识形态功能战略研究”(12BKS069)阶段性成果;江苏省普通高校科研
期刊
本刊记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管辖对象涵盖出版、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六大行业,囊括了所有传统主流传媒,也涉及部分互联网业务,实现了全媒体覆盖,其管理业务遍及全部传媒产业链,跨媒介的传媒企业将成为最先受惠者,如果企业不跨界发展,是否意味着将来有出局的危险?署局合并,对于广播影视与新闻出版这两大行业意味着什么?  齐峰:在文化领域,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总署分别管理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领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