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可视化的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效能提升策略探究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ba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效能的提升与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息息相关,借助思维可视化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地形对河流特征的影响”为例,从构建主干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解题及提升课后复习效果等方面探讨了思维可视化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高三地理;教学效能
  一、研究缘起
  2020年地理全国卷公布后,很多地理教师抱怨“教的没考,考的没教”。这实质也就是考、教分离现象。目前,部分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减负增效”理念的误解,将“效”领会为“效率”而非“效能”。二者虽是一字之差,本质却大不相同。“效率”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以正确的方式做事;“效能”则关注价值创造,指做正确的事,是量与质二者的双重保障,确保效率的同时兼顾效果。在高三综合复习阶段,大量的理论知识给师生带来了压力和困惑,大多数教学活动属于“效率导向”而非“效能导向”,必然会出现直接灌输、急功近利的现象,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会有一些成绩,但长期如此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及思维弱化现象。
  提升复习课教学效能,需告别低阶思维学习依赖,有策略地培养高阶思维学习能力。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认知领域学习目标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六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及创造(图1)[1]。学界一般将“记忆、理解、应用”视为低阶思维学习活动;认识水平中的“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阶思维活动,其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问题解决的分析方法,还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很多高三地理复习课存在着“低阶学习依赖”:学生靠“记忆”来积累知识,通过刷题来积累备考经验,浅层化学习占主体地位,高阶思维参与较少。高阶思维虽较难形成,但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一旦形成便有以點带面、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追求“高阶思维”的教学是“算大账、算深层的账”,从而实现厚积薄发。
  二、向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要效能
  其实很多优秀的一线教师也反对这种高耗低能的“低阶思维”教学模式,由于没有找到更好的训练思维的方法导致无法摆脱这种方式。笔者通过查找资料探究了一种高效能学习力发展策略:思维可视化。
  何谓思维可视化?思维可视化是将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方法及规律,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呈现[2],一幅图就可以唤醒学生的思考意识,其本质也是隐性思维显性化的过程。它有几种图示方法,如思维导图、解析图、鱼骨图、时间线、模型图、概念图和逻辑关系图等。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是指师生共同应用思维可视化工具,通过思维共振、思想共鸣的方式来梳理地理知识脉络、构建问题模型的教学策略。为什么思维可视化教学能让学生更快地领会学习之道?因为一图胜千字,图像内容更易被大脑所接受。用图把思维呈现出来,可以化抽象为直观,不但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而且使图示与大脑思维产生共振,起到厘清思路、发展思维的作用。因此,要提高高三复习课教学效能,就必须变“依赖感性认识答题”为“运用理性思维解题”,发展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终身受益。
  纵观多年高考题,与河流相关的内容几乎年年都有。该类型的考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和推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反映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开阔地理视野、丰富地理视角。河流特征是地理环境多要素影响下的结果,下面笔者主要借助思维可视化技术来探讨地形要素对河流特征的影响,让学生能从整体性的角度,系统、动态地分析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规律。
  1.创设问题情境,借助思维导图构建地理知识脉络
  思维源于情境,新课改强调教师要善于启发、巧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 、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先播放“长江”的一小段视频,要求学生观看后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思考长江流经横断山区和荆江地区河道宽窄曲直等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不同的地形对河流特征有何影响?并补充完善思维导图(图2)。
  高三复习课侧重于知识“体系化”,形成知识系与知识域,体现知识点的广度、深度。思维导图更利于系统梳理复杂的河流特征知识,使之呈现为清晰的视觉层级。思维导图将大容量的知识精炼在一幅图中,结构清楚明了,利于学生系统复习、深度思考,进而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主动投入到高三地理复习中。
  2.借助解析图和鱼骨图,解析经典试题,强化学生综合思维
  全国各地地理试卷通过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以文字、图表为背景资料,多维度、多层次地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3]。这四项能力实质上就是解题的思维探究过程。但平时大部分学生拿到试题就做,缺少析题解题的探究过程,这也是导致学生在具体运用地理知识解题时出现失误的原因之一。怎样拓展学生的解题思维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高三复习课不仅在于“复”,更在于“习”,“习”是在查漏补缺基础上的温故知新。笔者依据四项能力的要求,运用时态解析图和鱼骨图解析经典试题,以期提升学生的地理解题综合思维能力。
  (2020年厦门质量检测文综第25题)图3所示地区为长江干流,其在演变过程中河道摆荡剧烈,形成长江故道(已改道的旧河道)。每年汛期,长江水会通过连接通道流入故道。
  从地形角度,分析长江在该河段发生改道的原因。(5分)
  解析:该题涉及地理事物形成过程的分析。
  (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图4),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
其他文献
摘 要:从2020年秋季新学年开始,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新教材的试用,对各版本教材进行比较研究,汲取不同版本的长处并整合各版本的资源,有利于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新教材的教学。文章以必修第一册“地球的演化历史与圈层结构”为例,对各版本教材的栏目体系及体例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对核心内容进行整合与梳理,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关键词:地球演化历史;地球圈层结构;比较;教学建议  202
摘 要:各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之后,在高考命题实践中,核心素养测评成为地理试题立意之本。文章选取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Ⅱ卷第37题,从选材与呈现、继承与创新、设问与立意及价值与功能四个维度进行评析,进一步揭示高考地理试题的特质,促进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积极迎接新课改和新高考。  关键词:高考地理试题;地理核心素养;特质  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以来,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进一步明确,基础教
摘 要:文章以“认识区域”为例,以昆明呈贡区为背景,以地域文化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空间—区域”的维度探究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评析区域开发利用状况,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相应的学科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关键词: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教学课例  一、主题由来  课题为鲁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内容 “认识区域”“区域的特征”,这也是本节内容的
作业批改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了解和检查学生学习的重要窗口,是教师教学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通过作业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做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然而,我们很多英语教师平常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的布置与打分、测验考试等,却很少花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作业批语上。翻开学生的作业本,看到的多是简单的对、错符号或分数、等级,几乎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和批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一种最为精细的精神活动。”教育学生的许许多多的细小之事,表面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有的却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成为孩子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如何加强细节的教育    1 关心学生,深入了解情况。课余经常到学生宿舍坐坐,到教室走走,常和学生谈谈心,了解一些具体情况。学生各自的爱好、生活方式、说话的语气等等都有所不同,教师掌握这些实际情况,就为因材施教、加强细节教育打下基础。
[摘要]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八年级的分化现象往往十分突出,尤其是在农村中学,直接影响着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村中学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较好的成绩。  [关键词] 英语学习
摘 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达成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最有效的办法,也是落实学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课堂教学与乡土案例结合,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乡土情怀,促使学生产生对家乡生活的荣誉感与自豪感,以更好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乡土案例;高中地理;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地质
摘 要:文章构建了“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并结合课例,阐述了该模式的特点和运行机制:教师智慧“主导”,凸显学生“主体”;选取真实地理情境,促进自主探究;问题导向教学,实现深度学习;五育并举,螺旋式上升。  关键词:真实地理情境;问题导向;五育并举  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是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以构建基于真实地理情境和问题导向的课堂为目标,
中学“文科综合”,这个反映中国社会学科变化的最末端的感知器,正在传递和记录着中国政治文化点点滴滴的嬗变,其中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就是它直接有力的导向标。这一变化我们可从《考试大纲》的变化中得到一些领会,比如考纲将“中国共产党是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调整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将“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调整为“一五计划的完成”,将“资源问题”修改为“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等,所有
摘 要:学科融合教学有利于避免“学科壁垒”,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文章以“双师型”学科融合课“蜀道难·山地的形成”为例,通过学习视角、培养目标、评价手段的融合尝试,探索常态课下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路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视角,提高学生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学科融合;综合视角;双师型  学科融合教学有利于避免“学科壁垒”,帮助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方法和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