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效能的提升与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息息相关,借助思维可视化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地形对河流特征的影响”为例,从构建主干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解题及提升课后复习效果等方面探讨了思维可视化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高三地理;教学效能
一、研究缘起
2020年地理全国卷公布后,很多地理教师抱怨“教的没考,考的没教”。这实质也就是考、教分离现象。目前,部分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减负增效”理念的误解,将“效”领会为“效率”而非“效能”。二者虽是一字之差,本质却大不相同。“效率”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以正确的方式做事;“效能”则关注价值创造,指做正确的事,是量与质二者的双重保障,确保效率的同时兼顾效果。在高三综合复习阶段,大量的理论知识给师生带来了压力和困惑,大多数教学活动属于“效率导向”而非“效能导向”,必然会出现直接灌输、急功近利的现象,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会有一些成绩,但长期如此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及思维弱化现象。
提升复习课教学效能,需告别低阶思维学习依赖,有策略地培养高阶思维学习能力。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认知领域学习目标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六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及创造(图1)[1]。学界一般将“记忆、理解、应用”视为低阶思维学习活动;认识水平中的“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阶思维活动,其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问题解决的分析方法,还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很多高三地理复习课存在着“低阶学习依赖”:学生靠“记忆”来积累知识,通过刷题来积累备考经验,浅层化学习占主体地位,高阶思维参与较少。高阶思维虽较难形成,但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一旦形成便有以點带面、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追求“高阶思维”的教学是“算大账、算深层的账”,从而实现厚积薄发。
二、向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要效能
其实很多优秀的一线教师也反对这种高耗低能的“低阶思维”教学模式,由于没有找到更好的训练思维的方法导致无法摆脱这种方式。笔者通过查找资料探究了一种高效能学习力发展策略:思维可视化。
何谓思维可视化?思维可视化是将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方法及规律,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呈现[2],一幅图就可以唤醒学生的思考意识,其本质也是隐性思维显性化的过程。它有几种图示方法,如思维导图、解析图、鱼骨图、时间线、模型图、概念图和逻辑关系图等。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是指师生共同应用思维可视化工具,通过思维共振、思想共鸣的方式来梳理地理知识脉络、构建问题模型的教学策略。为什么思维可视化教学能让学生更快地领会学习之道?因为一图胜千字,图像内容更易被大脑所接受。用图把思维呈现出来,可以化抽象为直观,不但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而且使图示与大脑思维产生共振,起到厘清思路、发展思维的作用。因此,要提高高三复习课教学效能,就必须变“依赖感性认识答题”为“运用理性思维解题”,发展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终身受益。
纵观多年高考题,与河流相关的内容几乎年年都有。该类型的考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和推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反映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开阔地理视野、丰富地理视角。河流特征是地理环境多要素影响下的结果,下面笔者主要借助思维可视化技术来探讨地形要素对河流特征的影响,让学生能从整体性的角度,系统、动态地分析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规律。
1.创设问题情境,借助思维导图构建地理知识脉络
思维源于情境,新课改强调教师要善于启发、巧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 、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先播放“长江”的一小段视频,要求学生观看后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思考长江流经横断山区和荆江地区河道宽窄曲直等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不同的地形对河流特征有何影响?并补充完善思维导图(图2)。
高三复习课侧重于知识“体系化”,形成知识系与知识域,体现知识点的广度、深度。思维导图更利于系统梳理复杂的河流特征知识,使之呈现为清晰的视觉层级。思维导图将大容量的知识精炼在一幅图中,结构清楚明了,利于学生系统复习、深度思考,进而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主动投入到高三地理复习中。
2.借助解析图和鱼骨图,解析经典试题,强化学生综合思维
全国各地地理试卷通过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以文字、图表为背景资料,多维度、多层次地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3]。这四项能力实质上就是解题的思维探究过程。但平时大部分学生拿到试题就做,缺少析题解题的探究过程,这也是导致学生在具体运用地理知识解题时出现失误的原因之一。怎样拓展学生的解题思维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高三复习课不仅在于“复”,更在于“习”,“习”是在查漏补缺基础上的温故知新。笔者依据四项能力的要求,运用时态解析图和鱼骨图解析经典试题,以期提升学生的地理解题综合思维能力。
(2020年厦门质量检测文综第25题)图3所示地区为长江干流,其在演变过程中河道摆荡剧烈,形成长江故道(已改道的旧河道)。每年汛期,长江水会通过连接通道流入故道。
从地形角度,分析长江在该河段发生改道的原因。(5分)
解析:该题涉及地理事物形成过程的分析。
(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图4),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高三地理;教学效能
一、研究缘起
2020年地理全国卷公布后,很多地理教师抱怨“教的没考,考的没教”。这实质也就是考、教分离现象。目前,部分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减负增效”理念的误解,将“效”领会为“效率”而非“效能”。二者虽是一字之差,本质却大不相同。“效率”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以正确的方式做事;“效能”则关注价值创造,指做正确的事,是量与质二者的双重保障,确保效率的同时兼顾效果。在高三综合复习阶段,大量的理论知识给师生带来了压力和困惑,大多数教学活动属于“效率导向”而非“效能导向”,必然会出现直接灌输、急功近利的现象,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会有一些成绩,但长期如此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及思维弱化现象。
提升复习课教学效能,需告别低阶思维学习依赖,有策略地培养高阶思维学习能力。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认知领域学习目标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六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及创造(图1)[1]。学界一般将“记忆、理解、应用”视为低阶思维学习活动;认识水平中的“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阶思维活动,其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问题解决的分析方法,还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很多高三地理复习课存在着“低阶学习依赖”:学生靠“记忆”来积累知识,通过刷题来积累备考经验,浅层化学习占主体地位,高阶思维参与较少。高阶思维虽较难形成,但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一旦形成便有以點带面、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追求“高阶思维”的教学是“算大账、算深层的账”,从而实现厚积薄发。
二、向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要效能
其实很多优秀的一线教师也反对这种高耗低能的“低阶思维”教学模式,由于没有找到更好的训练思维的方法导致无法摆脱这种方式。笔者通过查找资料探究了一种高效能学习力发展策略:思维可视化。
何谓思维可视化?思维可视化是将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方法及规律,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呈现[2],一幅图就可以唤醒学生的思考意识,其本质也是隐性思维显性化的过程。它有几种图示方法,如思维导图、解析图、鱼骨图、时间线、模型图、概念图和逻辑关系图等。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是指师生共同应用思维可视化工具,通过思维共振、思想共鸣的方式来梳理地理知识脉络、构建问题模型的教学策略。为什么思维可视化教学能让学生更快地领会学习之道?因为一图胜千字,图像内容更易被大脑所接受。用图把思维呈现出来,可以化抽象为直观,不但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而且使图示与大脑思维产生共振,起到厘清思路、发展思维的作用。因此,要提高高三复习课教学效能,就必须变“依赖感性认识答题”为“运用理性思维解题”,发展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终身受益。
纵观多年高考题,与河流相关的内容几乎年年都有。该类型的考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和推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反映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开阔地理视野、丰富地理视角。河流特征是地理环境多要素影响下的结果,下面笔者主要借助思维可视化技术来探讨地形要素对河流特征的影响,让学生能从整体性的角度,系统、动态地分析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规律。
1.创设问题情境,借助思维导图构建地理知识脉络
思维源于情境,新课改强调教师要善于启发、巧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 、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先播放“长江”的一小段视频,要求学生观看后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思考长江流经横断山区和荆江地区河道宽窄曲直等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不同的地形对河流特征有何影响?并补充完善思维导图(图2)。
高三复习课侧重于知识“体系化”,形成知识系与知识域,体现知识点的广度、深度。思维导图更利于系统梳理复杂的河流特征知识,使之呈现为清晰的视觉层级。思维导图将大容量的知识精炼在一幅图中,结构清楚明了,利于学生系统复习、深度思考,进而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主动投入到高三地理复习中。
2.借助解析图和鱼骨图,解析经典试题,强化学生综合思维
全国各地地理试卷通过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以文字、图表为背景资料,多维度、多层次地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3]。这四项能力实质上就是解题的思维探究过程。但平时大部分学生拿到试题就做,缺少析题解题的探究过程,这也是导致学生在具体运用地理知识解题时出现失误的原因之一。怎样拓展学生的解题思维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高三复习课不仅在于“复”,更在于“习”,“习”是在查漏补缺基础上的温故知新。笔者依据四项能力的要求,运用时态解析图和鱼骨图解析经典试题,以期提升学生的地理解题综合思维能力。
(2020年厦门质量检测文综第25题)图3所示地区为长江干流,其在演变过程中河道摆荡剧烈,形成长江故道(已改道的旧河道)。每年汛期,长江水会通过连接通道流入故道。
从地形角度,分析长江在该河段发生改道的原因。(5分)
解析:该题涉及地理事物形成过程的分析。
(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图4),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